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旅游景點大全-北京密云旅游景點排名前十
北京密云6大中國傳統村落,長城腳下最美悠悠古韻
北京,密云區。
位于北京市東北部,屬燕山山地與華北平原交接地,因北魏時塞外的密云山(今豐寧縣以南的云霧山)而得名。這里有著雄美的長城景觀,也有著長城腳下的古樸人家靜謐風光。
一起來看北京密云名列中國傳統村落命名路的全部6大古村落,你去過幾個?
1 密云新城子鎮吉家營村
吉家營村,名列第2批中國傳統村落。位于新城子鎮西部,地處安達木河南岸,坡頭北尖西麓的一條東南—西北走向的山溝口處,屬深山區。
村子孤零零地座落在山坳中,四周被高高的城墻包圍起來,仿佛與世隔絕。據史料記載,明代以前該村稱為吉家莊,明代萬歷年間在該地建戍邊營城,城東門橫匾上刻有吉家營,于是村名改為今稱。據霧靈山大字石記載:明崇禎年吉家營曾駐守備武官。
自古便是邊防屯兵重地。吉家營如今這里仍保留著東、西兩個城門,門額分別題有“鎮遠門”和“吉家營門”。古城周長一千米,城高七米,頂寬四米,為磚石結構;城西門外立有題著“里仁為美”的古牌坊,東門外有演武廳、點兵臺、教練場等軍事設施。村內有明代修關帝廟。村南和村北有兩口古井。
2 密云古北口鎮古北口村
密云古北口鎮古北口村,名列第3批中國傳統村落。
地處燕山重巒疊嶂之中,地勢險要,是華北平原到內蒙古高原的重要關口,也是燕山山脈各隘口中地勢最為險峻的地方,有“燕京門戶、京師鎖鑰”之稱。公元555年,古北口成為萬里長城中一處重要的軍事關隘。1378年,在鐵門關南建立了古北口村(也稱關城),設守御千戶所,凸顯其軍事地位。到清朝開辟御道,南北物資在該村集散,逐漸形成房舍緊湊、商貿繁榮的村落。
古北口村的民居以傳統四合院為主。為適應地形,院落面積普遍較小,通過坡道、臺階相連接,形成豐富的外部空間。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以精美磚雕、石雕作裝飾,形成獨具特色的北方村落風情。
白家大院最具代表性。它始建于清代,進門為做工考究的照壁,正房面闊四間,有后院,東西廂房面闊三間,倒座面闊六間,入口設在西南角。院內外高差不大,入口處設坡道。淳樸粗獷、形式自由的磚石雕飾圖案處處可見,象征吉祥幸福。
古北口如今重點大棗了文物文化旅游區,利用“七郎墳、令公廟、琉璃影壁靠大道、一步三眼井、兩步三座廟”等歷史文化資源,先后對古御道、蟠龍山長城、財神廟等進行修繕,修建了古御道文化商業街、長城森林嘉年華等觀光休閑設施,建成了仿古戲亭、御道宮燈、御膳房、民俗展室、“九曲黃河陣”等文化景點。
到古北口,可以感受到這里時中國廟宇密度極高的地方,楊令公廟、藥王廟、財神廟等古廟密布,都值得一看。其中藥王廟為主的廟宇群,距今已有630年的歷史,包括關帝廟、藥王廟、菩薩閣,統建在一高臺上,俗稱“兩步三座廟”。
3 密云區太師屯鎮令公村
北京密云區太師屯鎮令公村,名列第4批中國傳統村落。
令公村四面環山,仿佛是大山中的“世外桃源”。村西是安達木河,村前是來自九龍十八潭的小溪,兩條流水在村西南交匯呈弧形向西流去。村落呈東西向長方形,明洪武年間曾在該地建城堡,留有城堡遺址。
整個村落古樸而寧靜。村內目前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有二柏搭枝廟,文物古跡有明初城堡遺址、魚骨盆陶片、遼磚、鍋灶等。
二柏搭枝廟,又叫三清宮,二柏搭枝在整個密云區都很有名,也叫二柏連理。國家一級保護古柏2株,兩棵柏樹的枝干搭在一起,故稱柏搭枝。
4 密云區大城子鎮墻子路村
密云區大城子鎮墻子路村,名列第6批中國傳統村落。
這里是明代薊鎮墻子路路城所在,燕山山脈中萬里長城腳下的清水河川小平原上,環境優美,歷史悠久。村落中還有三堂廟、觀音洞和上坡子藥王廟,關公廟,真武廟等廟宇,有書香之家的蔡家四合院以及古城墻遺存等。
墻子路地處密云與河北興隆、北京平谷交界處,山勢險要,是從東北進關之交通要道,也是通往冀東平原的必經之路。入口處兩座山峰對峙,路狹人稀,山高溝窄,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被譽為“墻子雄關”。
登墻子雄關北望,全國唯一的“V”字形長城就在這片山巒中。沿著近乎于90度直角的山凹處,古代的工匠們修建了整齊的長城垛口。無論遠觀近看,皆為勝利者“V”字手勢造型。
5 密云區古北口鎮河西村
密云區古北口鎮河西村,名列第6批中國傳統村落。
河西村北枕臥虎山、南襟青龍山,一曲潮河碧水繞,在村域6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北齊長城、明長城,更有長城歷史上罕見的姊妹樓長城,跨度最長的水關長城綿延于村北的臥虎山上。
原名柳林營,于公元前127年武帝元朔二年建駐軍城(奚城),經過680年由城演變為村落,據說河西村舊時古木參天,一片蔥蘢,尤以柳樹最為繁茂,村里既有衙署,又有校場,還大量屯兵,故名“柳林營”。
清代在此設置提督衙門,河西村現存七郎墳、呂祖廟、寺等眾多歷史古跡以及段家大院、鮮家大院等多處古民居,將這里裝扮得既威武雄偉,又古樸典雅。
河西村在中國抗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這主要是源于發生在1933年的長城抗戰古北口戰役。此次戰役打響了北京地區抗日第一槍,以戰況最激烈、戰時最長,對戰局影響最大,而成為長城抗戰的濃墨重彩的一幕。
村內有7個民族,134個姓氏,被稱為是中國百家姓村第一村。由于自古南來北往的駐軍不斷,河西村的民族和姓氏十分龐雜,滿、回、蒙古、裕固等族與漢族交相往來,一百多個姓氏齊居一村。因此也帶來了這里繁榮的各類民俗文化,這里有手工剪紙、十字繡、草編、石頭工藝、絹花等民俗特色手工藝。在傳統節日里,還有高蹺、旱船、跑驢、腰鼓、秧歌等民間特色藝術表演。
6 密云區古北口鎮潮關村
密云區古北口鎮潮關村,名列第6批中國傳統村落。
位于古北口鎮潮河東岸,古為連接關內外的通路之一,歷史悠久。長城在此設防的歷史卻可追溯到北齊天寶年間,明代為潮河關堡。如今的潮河關城堡建于洪武年間,屬明長城九邊防御體系中薊鎮西協古北口路軍事防區的潮河川下防御單元。這里的臥虎山長城,屬古北口長城體系的西段,始建于明朝洪武八年,全長4.75公里,有敵樓134座。有由北齊長城、明磚長城、明石長城、長城支城等匯成壯觀的“長城之結”。
潮河關城池東西南北各長150多米,城墻以毛石和石灰砌壘,東西城墻依山而建,南、北、西三個方向面對潮河,西南方向留有一座城門。西城墻厚5米,至今基本完整。北城墻厚6.5米,拆有一道豁口供行人過往。城堡東北高、西南低,整體由東向西傾斜,東城墻依山勢建于山坡處。城內南側一橫三縱幾條主要街道清晰可辨。
過去潮河水時常泛濫,瘟疫流行,所以村里建有瘟神廟。瘟神廟在北京地區僅此一處,據村志記載,瘟神廟原為真武廟,正殿供奉真武大帝、東配殿供奉觀音、西配殿供奉瘟神,神像均為彩色泥塑,后因戰爭和洪水頻發常有瘟疫,所以供奉瘟神的香火日盛,廟名也改為瘟神廟。
瘟神廟總建筑面積200平方米,為硬山頂,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包括配房、耳房,廟前建有清代戲樓。廟內雕梁畫棟,東、西、北三面繪有精美絕倫的彩色壁畫,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鮮艷、清晰完好。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
更多古村古鎮查看“古村記”小程序
密云有座山太奇妙,每一處景物都有一段優美神奇的傳說故事!
很多時候去哪里,多是一時興起。去黍谷山就是如此。龍年第一場雪后,突然決定到黍谷山去看看。其實去之前,我都不知道能不能進去,只是憑著一種感覺。
或許,我和黍谷山真的是有緣分的。當我們來到大門口時,大門敞開著,園門坐東朝西,但沒有看見有任何人,我們便大搖大擺的走了進去。
進景區,最先看到的,是在山間矗立著一個大大的“佛”字,格外醒目。
進入景區后可見園門前八座覆缽塔連成一排。
走近觀看,還有白塔下邊還有很多石雕。有人看了我的視頻,還說怎么這里改了喇嘛廟?
其實,這座山里和很多地方一樣,是佛道合一共占一山的宗教圣地。
黍谷山又名“黍谷回春“,是密云的外八景之一。很久以前的黍谷寸草不生,人稱寒谷。后來,齊國的大賢鄒衍得知燕國設立黃金臺,招賢納士,就從齊國到燕國求仕。一天,他走到寒谷,坐下來休息,隨手掏出洞簫吹了起來。優美的樂聲在谷中蕩鳴不已。簫聲如同春風一般,吹走了谷中的寒氣,吹出了碧泉,吹綠了小草。從此,人們把這條山谷改稱黍谷,也有了“黍谷回春”的美稱。
黍谷山真正能夠早春,主要得勢于它所處的位置,黍谷山位于華北平原的最北端,南面無遮無擋,陽光充足,南方吹來的徐徐春風,首先吹到黍谷山之陽,然后才吹過燕山腹地,俗話說“向陽花木易得春”,黍谷山正是陽光和春風的最先受益者,而北方吹來的寒氣又受到北部高大的燕山山脈所阻擋,遲遲吹不到黍谷山上,等吹到時,已是絲絲微風了。
據史料記載,黍谷山歷史久遠,是古代燕地的名山,簡稱黍山,又名燕谷、寒谷,風景秀麗、文脈深厚,有“小衡山”的美譽。
因位于密云南部,登上頂峰,密云城一覽無余,當地人叫它“南山”,也稱“密云南岳”。
黍谷山地區的文化形式在密云地區是比較早的,許多傳說中的歷史因素,都與歷史上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有聯系,歷史脈絡清晰,人文積淀豐厚。
這是密云地區其它的旅游景區所不能比擬的。2007年6月被密云縣人民政府批準為第一批密云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因為剛剛下過雪,我們特意帶上了登山杖。
進景區不遠,我們看見左邊有一道觀。
剛要往里邊走,或聽遠處有人說話,剛開始以為不是對我們,但那位女士逐漸走近,才知道她是在詢問我們:”你們是怎么進來的?“我們回答,”是從大門進來的“。后來經過交談才知道,這里還在修建,并未對外開放。可能剛才是進車,沒有關門,我們才得以進來,看來我們真的是很幸運。
這位女士是位駐場工作人員。經她的同意,我們可以繼續參觀,她叮囑我們不要攜帶火種,注意安全。我們告訴她,我們不吸煙,請放心吧。我們這一交談,也忘記了進那個道觀,就繼續前行了。
昨夜下了一場雪,山路上只有我們兩個人,小心的行進。
在路旁,見一奠基石碑。上面字跡不是太清楚了。依稀可見”黍谷山文化旅游風景區,公元2002年3月”。
當地有一句民諺“黍谷山的柏樹數不清”,說此山的柏樹栽到了聚寶盆上了。我們的確看到有很多柏樹,很多還都是古樹。
沿上山步道行進,首先見到一善祠。
密云縣的文保牌。
一善祠共二進院。這是從山門看到的一進院。
山門后身。
當我們進入二進院,看到正殿大門緊閉,隔門窗往里望去,殿內光線昏暗,但還點著上供的蠟燭。門是虛掩著,猶豫了一下,既然門是關著,最終覺得還是不要隨意進入為好。這時候,忽然聽到屋里有人說話,”進來吧“。說真的,心里一驚!本以為無人,怎會有人說話?正當我們納悶,門打開了。里邊真有一個人。
里邊是一個來這里的修行者。我們和他聊了一會兒。他熱情的介紹,他來這里修行已經一年多了,當他得知我喜歡寫東西時,就笑著說觀音殿就是一個非常適合寫作的好地方。那里非常不錯,四周環境很好,種著很多松柏,修行者還要起身帶我們去觀音殿,我們婉言謝絕了。不便多打擾,便和他道了別。
雪后山里的空氣很新鮮,離開了一善祠,我們繼續登山。
本文攝影: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