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廬山旅游景點圖片,廬山景區圖片
「走遍江西100縣」廬山市:不想跟你說話,因為你“辣”么美!
是否總有那么一座山讓你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否總有那么一座山讓你沉迷風景的神秘,是否總有那么一座山把一個城市的特點展示的淋漓盡致,今天大表哥要跟大家介紹的不僅僅是一座舉世聞名的山,更是一個有故事有情懷的詩意盎然之地廬山。
廬山市,為江西省下轄縣級市。背倚廬山,面臨鄱陽湖,東與都昌縣隔水為鄰,西與九江縣、德安縣、共青城市接壤,北與濂溪區相連,南與永修縣湖洲相接。廬山市由省直轄,九江市代管。
廬山市傍山濱水,獨特的區位優勢,形成了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可以說每一處山水都是一道迷人的風景。同時歷代名人或在此仕宦,或游歷隱居,或修道參禪,或探幽訪勝,也給廬山市留下了眾多的古跡。
廬山市境內,一大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李白瀑布)、兩大峽谷(桃花源、棲賢兩大峽谷分別長12公里和6公里)、三大國寶(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白鹿洞書院、觀音橋、秀峰摩巖石刻)、四大名泉(溫泉、天下第一泉谷簾泉、天下第六泉招隱泉、聰明泉)、五大叢林(秀峰寺、歸宗寺、棲賢寺、萬杉寺、海會寺),聞名遐邇。
匡廬奇秀甲天下
來蘆林湖邊感受水汽氤氳的清涼和爽快
如琴湖是你追逐神秘,感受浩淼煙波的不二選擇
在五老峰的腳下,席地而坐的五位老翁,就想當年孩提時聽爺爺的故事
含鄱口除了日出、云海讓你心馳神往,這里春夏秋冬的景致也是美如畫。
最愛的我想你肯定忘不了這個錦繡谷,深不可測的谷底令人扼腕嘆息。
不得不提的是廬山植物園,這里是楓葉愛好者的天堂,也是攝影愛好者的素材庫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三疊泉的瀑布能夠受得住這樣的贊美。
街心公園的閑暇時光,總是那么有趣味,三五結伴,也是一個好的去處。
書香之氣掩映青山綠水之間,我們也去白鹿洞書院再做一回同學。
兩山夾峙,中為一線幽澗,樹木交翠,綠蔭掩映,這就是烏龍潭。
最是難忘的還是這條天上的街道牯嶺。
別墅與老房子是這里特殊的故事,美廬別墅帶你回到一段曾經的往事里。
這里的的教會文化是特殊的,隨處可見的基督教堂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無限風光在險峰,這話絕對是真理,龍首崖給你一覽眾山小的陶醉,是不是夠美。
草堂里你能想起哪句讓你心心念念的詩句呢?
這里除了美景不可辜負之外,廬山抗戰紀念碑讓我時刻重溫一段革命的歷史。
毛主席的故居似乎從來都不止于一處,但是廬山上的這一處依舊人來人往。
周總理別墅是不是聽上去有些奢侈,但是也僅是取了一個昂貴的名字罷了。除了風塵仆仆,滿滿的就剩下回憶了。
“
廬山天下悠,我想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口號,但是依舊忍不住要發出贊嘆,沒有一座山可以這么令人心馳神往,沒有一座山可以有這么多愛恨情仇交織的故事,所以請來廬山,這個蕩氣回腸的地方。
”
最后
分享一組四季的美圖
與君共賞
春漫五老峰
夏出含鄱口
秋染滿山紅
冬鎖如琴湖
整理:王文瀟
編輯:鄧勤
出品:江西省旅發委市場處
投稿郵箱:jxtaxwzx@163.com
避暑、瀑布、別墅,你真的了解廬山嗎?
▲ 遠觀廬山五老鞥。攝影/高建萍
-風物君語-
廬山,不只是避暑勝地
1886年,也是一個炎熱的夏日,來自英國肯特郡的傳教士李德立首次登上廬山。這座長25千米、寬10千米的山,東偎鄱陽湖,北枕長江,山間林木蔥蘢、瀑布飛掛,讓他感覺非常cooling(清涼)。于是,他以極其低廉的價格,在廬山上租下4500畝土地,除了修建教堂傳教布道,他還打算在山上修建別墅,以為避暑之用。
這是廬山第一次和“避暑”二字產生聯系。
▲ 廬山牯嶺晨曦。攝影/李鵬飛
100多年后的今天,當初被認為“cooling”的地方別墅林立,號稱“萬國別墅博覽園”,而別墅區以西,則形成了一座繁榮的“云中山城”——牯嶺鎮。每年夏天,去廬山避暑的人,將美景之外的嘆服都留給了這座山間小鎮。
避暑,是貼在廬山身上最多的標簽,但撥開常年繚繞在廬山上的云霧,你就會發現:避暑,只是廬山的冰山一角。掀開這個角,廬山,是一座改變了中國的山。
▲ 廬山望江亭。攝影/潘立
廬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
從“體量”來看,廬山不算大也不算高,但卻是五岳之外,唯一有“岳”字冠的山。也許,從長江中下游平原上拔地而起的那一刻起,她就注定會成為這片平原上最璀璨的明珠——北面,是亞洲第一長河長江;東南面,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山、湖、江“三位一體”的結合,為她贏得了“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美譽,也使得她成為中國最早入選“世界文化景觀遺產”的名山。
廬山位置示意圖。制圖|Paprika
天賦異稟的背后,是長達千萬年的漫長磨煉。
大約10億年前,廬山在淺海沉積的古老地層中經過反復的抬升和陸沉,最終才得以浮出水面。大約6000萬年前,“燕山運動”初步奠定了中國東部地區的地貌骨架。在這一復雜的地質過程中,由于廬山一帶基底的古老巖石已經剛化變硬,受力擠壓后,西面不斷上升,廬山初現,而東南面卻發展為斷陷盆地,鄱陽湖盆地初具雛形。在隨后2000萬年間的喜馬拉雅運動中,山體不斷抬升,盆地繼續下沉,于是廬山與鄱陽湖這對“孿生姊妹”正式誕生了。
▲ 廬山北門山脈。攝影/高建萍
▲ 廬山駱駝峰。攝影/潘立
慶祝還為時過早,真正的磨煉才剛剛開始。
大約300萬年前,第四紀冰川運動開始。大地劇烈抖動,巨大的冰晶推搡著巖石和沙粒,打磨著廬山;沉睡的冰河也開始蘇醒,奔騰咆哮沖擊著廬山。幾百萬年的時間里,自然界的秩序被重新書寫,廬山也終于完成了自己的蛻變:
3400種植物、2000余種昆蟲、117種鳥類、33種獸類,在171座山峰、26座岡嶺、20條壑谷間和諧共生。樹木蔥蘢、鳥吟獸嘯,屬于地壘式斷塊山的廬山,劫波渡盡,終于迎來了屬于自己的勃勃生機。
沉默的石頭,為這些生命的成長提供了空間,而供養這些生命的,則是奔流在廬山上的那張巨大且華麗的水網:
▲ 廬山秀峰瀑布。攝影/潘立
▲ 三疊泉瀑布下的清潭。攝影/左夕明
潺潺溪流由山頂層層跌落,匯成22處飛瀑,它們矯若游龍、吐珠瀉玉,環繞廬山形成“廬山瀑布群”;
飛流直下的瀑布,又匯成瀑潭,在海拔約900米的地方形成一道坡折線,被譽為“廬山的鉑金項鏈”;
▲ 碧龍潭瀑布。攝影/潘立
豐沛的水量,保證了廬山上的環境與植被接近自然狀態,也調節了廬山的氣候。一年中有大半時間,廬山處于云遮霧繞中,使人“不識廬山真面目”。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與氣候,孕育了中國名茶之一廬山云霧茶;
泡茶的泉水,不必遠尋,廬山也一并生產了。充沛的降雨,在山上經過層層“過濾”之后,清澈晶瑩富含礦物質。茶圣陸羽窮盡一生遍訪天下名山,評出“天下十大名泉”,廬山占了3個。
自然恩寵,盛極于斯。廬山要做的,只是靜默地等待,等待一群才華橫溢的人,從歷史中款款走來,為她書寫更加華麗、更加耀眼、足以影響整個中國的新歷史。
國學大師季羨林晚年病重,人問:如何定義廬山在中國名山中的地位?他掙扎著從病榻上起身,用毛筆鄭重寫下六個大字:廬山,人文圣山。
據統計,廬山上有摩崖石刻900余處、碑刻300余處,寺觀曾多達500多座,歷史上曾有1500名詩人,為廬山寫下了4000余首詩歌,歷代繪畫大師以廬山為題材所畫的山水畫,更是數不勝數……
▲ 廬山秀峰摩崖石刻,李白詩中描繪之地。攝影/查明德
而這一切,都緣于東晉時期一位高僧的無意停留。
公元381年,南下廣東的慧遠法師途經九江,被閑曠秀麗的廬山吸引,遂駐錫于此,在廬山北麓修筑精舍東林寺,開創了凈土宗。
24年后,再也不愿摧眉折腰事權貴的陶淵明,登上鄱陽湖畔的一葉小舟,高唱《歸去來兮辭》,回到了廬山腳下的栗里陶村,開創了田園詩派。50年后,開創了山水詩派的謝靈運,在廬山腳下的鄱陽湖上寫下了其代表作《入彭蠡湖口》,江西因此也成為山水詩的策源地之一。
▲ 東林寺。圖/視覺中國
又10年后,道教上清派宗師陸修靜,在廬山北麓構筑太虛觀。他在廬山上一住就是七年,統一匯總道教經典1000多卷,使道教的宗教儀式得到統一規范。
短短幾十年間,廬山以她的“秀出東南”,使得儒釋道三家在她的懷抱里完美共存、和諧相生。而她,也從一座自然之山,變成中國文化史上再也無法忽視的焦點——
▲ 云霧圓佛殿。攝影/潘立
李白為廬山留下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千古絕句;白居易在廬山腳下的潯陽江頭,寫下了傳世長詩《琵琶行》;周敦頤干脆在這里筑起濂溪書院,著書立說,成為宋明理學的開山之祖;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醉后,為廬山留下了自信“只有當年李白才能寫出”的《廬山高》;而“千古第一文人”蘇東坡的那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已經脫離廬山,升華為中國人看待事物的哲學方法……
這些與廬山有千絲萬縷聯系的文人,承包了中國人的語文課本。但這些還不夠,廬山還有更重要的、足以影響中國后世的事情要做:
’
▲ 廬山花徑,白居易草堂便在其中。攝影/李鵬飛
▲ 白鹿洞書院內學生在上文明禮儀課程。攝影/高建萍
1179年,年過半百的朱熹登上廬山五老峰南麓,見南唐時修建的“白鹿國學”只剩一片殘磚斷瓦,于是在舊址基礎上,興建了“白鹿洞書院”,開創了古代書院會講先河,并撰寫了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規章之一《白鹿洞書院教規》,成為后續中國封建社會700年書院辦學模式圖。
以白鹿洞書院為首,有宋一代,江西共建書院235所,培養出11名狀元、5545位進士,對整個中國社會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白鹿洞書院,因此位列中國四大書院之首。
明代時,廬山畫風突變,成為“皇家圣山”。因為朱元璋曾在廬山腳下的鄱陽湖大敗勁敵陳友諒,建國后,他特地命人開鑿出廬山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條登頂大路——九十九道盤古道,將巨大的御碑運上錦繡峰,蓋起了御碑亭,并對廬山進行封誥。
從此,廬山又開始扮演起文化之外的重要角色。
1927年時,李德立當初規劃的修建別墅的地方,已經林立15個國家風格的560余棟別墅,成為近代中國最獨特的地方之一。而別墅區以西,為生活提供物質保障的地方,也發展成為一個有1.4萬常住人口的小鎮牯嶺鎮,這在中國的任何一座名山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 牯嶺鎮夜景。攝影/李鵬飛
清末民初,蒼茫中華狼煙四起時,廬山又一次成為各種勢力的焦點:
教、、進入廬山地區傳道,與佛教、道教在廬山上形成“一山藏五教,走遍天下找不到”的奇觀。
▲ 廬山堂。攝影/潘立
民國政府以這里為“夏都”,欲將這里打造為南京之外的第二個政治中心。美廬別墅里的一舉一動,都對當時中國產生巨大影響。
地質學家李四光在廬山上發現多處第四紀冰川遺址,廬山成為“中國第四紀冰川學說”的誕生地。此后70余年間,地質學者們對廬山研究不斷,廬山也成為中國首批地質公園之一。
▲ 美廬別墅。攝影/石耀臣
從小在廬山別墅里長大的美國人賽珍珠,以中文為“第一母語”,一生致力于書寫中國故事,也在1938年憑借一系列中國故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當這些故事在廬山上上演時,工人們也為廬山書寫了新的篇章:
如果仔細研讀一下關于廬山的詩,就會發現,歷史上的大詩人們多以仰視的方式來記錄廬山——九十九道盤古道修通之前,沒有人登頂過廬山。
規劃修建別墅的李德立,請來湖北大冶石工在廬山上鑿修的蓮牯路,是廬山上的第二條上山大路,從修建完成到新中國成立,足足熱鬧了半個世紀。整個民國時代,就是這條路勾連起了廬山與世界的聯系。
▲ 廬山北山公路。攝影/潘立
1952年,炸山的炮聲又一次改變了廬山與外界溝通的方式。一年之后,全長35.6千米的廬山北山公路建成通車,從九江出發,不到一小時便可直達牯嶺。日照峰隧道的開通,更是將山南、山北的公路連為一體。當時,沒有哪一座山像廬山的交通一樣通暢而方便。
1954年,高30米、橋壩一體的蘆林大橋,在玉屏、星洲兩峰之間拔地而起,將洶涌山水,化為一個面積9萬平方米的人工湖湖——蘆林湖。這座湖不但為廬山上的人們提供生活用水,也將廬山倒影湖中,為廬山新增一道壯麗的風景。
1980年,編劇畢必成將故事片《廬山戀》的場景設置在自己熟悉的廬山上,并由黃祖模拍攝為電影。電影中那個大膽的親吻鏡頭,驚鴻一現,成為“新中國電影第一吻”,一經播放,就在當時的中國電影界掀起了非同凡響的波瀾,而電影中的諸多景點,也成為廬山上的熱門景點。
▲ 廬山戀電影院。攝影/李鵬飛
從那以后,這部電影每天都要在廬山戀電影院中循環播放,至今已成為世界上在同一影院連續播放時間最長的電影,被寫入世界吉尼斯記錄。《廬山戀》讓人們看到了不一樣的生活,也為廬山帶來了另一種可能性,她以自己的固執與堅持,向世人展示廬山,同時也告訴所有來到廬山的人:
真實的廬山,遠遠比你所了解的廬山更加精彩。
- END -
文丨鄭禮
圖編| DCzhang
地圖編輯 | Paprika
參考資料
中華地圖學社編 《廬山》中華地圖學社 2004
熊煒等編著 《廬山》江西美術出版社 2005
李國強 《歷代名人與廬山》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