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旅游產品-旅游產品定義
蘭世立評新東方旅游產品:根本不懂什么是旅游
鳳凰網財經訊 2月28日,第二屆長白山論壇如期而至,并繼續于東北地標-長白山之巔奏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春之序章”。本屆論壇以“東方欲曉 蓄勢新生”為主題,由鳳凰網財經、鳳凰網旅游主辦,東北證券協辦。共話中國宏觀經濟的未來發展、東北振興的新篇章等議題,深入分析、探討和展望生機盎然的2024。
中國旅游論壇主席、中國東星集團有限公司總裁蘭世立此次論壇上談到了“新東方”的文旅產業,蘭世立指出,新東方最近推出旅游產品的性價比都不太高,(他們)根本就不懂什么叫旅游。“旅游是要好的性價比,有高端市場、中端市場、初級市場沒錯,但是要讓大家游得起,愿意游。”
“我們國家今天講旅游經濟也好,講地方經濟也好,很重要的一點在每一個行業都需要該行業的市場主體。比如我們今天能在長白山開論壇是有一個萬達,一個王健林,建設這么漂亮的度假區,有這么好的五星級酒店,有這么好的滑雪賽道,那還不是因為有這么一個主體,我們今天才有機會從全國各地到這兒來參加這樣一個論壇。我覺得旅游行業不是簡單的吃住行游購娛幾大要素的整合,這個整合是要靠一個企業來把它進行全面的整合。”蘭世立說。
旅游:跟團游新產品規劃——產品戰略
編輯導讀:隨著現代人消費理念的升級,旅游成為了大多數人休閑娛樂的選擇,近些年旅游產品更是層出不窮。但是一個完美的產品都是不斷打磨而成的,如果從頭開始打造一款新的跟團游產品,該怎么做?本文作者依據自己工作實踐,對這個問題展開了分析探討,與大家分享。
看了劉潤老師的“劉潤對話小馬宋:到底什么是戰略?”一文,比對了當時進行供應商培訓時的所作的課程PPT,頗有感觸。以下既是對之前一段工作經歷的總結,也是對之前思考的重新整理。
這次主要說的是跟團新產品規劃,對于產品的戰略規劃。當業務開展到一定階段,企業為了獲取更高的利潤,一方面,是要進行舊業務的升級優化,另一方面則是新業務的開拓。當旅行社原有的線路以及到達瓶頸,需要新增線路時,應當考慮哪些戰略問題呢?以下從市場選擇,競爭策略,業務模式和供應鏈三方面闡述。
市場選擇取決于兩方面,一,市場規模,選擇哪塊市場,面向什么客群。二、自身優勢,市場的規模決定了企業成長的空間,但想要獲取利潤,則要看市場競爭的成敗。
市場規模,從客群分,可以按地緣,本地屬性,外地屬性,即本地人的周邊游,外地到本地的旅游。本地還可以細分年齡兒童(親子),少年(游學),青壯年(戶外,度假),老年(休閑,療養)。既要看市場的存量,還要看近幾年的增長情況和行業潛力。目前來看,異地場景的傳統旅游已經逐漸衰落,而本地親子,戶外旅游市場方興未艾,目前還沒有長出頭部企業。
相對于市場規模,自身優勢的分析更為重要,利益的大頭永遠屬于市場競爭的勝利者,二八定律一直存在。掌握先機能先走兩步,走的更遠還看自身資源。新業務的開拓,必須結合自身優勢。
當時我們把旅行社的能力分為三類,資源掌控力,店鋪運營力,產品創新力。最佳是三力結合,而排在最前的是資源,頗有些無奈,卻也是現狀。這就對后兩者提出要求,進行產品設計開發時,盡量選擇避開硬實力,開發軟實力。
旅游行業,尤其是跟團游,最重要的就是服務能力,核心就是導游。雖然講的是產品設計開發,還是講一些題外話,旅游社必須注重導游團隊的培養和建設。
波特講的三大競爭策略,包括:總成本領先戰略(Overall cost leadership),專一化戰略(focus),差別化戰略(differentiation).
總成本領先,一方面是資源優勢,自有車隊,委培導游,景區協議價,自有餐廳,這些都是傳統的資源優勢;另一方面是運營優勢,更低的采購成本,運營成本。線上辦公,更高效的旅行社管理系統都是一種運營上的優勢。
目前的旅行社采購,很多還是沉在線下,難以降低成本。而自有車隊,餐廳,委培導游又有太高的資源要求,旅行社管理系統是一個比較好的控制成本方向 。即便不能做的全局的客戶管理,系統化接待流程,哪怕只是實現對OTA的訂單,產品對接,過程固然痛苦,帶來的效益卻是長久的。
專一化戰略,聚焦某一類用戶,某一區域,比如旅游專線商,在特定的細分市場下,一家獨大。一方面可能是市場規模小,無法支撐兩家,另一方面有可能是足夠聚焦,形成的采購優勢。除了歷史的專線商的目的地聚焦,聚焦新的客群,如親子,戶外,也是一種專一化戰略的方向。
差異化戰略,實際上,之前的幾輪培訓,所講的基本是圍繞產品的差異化,差異化產品的開發。旅游產品,不同于其他服務行業,跟團旅游往往伴隨人的轉移。依托人的服務,本身是非標的,同時還受大量外部因素的影響。
同時,游客的需求也在日益變化,人們不再滿足傳統的打卡式旅游,交通方式,預定渠道的變化讓自由行越發的便利。越發狹小的市場下,大量的同質化競爭。無論是因時還是因勢,旅行社都必須做出改變。實現差異化,核心在,找到有顧客價值的差異,使差異能被顧客感知,再被模仿的情況下,保持差異。
確認市場以及競爭策略后,需要結合供應鏈來選擇業務模式。跟團游行業,拋開通過購物,優惠退票所獲取的利潤外,本身的利潤其實很薄,而且涉及到的關聯企業眾多。車隊,景區,餐廳,酒店,供應關系負責。酒店有包房數量,旺季庫存,景區有年接待人數,餐廳有瞬時接待數。進行新產品設計必須考慮到供應鏈的穩定性,模式的復制和放大。
供應鏈的穩定性是旅行社一直在接觸和運作的,模式的復制和放大往往被人忽略。
選擇一種創新模式,所設計的創新資源,是否有接待限制,選擇在餐上進行創新,餐廳能否接待團隊,能同時接待多少人。選擇車輛創新,是否有所需資源,資源的供給情況如何。為了自身的放大,以及應對一些特殊情況,需要有備選資源,為了避免被快速模仿,又要把控或者選擇一些相對特殊的資源。在自身的放大和減緩他人復制上要尋求均衡。
對于資源的利用要考慮放棄的成本,資源是優先的,比如導游,同一時間只能帶一個團,那么如果你選擇讓他帶16人的小團,就不能帶50人的小團。
使用某一資源時,除了支出的成本,還必須考慮放棄的成本。當然,資源的重復使用,高效配置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當時進行了三輪培訓,針對玩樂商家,主講一日游產品的升級。第一輪第二輪對國內,第三輪對海外。大的思想是對現有的一日游產品進行升級,以期形成產品的差異化,擺脫商家及平臺間的直接價格競爭,獲取更高利潤。
培訓的內容上,第一輪,是在17年提出產品升級的觀點上的展開,總結了一些硬件上升級的方法和基于六西格瑪的流程優化。第二輪,個人期望在第一輪的基礎上有所升華,增加了對新產品設計的戰略思考,基于目的地,用戶,供應商等多維度。以及未能成行的第四輪,基于峰終定律進行行程體驗的設計。
現在回顧當時的培訓,慶幸不曾出現邏輯上的錯誤,傳遞錯誤的思想,也反思了幾個問題:
第一是執行流程,缺少了前期的溝通和后期的反饋,沒能形成交流的閉環,單靠現場的一次交流,顯然保證不了信息的有效傳遞,更何況,初期幾場還未對到場人員身份做限制;
第二,內容,在戰略和戰術上反復橫跳,這一方面是自身對于戰略設計,戰術執行的認知不足,以及邏輯思考上的混亂。
今天的文章,借小馬宋老師對戰略思考的結構,對當時的思考重新整理,希望能略微彌補當時的不足帶來的錯誤。
其實上升到戰略,單講跟團游是不夠的,應該出現更多的產品形態,自由行,單項小品類等等。不過,還是命名為跟團游吧,雖然更想叫一日游。
本文由 @賓果漫游記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用文化和科技創意開發旅游必需商品 | 旅游商品系列談
現代旅游業和傳統旅游業最大的不同是,日新月異的現代科技已融入現代旅游業及相關的各個領域。現代旅游業中的旅游商品,不僅是旅游“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中潛力最大的領域,也是旅游者在旅游結束后唯一可以繼續無限量消費、給旅游目的地帶來持續收入的領域。旅游商品在游客旅游過程中,主要服務于旅游消費市場;而在游客行程結束后,則服務于全社會的消費市場。因此,在旅游商品開發時需要有意識地將居民消費市場和旅游消費市場一同考慮,才能開發出既適合旅游者在旅游時購買,又適合旅游者在旅游結束后購買的旅游商品。
從社會生活需求角度,旅游商品可分為旅游必需商品和旅游可需商品。旅游必需商品是指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可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人們的生存和生活質量。旅游可需商品指的是日常生活中可有可無的物品。
從企業角度看旅游必需商品和旅游可需商品時就會發現,即使某種產品屬于生活必需品,但消費者未必購買某一家企業生產的產品,此時的生活必需品,對這家企業而言就成了可需品。
企業要想把可需品打造成旅游必需商品,在開發階段需要遵循五大原則。
首先是目標原則。要緊緊扣住旅游商品區別于旅游業其他領域的最大特點,開發出既能讓旅游者在旅游中購買,又能讓旅游者在旅游結束后繼續消費的旅游商品。最大限度地體現旅游商品豐富旅游市場、發展經濟、增加當地就業和收入、傳播中華優秀文化、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目的。
其次是創意原則。優秀的旅游商品在開發時就要融入市場營銷理念。要從具體商品行業的專業角度,遵循滿足市場需求、引導市場需求的原則,用提高消費者購買欲的營銷理念開發旅游商品創意。在形成市場創意后,再用科學和美學等專業設計,開發出人見人需的旅游必需商品。市場創意開發能將企業角度的旅游可需商品轉化成旅游必需商品。不重視市場創意,片面追求設計,以設計代替創意,將難出爆款。
第三是文化原則。承載文化的旅游商品需要有足夠的銷量,否則旅游商品的文化傳播就是忽悠人的空話、大話。在旅游商品開發時,實現從旅游可需商品領域進入旅游必需商品領域的主要途徑之一是用文化賦能。使生活產品文化化,使文化產品生活化,才有可能將旅游可需商品提升為旅游必需商品。
此外還有科技原則。不斷提升的消費市場,要求旅游商品的研發、制造、銷售從材料、工藝、設備、技術、渠道等方面不斷利用現代科技進行創新。在旅游商品開發時,實現從可需品領域進入旅游必需商品領域的主要途徑之一是用科技加持。使生活產品科技化,使科技產品生活化,才能讓旅游可需商品成為旅游必需商品。
最后是持續原則。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不斷提升。對旅游商品的開發企業而言,今天熱銷的旅游必需商品,明天也許就會變為旅游可需商品。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趕上人們不斷變化的需要。
以現代生活中常見的抗摔金屬保溫杯為例:抗摔的金屬保溫杯是很多人的生活必需品。在很多企業都生產單層金屬保溫杯的時代,對游客而言,單層金屬保溫杯就是赴一地旅游時的可需商品。當某企業最先推出雙層抽真空金屬保溫杯時,這家企業的保溫杯便成為赴當地旅游游客喜愛的必需商品。之后很多企業紛紛推出雙層抽真空金屬保溫杯,這種保溫杯又從必需品變為可需品。若有企業恰在此時推出了富有不同文化符號的雙層抽真空金屬保溫杯,則此保溫杯又一躍成為了必需品。隨后大批企業跟風推出帶有文化符號的雙層抽真空金屬保溫杯,這種保溫杯就又從必需品變為了可需品。后續又有企業用新科技開發出能夠顯示水溫、調整水溫、抗酸堿新材料抗摔金屬保溫杯......當科技、文化被不斷創新利用,人們對 沒好生活的感受也在產品的持續創新中不斷提升。
從食品、茶、酒到工藝品、服裝、鞋帽,從化妝品、首飾、玩具到電子電器、個人輕型裝備、寵物用品等眾多行業,旅游商品領域無不與人們美好生活密切相關。開發旅游必需商品應該是每個企業的愿望,加之各種網上交易平臺和現代物流網絡的助力支撐,期盼未來,更多旅游必需商品成為游客消費的爆款。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