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農村房產-南京農村房產確權
咱家的農房也有證啦!——我市農村宅基地房地一體不動產實現“應登盡登”
為加快推進農村房地一體不動產登記,助力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和鄉村振興,市規劃資源局先行試點,穩步推進,常態化落實,實現全市農村宅基地房地一體不動產“應登盡登”目標任務。
01
實現應登盡登
建立市、區、鎮街、村居、村民小組五級聯動機制,創新“三級確認”“人民調解”方式方法,全市已完成房地一體登記入庫363722宗,涉及宅基地366784宗,集體建設用地5宗。
02
推進常態化開展
參照國有住宅區分日常首次登記、轉移登記、抵押權登記等7大登記類型,明確業務受理收件要求、業務表單修訂、辦理時限等辦事路徑,研究建立農村宅基地房地一體不動產確權登記業務體系。截至目前,全市登記發證底數登記率達99.16%,實際已發證342864本,經省自然資源廳確認的發證率94.27%。
03
探索數字化提升
升級改造農村房地一體不動產登記系統、資料查詢系統、檔案管理系統,構建城鄉一體的不動產檔案管理體系,探索建立農村房地一體不動產確權登記業務網上申請、現場核驗“最多跑一次”或全程網辦“一次不用跑”。
下階段,市規劃資源局將常態化開展日常登記,加大工作力度,認真研究和推進解決遺留問題。同時,繼續堅持便民原則,強化便民惠民服務意識,結合實際設置登記服務窗口,簡化辦事程序,方便群眾辦理,不斷提高服務效能,切實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延伸閱讀
為鞏固農村房地一體不動產確權登記發證成果,滿足 “總登記”后各類型登記工作需求,建立常態化工作機制,持續優化便民利民惠民服務舉措,日前,市局出臺《關于常態化開展農村宅基地房地一體不動產確權登記工作的實施方案》。
方案提出了工作目標
在 “總登記”的基礎上,再造業務流程,建立標準化業務體系,規范工作程序;
協調優化政務服務大廳,設置專窗,落實政務服務事項“應進必進”要求;
加強信息系統建設,拓展登記信息共享查詢范圍,提高電子化水平,提升辦理效率,方便群眾,實現工作常態化開展。
方案明確了主要工作任務
完善“總登記”成果,為常態化開展打好堅實基礎;
先行試點,確保年底前相關登記事項進駐政務服務大廳;
建立標準化業務體系,明確常態化登記辦事路徑;
提升數字化水平,賦能農村房地一體不動產確權登記高質量發展。
方案細化了具體工作步驟
準備階段(2022年9月底前)
各地制定常態化實施方案;
試點階段(2022年12月底前)
每區選取1-2個鎮(街)開展常態化試點建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全面推廣階段(2023年6月底前)
全面推進常態化登記工作,改進優化,總結經驗,形成常態長效工作機制。
方案強化了工作保障措施
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落實經費保障、加強業務培訓、密切溝通配合、督促工作落實,確保工作取得實效。
該方案得到了省自然資源廳的充分肯定
已在全省轉發推廣
來源:南京規劃資源、南京不動產
深讀|引入新村民,振興“空心村”,南京首批88棟“萊斯鄉村共享小院”開門迎租客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九華村 蔣文超 攝
6月8日,端午節假期首日,南京市浦口區星甸街道九華村來了一群特殊客人。除了品嘗農家飯、體驗茶田采摘,他們還探村訪院,考察“入住九華村,成為新村民”的可能性。該村黨總支書記滕騰分批次帶客人參觀農房,別人調侃他“忙得像個中介”。
近日,南京公布首批“萊斯鄉村共享小院+”特色村試點,全市涉農區的6個村莊共88棟鄉村小院脫穎而出。同時發起“新村民種子計劃”,邀請市民到鄉村,“開墾”一片小院,安家成為新村民。試點村靠什么吸引新村民、留住新村民?又如何借力帶動“空心村”振興?記者近日來到南京市浦口區星甸街道九華村、江寧區湯山街道龍尚村等試點村一探究竟。
盤活閑置,“共享小院”引來新村民
“院子看得怎么樣?”6月上旬,滕騰一直忙著與看房客人溝通交流。
“我們看中這套二層小院,很滿意。”北京南派武術院負責人孫高平一行三人,專程從北京趕來考察。他告訴記者,由于公司在安徽滁州打造的康養基地承載能力有限,公司期望在基地附近尋覓新場地。“上午看了七八套,現在對九華村村史館后面這套比較中意,計劃將其改造成既能住宿吃飯,也能看書、寫字、畫畫、打太極拳的場館,供客戶養生游玩。”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農村人口流失、土地浪費的“空心村”難題待解,隨之而來的是閑置農房變多。以九華村為例,該村戶籍人口約2700人,常住人口只有約1100人。“村里現在連留守兒童和老人都少了,青壯年去外地打工,小孩跟著進城,一些老年人去城里帶小孩,很多房屋就空置下來。”看著空置的村舍,滕騰心里很不是滋味。“不如想辦法盤活這些資源,引入新村民帶動鄉村發展。”
在6家首批試點村中,以茶園帶動鄉村文旅振興的九華村、有著“民宿村”“康養村”等特色的龍尚村、周邊旅游資源豐富的秋湖村,成了不少人眼中“歸園田居”的好去處。
“共享小院”的做法,與不少村的發展路徑不謀而合。“我們村此前就有出租房屋的想法和嘗試,但守株待兔,收效甚微。”滕騰坦言,此前幾個月才租出兩套。后來委托給第三方公司運作,但給出的價格很低,每平方米僅5元,且無法約束租客行為。“村里首期報名申請成為共享小院的就有37戶,經過考察篩選,最終17個院子開放對外出租。”滕騰介紹,許多村民第一次做房東,對房子價值也不“懂行”,所以在村民自己報價之外,村集體也會幫忙談價,租金全部歸村民。據了解,南京首批88個“共享小院”,年租金從2500元到11萬元不等。
南京市農業農村局鄉村產業發展處處長郭雙慶介紹,各個試點村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租賃模式:既可以采用“C2C”模式,由農房主與租客直接簽訂合同,也可以選擇“B2C”模式,由村集體或村集體與第三方運營公司成立的運營平臺與農房主簽訂合同。“新村民和資本來自城市,閑置宅基地和用房位于鄉村,該項目巧妙搭建起一座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的平臺和橋梁。”南京大學南京創意農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莊桐研究員表示,要將“共享小院”搭建為合理、合規的優質平臺,首先要制定規則,根據要求遴選可以發展成“共享小院”的村落;其次,對要求入住的新村民也要有門檻。
據了解,除了江蘇,其他省份也在探索“共享小院”模式,如廣州市增城區派潭鎮孝心村的“共享小院”由自媒體發起,以勞動獲工分換食宿,開張半個月就吸引近萬人體驗。郭雙慶解釋,南京模式與之有顯著不同,“我們的項目由政府發起,擁有更強的政策保障和系統支持。此外,客戶定位更加精準,我們側重于吸引那些真正熱愛鄉村、希望長期駐扎并將鄉村視為第二居所的人群。最后,運營模式是市場化,通過合理的租金確保項目可持續性。”
內外兼修,鄉村“致富密碼”待挖掘
讓“沉睡”的農家院落“復蘇”,釋放更多經濟紅利,一二三產業如何深度融合成為一道“必答題”。
郭雙慶在長期工作實踐中發現,打造美麗鄉村,改善其外觀相對簡單,但賦予其豐富內涵則非常困難。“召集熱愛鄉村且高素質人群扎根鄉村,有助于緩解鄉村‘空心化’問題。他們將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專業特長帶到鄉村,為鄉村文化品牌內涵帶來顯著提升。”
“最近每天都有不少人前來探訪,有想來開工作室的,也有想租個院子自住的,有知名設計師、高校教授,也有剛畢業想來創業的大學生。”龍尚村黨委副書記吳知梅告訴記者。
“以前我們也引導原住民做過文旅項目。”滕騰坦言,此前村里想發展為旅游村,但由于村民們理念跟不上、產品品質不夠、管理較為粗放,“很多最終草草收場”。此次來探訪“共享小院”的有民宿主理人、農家樂經營者,“這類人群自帶流量,也能完善旅游業態。”滕騰說。
與之前零散的、缺乏保障的私下交易不同,南京在政府層面對“共享小院”進行系統規劃和篩選。郭雙慶介紹,南京發布“新村民種子計劃”,面向全社會招募熱愛鄉村的有識之士,“目前已招募120多名‘萊斯鄉村新村民’,并授予其參與證書,他們背景和身份各異,包括知名書法家、攝影師、設計師等,每個人都可以發揮優勢為鄉村發展助力賦能。”
“對于新村民,我們也擬定倡議書,促進他們反哺鄉村。”莊桐介紹,小院專門配備專家志愿者團隊,有來自高校、行業的專家,也有懂運營、研究農業種植的業內人士,從不同角度指導村集體營造更好的鄉村生態。“共享小院”空置期還可進行二次共享。“新村民”拿出全部或部分房屋空間的空置期提供運營。
多元發展,讓新村民長久留下來
此前,一些村落在引進新村民過程中遇到諸多挑戰。比如一些新村民由于與原有居民生活習慣有較大差異引起沖突;村落距離醫院、商業圈等較遠,新村民生活需求難以保障。如何才能讓新村民長久留下來?
滕騰表示,為了讓新村民更好融入村莊,入住后,村集體作為見證方或承租方頒發新村民證書,把他們視同真正的村民來服務。村里鼓勵新村民參加村里的物業管理等工作,也要求他們遵守村規民約。
“對于許多來養老的新村民來說,除了風景,醫療條件也很重要。”滕騰說,九華村轉變發展方向,將以康養、醫療為主攻賽道。“有醫療企業準備在村里做一個鄉村醫療培訓點,為村民提供醫療服務,彌補短板。”
多元業態的興起,不僅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就業,還讓村莊資產升值。龍尚村2019年開始打造以民宿為主的特色文旅村,后來餐飲、康養、體育等業態也逐漸入駐,目前已吸引近800人來村就業創業。“村集體資產有限,村民房屋便成了盤活鄉村資源的最佳窗口,隨著多種產業業態進駐,村民房屋租金也實現增值。”
在“共享小院”項目建設之前,龍尚村就有民宿村、康養村、運動村、甜柿村等特色產業標簽。而“共享小院”的創建,為特色產業經濟更添動力。吳知梅介紹,當前在招募新村民時,特意對村現有特色產業進行匹配,比如,經過村里的網紅騎行線路吸引騎行愛好者,村里也打算進一步發展運動健康產業。
做強村集體經濟,不僅要使城鄉資源更加有效地雙向流動,也要完善村集體經濟的二次分配制度。莊桐建議,政府應搭建好基礎平臺,撬動更多社會資本,連片、綜合性地開發鄉村旅游產業和綜合資源,等到更多新村民來到村子時,能夠更好地將其轉化為鄉村有效資產。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程曉琳 顏穎 張宣
本文來自【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