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縣旅游景點【蒲城縣旅游景點及小吃】
蒲城八景,你去過幾景
雙塔夜影
雙塔夜影是蒲城標志性建筑。白天,人們可以從數十里外的堯山上看到雙塔。每當傍晚月照大地如同白晝時,“隱隱茫茫,尤覺倒影凌空”。
南塔是陜西省最早的唐塔,建于唐朝貞觀元年,即公元627年,也就是秦王李世民登基頭一年。塔高十一層。傳說慧徹寺的和尚曾經幫助李世民打過隋軍,所以他登基后撥款修塔。
北塔建于唐哲宗紹圣三年,十三層,建于公元1096年,崇壽寺為了修塔四處化緣到城北富商王興家中,想讓他施舍一部分。王信沒有后人,一人出資十五萬建成此塔。
清朝順治六年,也就是1649年,漢奸吳三桂到蒲城鎮壓農民起義軍。因農民軍反抗,吳三桂屠城,把城里頭的人除西府巷外全部屠殺。城里的群眾就藏在南北兩塔中。吳三桂還下令燒塔,把藏在里頭的群眾全部熏死。兩座寶塔像兩個歷史巨人一樣矗立在縣城的東北和西南,目睹蒲城滄桑變遷。南塔到解放時已經破損無頂。當時的蒲中有句話:“一怕校長講話,二怕寶塔塌娃。”校長張警玄向上級打報告要求拆除南塔。
指示:“校可遷,塔不可拆!”當時任西安軍政委員會主任的撥出專款修復南塔。北塔于1985年重修,能夠登頂。
漫泉秋月
漫泉河是縣西十五里的一個半畝大的池塘,當地人稱“黑龍潭”。是蒲城唯一的一條內陸河。上世紀70年代后干涸。過去漫泉秋月碧綠如鏡。河經一座三眼橋,曲折向東南流去。當中秋月圓,圓月映水,水色變幻無窮,河中小魚淺游,青蛙鳴叫,蒲葦叢生,蒲城的來歷就是因為這種蒲草。當地有“賈曲的葦子賽竹竿。”
離這里不遠過去有個笑紋石。民國時石頭還在。石頭紋路像一個美女高興笑的樣子。這里兩千四五百年前賈大夫娶了個美貌如花的姑娘。這姑娘嫌賈大夫長得丑,三年不說不笑。有一次,賈大夫到漫泉河一帶打獵。賈大夫一下射中了兩個大雁。坐在車中的那位美貌的賈夫人高興地笑了:“不怕人長得丑,有這么好的本事,我跟他也是值得的。”賈夫人的笑紋就照在這塊石頭上。雖然漫泉河已經干涸,但卻深深的刻在蒲城人的記憶中。現在這里興起了養殖大棚熱,古老的漫泉河道仍然一派生機。漫泉秋月光若霜,蛙鳴蘆搖入夢鄉。 鏡塘雖說成往事,嫦娥依舊照農莊。
南原春晴
南原又名紫荊原。俗稱南原。每年開春后,大地解凍,風和日麗,原上綠草如茵。人們三三兩兩或成群結隊地來此踏春,享受生活的美好,陶冶情操。這里更是被國家認定為酥梨之鄉。陽春三月,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村姑農婦忙著疏花,雪白的梨花映著村民,人如花,花映人。觀看梨花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現在,這里又成為城南新區,一道新的風景線即將在這里展現。南原春晴三月天,相攜踏春樂無邊。 梨花如雪能悅目,新區崛起耀秦川。
堯山古柏
傳說遠古洪荒時代,洪水為災,關中諸山盡淹,獨此山如同大海中漂浮的小島,所以堯山又名浮山。山上有靈應夫人祠,就是堯山廟。
在唐代以前就建有廟。穆宗長慶年間賜鐵劵,至今已1200年了。堯山廟前古柏森林,人們祈子求才,絡繹不絕,清明前后三天廟會更是人山人海,方圓數十里的群眾都來這里趕會。這道菜造形神似,妙趣異常,品嘗仙家靈氣,求財祈福。
堯山古柏頂乾坤,歲月悠悠覽古今。 摩肩接踵趕廟會,半是娛己半娛神。
云五陵閑
俗話說:“南方才子北方將,陜西到處埋皇上。”在蒲城境內就有四座唐陵,分別是睿宗橋陵、玄宗泰陵、憲宗景陵、穆宗光陵,加上號墓為陵的皇帝惠陵,稱為蒲城五陵。
五陵除惠陵為平地起墳外都是依山為陵。隨著改革的深入,五陵的開發也逐漸為人們所重視,橋陵已初具雛型。
五陵千載卷閑云,橋泰景光惠三秦。 號稱露天博物館,可聽南腔北調音。
北嶺積雪
蒲城北部地勢漸高,多山嶺溝壑。過去樹木成蔭,氣候宜人。每到冬天,天降瑞雪,一冬不消。山南山北溫差較大,陰坡一面就只有山戴“白帽”。
現在,北嶺蘊藏著大量的石灰石、大理石等資源,成為我縣建材產業帶。隨著封山育林和退耕還林等政策,其中張家山林場等林場使北嶺漸漸恢復生機。這里的樹木又慢慢多起來了,山川綠了,人們笑了。
三冬風吹天地寒,莽莽玉龍北嶺旋。 白云出岫連天際,北嶺積雪兆豐年。
溫湯晚浴
在縣城以東永豐西有溫湯泉水從洛河岸邊崖石上流出,冬天時也是熱氣騰騰。
這里的泉眼有好多,河道里邊也有。過去,人們晚上在這里沐浴,看著天上的明月,聽著寺院里傳出的木魚念經聲,別有一番風味。這里人煙稀少,所以當地姑娘出嫁前都要在這兒沐浴一次。因此,人們稱為“處女泉”。
溫泉晚浴望玉盤,身心俱靜耳聽梵。 姑娘洗卻嫁郎去,祛病消疴可延年。
蟠龍異石
有關蟠龍異石有三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唐明皇在九龍原看到興鎮九龍原上黃土被吹成黃龍樣。這時下雨而隆隕石。一說隕石降落在罕井蟠龍。后來不知所終。一說在罕井鎮橋西村口的這塊異石就是從蟠龍沖下來的。這塊石頭有多半人高,形如獅狀,上面刻有“光緒元年”字樣。
據說,每當久旱不雨時,村民們聚集起來用手撫摸這塊隕石就會降雨。蟠龍異石佑一方,天外來客降吉祥。 改革糧豐結碩果,安定和諧樂農莊。
原載清康熙五年版《蒲城縣志》
南原春曉:城南里許為紫荊原,春分前后,踏青者率為社飲禊飲,蓋仿占蠶市、蘭亭,常醉臥而吟,步熙如也。任恒志
溫湯晚浴:凡水源有石硫磺,其水則溫。驪山溫泉四季皆暖,此值秋冬耳。溫則知無伏陽,涼則知無伏陰,浴之消疴蕩穢,功邁驪山。
漫泉秋月:邑西十里為漫泉源,夏則驚浪潺潺,浮波不定。惟煙消波澄時,水光月色,團團皎皎,好憑庾亮之樓,益拓袁宏之渚。
北嶺積雪:嶺多溪壑,甚寒,平原但有霜氣,則雪即盈山肅凝,迄春不消。士常冒雪嬉游,直笑子猷乘興不遇戴安道而歸也。
雙塔夜影:城內兩浮圖,建自唐宋。晝視之,南北各千尺,突兀堪觀。至夕隱隱茫茫,而矗矗為撐天兩柱。占詩云:去梯無影。茲豈借月為影也。
五陵閑云:昔唐盛時,樓閣崢嶸,五彩郁然。而今寥落,無復風翥鸞翔舊景,只依垅上閑云,任其往來卷舒于復道御碑間。邑文人多寄跡焉。
盤龍異石:實一落星也。將雨而滋,濕如柱礎。里人卜水旱,取釋奠而祈農。所謂陂陀尺寸間,宛轉陵巒。惜無高麗盆以盛之。
堯山古柏:蒲城宜柏,而堯山柏異他植,以其根盤巖石,堅老特奇。即其時遠而摧,幾不如古,猶有一干參天,足備棟梁。其萌芽觸石出者,疏葉嫩枝,培養護持,延至今日矣。猶古柏也。
陜西蒲城縣33座旅游景區
1、唐憲宗李純景陵
唐景陵位于蒲城縣城西北7公里的金幟山,是唐憲宗李純陵墓,景陵依山建陵。李純是唐朝第十二個皇帝。憲宗在位15年間,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從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了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
2、鄧艾墓及其祠廟
蒲城縣鄧艾墓位于洛濱鎮前阿村南,村北是后阿村,古稱鄧家堡,多鄧姓,自認是鄧艾后裔,前阿村則是守墓人逐漸形成的村莊。兩個村的老年人說,鄧艾墓地原來有三畝多大,上有墓冢和鄧公祠,均面向西南,祠前有前秦、金代和清代石碑。鄧公祠早年毀于火,今僅存墓冢與碑石。
3、張家山風景旅游區
張家山位于蒲城、銅川交界處的高陽鎮西南約5公里處,屬太白山系—(因山上有太白廟而得名)。其林場位于一南北走向山梁的東坡,海拔1000米左右,年平均降雨量在600-620毫米之間,年平均氣溫為11℃,土壤中有機物和氮的含量很高,適宜造林。
該山有樹林面積約萬畝,六十年代曾被列為陜西重點林區。
4、唐玄宗李隆基泰陵
泰陵位于蒲城縣東北十五公里的金粟山。金粟山為五龍山之金脈,海拔716米,“有碎石若金粟狀”。其山系自西南向東北方向伸展,諸峰羅列,呈環拱之勢;山形起伏,逶迤蜿蜒,若龍踞鳳翔,遠望呈黛色,氣勢磅礴,雄偉肅穆,去霧蒼茫,真可謂“蒲城八景”之一的“五陵閑云”。泰陵玄宮就鑿于金粟山之陽的腹部(今椿林鄉唐陵村西北)。
5、龍首黑峽谷風景旅游
于龍首黑峽谷風景旅游區位于蒲城縣洛濱鎮境內,是由龍首壩、龍首瀑布、河灣草地密林為內容的自然山水景觀、水上運動休閑觀光區和洛河峽谷兩岸豐富的人文景觀組成。景區南北蜿蜒20余公里,東西覆蓋數公里,面積約30余平方公里。風景優美、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美不勝收。
6、唐讓帝李憲惠陵
唐惠陵位于蒲城三合村東,當地人稱之為“讓冢”。惠陵陵主李憲,系唐睿宗李旦長子,文明元年(公元684年)立為皇太子,睿宗降為皇嗣后,武則天冊封他為皇孫,中宗即位改封為蔡王,李憲“固辭不敢當”。景云年間(公元710年),睿宗將復立皇太子,李憲辭曰:“儲副天下公器,時平則先嫡,國難則先功,重社稷也。”并涕泣以死固讓。遂立平韋后之亂有功的楚王李隆基為皇太子。李憲“一生謹畏,未嘗干政”,開元七年(公元719年)被封為寧王,天下“皆以天下友悌之祥”。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病逝,終年六十三歲,玄宗聞訊“失聲號慟,左右皆泣下。”以憲“實推天下,有高世之行,非大號不稱。乃追謚讓皇帝”,“及斂,出天下服一稱,詔右監門大將軍高力士以手書宀真靈坐”,“贈妃元為恭皇后,葬橋陵旁”。因李憲是以帝王規格下葬的,其陵寢范圍很大,“陵在封陽鄉,封內十里”,陵前布置有華表1對、天馬1對、石獅4對、石馬5對、翁仲10對,且均為盛唐石刻藝術品。
7、蒲城清院博物館
蒲城清院博物館,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中國陜西省蒲城縣東槐院巷17號,始建于光緒十七年(公元一八九一年),是陜西省唯一保存完整的一處進行童生科考的場所。原為1998年9月成立的蒲城縣清院文物管理所,2007年更名為蒲城縣清院博物館,隸屬于蒲城縣文物局。考院占地面積6200平方米,坐北朝南,現存建筑沿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有大門廳、二門、甬道、東西號舍、官廳(議事廳)論秀堂、浴室院、東西廂房、內室、耳房等。
8、永豐革命烈士陵園
永豐革命烈士陵園系國家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陵園地處蒲城縣永豐鎮,與大荔、澄縣交界,交通相當便利。為了紀念解放戰爭時期在永豐戰役中壯烈犧牲的死難烈士,蒲城縣委、蒲城縣人民政府在1958年主持修建了永豐烈士陵園,陵園占地50余畝,安葬著在永豐戰役中光榮犧牲的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六旅副主任劉英、六旅副參謀長張昱,七一七團副團長周健生等265名烈士的忠骨,墓區松柏成蔭,四季常綠。每年清明節,黨、政、軍領導及社會各界人士數萬名前來陵園緬懷先烈,祭掃烈士墓。近年來,永豐烈士陵園發揮著它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9、蒲城縣戰國秦長城遺
蒲城縣平路廟鄉后阿坡村西南洛河北岸,有一段完整的長城遺址,在它陡峭、布滿荊棘雜草的坡道上,在它墻體垮塌的缺口上,歲月流逝的印記清晰可見。由于其地理位置偏僻,沒人貼近它、理會它,甚至都叫不上它的名字。位于蒲城境內的這段長城遺址修筑于戰國秦簡公時期,北起蒲城縣西頭鄉,向南經東陳莊、平路廟至鈐餌鄉,全長約50公里。當時秦國為加強防御,保障國內改革而修筑長城,它是戰國時期最早的長城,也是秦國數條長城中的重要長城,又稱秦東長城。蒲城段長城遺址共發現兩處:一處位于晉城村東北洛河右岸最高處的源頭,遺跡為東西走向,長約400米,上夯下塹城墻遺址,基部利用自然地形;另一處位于晉城村北的一條沖溝的南側,其夯層清晰、純凈。在這些遺址中,發現了大量戰國時期的繩紋瓦片、云紋瓦當、生活器皿陶片和陶水槽殘體。殘存城墻多為下墊上夯,以自然河溝為倚托,用自然河岸塹削為城。就地取材,利用原有的長梁地形,上部施以夯筑。它是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因此又稱為“塹洛”長城。長城遺址上的烽燧有單烽和城上烽,烽現殘存高4~6米,體積龐大,烽頂殘留面積為20~30平方米,說明建烽之初均有覆瓦建筑。
10、六龍壁
蒲城縣縣城正街,文化館門前,屹立著一座金碧輝煌、艷麗奪目的琉璃照壁,為這座渭北名邑蒲城古城點綴色彩,引人注目。這就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蒲城文廟古建群中藝術價值最大的古建筑物“六龍壁”。
11、唐穆宗李恒光
唐穆宗光陵,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陜西省蒲城縣北13公里辛子坡村北的堯山之上,海拔1091米。光陵依山為陵,周圍20公里。陵園南北二神門距離2900米,東西二神門距離2350米,陵園呈東西窄、南北長。現存西南角闕遺址,底徑12米、高1.5米,位于皇邊村北,南神門北20米為獻殿遺址。范圍東西300米、南北150米,遺址內有清代畢沅書的唐穆宗光陵石碑。玄宮在半山上。
12、鹵陽湖
鹵陽湖,又稱鹵泊灘,位于西禹高速公路以南,渭清公路以西,富平縣劉集鎮以東,橫跨蒲城、富平兩縣,東西長30公里,南北寬1.5至7公里,總面積109.14平方公里,海拔377-380米,是一個封閉式構造洼地。其南距渭南40公里,西至西安78公里,閻良20公里,距咸陽國際機場92公里。
13、高力士墓
高力士墓位于蒲城縣椿林鄉山西村西,是泰陵唯一的一座陪葬墓。
14、南寺唐塔
南寺唐塔,建于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六二七年)。已經有一千三百年的歷史。比唐高宗永微三年修建的西安慈恩寺大雁塔,早二十五年。比唐中宗景龍元年修建的西安安薦福寺小雁塔,還要早整整八十年。為我省唐塔中建造較早的一座。塔址在城內西南角慧徹寺(今蒲城中學),為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共十一級,高三十六米,基層九平方米。
15、唐睿宗李旦橋陵
唐睿宗橋陵位蒲城西北約十五公里處的豐山(唐時稱為“橋山”,又稱“蘇愚山”)西南,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寢。橋陵以豐山為陵,在山腹開鑿地宮,并在四周建造陵墻。豐山氣勢雄偉,蜿蜒如巨龍盤峙,登頂南眺,平野遼闊,一望無垠。陵穴高出周圍平地250米左右,四周諸峰環繞,山勢巍峨,蔚為壯觀。
16、蒲城博物館(蒲城文廟)
文廟也稱孔廟,位于縣城中心正街路北,坐北朝南,始建于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文廟共占地約廿五畝,圍墻216丈。文廟南北長,東西寬,前后共有四個院子。文廟最南邊是一藝術價值很高的“六龍壁”,為文廟照壁,建于明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左右兩邊為石牌坊,牌坊下邊為象征性的大門兩扇。再往北為泮池,泮池中吸一單孔橋,上刻蒲城八景,橋北為戟門。戟門后邊為第二院落,大成殿是主體建筑。大成殿北為第三院落,北面為明倫堂,系明三暗五結構。東西各有齋房五間,東為掌酒司,西為典庫司。第四院建筑為高臺“尊經閣”,又起名“敬一閣”。解放前后被毀。
17、鹵泊灘
18、楊虎城將軍紀念館
蒲城楊虎城將軍紀念館,位于蒲城城內東槐院巷二十九號,坐北向南,分東西兩院。
楊虎城舊居建于1934年3月至10月,占地2畝。東院為正院,南北長75米,寬10米,從前向后,分門廳、兩側外廂房、大廳、女廳(帶卷棚)、兩側內廂房、后樓等;兩院為偏院,是楊將軍的書房和花園。建筑系關中地區傳統的土磚木結構,花窗格門,浮雕精致、色澤明快,秀而不俗,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游覽的好地方。紀念館中展出的主要是楊虎城將軍生平事跡照片和圖片資料,系統介紹了楊將軍的一生和他的戰斗經歷。
19、堯山圣母廟
堯山圣母廟亦稱靈應夫人祠。在陜西蒲城縣北15公里的罕井鎮。據《水經注》載:“堯山一名浮山。因堯時洪水為災,諸山盡沒,惟此山芳浮,故名堯山,亦稱浮山。”唐咸通年間在山谷內創修堯山圣母廟,宋崇寧三年(1105年)、金皇統九年(1149年)先后拓建。今存上殿、獻殿、山門等建筑四十余間,均為明、清建筑。圣母廟東有妝鑒泉,酉有龍池泉,兩泉常年清盈,形若西面寶鏡。廟內有歷代刻石的碑碣二十余通。廟外還有一對高大的鐵旗桿。廟周石罅中古柏盤根交錯,為蒲城八景之一。
20、勿幕圖書館
1934年,楊虎城本著“教育救國”的宗旨自己出資創辦堯山中學時,以家鄉革命志士、辛亥革命元老,被孫中山譽之為“西北革命支柱”的井勿幕之名命名修建“勿幕圖書館”,以激勵學生。館樓座北朝南,主樓三層,高十四米,呈飛機型,為蒲城第一座混凝土結構的現代化建筑物,該樓占地約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為643平方米。
21、坡頭村西漢鑄錢窯遺
坡頭村西漢鑄錢窯遺址位于澄城縣西北35公里處的坡頭村,是善化鄉坡頭村1979年9月24日在土壕取土時發現的。1980年10月14日到11月3日進行發掘。
22、326天文臺
陜西天文臺(以下簡稱“陜臺”)籌建于1966年3月,籌建工作由中科院西北分院和上海天文臺負責,稱“326工程”,地點在陜西蒲城。1970年12月中科院命名“326工程”為陜西天文臺。翌年7月,決定在陜西天文臺增設長波授時臺,1972年5月中科院把正在籌建的該臺稱“3262工程”。1973年6月將長波授時臺與陜臺合并,仍命名為陜西天文臺。同年12月,陜臺選址工作完成。1980年11月陜臺時間頻率基準及天文觀測、科研工作區搬到西安市臨潼縣書院東路,短、長波發射電臺及附屬部分設在蒲城縣,稱陜臺二部。
23、北寺宋塔
北寺宋塔位于城內北街崇壽寺舊址內(今縣博物館之后),系密檐式方形磚塔,四面十三級、高約47米,每底邊長11米。塔身為單壁中空,底層特高,南面辟券門;二層以上,四面辟券門,真假相間。券門兩邊砌臥式欞窗(九層以上無窗);塔壁面隱出倚柱、闌額、大斗(七層以上無斗);出檐用疊澀磚(三層以上迭澀層數遞減),下作菱角牙子。塔身第二層北面正中嵌有一石碑,上刻“諸佛舍利寶塔”六字;第四層南面正中嵌立佛像一尊;塔底正面,建小廟一座,內有石刻佛像一尊,碑石二方,記述捐資修塔事。
該塔始建于北宋紹圣三年(公元1096年),造型雄偉挺拔,簡潔秀麗,塔身每層檐角處,原均有懸鈴,明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塔身受損,塔尖失落,懸鈴也全部脫失。1985年已全面進行了修復,并安裝樓梯至頂層。該塔現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蒲城兩塔,遙相呼應,“雙塔夜影”為蒲城八景之一。前人有詩曰:“巍峨雙塔插蒼穹,幻影分明夜色中,高出女墻虹飲闊,遠橫金界月當空。”就是這一景色的絕好寫照。
24、王鼎紀念館
蒲城縣王鼎紀念館位于陜西省蒲城縣城關鎮達仁巷54號,1997年6月26日對外開放,隸屬于蒲城縣文物局。館址是王鼎的出生地,始建于清嘉慶年間,是典型的關中民居建筑。原為三廳三廂一后樓的四進式建筑,捐贈的僅存一廳一廂三個院落。1997年被蒲城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館內立有王鼎的半身立姿仿銅像,環境幽雅,綠化面積達30%,先后征集收購匾額、碑石、墓志銘等,并擇其形制完備,價值較高的布置展出。
25、蒲城堯山
相傳堯王創世界的時候,天下發了大水,只有此山浮在水面,堯視察民情時,就停在上面,故稱浮山。還傳說,帝堯體察民情,忽遇大雨,曾在此山避雨,故名堯山。 蒲城縣北約25公里有一座風景秀麗的堯山。山上有廟宇90多間,一圣母正殿為主,周圍有馬王廟、牛王廟、文昌廟、藥王廟、白馬將軍廟、松子娘娘廟、關帝廟、九天三圣廟等。據說唐宋時就開始每年在清明節舉辦盛大的堯山廟會祭祀。明天起三年(公元1623年)縣令王佑奏請將堯山廟勝跡載入祀典。從此,堯山廟香火更盛,祭祀隆重,同時,還有了十一社的祭祀迎神、送神活動。
26、李思訓墓
李思訓墓位於北劉大隊村北一里處,封土及墓室,在文化革命中已被壞,成為平地。在封土遺址南,一佰伍拾叁米處,有開元八年《公元七二0年》六月二十八日立的神道碑一通。李思訓是橋陵陪葬墓中最早的一個。李思訓為帝室中的名流,加之屬當時名臣,故在陪葬中加以“優禮”據《唐書李思傳》載李思訓字建,唐宗室,生于唐高中永微二年《公元六五一年》卒於唐玄宗開元八年,高宗時任江都令,武則天專權后,棄官隱居,中宗時,出為宗正卿,為鼓國公官云麾將軍,右武衛大將軍,首創工筆金碧青綠山水,為山水畫派,北宗之首,奠定了唐以后山水為主,人物為輔的山水畫風,畫細密精致,用筆艷麗,形成一種金碧輝煌,堂皇典麗的藝術風格,后人評論他的畫工細嚴,細入毫發,有“富貴之氣象”。歷史上曾有唐玄宗讓其和當時的另一位名畫家吳道之,在興慶宮大同殿畫嘉陵山水壁畫的故事。李思訓歷官左武衛大將軍,云麾將軍,故史稱云麾將軍
27、郭皇后墓
懿安皇后(8世紀-851年),郭姓,為唐憲宗嫡妻,唐穆宗生母。郭氏一生歷經唐朝七代皇帝治世,其中五朝極盡尊貴,是所謂七朝五尊。憲宗李純的皇后,穆宗李恒之母,弘農鄭縣(今陜西華縣)人,名將郭子儀的孫女,郭瑗的女兒。其母是代宗皇帝的女兒升平公主。
貞元四年(公元788年)憲宗李純封為廣陵王,納郭氏為妃。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生穆宗李恒。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八月,被冊立為貴妃。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正月,李恒即皇帝位,冊立郭氏為皇太后。長慶四年(公元824年)敬宗李湛即皇位,尊受尊禮。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死于長安興慶宮,追謚為懿安皇太后,陪葬于蒲城縣景陵。
28、蒲城紫金城
在延安街中斷有個紫金城。宋高宗建炎四年,金泰宗四子金兀術南侵占領蒲城時,行宮設在五岳廟內(今堯山中學校址)。金兀術看到蒲城物產豐富,街市繁榮,想在縣城北關(今紫金路一帶)建紫金城為都城。由于兵馬習慣了草原生活,朱進城內后,軍馬多消瘦病死,兵力不斷衰弱,戰斗力銳減,后在縣城北漫坡地帶開辟草原(今翔村鄉草地村一帶),作為牧場放牧,很快軍馬逐漸肥壯。金兀術便邀請岳飛前來草地會談,以顯示軍威,秦腔戲中的【草坡面理】說的就是岳飛和金兀術在草地會談的故事。為了修建紫金城,金兀術發動軍民,運來大量磚瓦木石等施工建設,但不知何故,中途停工未果。后人有詩曰:“蒲城一戰金勝宗,兀術慶賀建行宮;大興土木半途廢獨得地名紫金城。”
29、堯山風景旅游區
堯山風景旅游區距縣城15公里,那里青山疊翠,古柏盤崖,泉清如鏡,奇石遍山,殿宇古樸典雅,歷代石碑林立,摩崖題刻述古,文物古跡罕有,自然景觀奇特。那里空氣清新,鳥語花香,站極頂南望,平野遼闊,太華崢嶸,立覺心曠神怡,疲勞頓消,真可謂渭北黃土高原上的“蓬萊仙境”。
堯山是關中名山,山脈西南東北走向,總長18公里,主峰海拔1080多米,堯山居中偏東。“昔堯時,洪水為災,諸山盡沒,唯此山若浮”因而得名“古浮山”,又因堯王在山上治水有功,因而又稱其為“堯山”。堯山屬一山谷,形似圈椅,三面側柏環繞,南與華山相望,椅掌-壩中建有“靈應夫人”祠,常年游客不斷,景色怡人,紫煙縈繞,殿堂生輝。是一塊令人神往的風水寶地。堯山側柏林大約170畝,據說屬唐代所植,經2007年4月14日堯山小學師生多點測量計算,總數多達17.76萬棵,最粗的直徑為48公分。“堯山古柏”
30、常樂風景旅游區
常樂村屬平路廟鄉,位于蒲城縣城東南二十五公里的洛河北岸,北距西禹國道約八公里,南距西韓鐵路大荔車站約四公里,交通非常便利。常樂村地處洛河河谷階地,崖高五十米,陡峭挺拔,河水在深邃的河道中蜿蜒流淌。遠遠看去,對岸黃土臺塬蒼蒼茫茫,崗峁起伏,梁壑縱橫,異常壯觀。
31、平路廟風景旅游區
平路廟鄉位于蒲城縣城東南二十五公里的洛河北岸,北距西安——禹門口國(西安米字形公路構架的東北干道)約八公里;南距西韓鐵路大荔車站(隔河)約四公里;并有柏油路通往相鄰地區,交通非常便利。
32、大峪河風景旅游區
大峪河風景旅游區位于永豐鎮北部的洛河東岸,其主要景觀特征有:
(一)大峪河水庫的湖光山色。
大峪河水庫建于大峪河下游,庫容五十萬立方米,可澆灌農田6000畝。在缺水的渭北就原區,有些一片綠色明珠,也屬難能可貴,若周圍廣植林木,將會形成一個相當理想的休閑勝地;
(二)大峪河遺址。
位于大峪河水庫北岸臺地上,屬于新石器時代半坡晚期母系氏族公社村落貴址。遺址內發現房屋、窯穴、爐址遺痕和石器、骨器、陶器及大量彩色陶片等。若能整理展出并建立標志,也不失為一處具有教育意義的旅游景點;
(三)曲里渡槽。
曲里渡槽屬于洛惠渠道灌溉工程的組成部分,位于永豐鎮曲里村東北,緊鄰大峪河水庫,該渡槽建成于1935年,長約118米,高24米,工程雄偉壯觀,渡槽初建成時,李儀址定命為“濟利橋”,并在渡槽立柱上親題李奎順書寫“大旱何須望云至,自有長虹帶雨來”的氣勢豪邁的對聯,堪稱一絕。
33、陶池古城堡
陜西省蒲城縣北8公里處陶池村古城堡系清代同治年間因左宗棠鎮壓光中起義而引發軍事混戰,當地居民為自衛而構建的寨堡,現寨堡基本保存完好。這里還有一個典故呢。相傳五代時,趙匡胤和鄭恩流浪至陶池,口渴難忍,鄭恩便去一瓜田偷瓜,被看瓜女打服,之后兩人由趙匡胤介紹定親。柴榮在后周登基之后封趙匡胤、鄭恩為王,這時便發生了在陶池遇王妃的故事《三打陶三春》的京劇、電影、連環畫、故事會演繹的,就是蒲城縣令協同欽差去縣北陶池村迎接王妃的故事,大型秦腔劇《斬黃袍》,說的是趙匡胤酒醉斬了鄭恩后陶三春追殺趙匡胤的故事。四十集電視連續劇《絕代雙雄》中陶三春是征南唐的水軍大都督,為大宋統一天下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運營人員:江超wx2884
關注“陜西人走天下”微信公眾號:chinh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