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都教育機構、寧都縣最好的公立小學
隨著網絡技術發展、硬件設備普及,“互聯網+教育”正成為偏遠地區解決課程匱乏問題的重要手段,并逐漸衍生出錄播教室、直播課堂,及相對更成熟的雙師課堂等模式。雙師課堂之后,網絡課堂的升級模式又會在哪里?滬江“萬師互教·眾師成長”2019互+計劃網絡公益課程發布會日前在上海召開。上海師范大學教授黎加厚,滬江創始人兼CEO、互+計劃發起人伏彩瑞,江西贛州市寧都縣教育局局長溫英俊等教育人士出席會議,并發布全新課程模型——N師課堂,完善網絡課堂模式、助力偏遠地區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
“當大家以為鄉村硬件條件很差、連桌椅都配不齊的時候,其實鄉村已經有了電腦、大屏幕和網絡,甚至比一些大學的條件還好。但只有這些設備是無法為鄉村帶來公平的教育環境的,一塊屏幕不僅僅是一塊屏幕,它更代表著背后無數教師的努力。”吳虹表示,鄉村教育環境的硬件一環已基本打通,最缺乏的其實是優秀教師、優質課程等“軟件”。
黎加厚教授在題為《極簡技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從“一師一優課”到“萬師互教、眾師成長”》的演講中,強調了技術、人與設備的綜合價值。“網絡技術的革新換代,為鄉村教育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會。好教師的能量是巨大的,應該利用極簡的信息技術讓他們提升自己并影響到更多的學生乃至是老師。老師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就會提高,鄉村教育水平也會有所好轉。”
作為“互聯網+教育”支持偏遠山村的案例之一,來自江西贛州市寧都縣的教育局局長溫英俊詳細敘述了寧都開展網絡課程的經過。“寧都地處偏遠,師資力量相對匱乏,存在老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問題。”溫局長表示,為了引入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寧都縣整體接入互+計劃網絡課程;當地5475位教師也參加了教師培訓網絡課程青椒計劃,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并針對優秀的鄉村教師,寧都縣教育系統作出相應的激勵機制,更好的服務網絡課程的推進、落地。“在免費網絡課程的推動下,學生們越來越有學習的興趣、教師們掌握到越來越多的教學方法,寧都整體教育水平獲得了明顯提升。”
溫英俊口中的素質課程,得到了鄉村老師們的一致認可:彩虹花和閱課、夏加兒美術、酷思熊閱讀、阿福童財商、翗翗韻律舞蹈、ETI外教英語、山里紅美術、湖濱區快樂課程、科學魚網校、少年派網絡素養等課程,獲評互+計劃十佳網絡公益課程。
“現在通用的網絡課程模式叫做雙師課堂,線上的網師講課,當地的學生聽。”滬江首席教育官吳虹認為,對于鄉村教育而言,僅僅是雙師課堂還不夠,“我們推出了N師課堂。因為互聯網上面除了有網師,還要有助學、助教:助學是在教室里面幫助學生的那個人,助教是在網上幫助老師的那個人。”
據介紹,N師課堂是由一位教師面向N 所學校授課,由網師、助學(當地鄉村教師)、助教共同配合的大規模網絡社群化課程組織、學習及反饋的學習閉環模式。該模式中,網師根據助學、助教的反饋設置適宜課程內容;助教幫助網師備課,指導助學們解決網絡學習中遭遇的困惑,以及對優秀助學進行激勵;助學則負責收集、評估學生們的課堂表現,將學習情況實時反饋給助教,幫助其對課程進行迭代升級。
此外,N師課堂還包括全新課程體系——N師學院:對優秀的鄉村教師、線下區域名師進行培訓,幫助其成為一流的網絡名師,并融入N師課堂成為新的網絡課程提供者:令教師的能力將打破空間束縛,通過互聯網輻射到更廣的區域;實現區域教育資源自我造血,提升當地教育水平。
“N是多、N是新、N是感恩、N是無限可能性,當我們把青年教師、骨干教師、名師、援疆老師、優秀老師都集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們N師課堂便能實現助力鄉村教師成長、完善教育公益生態、推進教育精準扶貧、搭建區域名師課堂、推動鄉村振興等愿景。”據吳虹介紹,該模式已經在江西寧都、新疆喀什、甘肅定西等縣市落地,以及越來越多的教師、區域參與其中。
“阿都課堂”、“侗族課堂”,正是四川涼山、貴州從江在2018年引入互+計劃后打造的本土化網絡課堂。涼山、從江屬于國家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資源緊缺,在中央網信辦指導下,互+計劃先后與涼山、從江達成結對幫扶協議,通過打造網絡直播課堂,鏈接優質資源,讓地方民族特色課程也得到進一步傳承與推廣。
在黎加厚看來,“互+計劃的N師課堂補足了鄉村教育最缺乏的資源,將當地老師培養為好老師、名師才是最根本的教育扶貧方法。”“大規模復雜交互,低成本普惠,重視體驗,人以群分是互+計劃乃至滬江的四大核心特征。利用這四個優勢,互+計劃通過教育平臺CCtalk將優秀的老師從線下帶到線上,把課程用網線和屏幕從城市送入鄉村。”伏彩瑞認為,“互聯網+”已解決了很多傳統領域的問題,但在教育生態中,“互聯網+”不僅需要把互聯網引入學校,還要通過大規模、普惠的平臺及工具,將教師們從學校帶到互聯網上,讓他們的力量得以匯聚。
“真正的教育一定是社群教育,CCtalk本質上面也是一個群,我們這些合作伙伴們匯聚一堂更是一個群。”伏彩瑞認為,解決教育公平的問題不能僅通過一塊屏幕,振興鄉村教育要發揮群體的力量。“念念不忘,必有回響。當我們一群人在一起,我們不會孤單、不會疲倦,能夠一直前行。我們和合作伙伴們會繼續把互聯網教育公益做下去,現在我們已經支持了5000所學校,未來這個數字將會持續、快速放大,最終借船出海、揚帆遠航。”(光明融媒記者 顏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