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工業—工業旅游的特點
文旅觀察丨工廠成了旅游目的地,“工業+旅游”為山東文旅添活力
工業旅游,是將工業遺存,改造利用成為旅游場所,或將工業設施打造成為集游覽、學習、教育等功能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模式。近年來,作為工業大省的山東通過不斷進行“工業+旅游”嘗試,為文旅增添了新活力。
工業遺存也可以很“City”
“濟鋼”集團,在濟南是一個響當當的名字 。而占地規模巨大的老廠區,曾是一座巨型的“鋼城”。2017年6月,濟鋼老廠區正式停爐,標志著這一廠區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很快,這一地塊就迎來了“蝶變”。一座規劃占地約680畝、公園面積相當于2.7個泉城廣場、綠化率高達86%的“中央森林公園”誕生。春夏秋三季花海之中,濟鋼大門、3200立方米高爐等老廠區標志性建筑保留了下來,閃耀著濟南曾經的工業榮光。如今,這座公園成為濟南東部的絕佳休閑游玩之地,無數市民游客在此露營、跑步、遛娃,生機盎然。
除了變身公園,在濟南,工業園區轉型而來的文旅園區項目也“遍地開花”。日前,記者曾走訪過579百工集、JN150創意園、1922電競新媒體產業園等數個園區。如今,這些園區不僅變身成為集文創、餐飲、新媒體產業等多種業態的新興綜合體,更成為了濟南城一顆顆亮眼的城市“明珠”。
不僅濟南,山東各地都在進行著“工業+文旅”的嘗試。在德州,有一處深入人心的地標:新街口文化產業園。該園區由原山東新華印刷廠改造而來,近代風的建筑群內,設置了涵蓋文化創意、素質教育、休閑健身、美食商貿等業態,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是德州城區南部的“文化地標”。
而在不久前,一組組“工業風”寫真照片在德州人朋友圈中爆火,照片的取景地,多彩墻壁、現代裝潢與斑駁舊墻完美融合,充滿現代藝術魅力。這里就是由老德工機械廠廠區改造而來的德工文創園。近日,園區內又增添了巨幅彩繪,充滿潮流氣息的荷里夜市也將于9月下旬正式開街。
值得一提的是,德工文創園緊鄰德州(京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未來,將與即將完工的運河博物館群融為一體,并與運河畔楊家圈民宿文化區、花園營地等共同成為集文化、度假、藝術等豐富業態的九龍灣文旅融合園。
現代工廠成為了旅游目的地
除了工業遺存改造,對于諸多工業企業而言,自家的生產體系、產品本身就可成為吸引客流的“秘方”。日照山鋼日照工業旅游區的礦石樂園和礦石博物館,以海藻生物文化和產業為主題的青島明月·海藻世界等都由此誕生。
在聊城市東阿縣,東阿阿膠最負盛名。圍繞這一歷史悠久、健康養生的產品,東阿阿膠創造性打造東阿阿膠文化旅游區,景區內阿膠體驗工廠、阿膠博物館、康養基地、古城等齊聚,成為一座以阿膠為主題、中醫藥文化為內涵,可逛可玩可康養的綜合性景區。
東阿阿膠對“工業旅游”的暢想源自于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世博會上,德國廳機器作響,美食飄香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覺”體驗給公司帶來了靈感。融合旅游,將阿膠老廠區改造為擁有“五覺”體驗的透明化工廠的想法由此誕生。
經過數年的設計、規劃、建設,2018年阿膠體驗工廠正式營業,游客不僅可以沿著1500米的之字型的長廊沉浸體驗阿膠的生產加工,還可游玩飛行影院、4D影院等高科技設備。與此同時,結合既有的中國阿膠博物館、東阿阿膠城、藥王山等,將文化、工業、旅游三者有機融合,阿膠世界景區就此誕生。
如今,阿膠世界景區更名東阿阿膠文化旅游區。新的旅游區不僅是東阿的地標景區,更成為了東阿的城市窗口和文旅產業增長極。“今年8月,我們舉辦了天空音樂節,近期又舉辦了全國的村舞大賽,不久后還將舉辦更多游客參與體驗的文化活動和賽事。”東阿阿膠體驗營銷事業部總經理貝廣告訴記者:“去年景區接待了120萬人,預計今年游客量可突破150萬人。”
工業旅游的發展在于融合
早在2021年,工業旅游就被寫入了頂層設計。《“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提出,鼓勵依托工業生產場所、生產工藝和工業遺產開展工業旅游,建設一批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同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推進工業文化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要推動工業旅游創新發展,并明確通過5年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工業文化特色的旅游示范基地和精品線路,建立一批工業文化教育實踐基地,傳承弘揚工業精神。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當下的工業旅游還有諸多局限。對于山東而言,工業遺產改造而成的旅游項目,尚未形成規模,帶動效應較弱。而工廠的旅游化也仍在探索之中。
貝廣認為,許多依托于工廠的工業旅游,會被認為只是產品銷售的手段,發展空間也有限。而工業旅游的破局發展,在于融合。“東阿阿膠的戰略定位就是要堅定扛起中醫藥文化傳承創新的使命擔當,做大眾最信賴的滋補健康引領者。所以未來,除了繼續提升阿膠體驗工廠,我們還將挖掘中醫藥文化,升級中國阿膠博物館,規劃打造中華老字號中醫藥博物館。此外,將肉蓯蓉、鹿茸等相關的滋補產業引入,讓中醫藥在這里匯聚,將現有的東阿阿膠城打造成為中醫藥文化城。”
“工業+文化+旅游+康養”相互融合,是阿膠世界景區決心升級為東阿阿膠文化旅游區的底氣。“未來景區將形成‘三園四館’的格局,創建國家AAAAA級景區。”貝廣表示。
(大眾新聞·齊魯壹點客戶端 張宇寧)
工業旅游正成為出行新風尚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 環球時報駐德國、日本特約記者 青木 潘小多】編者的話:中國廣核集團(簡稱“中廣核”)8月7日宣布,全國首個核電工業旅游預約系統正式上線,中廣核九大核電基地全面對外開放預約通道。“中國允許公眾參觀分布在全國各地的九座核電站,令人驚訝!”《印度時報》稱,這表明核能對中國清潔能源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中國核電站正在更大規模向普通公眾打開文旅大門,廣東深圳、惠州、陽江、汕尾、江門,以及遼寧大連、廣西防城港、福建寧德、浙江溫州核電基地所在市、區、縣集體“亮相”。7日,來自全國各地的30多名游客組成了“核電工業旅游第一團”在福建寧德發團,開啟中國核電工業之旅。他們的體驗怎么樣?國內外工業旅游發展如何?中國工業旅游還有哪些潛力可挖?《環球時報》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調查。
“核電基地不再是一個神秘的地方”
“我深刻感受到核電基地不再是一個神秘且高不可攀的地方,而是一個充滿魅力、值得游玩的景點。”雷玲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8月7日,她與另外30余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旅游體驗官組成了“核電工業旅游第一團”從福建寧德出發,游覽中國廣核集團旗下的核電站。
當日,中廣核全國九大核電基地全面對外開放預約通道。“站在88米高的觀景臺上,俯瞰整個核電站氣勢宏偉的布局,巨大的反應堆安全殼和汽輪發電機盡收眼底。在核能會展中心通過多媒體技術了解中國核電的工作原理以及發展潛力;走進模擬機培訓教室,近距離觀摩核電站控制系統的復雜性。”雷玲莉向記者介紹了她此次所體驗的項目,并評價道:“這種體驗非常新穎!尤其是之前對核輻射比較有顧慮,但是旅游現場嚴密而科學的防護措施,瞬間就打消了這種顧慮。”
中國廣核集團陽江核電站 (圖源:中國廣核集團)
中廣核集團黨群工作部副主任黃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更大范圍、更為深入地向公眾開放核電基地,標志著中國核電在工業旅游領域邁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這一模式將引領更多公眾深入了解核電的奧秘與綠色價值。
中國開放核電基地作為工業旅游的創新之舉,也引發了外媒的關注。彭博社報道稱,中國正在啟動一項“核旅游”計劃,讓公眾了解核電對發展綠色能源的重要作用。
公開報道顯示,工業旅游發軔于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并逐漸在全球范圍興起。而核電旅游作為工業旅游的一個特殊分支,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自2017年起,中國分批次推出眾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涉及冶金工業、機械制造、醫藥保健、食品工業、遺址遺跡、博物館、能源利用等多種類型。其中,海南省昌江核電科普教育基地2022年入圍,首次成為工業旅游示范基地。黃超認為,作為清潔能源,公眾對核電仍存在諸多疑慮和誤解,發展核電工業旅游,不僅有助于普及核能知識、消除公眾誤解,還能展示核電技術的先進性和安全性,增強公眾對核能的信任和支持。
疫情之后,旅游業快速復蘇。中國旅游研究院預測,2024年全年國內旅游人數將超過60億人次;國內旅游收入將達到6.03萬億元,同比2019年的恢復率為23%。在旅游經濟方興未艾之際,核電開啟的工業旅游也迎來了廣闊的發展潛力。據記者了解,中廣核開發的核電工業旅游與周邊景區結合,與所在地文旅成為一體。除帶來核電教育之外,還將有力推動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
作為特殊的工業領域,黃超也表示,核電工業旅游在發展中面臨著一些挑戰,例如,如何協同處理好能源保供、安全生產與核電工業旅游體驗之間的關系。黃超說,將設計合理的旅游路線、制定完善的核電工業旅游安全管理制度,來規避工業旅游對安全生產的影響,以達到游客與員工、觀光與生產和諧相處。
德國:廢棄核電站變身游樂園
德國是工業旅游領域的佼佼者。今年是德國最著名的工業旅游項目——魯爾區工業文化之路推出25年。25年來,尤其是最近10年,德國工業旅游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在核工業旅游方面,德國很早就探索打造核電站主題樂園。
在名為Schneller Brüter核電站的遺址上,一座名叫“卡爾卡仙境”的主題樂園被德國媒體稱為“德國最奇怪的游樂園”。這座核電站始建于上世紀70年代,并于1991年建成。但由于種種原因,核電廠還沒來得及發電就被棄用。
改建后的樂園占地面積相當于80個足球場的大小,包括旋轉“茶杯”、戶外賽車中心、水上游樂設施、迷你高爾夫球場等40多個游樂項目。游樂園的地標建筑就是核電站遺址的冷卻塔。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主題公園每年吸引數十萬游客前來參觀,尤其受到有孩子家庭的青睞。
德國工業旅游經過多年發展,不再僅僅是大企業或著名品牌的專利,許多中小企業和手工業者也積極參與。當地旅游部門還通過把這些小企業串聯起來,發揮“集團”優勢,向游客推出特旅。
記者前不久參加了德國旅游部門組織的黑森林手工業之旅,見識了一家家各具特色的手工作坊。在1885年成立的奧古斯特·施韋爾咕咕鐘作坊中,施韋爾家族的傳人安迪向記者演示了各個環節的純手工制作咕咕鐘的方法。
而在沃爾法赫玻璃作坊,記者先參觀了世界各地玻璃工業的歷史以及這家玻璃作坊的歷史展覽,隨后在工匠的輔導下,記者還學習了“吹”玻璃花瓶。
即使是一些老的項目也在拓展。比如魯爾區工業文化之路,開始時只有埃森關稅同盟煤炭工業區等一些項目,如今已開發了穿越魯爾區的400公里路線,融合了博物館、景觀、體育場、劇場等設施,每年吸引超過700萬游客。
一些工業旅游項目還推動德國城市成為工業特色旅游城市。大眾汽車于2000年在沃爾夫斯堡建成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大的汽車主題公園——大眾汽車城,帶動整個城市的旅游業。近年來,以大眾汽車城為核心,沃爾夫斯堡建成了奧特萊斯購物村、科學博物館、電影院、五星級酒店等設施。
而日本的工業旅游同樣歷史悠久,從北到南,許多工廠都對參觀者開放。《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了解到,食品工廠通常最受歡迎,航空公司和造幣局等參觀項目也異常熱門,預約時段剛一開放就被約滿,還有的需要排隊抽簽。
來自全國各地的旅游體驗官,正在參觀中國廣核集團寧德核電基地。(圖源:中國廣核集團)
在工廠參觀的諸多選項里,核電站無疑是不同尋常的一類。截至今年1月,日本國內正在運轉的核電站共有12個。為了讓民眾增加對核電的了解,日本原子能科學研究所、原子能緊急事件救援研修中心的部分區域,以及位于青森縣、福島縣、茨城縣、福井縣和鹿兒島縣等地的核電站都承擔了接待參觀者的工作。
不過核電站開放區域仍有限制,一般民眾可以參觀的大部分都是專屬區域,由展館、多功能廳、VR(虛擬現實)展廳等組成,并不能進到核心區域。
中國如何發掘工業旅游巨大潛力
雖然中國的工業旅游相較西方發達國家起步較晚,但中國完備的工業體系以及政策支持,為這一產業的發展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張鵬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擁有規模龐大的工業旅游方面的物質基礎,無論是建國初期就開始建設的重化工業基地,還是本世紀以來新興的高科技生產。中國工業體系完整,地域分布廣,工業生產與遺產景觀豐富多樣,這些都為中國發展工業旅游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前提條件。
湖南省旅游學會分會副會長、湖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唐健雄在采訪中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較早的在政策層面上出臺了系列支持措施,發展工業旅游。本世紀以來分多個批次公布了遍布全國各地超過百個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幾乎囊括了重工業、輕工業以及高科技各個領域,甚至在近年將核電站也納入了工業旅游示范基地的名單。《“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鼓勵依托工業生產場所、生產工藝和工業遺產開展工業旅游,建設一批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
不過,雖然中國有發展工業旅游的良好基礎,但是目前來看仍有待進一步轉變觀念,充分釋放中國工業旅游的發展潛能。
當前中國仍處于工業旅游發展的初期階段,企業作為工業旅游的重要參與者,其意識還沒有完全適應這一特殊旅游形式的需要。唐健雄認為,一些大型工業企業在思想方面沒有完全跟上,發展工業旅游的意識仍不到位,致使“工業”跟“旅游”仍然是“兩張皮”,兩者處于對立而不是統一的狀態當中;另外,很多先天條件比較好的工業生產基地,旅游資源還處于分散、孤立狀態,開發模式單一且初級,沒有得以整合和進一步發掘,還沒有充分釋放其旅游價值。
唐健雄表示,現在的工業旅游基本依賴于工業遺址的展現,或者是工業企業的展覽館等靜態景點,局限于企業歷史或者生產工藝過程的展示,與游客的互動不夠,游客缺乏參與感。這些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游客對工業旅游的興趣。
不過,唐健雄認為,此次中廣核開放九個核電基地,創新性與當地文旅結合在一起,打造了一個多層次、全鏈條的旅游產品,在為企業創收、樹立品牌形象的同時,還促進了當地的旅游業和經濟轉型,形成了雙贏局面,這說明中國企業工業旅游的意識正在與時俱進,為中國工業旅游的發展打開一個新的開端。
張鵬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疫情之后,旅游經濟蓬勃發展,工業旅游也迎來了發展的新契機,旅游與教育、科技和歷史文化等結合在一起,將激發這一旅游分支煥發更大的生機與活力。
工業旅游拓展文旅消費新場景
來源:【邢臺日報-邢臺網】
日前,在位于邢州大道和興達路交叉口的晶牛文化創意園內,巨幅墻體畫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拍照打卡。這家在晶牛玻璃廠舊址基礎上改建的文化創意園,招引娛樂、運動等多個行業入駐,舊址變新貌。
晶牛文化創意園南端兩座圓柱形原料倉下,成了卡丁車俱樂部的環繞場地。“賽道體驗感很強,‘貼地飛行’的酣暢感很棒。”市民張婧和朋友在園內的卡丁車俱樂部體驗駕駛卡丁車。戴好頭盔、護具、踩下油門,速度與激情的體驗讓他們直呼過癮。
近年來,我市越來越多工業園區或工業遺跡被開發為旅游景點,工業旅游以其獨特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游客。
漫步邢臺酒文化博覽園,景色宜人,環境幽雅,南北兩個傳統園林與酒工業老廠區渾然一體,綠蔭中的釀酒老廠房烙印著老工業遺產的痕跡。邢臺酒文化博覽園位于信都區的河北古順釀酒股份有限公司,園區主要展示邢臺歷史文化以及酒文化,包含老釀酒廠區、736藝術區、邢臺酒文化博物館和順園、德園。
位于信都區的德龍鋼鐵文化園是一個藏在鋼廠里的AAAA級景區。德龍鋼鐵有限公司以靚麗的景致和獨具匠心的創意打造了一個鋼鐵文創產品設計生產基地,開發制作手工藝品、紀念品、日常用品等多種產品,形成了集設計開發、制造生產、市場銷售為一體的文創旅游產業。
在德龍鋼鐵文化園鋼鐵俠客島,300多個利用廢棄鋼材、零件制作的鋼鐵機器人栩栩如生。參觀完鋼鐵俠客島,還可以到鋼鐵博物館了解鋼鐵的歷史變遷,到車間實地觀看鋼鐵生產實景,在鋼鐵與生活主題課堂體會鋼鐵與生活的關系。德龍鋼鐵將這些點位規劃為研學線路,今年以來,該企業接待了多個學校前來參觀學習的師生。
本報記者周林
本文來自【邢臺日報-邢臺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