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旅游集團有限公司(中信旅游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河津與中信旅游集團召開EOD項目座談會
5月10日,河津市與中信旅游集團召開EOD項目座談會,就高質量推進項目開發進行洽談交流。中信旅游集團信致會展公司副總經理黃驥,運城市委常委、河津市委書記李曉武,市委副書記、市長王云,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閆新善,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蔣振海等參加。
會上,中信旅游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了EOD項目謀劃情況,并圍繞EOD模式的要點進行了解析。與會人員結合河津發展實際和產業發展規劃,就項目發展優勢、實施要點、運作模式等內容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討。
李曉武指出,EOD項目事關區域發展和民生福祉,對推進我市生態環境建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各級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實施EOD項目的重大意義,切實增強項目推進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積極做好項目對接,科學合理謀劃項目,有效融合優勢產業,通過產業類項目的大發展帶動公益類項目早日建成投入使用。
李曉武強調,要不斷加快項目進度,對已經成熟的項目,提前著手,積極推進前期各項準備工作,促進項目盡快落地見效。要增強項目科學性,多元吸收導入產業項目,根據河津產業實際,尋找政策支持,優先導入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項目入庫率、通過率。要確保項目全過程政策合規,形成工作合力,切實提高合作的協同性、務實性和可持續性,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推動后續項目開發有序進展,為河津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來源:河津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韓國棟
絳縣與中信旅游集團有限公司在北京簽訂《合作框架協議書》
5月28日,絳縣與中信旅游集團有限公司在北京簽訂《合作框架協議書》,雙方以我縣旅游項目資源為開發重點,充分利用中信旅游集團的企業品牌、專業團隊,通過專業的市場運作,為當地全域旅游提供整體的服務。縣委書記解芳,縣委副書記、縣長李翔,縣政協主席董宏運,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薛云濤,政府副縣長張瑞軒,縣政協調研員柴廣勝;中信旅游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馮彥慶,中信旅游集團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趙杰,中信旅游集團有限公司專家委員會主任趙建新等出席簽約儀式。
中信旅游集團有限公司專注文旅產業策劃、投融資、開發、運營、服務及輕資產運營為核心業務的綜合企業。通過產業鏈服務平臺,構建自循環的文旅產業生態圈。
解芳詳細介紹了絳縣旅游資源的特點、旅游發展概況,她說,新的縣委、縣政府班子組建以來,多次召開專題會議,成立專班,把全域旅游作為推進發展首要破題之舉,提出“一子落”而“全局活”的工作要求,把鄉村振興、康養、農業產業、全域旅游建設擺在非常重要的戰略發展位置,明確目標、確定任務、快速推進。
解芳強調,中信旅游集團有限公司是有責任、有實力、有巧思的戰略合作伙伴,希望雙方以本次簽約為契機,期待能與中信旅游集團有限公司在全域旅游項目合作、旅游資源開發等方面有進一步的合作,逐步推動更大更新更實的項目落地見效。同時,也相信絳縣突出的歷史文化、生態宜居的資源優勢和獨特的軍工文化,定能為中信集團有限公司實施的創新發展戰略提供廣闊的市場和空間。誠摯邀請中信人來天下第一縣——絳縣,感受絳縣的好山好水,品味絳縣的歷史文化,為加快推進我縣全域旅游發展,旅游產業轉型升級、鄉村旅游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奠定堅實基礎。
馮彥慶表示,將積極引入旅游新業態,盡快組建和派出專家團隊再次到絳縣開展工作,制定出項目合作實施方案,以最快地速度展開項目合作。共同打造以軍工旅游、康養旅游和生態休閑旅游為特色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打造絳縣旅游文化品牌。
李翔表示,絳縣將始終致力于營造更加寬松、和諧的投資環境,全力以赴為企業投資提供最優質的服務,加快項目落地建設進程,努力使中信旅游集團有限公司在絳縣投資安心、發展有信心。
隨后,在與會領導的共同見證下,李翔與趙杰簽署了項目合作框架協議。
當天,解芳、李翔一行還來到先正達集團中國考察座談。
期間,先正達集團中國相關人員介紹了先正達的組織架構、企業定位、經營理念、業務板塊等情況,并展示了先正達MAP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
解芳說,先正達作為全球領先的農化及制種企業,技術領先、研發能力和管理能力強,運營經驗豐富。希望雙方能夠進一步加強溝通,圍繞特色產業發展,積極探尋合作契合點,實現互利共贏、協同發展。縣委、縣政府也會積極配合,全力做好服務保障。
縣文化和旅游局、縣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絳縣分局負責人參加相關活動。
絳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張倩倩
來源:絳縣融媒體中心
中國中信金融資產今日掛牌,華融已成歷史
四大AMC(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的中國華融今日(1月26日)摘牌,中國中信金融資產正式掛牌。
中國中信金融資產(原中國華融)26日公告稱,公司已于25日完成了公司名稱及公司章程的變更登記/備案手續,并取得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換發的營業執照。公司正式由“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中國中信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營業執照其他內容不變。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中國中信金融資產已在26日上午完成掛牌,官網已經同步更名,公司簡介也已更新。這也意味著,存在了25年的四大AMC迎來一個重要變化。
此前2023年11月15日晚間,中國華融發布重磅公告稱,根據本公司整體戰略規劃及定位,為進一步提升品牌影響力,董事會建議公司更名為中信金融資產,全名由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中國中信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司徽將與中信集團保持一致。公司章程也將進行相應修訂(詳見報道《全國性AMC不再有華融:中國華融擬更名中國中信金融資產,全面融入中信集團》)。
對于更名原因,中國華融此前在公告中表示,2022年以來,公司圍繞中信集團“五五三”戰略,制定“一三五”發展戰略,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已形成整體向好的發展態勢。此次實施更名,有利于體現本公司深化改革、化險取得的積極成效,展現積極的精神面貌,樹立全新的企業形象;有助于依托中信集團品牌價值,促進業務開展,進一步推動本公司高質量轉型發展;也有利于突出公司的行業特征與牌照優勢,體現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體系穩定的功能定位,彰顯企業價值。
之后,更名及修訂公司章程的議案經股東大會批準,并于近日取得了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核準。此次更名,中國華融33家分支機構名稱也將相應變更。
中國華融成立于1999年11月1日,是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化解金融風險,促進國有銀行改革和國有企業脫困而成立的四大國有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之一。主要業務包括不良資產經營、金融服務業務,以及資產管理和投資業務,其中不良資產經營是公司的核心業務,涵蓋“問題資產處置、問題項目盤活、問題企業重組、危機機構救助”四大業務功能。2012年9月28日,公司整體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0月30日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
2021年,中國華融通過非公開發行內資股和H股完成了來自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中保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遠洋資本控股有限公司五大機構共計420億元的引戰增資,中信集團隨后還接手了財政部持有的中國華融3%、合計24.07億股的內資股,并由此躍升至中國華融第一大股東。上述股權權益變動于2023年3月正式完成,最新持股比例為26.46%。
目前,中國中信金融資產股東包括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財政部、中保融信私募基金有限公司、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等。隨著股權架構變化,公司管理層也進行了全面“換血”,中信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劉正均接任王占峰,出任中國華融董事長;曾長期任職于中信信托并兼任中信旅游集團董事長的李子民成為新任執行董事、總裁,公司副總裁、財務總監朱文輝,總裁助理、首席風險官溫金祥也來自中信系。
作為全國性資產管理公司(AMC),中國華融擬變更的新名稱在保留“國”字頭的同時,進一步體現了股東背景的變化,并強調了“金融資產管理”這一業務屬性。有市場分析認為,這一方面彰顯了中信集團的全面支持,有利于公司甩掉歷史“包袱”,實現重新出發;另一方面,新名稱對中國華融作為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功能定位體現更為清晰,符合監管部門長期對AMC進一步回歸主業的要求。
1月22日中國華融披露的盈利預告顯示,公司2023年預計實現歸母凈利潤10億~20億元,成功扭虧。此前繼2020年千億虧損、2021年艱難扭虧之后,中國華融在2022年上半年再次陷入虧損,隨著中信集團入駐、改革化險聚焦主業,公司經營逐步回到正軌。這也是公司以“中國華融”名義發出的最后一份財務數據。
從四大AMC資產規模來看,截至2022年末,中國信達總資產為16159.89億元;中國東方總資產為12479億元;瘦身后的中國中信金融資產總資產為9553.26億元。中國長城截至2021年末總資產為6428.7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