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化_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
來源:環球網
人口問題是國家需要面對的長期性、戰略性問題,人口形勢變化與教育質量及教育均衡發展息息相關。2023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要求,“深刻認識人口和社會結構變化對教育布局結構與資源配置調整的緊迫要求,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針對當前重慶市少子化人口發展趨勢對基礎教育的影響,重慶市政協委員、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副校長江凈帆教授日前表示,應根據人口變動特征,適時開展基礎教育積極性調適改革。
“當前,重慶人口結構加速變化,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趨勢。”江凈帆表示,“出生人口的下降和城鄉人口的增減變化,對全市小學教育資源的優化調整帶來新挑戰。”
經過多年的基層調研,江凈帆總結出少子化帶來的相關問題:一是小學學校總數明顯下降,二是小學學生人數總體減少,三是小學教師數量有所增加,四是小學生師比持續下降。
“需要看到的是,由于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和人口出生率下降,城區小學在校生數量仍然有所增加,而鄉村、鎮區小學及在校生數量銳減。”她表示,總體來看,近年來重慶市小學學校數、學生數均呈下降趨勢,其中又呈現出不均衡發展的趨勢,即城區小學數、學生數均在增加,而鎮區和鄉村小學數、學生數卻明顯下降。小學教師總量仍在增加,增量主要在城區小學,而鎮區和鄉村小學教師隨著學校及學生數的減少在明顯減少。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人口出生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具有梯度傳導效應,隨著2016至2023年重慶市出生人口數量的下降,必然會對小學教育帶來持續影響,進而延續影響到中學教育。
“在這樣的時代變化面前,是被動接受還是主動求變?”江凈帆建議,基礎教育領域亟需未雨綢繆、科學規劃,適時研判并啟動相應的調適性變革。
在她看來,在當前背景下,不能簡單以合并學校、減少教師等方式消極應對,應將適齡學生減少與個性化、多元化、專業化教育迭代提質結合起來,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一方面,需積極穩妥調整小學布局。江凈帆建議,及早啟動相關應對策略研判,在全市范圍內開展小學生數量調查及發展趨勢評估。根據未來城區小學適齡兒童仍在增長的趨勢,在城區適量增設小學;根據鄉鎮小學適齡兒童銳減的趨勢,穩妥推動鄉村學校的撤并,同時將鄉村閑置校舍用于建設輔助教學點,或者調節使用于村文化活動中心、圖書室等公益事業。
另一方面,探索試點義務教育“一貫制”學制改革。她建議,在各區縣選擇1-2所條件較好的鄉村、鎮區學校,在主城區選擇5-6所學校開展“小初一貫制”改革試點,通過學制改革,可有效緩解小升初壓力;通過小學與初中的緊密銜接,進一步將基礎教育從應試教育轉向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和個性特長等綜合培養上來,促進基礎教育目標回歸到學生全面發展上來。
分層推進小班化教學改革試點。江凈帆建議,及早研制小班化教育改革方案和建設標準,及早啟動重慶市市小班化教學試點。將小班化教學試點與基礎教育高質量轉型結合起來,改變傳統秧田型固化教學空間,改變傳統批量化、滿堂灌教學模式,真正將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育改革推向普及性、常態化。通過小班化教學改革,逐步將重慶市小學班額由目前的38.7人降低至發達國家常見的小學班額25-30人;將重慶市小學生師比由 15.16:1 降低到經合組織評定的師生比14.5:1的平均水平。
加強教師隊伍的整體科學配備。結合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學校師資需求,探索“基本編制+機動編制”的彈性編制核定方式。對學齡人口流出嚴重的鄉村地區,要通過建立交流輪崗制度實現區域內教師有序流動;對因學生減少而出現的超編超員地區,要建立常態化跨區調配機制。
加快推進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她建議,依托重慶市本科師范院校,將面向農村培養的定向公費小學全科教師逐漸拓展至試點區縣,加快培養勝任小班化包班教學和管理的全科教師,著力提升未來小學教師的班級文化建設、創意教學設計以及兒童多元智能評價等各方面的綜合能力。同時,依托國市培項目等啟動小學全科教師專項培訓,著力提升現有在崗教師的小班化包班教學和管理能力,以有力支撐未來的小班化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