國際教育動態_國際教育會議
本報訊(實習生 朱晨菲 記者 崔斌斌 通訊員 岑逸飛) 5月22日,清華附中國際部15周年慶典暨國際教育論壇在清華大學附屬中學舉行,多位嘉賓表示,新形勢下要真正辦好國際教育,就要堅持創新與面向未來。
中國為什么要發展國際教育?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秘書長楊銀付表示,國際教育有利于培養有家國情懷、有全球視野、有專業本領的復合型人才,中國的國際教育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具有全球勝任力的國際化人才。
“國際教育是中國常規教育體系的有益補充,是教育對外開放的具體體現?!钡鞠愫W校校長、清瀾山學校理事長王殿軍認為,“國際教育能規避一些傳統教育的弊端,增加教育的豐富度和可選擇性。國際教育的發展不僅能夠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國際化杰出人才,還為本土教育改革提供了國際借鑒的機會和平臺。”
因此,怎樣才能真正辦好、辦出有實際影響力的國際教育,使國際教育在中國大地上開花結果,成為許多嘉賓關注的話題。清華附中校長、清華附中國際部校長方妍表示,“一方面要重視研究國際教育應該向中國的基礎教育學什么,另一方面國際教育的存在是一所學校的教育視野問題,要把一所學校辦得更好,就要在國際化的坐標體系當中開放,如果封閉起來孤芳自賞,只會不斷退步。”
提到國際教育,似乎繞不開創新與未來教育的話題。方妍表示:“創新往往被理解成顛覆性的,但涉及教育的創新卻要有耐心,因為它關乎人的成長……教育創新首先要在學生思維方式的培養上下硬功夫,而不是在一些不必要的形式上折騰?!?/p>
“教育的創新不僅僅是技術手段和學習模式的創新,更是觀念的創新和制度的創新。變化比不變要快,變化才是未來。”清華附中國際部執行校長朱瑩表示。
關于未來教育,方妍認為,未來已來,它并不是簡單的時間意義上要去奔赴的概念,“當下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已在未來的基因里。我們對教育本質的東西抓得越準,實踐得越堅定,未來教育就會水到渠成”。
不過,伴隨著疫情和我國民辦學校新政策的出臺,我國國際學校數量近年來增幅減緩,同時亦面臨許多挑戰。王殿軍表示,國際學校在本土化過程中方向發生偏差,本土教育的一些“頑瘴痼疾”在個別國際學校和機構中有蔓延的苗頭,比如個別學校和機構片面追求考試成績,“洋應試教育”大行其道,簡單照搬國外課程體系。此外,國際教育缺乏統一監管和質量控制體系,導致個別學校和機構出現跨紅線、越底線行為,為學校帶來安全風險。一些國際學校的師資水平和辦學質量也存在問題。但同時,許多學校在不斷探索更為科學的國際教育。
據朱瑩介紹,清華附中國際部自2009年成立以來,致力于探索和實踐具有中國基因的中西融合的國際教育,培養根植于中國文化、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及創新精神的國際化杰出人才;打造自己的課程體系,形成服務于學生興趣的20多門AP課程,尤其重視中國語言文化教育;15年來,學校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培養的畢業生在世界各大頂尖院校都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績。“未來,學校會繼續與國際接軌,推行混合學習模式,使得教育國際化、綠色化?!敝飕撜f。
此次論壇還設置了多個平行分論壇,涵蓋學生眼中的未來教育、國際學校中文課程的變與不變、家校社協同育人同心圓、學校文化建設、AI與教育的融合創新等話題。同時有兩場學校特色項目展示:清華附中國際部學生獨立研究項目和跨學科項目展示。
《中國教師報》2024年05月29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