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新業態有哪些(新業態場所有哪些)
11種旅游新業態即將進入,傳統景區的未來將如何!
據國家文化和旅游部網站的消息,文化和旅游部近日發布了《關于提升假日及高峰期旅游供給品質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提出了6個重點任務,包括:加強規劃布局;強化彈性供給;實施立體調控;強化科技支撐;做好應急救援;完善供給體系。
其中,第六項完善供給體系中明確提出了要發展的11種旅游新業態,即文化體驗游、鄉村民宿游、休閑度假游、生態和諧游、城市購物游、工業遺產游、研學知識游、紅色教育游、康養體育游、郵輪游艇游、自駕車房車游。這也意味著國家將對假日高峰旅游消費進行引導和調控。
《意見》還明確,要采取多種融資方式,創新商業模式,制定獎勵激勵政策,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要推動旅游經營單位加大對假日及高峰期旅游服務設備設施的儲備。
意見發布以后,媒體就采訪了部分專家學者,并且給出了國家指導意見的解讀。他們認為:這是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從政策端指明了下一步國家層面支持和鼓勵投資旅游發展的11個新方向,對旅游行業供給的一種完善,上述11種旅游新業態的市場消費和行業發展前景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為的是景區的良性發展,為的是解決供給側不足,為的是可以為民眾提供多元化的旅游產品。這次政策看似要引起旅游景區的新一波發展高潮!
然而看到這個解讀,作為從事多年景區服務工作的業內人士卻難以完全認同,毋庸置疑這個指導意見的出臺將意味著未來將有大量的其他行業的項目和資金會流入新一輪的旅游建設浪潮中去,同時呢也意味著大多數景區賴以生存的旅游旺季將被更多行業分享,景區旅游旺季的優勢將被以各種形式進行瓜分,而大多數景區將會在眾多資源的競爭中艱難求生。2018年冬天發布這個指導意見,將會是未來傳統旅游景區加速進入行業寒冬的一個信號。
其實,我國旅游景區的數量從2015年的7000多家A級景區上升到現在30000多家,僅用了短短幾年時間。而我國的人口數量和人均消費水平卻遠遠不及這個增速,國內大多數景區的現狀即使在旅游旺季也不是十分樂觀,真正出現人數爆棚的景區是那些掌握著核心優勢資源的景區,但是占盡優勢資源的景區也就那么幾個,什么旅游高峰期限流,一票難求的現象并不是大多數景區的現狀,而且全年的旅游高峰期也就那么幾十天時間,大多數時間景區還是處于一個入不敷出的狀態。
而拿著最好的景區資源和最好時間的經營狀況作為決策依據,鼓勵11種新型業態進入傳統旅游景區發展,對于現有大部分景區的發展是好是壞,是否可以被傳統景區所適應,這確實值得商榷·。
旺季自然有旺季的合理性,旺季有旺季存在的道理,并且這所謂的旅游旺季也并不是由旅游景區自身來決定的,這些都是由市場因素決定的,主要決定因素還是取決于國家的假期政策、學校的放假體系和居民的消費水平;
新型旅游項目進入景區,指導意見很明確,就是要加大景區旺季的旅游配套,分的就是旅游景區旺季的旅游資源溢出,真正有旅游溢出的景點還可以欣然接受,而大多數旅游旺季都無法吃飽的景點將如何自處,如何與各種類型的旅游新項目進行競爭。
在者說,旅游旺季加大旅游配套服務,那淡季呢,畢竟大多數景區有旅游溢出的時間也是有限的,我們從事旅游行業的人都知道,中國旅游發展這幾十年時間里,如何解決旅游淡季這一話題歷來都是比較棘手,這說明這個問題并不是那么簡單,不是一個政策,吸引更多的旅游項目和資金的進入可以解決的。
淡季入不敷出是旅游行業實實在在存在的現狀,是很多景區無法破解的難題,在慘淡經營的行業困境面前,國家又提出新型景區發展模式,新政策的發布,將使得其他行業大量的項目和資金投入到景區唯一具有優勢的自然資源中去,那么傳統景區如何適應新政策的,如何在眾多競爭中生存已經迫在眉睫。
競爭來了,對于傳統老景區來說,新型旅游項目的加入會讓傳統景區的生存空間變得更加緊迫,新項目的嘗試成本也將越來越大,新型旅游業態的進入,看似是整個旅游行業的繁榮發展,實則會使從事這個行業的企業和個人陷入到本就艱難生存的激烈競爭中去。
2018年,很多景區在入不敷出,很多景區在艱難中苦苦堅持,但也有一部分景區在痛苦中蛻變,在蛻變中重獲新生,在新生中蓬勃發展。我們也需要在這信息層出的行業中保持著自己的清醒,才是為將來謀得良好發展的關鍵。
面對即將到來的2019年,面對國家對旅游行業的政策傾向,只能期待未來吧,但是那些傳統景區和那些即將進入旅游行業的,真的是應該想想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謀求良好發展,才能在未來多元化的旅游業態中生存。
返鄉的青年、中年、企業家,鄉村歡迎你們回村,父母親等待你們回家。你們回家了,鄉村才有希望!
敬請關注微信 weimeicountry(唯美鄉村)獲取最新干貨知識。專注三農、鄉建、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田園綜合體與特色小鎮等研究與開發者服務!
從開發到運營,選項目,抓政策,打市場,盯運營;這里項目扎堆,這里專家扎堆,這里方案扎堆。
五大旅游業新業態值得關注
本報記者 呂紅星
國家旅游局7月6日發布的最新統計顯示,今年1至6月,全國在建旅游項目9944個,實際完成投資4211.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約30.5%。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多個產業面臨過剩和增速放緩,但旅游業卻一枝獨秀。2015年,中國國內旅游突破40億人次,旅游收入超過4萬億元人民幣,出境旅游1.2億人次。中國國內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國內旅游消費、境外旅游消費均列世界第一。世界旅游業理事會(WTTC)測算:中國旅游產業對GDP綜合貢獻10.1%,超過教育、銀行、汽車產業。據國家旅游數據中心測算,中國旅游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10.2%。
最近幾年,旅游業無論是政策還是市場,均在發生深刻調整。當前,旅游業呈現出以下五種新業態值得關注。
第一,全域旅游。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
推進全域旅游可以說是我國新階段旅游發展戰略的再定位,是一場具有深遠意義的變革。
第二,體育旅游。剛剛結束的歐洲杯在吸引無數球迷關注的同時,還引爆了中國游客暑期赴歐洲旅游的熱情。資料顯示,本屆歐洲杯預計平均每場比賽的直播有1.47億人次觀看,整個賽事累計觀眾達到66億人次,僅在中國就有超過12億人次觀看了歐洲杯,體育旅游可以說是市場潛力巨大。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鮑明曉認為,體育旅游是體育產業最大的“蛋糕”,當前,中國正處在體育旅游被全面激活的前夜,市場潛力巨大。
第三,文化旅游。眾所周知,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吸引人的東西,尋求文化享受已成為當前旅游者的一種風尚。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廣文化旅游方面應該關注如何改變提升產品,從而能夠更好地去滿足創新需求,而且,最好有故事蘊含在其中。例如,去故宮旅游,不要總說故宮有多少年的歷史,多么宏偉,而是要把每座宮殿建造過程中的歷史、歷代帝王、后妃等與之相關的故事融入其中,這些故事是獨一無二的,才會使人印象深刻。只有這樣,文化旅游才能夠真正吸引人,消費者才能夠獲得文化享受。
第四,畢業旅游。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畢業生這一龐大的群體也日益受到旅游行業的關注。畢業旅游作為最重要的一次集體旅游,已經越來越受重視。數據顯示,畢業旅游花費3000元到5000元之間的最多,占比44%;1001元到3000元的占比28%;1000元以下的“窮游”和1萬元以上的“富游”各占比7%和2%。
正因為畢業旅游如此巨大的消費潛力及對經濟的快速拉動,畢業旅游被旅游業界認定為未來一片亮眼的藍海。
第五,鄉村旅游。在天氣晴好的季節,趁著節假日,遠離城市的喧囂,到附近農村采摘水果、賞花、呼吸新鮮空氣,成為許多國人非常看重的生活方式。未來,鄉村旅游將極大地推動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有望成為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總之,旅游業不僅是培育新動能的生力軍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舞臺,也是脫貧和建設美麗中國的助推器。旅游新業態的發展,可以促進旅游裝備制造業迅猛發展,拉長旅游產業鏈條,是未來的投資熱點,潛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