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縣旅游景點大全 涇縣一日游最佳去處
安徽宣城涇縣,四大旅游勝地等你來探索
坐落于皖南涇縣境內的桃源潭,享有“江南瑰寶”之稱,因其深邃明凈的潭水與壯麗秀美的景色使其成為了備受矚目的旅游勝地。在桃源潭周邊,遠眺黃山、九華山之景致,近賞太平湖之婉約,別具一格的怪石奇樹、繁花盛放的自然景觀,皆給人以入畫般的美妙感受。此外,懷仙閣及汪倫墓等古跡,更增添了桃源潭的歷史文化內涵。無論四季如何變換,桃源潭始終散發著其獨特的魅力。我們誠摯建議游客們預留半天時光,盡享這大自然的恩賜。
南方小鎮桃溪以其獨特的江南水鄉風光聞名于世。古老典雅的建筑群、傳統工藝的匠人、流淌不息的江河及質樸的百姓,共同構筑出這片靜謐秀美的土地。無論是泛舟陶醉于湖光山間,還是漫步欣賞古村古巷的風采,皆足以令人駐足留連,品味江南別樣韻味。如此詩意景觀猶如置身于時空穿梭之路,體會歲月積淀之美。
江南第一漂景區:曲折蜿蜒的風光綺麗
涇縣榔橋鎮烏溪的“江南第一漂”景區,以其如詩如畫的自然景色吸引了無數游客,景區全長約20公里,令人流連忘返。在這里,水流緩緩,乘船游覽猶如置身于一幅精美的圖畫之中。景區由早霧山、胡老灣、溪西山、馬飲石和五雀嶺五大區域構成,將美麗的自然景觀與深厚的歷史文化相融合,使游客得以盡享自然之美。
身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與國家級旅游勝地——江南第一漂景區——以其自然景觀的獨特韻味以及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榮獲了中國風景名勝區的最高級別——AAAA級旅游目的地殊榮。在此地,您將可以親身體驗到人與自然之間的完美融合之美。
查濟古村落:千年歷史見證者
坐落于安徽宣城市涇縣城北的查濟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展現出華夏文明的獨特魅力。村內保存了眾多古老建筑,包括108座橋梁、宗祠和廟宇各108座,這些建筑包括140棟明清時期的精美建筑,其中以“涌清堂”與“進士門”最為著名,其建筑結構巧妙,雕刻工藝精湛。此外,村內還有40多座橋梁、30座宗祠和4座廟宇保持著原貌。
查濟古村榮膺國保及AAA級別旅游景區,其作為中國古老文明的象征,傳統建筑技藝的杰出代表,踏入此處猶如身臨其境地感受千年前的繁榮景象。每個細節都流露出濃厚的歷史與現代文化氣息。
黃田村古建筑群:朱姓文化傳承者
位于安徽省涇縣東南角的黃田村,以朱氏族人為主要居民。此地產自宋朝時期的名流之鄉“黃田里”,明朝晚期的萬歷年間,張香都家族遷入并在此開枝散葉,形成了今日富有歷史韻味的寧靜村莊。
位于黃田村的名勝有洋船屋、思慎堂、聚星堂以及思永堂。洋船屋以其獨特性凸顯其代表性;思慎堂則顯得莊嚴肅穆;聚星堂和思永堂則透露出村民對家庭傳統與文化的尊重。
宣城涇縣最美10大古村古鎮,皖南文風沐浴千載古韻依昔
安徽宣城,涇縣。
歷史上涇縣既是“男勤于耕,女勤于織”的農桑之區,又以商宦眾多,文風昌盛而聞名。
明成化、弘治始,涇縣“商賈遠出他境,贏走四方”。清與民國中,涇人外出經商者遍及18行省,在長江沿岸商埠形成頗具影響的“涇幫”,因此有“無徽不成商,無涇不成鎮”之說。
由商致富,富而重學,學以致仕者。于是乎,這片美麗土地文風蔚然,并且也至今保持著無數美好的古村古鎮。
一起來看看最美的10處。
1 查濟村過陵陽山,入涇縣桃花潭鎮,就來到山水之間的小村落查濟。查濟村沿溪而上,環山相擁,民居多為明清留存。這里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又有著許多年輕的文藝的氣息,古村與新思想的碰撞,擦出了別樣的火花。
查濟古村是一座很低調的古村,都快被人遺忘了。風景很美,古村還保持著元明清時古建筑,如元代建造的“德公廳屋”是著名的景點之一。
和皖南地區的很多古村類似,查濟古村經常會來很多寫生的人,分布在河邊橋旁,大街和小巷,他們也成了古村的一道靚麗的風景。
查姓作為江南地區的大姓,金庸先生原名就是“查良鏞”,祖籍也在此。在春秋時期,查濟古村的祖先查延剛開始在山東濟陽的柤邑(“查”通“柤”),在晉朝時由于戰亂而南遷,最后在安徽宣城定居下來。
整個古村是四面環山,岑溪、許溪、石溪都是穿村而過。古村依河而建,岸的兩邊和巷陌都是用石板鋪砌。路跟著水轉,迂回又曲折,綿延好幾里,也成了古村最美的景色。
2 黃田村黃田村,位于涇縣黃田村榔橋鎮東南部。始建于北宋嘉祐年間,鼎盛于明、清,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以“洋船屋”為代表的黃田古民居建筑群,雖歷經滄桑,古村風韻猶存。
青磚綠瓦、名人故居、古老的四合院,訴說著這里的滄桑與美好。洋船屋從繁華到落寞,又到如今的人潮涌動,它似乎見證過太多的人和事,一座承載著幾代人記憶的老屋,它值得太多人的留念。
山里人家,對秋有著深厚的情感,秋天的黃田,曬場上、院子里,黃豆、稻谷、辣椒、南瓜、玉米、蕨菜、像一幅幅五色斑斕的調色板......
3 小嶺村小嶺村,位于涇縣縣城西偏北10余公里的山區。隸屬于丁家橋鎮,境內群山環繞,山巒疊嶂,溪水川流不息,有“九嶺十三坑”之稱。
小嶺宜紙生產始于宋末之初,興于明清,清末民初達到盛。
史箱記載,宣紙因產于古代宣州轄區而得名,昔時皖南寧國、涇縣、太平、宣城等縣先后都曾生產宣紙。后來,其它各縣宣紙產業相繼停產,涇縣成為唯一宣紙產地。
元明時期,小嶺十三條坑,坑坑有紙槽,生產宣紙歷史已逾七百五十余年。在小嶺許灣村就建有造紙的發明者蔡倫廟,往昔每年農歷三月十六日(傳說蔡倫誕辰日),村人都到廟中舉行祭祀活動。
現今小嶺仍有多處保存石槽、石碓、曬場、蔡倫祠、古檀等宣紙文化遺跡。小嶺村傳統手工工藝生產的宣紙,1915年曾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牌。
小嶺村現在生產的宣紙,遠銷全國各地,還出口到日本韓國、臺灣以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宣紙和書畫紙產業成為小嶺村的主導產業,小嶺村成了名副其實的“宣紙村”。
南容村位于茂林鎮的東南方向,宋屬永定鄉,元明清屬冠蓋鄉永定都,清屬該都一圖十甲。南容村三面高山綿亙,浮蓋(又名華蓋、浮龜,俗名蘆蕉山)、東流聳其東,齊云巍立于西,玉屏高峨于南,北面開闊,正如形家所言箕形基地。
村中有發源于玉屏山麓的思溪在村中蜿蜒而過,村前還有發源于范沖崗的望龍澗如玉帶環繞村前。在二溪匯聚處曾建有南壇殿、關圣殿,遺址尚存,那就是村落的水口所在,整個古村格局依然。
沿思溪兩岸在咸豐四年(1854)曾筑有石堤,董其事者有李蘊輝、李守鐸、李士芬、李殿標、李廷棟等五人,歷時兩年余,這是一項宏偉的水利兼及交通的工程?,F在在溪南河堤上建成通車公路,溪北修葺成觀景踏春路,非常壯觀。
南容村為李氏聚居村落。唐時,太宗李世民第四子之七代孫李伯陵,于唐大中八年遷居太平縣弦歌鄉田段里,亦即今黃山市龍門。七代義居不分家,唐宣宗敕賜官田一頃,帛120疋,免其租徭,并旌為“義門李氏”。李伯陵二十五世孫、宿松縣主簿李核于宋末元初由龍門遷涇縣竺田(即今陳村鎮竹田),后又復遷永定里廟村(即殷家灣又名廟前村)。李核之孫道三隱居樂道,訪得南容山水回環,鐘靈毓秀,遂于元仁宗年間由廟村遷南容而居,衍至今已近三十代,達六百八十年左右。
南容環境優美,舊有“雙桂流丹、玉屏錦繡、永豐曉鐘、望龍夕照、蓋山浮龜、潭水鳴琴、齊云聳翠、東流夜月”。古跡也甚多。比較有名的有凌家灣、永豐庵、員官橋、永濟橋、狀元嶺,吸引古今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動人詩章。
5 馬頭村背山面水,環境清幽,風光古樸,粉墻黛瓦的古民居隱藏在茂密的竹海中,在涇縣琴溪鎮馬頭村,腳踩著是過去,身邊的是歲月。觸摸到的一切都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似乎觸碰到的每一片磚瓦都飽含光陰的故事。
宋元時期,馬頭村還只是一個戶家不多、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但到了明代,隨著社會較為安寧,商品經濟日漸活躍,馬頭村快速成長,始設為鎮,并建有水運碼頭。 到了明清迄至民國時期,馬頭鎮走向繁盛,青弋江中上游各地的茶葉、紙張、竹木、柴炭以及其他山區特產山貨,都經這里的碼頭運往蘇浙一帶。
繁盛場景有村志記載,至民國初年,該村居民有6000人之多,鎮內建筑面積達36000平方米。
開辦紡織、鐵器、制傘、皮革、榨油、調酒等各類手工作坊企業20余家,有各類雜百貨店鋪近200家,立有竹木行、牛行等5家市行,縣城規模最大的恒發錢莊也在此設分號,一些外國“洋行”也來此開設辦事所??芍^“商舟輳集,一縣之市場也?!?/p>
馬頭村現屬琴溪鎮,東與宣州區相鄰,西與南陵縣相望,舊稱馬頭鎮。因青弋江分隔,分東、西兩鎮,邑人胡承珙有“石磯分峙岸西東,碧水瀠洄一鏡中。安得人生盡如許,馬頭無處不相逢”的詩句。
后山村西北傍山臨水,東南有廣袤田地,漁耕是主要的生活方式。在涇縣東鄉蠶桑業未崛起之前,據《鄭志》記載以后山養蠶為最盛,涇縣的絲線也遠勝湖州。
后山的古民居也比較有特色,但留存已不多了。據說臨河人家繁華時房連房,前有連廊,現雖已不存,但站在后山腳下遠眺,遠景炊煙人家皆掩映煙樹之中,近景碧波中一舟漂泊,真是景色美麗如畫。
村中保存的張氏宗祠、支祠,三雕駢美,藻井獨特,是不可多得的古建精品,已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成功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指日可待。最讓后山張家揚名的是后山剪刀。后山剪刀口碑極好,享譽大江南北。
后山剪刀創于何時,現在尚未找到確切文字記載,在申報非遺時將它定為道光年間還是很有見地,因為嘉慶《涇縣志·物產》中并沒有后山剪刀的記載,就是對涇縣物產記載甚詳的《鄭志》也不見記載。
“金打鐵,銀打鐵,打把小小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打毛鐵。毛鐵打到正月正,家家門前玩龍燈。金打鐵,銀打鐵,打把小小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家打毛鐵。毛鐵打到二月二,葫蘆種子才下地。……”這是一首在涇縣廣為流傳、吾輩兒時耳熟能詳的《金打鐵,銀打鐵》兒歌,說明后山鐵匠業之發達,影響很廣泛。
后山不僅生產各類生活用剪,如裁縫用的“布剪”,女紅用的“花剪”,而且制造各種生產用剪,如種織麻布用的“麻剪”,采桑枝用的“桑剪”,宣紙用的“宣剪”。
7 平垣村平垣村地處涇縣西南,隸屬黃村鎮,距離涇縣縣城20余公里,出縣城順運河往西南行至13公里處,翻越山嶺便是平垣村的入口,當地人稱五雀嶺。
唐代詩人有詩云“雙闕龍相對,千官雁一行”來形容大明宮之氣勢恢宏,用在此處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徽水河自烏溪流經平原村南面至五雀嶺下,遇嶺下磐石峭壁回轉近360度流向黃村鎮,形成一個如月彎之狀的牙行湖面,湖邊蘆葦叢生,白鷺鵲起,一只漁船漂泊湖面,夕陽西下之時,山影倒印相對,湖面落日余暉波光粼粼,“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之景一覽無余,盡歸眼底。
1999年央視一套播出專題片(江南小漓江——馬影石湖)便是此處。從上游乘竹筏至此處,“兩岸青山相對出”,如夢里桃花源一般,一步一洞天,一景一留戀。從無雀嶺腳下往里沿山路繼續前行3公里,看到一片開闊處便是平垣村了。
千萬年過去了,徽水靜靜地流過這搖籃般的盆地,再經過華麗的“S”型回龍灣,流入青弋江沖擊平原,與另一條發源于黃山山麓的青弋江合二為一了。華章、新生兒、徽水河沖擊平原,就是人間桃源——平垣村,前面的期待,后面的故事,就是平垣村的環境與倩影。無論是順源還是逆流進入,它都是夢境般的、詩意般的、音樂般的。
平垣存有很多古建筑,但多為清晚期的,因清軍在此曾與太平軍在此激戰。
8 桃花潭古鎮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涇縣城西南40公里處,南臨黃山、西接九華山,與太平湖緊緊相連。因唐代詩人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而名揚天下。
截取青弋江一段,潭面水光瀲艷,碧波涵空;峭巖上古藤綴拂,云霧繚繞。駕一葉扁舟,撐一篙新綠,足見“千尺潭光九里煙,桃花如雨柳如綿”,亦有白沙平野,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漫步其中,猶入武陵人家,又疑人間天堂,
桃花潭老街整體給人的感覺,色彩淡雅,古樸又充滿韻味的街道,這里的一幢幢房屋都仿佛是這個老街的記憶,小青瓦,白粉墻,馬頭墻,古香古色。
9 章渡古鎮章渡古鎮也稱涇溪古鎮,位于皖南涇縣縣城以西20公里處,在青弋江上游北岸,章渡古名漆林渡,有一千多年歷史。古鎮依青弋江而建,房屋一面臨江,用木柱懸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從其下潺潺流過,極具江南水鄉情調。此建筑一戶接一戶,延綿約1、2華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稱“江南千條腿”——吊腳樓,又稱吊棟閣。
章渡古名漆林渡,有一千多年歷史。唐代詩人李白游歷涇縣時還曾譽章渡為皖南之“西來一鎮”,他游歷章渡南面的大藍山,寫下詩作。“藍岑竦天壁,突兀如鯨額。奔蹙橫澄潭,勢吞落星石。沙帶秋月明,水搖寒山碧。佳境宜緩棹,清輝能留客。恨君阻歡游,使我自驚惕。所期俱卜筑,結茅煉金液?!?/p>
唐代那時的章渡是涇縣的水陸重鎮,在此設埠置州,管轄三縣。滔滔青弋江的水從鎮邊流過,航運的發達使得小鎮興旺,便有“千足吊腳”之稱。而章渡老街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章渡鎮的“江南千條腿”是一處獨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瓦房木板結構,前店后宅。由于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撐在空中,故又被稱為吊棟閣,位于章渡老街南側,均為臨街店鋪。另一側則臨青弋江,每當發大水的時候,水一直能漫到街上,遠遠望去,吊棟閣就象一排浮在水上的房子。
章渡老街,街寬4米,青石鋪面,中有條石為軸,舊時為方便獨輪車行走而鋪就。一條約百米長的窄窄街道,靠江這邊就是“吊棟閣”,另一邊大都是破舊和廢棄的房屋。據介紹老街在古代是涇縣西南商賈云集之地,抗戰期間又成為新四軍轉運物資的重要集散地。
赤灘位于涇縣城北7.5公里琴溪河與青弋江交匯處,是青弋江航道上一個古老的水上重鎮,自明、清以來一直就是鄉(鎮)政府所在地,成為遠近數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曾是涇縣歷史上知名的十八古鎮之一,現隸屬琴溪鎮。
赤灘古鎮始建于宋代,完好保存著明清一條街古建筑群,卵石路面,青磚黛瓦,馬頭墻,四水到堂,具徽派建筑風格,古樸典雅。
青石板上留下的獨輪車輒溝槽,記錄著古鎮昔日的輝煌。建有民俗文化陳列館,展出千余件塵封已久的民俗實物,再現昔時民間生活縮影。
另外巖龍寺僧來俗往,鐘聲悠揚。佛教文化陳列館廣欽大和尚舍利子晶瑩莊嚴致臻。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