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城遺址文化旅游區—黃帝城遺址文化旅游區在哪里
張家口人家門口又有好去處了!黃帝城遺址文化旅游區將成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最新消息!省住建廳近日公示了擬設立省級風景名勝區評審結果,經考察評審,涿鹿黃帝城遺址文化旅游區基本達到省級風景名勝區的標準。這是2018年暨第二屆旅游發展大會閉幕式勝利召開后又一喜訊。
黃帝城遺址文化旅游區
涿鹿黃帝城遺址文化旅游區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礬山鎮,占地面積約18.26712平方公里。四至范圍為北至新康祁線,南至涿鹿山脊,東西以三祖堂、合符壇中軸線為基準線,各外延1000米。黃帝城遺址文化旅游區是中華第一座都城黃帝城的所在地,是國家4A級旅游區。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黃帝城開發了五個核心景點即:一堂、一城、一湖、一泉、一壇。
一堂——中華三祖堂
一城——黃帝城遺址
一湖——軒轅湖
一泉——黃帝泉
一壇——中華合符壇
今年,借張家口市第二屆旅發大會之契機,對軒轅湖的旅游設施進行了提升改造,新修了漢闕式入口、300米的湖心棧道和1500米的湖岸棧道,東西兩岸都建起了休閑廣場。同時,對環湖的環境進行了美化。經過改造的軒轅湖,更增添了無限魅力。綠楊繞堤,碧波蕩漾,天光云影,徘徊其中,真是叫人流連忘返。游客可以駐足湖心棧道,飽覽軒轅湖的水光風物,也可漫步湖邊,盡享兩岸的清風綠陰。可以在觀景臺上,自由欣賞軒轅湖的碧水藍天,還可以帶著孩子到休閑廣場盡情玩樂。站在湖中,扶欄而望,藍天白云,如詩如畫。風平浪靜的時候,湖面如鏡,樹影婆娑,清風掠過的時候,湖水蕩漾,波光鱗鱗。
改造提升后的軒轅湖。
第二屆旅發大會閉幕式
(來源:涿鹿微旅游)
秋到河北行走太行,有一種美穿越古今→
巍巍太行,綿延400余公里
是具有國家文化標識性意義的重要山脈
走進河北太行山旅游帶
賞雄山、奇峰、深峽、險陘、怪石
探源中華文明
領略古老厚重的文化底蘊
一條旅游帶,匯聚千古文明
太行山收藏著
無數關于民族歷史的記憶
從創世神話到新中國的締造
它從未缺席
8月22日拍攝的泥河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古人猿雕像。(河北日報資料片)
追尋遠古印記
走進張家口泥河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一座古人猿雕像映入眼簾
它深邃的目光注視著蕓蕓眾生
8月22日,站在泥河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小長梁遺址遠眺,山梁縱橫交錯。(河北日報資料片)
站在小長梁遺址懸崖邊
透過千溝萬壑
眺望遠古時空
6月17日拍攝的涿鹿黃帝城遺址文化旅游區。涿鹿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走進涿鹿縣黃帝城遺址
景區內十分幽靜
五千年前古戰場的喧囂
化作微風
倒映著樹影的水面
掀起層層漣漪
9月18日拍攝的西柏坡。河北日報記者史晟全攝
中秋假期
西柏坡紀念館廣場上
來自的參觀者舉起拳頭
與鮮艷的合影留念
9月18日拍攝的西柏坡紀念館廣場。河北日報記者史晟全攝
西柏坡紀念館內
講解員向游客講述紅色經典:
“1949年3月23日,
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從這里出發,
一路向北,‘進京趕考’,
由此翻開中國歷史的嶄新一頁……”
2023年10月3日,游客在邯鄲市永年區廣府古城游玩。(河北日報資料片)
邯鄲市
一座三千年來從未更名的城市
身穿戰國袍
踏著青石臺階
登上武靈叢臺
突然就對“胡服騎射”多了一層理解
邯鄲回車巷。(河北日報資料片)
徜徉回車巷歷史文化街區
品味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
走一走學步橋
重溫“邯鄲學步”的典故
4月17日,保定市西大街一角。 (河北日報資料片)
古城保定
城市繁華處流淌著古韻詩意
“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
古蓮花池。圖源保定文化旅游
恬然嫻靜的保定古蓮花池
中西合璧的西大街
都是訪古尋幽的好去處
一條旅游帶,攬盡秀美山色
八百里太行,山勢高峻奇險
千峰聳立,形態各異
7月2日,無人機拍攝的白石山景區。淶源縣委宣傳部供圖
白石山
是中國唯一的大理巖峰林地貌
峰林奇峰如簇
峭崖深谷,險峻壯觀
嶂石巖。圖源視覺中國
嶂石巖的九女峰
已是網紅打卡地
九座錯落有致的山峰
或立或臥,或向或背
東太行。圖源視覺中國
東太行
集太行山雄、奇、險、峻
巧石、云海、清幽、變幻于一體
行走于半山之上的棧道
猶如云中漫步
6月30日,小五臺山風光旖旎,山花爛漫。圖源視覺中國
小五臺山
是河北最高山峰
是近年來戶外徒步的熱門打卡地
“一山有四季,咫尺不同天”
涉縣旱作石堰梯田
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春季,梯田活力盎然
初夏,秧苗綠滿梯田
深秋,金黃層層疊疊
冬天,一片潔白覆蓋山巒
八百里太行
還有很多堪稱奇觀的峽谷
在邢臺市
有一片被譽為“太行奇峽”的峽谷群
狹長、陡峻、深幽
保定市野三坡百里峽景區美景。 周治國攝
再走進野三坡百里峽
立刻感覺兩側山峰“擠壓”而來
“雙崖依天立,萬仞從地劈”
一路走來,窄澗幽谷,涼風拂面
行走太行山
定讓你不虛此行
來源:河北日報
黃帝城景區
黃帝城景區---中華合符壇上巨龍雕塑
黃帝城景區位于涿鹿境內,大致分布在150 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其中較集中的范圍約8 平方公里,即黃帝城附近一帶。主要遺址和遺跡有黃帝城、黃帝泉、黃帝祠、軒轅湖、溫泉行宮、定車臺、蚩尤寨、蚩尤泉、蚩尤城、蚩尤墳、釜山、橋山等。
黃帝城,位于涿鹿縣礬山鎮西2 公里處。黃帝城遺址呈不規則正方形,長寬各500 米,城墻系夯土筑成。現存城墻高3 至5 米,南、西、北城墻尚在,東城墻浸于軒轅湖中。黃帝城遺址內有大量陶片,除少量夾砂泥質粗紅陶外,大部分是泥質灰陶和黑陶。器物殘件和陶鼎腿、乳狀鬲足、陶豆粗柄等,到處都可撿到,有時還可撿到完整的石杵、石斧、石鑿、石紡輪、石環等。
黃帝泉,即古之阪泉,位于黃帝城東0.5 公里處。傳說黃帝當年常在此泉“濯浴龍體”,故又稱“濯龍池”。黃帝泉為自流泉,水自平地涌出,潴而成池,池圍97.2 米,直徑31 米,北有一出水口,潺潺流向千年形成的天然河道,足供礬山鎮十多個村莊萬余民眾飲用。
軒轅湖,位于黃帝城遺址東南,其狀若大池,環抱圣城,此池俗稱古城水庫,近來皆名軒轅湖。其水源自古炎帝泉與黃帝泉匯集之涿水,傳說黃帝部落曾在此濯浴、飲馬,其水面約合100 畝,水最深處12 米,可灌溉良田2 萬余畝。其溢水向北注入桑干河。1958 年,軒轅湖被改造為古城水庫。
中華三祖堂,在軒轅湖以東、黃帝泉以北200 米處,原名黃帝祠,傳說黃帝祠與黃帝城同建于黃帝時代。黃帝祠現已不存,中華三祖堂是在原黃帝祠舊址上,由海內外32 萬中華兒女捐資復建而成。三祖堂依山梁而建,居高臨下,旁無宮殿,傲然獨立,黃帝泉、黃帝城、軒轅湖前呼后擁,拱衛在它的周圍。全堂占地104 畝,仿照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唐朝木結構建筑“佛光寺”的風格建造。整個大殿開間7 間, 進深3 間,共用470方木料。殿內3 位祖先的塑像姿態各異、栩栩如生,居中的黃帝氣宇軒昂,右側的炎帝睿智儒雅,左側的蚩尤勇武彪悍。塑像各高6 米,全部由泥土塑成。大殿四壁繪著4 幅大型壁畫,分別是“阪泉大戰”“涿鹿大戰”“合符釜山”和“定都涿鹿”。并陳列有在涿鹿之野出土的石斧、陶紡輪、石鏃等人類早期生產生活用品和戰爭兵器。
中華合符壇位于涿鹿山下,是紀念黃帝“合符釜山”這一盛舉的,規劃占地1100 畝。與中華三祖堂在同一條中軸線上。中華合符壇的建設是根據中華傳統文化“天圓地方”和“智圓德方”的理念設計的,其方形壇基高6 米,壇面為99999 平方米的中華一統廣場,其中中間的圓壇為三層,第一、二層分別門開“四面”“八方”,頂層為壇心,象征天地之間,四面八方來朝、同心歸向一統。56 根民族圖騰柱環繞在合符壇周圍,象征著中華民族團結一家。
依托三祖文化、合符文化理論成果,涿鹿縣恢復建設了“中華三祖圣地——黃帝城遺址文化旅游區”,目前形成了一堂、一壇、一城、一泉、一湖五大景點,核心開發面積3.5 平方公里,保護范圍30 平方公里,2011 年景區晉升為國家級4A 級旅游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