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溝旅游風景區(qū)(果子溝大橋犧牲了163人)
果子溝旅游攻略
果子溝位于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境內(nèi),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而聞名,是旅游愛好者不可錯過的目的地。以下是一份詳細的果子溝旅游攻略:
- 位置: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 全長:約28公里
- 別稱:塔勒奇溝、奇絕仙境、伊犁第一景
- 歷史地位:古絲綢之路新北道的咽喉要地,被譽為“鐵關(guān)”
果子溝四季皆宜游覽,但春夏之交(5月下旬至6月初)是最佳季節(jié)。此時,野花盛開,果樹掛果,景色尤為迷人。
- 自駕或包車:從烏魯木齊出發(fā),沿312國道(烏伊公路一級公路段)行駛,可直達果子溝。這種方式便于游客自由安排時間,沿途欣賞風光。
- 公共交通:可查詢當?shù)仄囌净蚵眯猩纾私馐欠裼兄边_果子溝的班車或旅游線路。
- 主路游覽:進入果子溝后,建議先沿著主路前行,欣賞峽谷兩側(cè)的壯麗景色。途中可停車拍照留念,也可在指定的觀景臺上欣賞全景。
- 深入峽谷:若時間充裕,可深入峽谷內(nèi)部,近距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注意安全,遵守景區(qū)規(guī)定。
- 特色景點:果子溝大橋:作為中國第一座公路雙塔雙索面鋼桁梁斜拉橋,果子溝大橋不僅是交通要道,也是一處壯觀的建筑景觀。歷史文化遺跡:了解果子溝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探訪古絲綢之路的遺跡。
- 騎馬:在果子溝附近的草原上騎馬,體驗哈薩克族的游牧生活。
- 徒步:選擇適合的徒步路線,深入探索果子溝的自然風光。
- 品嘗美食:嘗試當?shù)氐拿朗常缈救颉⒛滩璧龋惺芄_克族的風情。
- 住宿:可選擇在清水河鎮(zhèn)或周邊地區(qū)住宿,如云朵酒店等,這些酒店設施嶄新、干凈且價格適中。
- 餐飲:果子溝附近有多家餐廳提供當?shù)孛朗常绻訙限r(nóng)家餐廳、水木田園山莊等,可根據(jù)個人口味選擇。
- 安全:游覽過程中注意個人安全,遵守景區(qū)規(guī)定,不要擅自進入未開放區(qū)域。
- 環(huán)保:保持景區(qū)環(huán)境衛(wèi)生,不亂扔垃圾,保護自然環(huán)境。
- 防曬:果子溝地區(qū)紫外線較強,請做好防曬措施。
- 穿著:建議穿著舒適、便于活動的服裝和鞋子,以便更好地游覽。
通過以上攻略,相信您能在果子溝度過一個愉快而難忘的旅程。
伊犁名勝果子溝:歷史與現(xiàn)代的交匯之美
果子溝被譽為伊犁第一景,其風景秀麗,景觀奇異,自古便是新疆的名勝之地。它縱橫北天山,全長28公里,是伊烏公路的必經(jīng)孔道,更是伊犁的天然門戶。
果子溝的歷史深厚。在清代,它被稱為塔勒奇溝或稱塔勒奇達坂,而沿著這條古老的絲綢之路,曾有不少山口孔道通向伊犁河谷。《新唐書》記載,當時的車嶺山口,便是今日皮里其河源的登努勒達坂,為通向弓月城(現(xiàn)伊寧縣吐爾番于孜鄉(xiāng))重要孔道。
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成吉思汗西征中亞時,興兵4路,30萬鐵騎馳奔伊犁,為便于行軍,始將果子溝鑿通為大道。使行軍更為便利。這一歷史事件被詳細記載李志常的《長春真人西游記》中。他寫道:“二太子扈從西征,始鑿石理道,刊木為四十八橋,橋可并車。”長春真人邱處機途經(jīng)此地時,闐復經(jīng)此”,二太子就是后來坐鎮(zhèn)伊犁的察合臺漢。
果子溝的壯麗,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的贊美。他們用詩詞描繪了果子溝的壯麗景色。
賽里木湖
如劉郁的《西使紀》載:“賽里木湖西南有關(guān)曰鐵木兒懺察(即鐵關(guān)之意),守關(guān)者皆漢民,關(guān)經(jīng)崎嶇似棧道。”。當年李志常描繪果子溝:“左右峰巒峭拔,松樺陰森,高逾百尺,自巔及麓,何啻萬株。眾流入峽,奔騰洶涌,曲折彎環(huán)可六七十里。”“山前草木暖如春,山后衣衾冷如鐵”。長春真人邱處機路經(jīng)果子溝時作詩道:“河南海北山無窮,千變?nèi)f化規(guī)模同;未若茲山太奇絕,磊落峭拔如神功”。隨成吉思汗西征的耶律楚材也不甘其后,賦《過陰山》一首,亦極贊其勝。其中寫道“天丁何事夸神威,天臺羅浮移到此?”詩中的天臺、羅浮,都是古代的名勝之地。
果子溝
果子溝
徐松《萬里行程記》中寫到,“忽見林木蔚然,起疊嶂間,山半泉涌,細草如針,心甚異之。前行翹首,則滿谷云樹森森,不可指數(shù),引人入勝,注目難遍,欣悅之情,惟慮其盡。已而峰回路轉(zhuǎn),愈人愈奇,木即挺秀,具千霄蔽日之勢。草亦蓊郁,有蒼藤翠蘚之奇,滿山頂趾,繡錯罕隙,如入萬花谷中,美不勝收也。泉流十余里,與東洞中大水合流,澎湃砰訇,出人危石峻磴間,沿岸雜樹叢枝,覆水不見,但聞其聲。七十二橋回環(huán)曲于萬巖千壑之中,密箐深林之下,憑誰摹此畫中境耶。夫此溝,一線天耳,而其山其水及其草木,無一不臻佳妙,足成富麗天成,不必蕭疏澹遠為勝。何其萬里巖疆,乃有一段仙境,奇絕,快絕!”。
果子溝老路
果子溝
洪亮吉的《伊犁日記》中記曰:“至陡坡,雪深山險,人皆下車步行乃得過。然山益奇峭,急湍西下如箭,距水一寸,飛雪皆積成冰,時合時開,驚流飛出山中。氣候雖異,然時已春中,候適晴和,曉日乍升,青松疊蔭,飛泉百道,削壁千尋,鳥不避人,魚能瞰客,域中無此幽靜也”。據(jù)說,洪亮吉夜宿二臺,無被無食,冷坐霄。然回想自松樹頭而下的“茫茫雪海,惟高下千萬松頂露青”的奇觀,欣然賦詩《發(fā)二臺》:“看山不厭馬蹄遙,笠影都從云外飄,一道驚流直入箭,東西二十四飛橋”。行之頭胎,寫雪:“天山雪花大如席,一朵雪鋪牛背白。尋常雞犬見亦驚,避雪不啻雷與霆。幾家房廊陷成井,百丈青松沒松頂,瞥驚一騎去若飛,雪不沒髁風生碲,東風乍停北風起,驅(qū)雪松濤十余里”。頗具浪漫氣息。他寫“遇風日清華,輒有出塵之想”。
無獨有偶,林則徐至此也時值嚴冬,在他的筆下,雪后巖白松蒼,是一幅天然圖畫,“古經(jīng)幽折,泉溜清冷,二十里中步步引人人勝,誠不僅作山上觀也。”。
后人謝彬所著 《新疆游記》更以“山水之奇,勝于桂林;崖石之怪,比于雁巖”來比喻果子溝的奇麗。傳說從清代到民國年間,有不少道士和尚在此修仙養(yǎng)性,一個號稱張半仙的道士,有一日忽見云霧繚繞,以為正果已成,便縱身一躍,墜澗身亡。今天,人們還可見到,洞口還隱隱鑿刻著“半仙洞”3個字。作家袁鷹《天山路》寫道:“果子溝的路,蜿蜒曲折,忽而繞上山巔,仿佛要踏人云霄,忽而又沒入森林,仿佛已經(jīng)到了盡頭。眼看著重巒疊嶂撲面而來,不知車子將要往哪里走,不料它只輕輕一揚,峰回路轉(zhuǎn),前頭又是一番新天地。走了一程眼看又快到盡頭了,你正顧盼探索間,車子一轉(zhuǎn)彎,又出現(xiàn)了綿延不盡的路,…….….處處那么幽靜。處處勃發(fā)這生機。就這樣,走了一程又一程,過了一坡又一坡,你就在一路觀賞不足的心情,不知覺地橫渡了天山。”這些都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如今,果子溝已成為伊犁地區(qū)的標志性景點。2011年9月30日,果子溝大橋通車運用以來,它不僅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果子溝不僅僅是一個自然風景區(qū),更是一個承載著深厚歷史文化的地方。無論是其山水之奇,還是巖石之怪,都讓人為之驚嘆。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前來觀光旅游,為伊犁的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更為這片美麗的伊犁大地增添了一抹獨特的色彩。也為人們帶來美的享受和升華。
圖片來自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