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稅功能—房產稅的優惠政策
樊綱:房價下降不太可能,征收房產稅和遺產稅是大趨勢
作者:江聃
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在博鰲論壇上成為了一門新“大炮”,而在第14期人文經濟講座上,樊綱則延續了大炮的風格:針對房價走勢、房產稅征收、維護社會公平以及最低工資標準調整等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問題給出了自己觀點。樊綱認為,房價下降不太可能,征收房產稅、遺產稅將是大趨勢。樊綱同時還是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參與了許多中國重大經濟問題的咨詢工作。
1、房價下降不太可能
樊綱表示,中國土地為什么那么貴,有各種原因。中國的人地關系是世界上最緊張的國家之一,決定了房子降價不太可能。
他指出,中國的可居住面積是世界人均居住面積的三分之一。雖然中國國土面積很大,但都是戈壁、高山。中國要保持糧食的自給自足,決定了可用土地總量少。此外,在供應結構上,中國歷來限制大城市土地供給,小城市土地敞開了給,這也存在問題。
對于城鎮化戰略,樊綱連續提出三個反問:“你為什么不去?你的孩子去不去?農村上高中的孩子將來都不會待在那兒?”
他表示,人口往大城市流動是人們趨利避害的選擇,是追求就業、追求收入的結果。小城鎮創造不了那么多就業,創造不了那么多收入。應該遵循人們選擇的規律,大城市的問題要用大城市的特點去思考,人口流失的城市需要用流失的方式思考。
他直言不諱的說,這次樓市出現冰火兩重天的現象,就是違背了經濟學基本規律。
2、征收房產稅、遺產稅是大趨勢
截至目前,征收房產稅仍存爭議。對于房產稅制度能否出臺,樊綱表示,無論如何,對財產收稅是大趨勢。迄今為止中國社會產生了那么多財富,但是對遺產、房產、金融投資資產等等都不收稅,這是一大問題,對財產收稅是基本道理。“你占用了那么多資源,理應收稅。”在樊綱看來,收稅還可以起到調節市場的功能。
而對于房產稅對房價的影響,樊綱表示,參考國外經驗來看,征收房產稅有利于抑制房地產投機。至于出臺的時候房價是否真的被壓低,由于房價受多重因素影響,因此即便出臺房產稅,房價也并不一定就會下降。
3、教育機會均等是實現機會均等的第一方案
包容性增長就是要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所有地區、所有人群,在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實現社會的協調發展。而現行仍然存在較多社會資源分配不公的現象。
對此,樊綱認為,對于低收入人群來說,實現了教育機會均等才是真正的機會均等,教育機會均等是追求機會均等的第一個方案。教育使得低收入人群不用依靠別人而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他還建議取消戶籍制度,逐步加大對外來人口的公共服務,逐步淡化戶籍的概念。
樊綱表示,在一定意義上,機會的均等在現實中也在發生一些改善。比如大量的農民工受惠于經濟增長、現在惠及農村的社保體系,但仍然存在社會收入差距拉大的可能性。
4、擔心勞動保護出現過度傾向
今年以來,至少已有重慶、遼寧、江蘇、上海、海南、山東、天津、河北、北京等9個地區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其中,上海月最低工資標準達2190元,為全國最高。
樊綱認為,通過提高工資進行對通貨膨脹的補償,這一做法有其合理性,不需要政府規定企業也會自己做。但勞動保護要防止過度傾向。以《勞動法》為例,十幾年前就頒布施行。大家可以考慮是不是存在超前的問題。大部分人都還沒有穩定就業。而非要把就業穩定下來,給予各種的高福利、高補償。樊綱認為,做太多很可能導致福利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等問題。
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證券時報網微信公眾號:wwwstcncom
下載 證券時報APP ,了解更多財經資訊。
每年要收2萬億!房產稅真的要來了嗎?
坦白說,8月樓市很慘,9月如果不放大招,肯定也會延續8月的行情;
但如果老美那邊真的開始降息,我們9月份可以玩的政策空間,就會很大,一旦政策大松綁,就會為明年樓市復蘇,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但如果美國咬死,就是不降息呢?我們樓市就會很被動。
針對這一情況,最近很多經濟學家、樓市大咖,都在出謀劃策,各抒己見,蔣老師一個一個給大家來解讀:
近日,孟曉蘇提出一個觀點:
對小產權房進行征收房產稅,每年能收2萬億!
孟曉蘇認為,小產權房數量龐大,總面積約為80億平方米,可以按照補交土地出讓金的方式對小產權房進行征稅,并且稅率可以設定得比未來大產權房稅更高一些。
如果按照2.5%來征稅,初步估算一下,80億平方米,每年就是2萬億的稅收!
其實這些小產權房的業主,他們也是愿意交的,為啥呢?你一征稅,說明就確定了小產權合法化了,雖然每年交2.5%的稅,但人家房子也升值了呀,這個買賣不虧!
其實從公平角度來看,對小產權房征稅是有必要的,因為對那些正常買了商品房,交了各種稅的人來說,也是不公平的;
再者,小產權房是沒有明確房屋使用年限的,幾乎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永久使用權,這更加劇了社會的不公平感。
但如果按照孟曉蘇的說法,征收2.5%的年稅,其實也不切實際,因為會這群人增加沉重的稅負。
這筆錢,到時候房東又會加到租客身上,80億平方米小產權房,按照每套面積100平米計算,就是8000萬套,這就是每戶每年要交2.5萬的稅,每個月就是2000元!
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對于在外打工的人來說,這筆錢壓力太大了。
那有什么好辦法嗎?
其實可以參考租金評估法來征稅,按照年租金的12%來征稅,其實是比較合理的,比如說一個月租金是2000元,一年就是2.4萬,那么這套小產權,年征稅就是2880元。
這樣可以大大降低居民的負擔,那么這套估值征稅方法, 能夠為地方政府創造多大的收入呢?
我們以深圳為例:
深圳目前小產權房的總建筑面積是4.28億平米;
其中,按照當前可以查詢到的租金水平來計算,平均下來,每平米租金大概是44.3元;
假設采用年租金的12%來征稅,那么每年可以為深圳帶來超過200億的稅收。
但大家別忘了,深圳的小產權房在全國是非常多的,而很多中小城市,可能一年2億都收不到;
而且還有可能遠超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說不定到時候還會引發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所以,關于小產權房征稅,我們還需要繼續研究和考量,切不可貿然行事!
最近馬光遠老師發表了一段講話,他呼吁降低存量房貸利率,并且建議建立一套常態化的存量貸款利率調整聯動機制;
那什么是聯動機制呢?
簡單來說,就是只要新房貸款利率下調,存量房貸利率就要自動調整,這樣就不用每次都站出來呼吁一遍了,讓存量房業主跟新房業主一碗水端平,不要引發社會矛盾,也不會導致大家提前還房貸。
這個建議,表面上看起來是不錯的,畢竟符合大家的利益,但總覺得這個建議,好像存在哪些問題,但又好像說不出來?
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
首先,蔣老師表明態度,降低存量房貸利率我舉雙手贊成,畢竟我也是在高位處買了房,降低存量房貸利率,我自己每個月也能少還不少錢,拿這些錢去改善生活不香嗎?
但具體事情, 我們還需要具體來分析:
現有的存量房貸利率,據專家說有38萬億之多了,這些存量房貸利率,在去年8月進行過一次下調了,奈何今年以來,利率有多次下調,導致存量房貸利率與新房利率出現了一個百分點的利差,這個差距可不小了,相當于老業主要比新業主每個月要多還三分之一的錢。
那既然降低存量房貸利率可以給很多人減壓,那為什么遲遲不推行呢?
說明這里面肯定有“文章”,具體是什么文章呢?我今天就把答案告訴大家:
你想象,貸款利率你少還了,誰吃虧了?是不是銀行?
今年銀行日子有多難過?如果你身邊有在銀行工作的朋友,你就會知道,但畢竟銀行屬于金融體系,日子再難過,都會比民企好過,銀行再缺錢,都有花不完的錢。
但如果存量房貸利率下調了,銀行的凈利率就會下滑,銀行股就會下跌,銀行股一跌,其實會影響到金融消費者的利益,大家看明白了嗎?
銀行只是一個中間機構,真正受損失的是股東們;
大股東是國家、小股東是成千上萬個家庭;
所以,降低存量房貸利率,確實很多家庭每個月房貸壓力減輕了,但這背后,是另外成千上萬個家庭在買單。甘蔗怎么可能兩頭甜?
其實所謂的聯動機制,我認為是不靠譜的!
今天是因為新房利率下調,所以才呼吁存量房貸利率下調,如果明天新房利率上調呢?那是否存量房貸利率也跟著上調呢?
好事你就要全沾邊,壞事你一個都不想要,這不就是人性自私的一面嗎?
最后,我告訴大家,下調存量房貸利率,其實意義真的不大,你本來每個月要還1萬的月供,現在讓你還9500元,你每個月少還500元,對你的生活意義能有多大?這樣反而讓舊問題沒解決,新問題又冒出來了。
與其降低存量房貸利率,不如發大額消費券,直接刺激消費,刺激經濟,這不好多了嗎?
高善文最近發表了一個觀點:”央行不擴表,地產行業就會團滅!“
這句話對嗎?
如果從宏觀經濟調控角度來看,這個觀點是對的,因為擴表就是放水,但這種放水不等于直接印鈔,而是通過買國債的形式,擴大整體的貨幣供應。
前段時間,央行不是發行了10年期和50年期的國債嗎?大家買了國債,這些錢去哪了呀?不又進入到了大基建,還有房企手里了嗎?
這個道理你想通了,我們接著往下聊:
2015年的貨幣化棚改,可以說是某種程度上的一種擴表行為,它可以跳過中間環節,由政府直接向市場注水,發錢到個人和企業手里;
現在為啥說央行不擴表,地產行業就會團滅呢?
因為房企融不到錢呀,即使國家命令銀行要給房企借錢,但銀行也是不愿意借,為啥?現在樓市啥行情,借出去的錢,能收回來嗎?
銀行是盈利機構,要養活這么多員工,他們才不管什么大局觀,他們只在乎盈利,沒錢賺的生意,你說的天花亂墜,都不會借給你錢。
所以,不得不啟動終極一招,就是擴表,所謂擴表,就是直接由財政撥款到企業,這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其實按我說,不光房企要擴表,各行各業都需要擴表,擴表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強行制造通脹,為什么我說強行制造通脹是好事呢?
你想想,現在多少家庭、多少企業負債,高通脹來臨,其實就是稀釋了負債,給大家減壓;
現在你每個月還1萬月供,10年后呢?這1萬月供,是不是相當于現在2千元一樣的購買力。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強行拉高通脹, 就會造成貧富差距拉大;
雖然這是客觀存在的,但底層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會因為通脹而提升,因為下限提升了!
回想40年前,那個時候,一個普通農村家庭,哪里天天能吃肉,逢年過節能吃上肉已經不錯了,現在農村家庭,天天都可以大魚大肉,是不是生活水平提高了。
未來也是一樣,不僅天天大魚大肉,我們還在打造美麗鄉村,把鄉村建設得比城市還要漂亮,提升大家的幸福指數,其實就是在提升大家的生活基準線。
但反過來看,如果我們的未來,是一個長期通縮的社會,那底層老百姓的生活,反而會越來越差,因為大家都不消費了,沒有交易,哪有經濟呢?
說了這么多,我想讓大家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那就是房價才是經濟的根基!
只有經濟好了,才有預期和購買力,這樣才能推動樓市運轉起來!
當前經濟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把通脹搞起來,9月美國一旦降息,全球在第四季度,就會進入一個高通脹時代,這是國外的機遇;
國內的機遇,同時也在于今年第四季度,因為我們要完成5%的年度增長目標,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第四季度會出臺高于平時3倍以上的政策紅利!
萬科前兩天開了年中業績會,郁亮在會上說了一個觀點,在業內引發了不少反應:
“目前房價經過3年時間的調整,已經回落到了相對比較合理的水平,新產品的性價比也得到了較大的提升,政策端對多樣化住房需求的支持,也讓買房變得更加容易;
另外,從供給側來看,目前行業的供給水平偏低,未來隨著供求關系、供需關系的改善,也為接下來市場走出低谷,重拾向上動力,創造了條件。“
蔣老師對這段話,其實是有保留意見的,我的看法如下:
1,萬科主席郁亮,這次發言水平確實很高,人家可沒說跌到底,說的是跌到了“合理水平”,為接下來走出低谷,創造了有利條件而已。
你瞧瞧,這發言,跟當年所說的“活下去”是一樣正確;
2,郁亮說,三年時間,房價就跌回了相對合理水平,言外之意,就是告訴大家,現在就是抄底的好時機,這話呢?我覺得只能聽50%;
確實,我承認,很多城市房價已經跌了40%以上,甚至某些城市局部地區的房價,跌去了70%都有可能,但其實房價的漲跌,每個人的感知是完全不同的;
舉例,你在一座小城市,因為房價本身就低,本來就賣四五千一個平方,你不可能跌到兩千一個平方吧,開發商不可能虧本賣吧?真的跌到2000元一個平方, 這種房子你敢買嗎?難道不擔心質量問題?
因為小地方,本身房子成交量就小,房價又低,所以很多人心里是沒有概念的,認為自己所在的城市房價,沒怎么跌;
但是在大城市,比如說深圳,確實很多房子,價格已經從最高位的15萬,跌到了3.9萬,跌去了70%以上,但這類房子屬于特殊類型的學區房,因為沒有居住功能,再疊加學區房改革,所以房價跌了70%,難道不正常嗎?
深圳最真實的房價跌幅,最能代表市場觀點的,其實最多也就跌25%;
以我居住的南山板塊為例,其實剛需房,也就從原來的8-10萬一平米,跌到了6-8萬一平米;
改善房的單價,還是在10萬+,而豪宅,比如說恒裕濱城2期,房價幾乎沒怎么跌,最高峰的時候,還是要30-35萬一平米,現在單價基本上還是在30萬左右;
3,盡管如此,我認為中國當前的房價,已經實現了“硬著陸”,因為當前大量開發商已經暴雷、斷供、法拍房數量已經達到歷史最高位,一大批房企和購房者都崩盤了,現在這種情況不是硬著陸是什么?你告訴我?
4,因此,你能說現在房價不在底部區間嗎?
我想是一個正常人都不會反駁,只有跌到了底部區間,還買不起房的人,他們想反駁,但不可笑嗎?
現在北上廣深核心區,大把單價在3-5萬的房子,請注意是核心區哦,只不過產品力、樓齡沒那么好而已,但居住肯定不成問題。
而一線城市郊區板塊,大把單價在2萬左右的產品,犧牲一點點通勤時間,你就能住一套更大、更新的房子;廣州郊區更便宜,七八千的房子都有,而且還通地鐵。
強二線城市呢?核心區的剛需房,單價也就1-2萬左右,改善房2-3萬的單價,如果是郊區,1萬左右的房價,能買到不錯的改善房了。
這個時候,在樓市低谷期,如果還買不起,其實你要思考的是,自己賺錢方式,是不是出了問題,是不是申請一套保障房,更適合自己當下的需求?
5,以上是客觀事實,但郁亮有一句話我是不能同的,說當前新房市場,尤其是改善房市場,存在供應短缺,這句話是不對的!
雖然新開工確實少了,但你說整體供應短缺,這句話是昧了良心!
因為今年的新房庫存,其實已經在歷史高位了,7月份,商品房待售面積高達73926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積增長了22.5%,按照這個去化速度,樂觀估計,5年時間賣完,都是理想狀態了,不樂觀估計,得8-10年才能消化;
郁亮放,這個能理解,畢竟萬科是一家房企,還得靠賣房子才能活下來,你光搞泊寓,搞出租,能賺幾個錢?
6,近年來,萬科的戰略一變再變,早在2014年,萬科就開始摸索轉型之路,那個時候,房地產可是如日中天,但是萬科就已經開始居安思危了,但我們看一個人,不光要看他是怎么說,更要看他是如何做?
萬科2019年,口口聲聲說要“活下去”,背地里呢?瘋狂舉債,收購、買地、全國擴張,結果呢?這幾年負債累累,要不是有背后的“大莊家”支撐,萬科不知道要爆多少次雷了。
7,其實萬科早就千瘡百孔了,雖然房地產規模,還能在國內排在前幾名,但是論經營質量、論產品力,早就跌出全國前十了。
這些年,蔣老師都在堅持調研城市和樓盤,萬科在核心城市的改善項目,其實跟龍湖和綠城, 差距越來越大了;
產品力這種東西,其實并不是你有多少錢,就能打造出來,不完全是用錢堆積出來的,而是細節和耐心的體現,就好比一個人他很有錢,他可以買很多奢侈品來裝飾自己,但這并不能展現出他儒雅氣質的一面;
氣質這東西,需要時間、文化、耐心、藝術品位的慢慢沉淀;從這一點來看,萬科、華潤、招商、保利已經跌出一線房產品牌了。取而代之的是綠城、龍湖、濱江這類用心打磨產品的房企。
8,我只能說,萬科的興盛,其實已經是上一個紀元的事情了,地產大基建時代已經落幕,取而代之的是精細化、深耕、文化藝術氣息、這類改善生活方式。
房地產已經不需要千篇一律的造城模式,這類模式交給國央企就好了,民營房企還有一條縫的生存空間,那就是高端改善,差異化的改善;
因為民企離消費者更近,能夠第一時間洞悉消費者的需求,能夠做出符合時代潮流和需求的產品。
我的觀點,90%的房子只有居住屬性了,都失去了購買的價值,只有極少數房子,未來長期還有升值潛力,當前的購房思路,主要是城市、板塊和產品;
城市一旦選錯,財富紅利就消失殆盡;
板塊選錯,房子也不會有很好的表現,因為板塊代表了產業和人群,代表了有多少人來接盤你的房子;
產品要是選錯,還不如住保障房劃算。
其實樓市和股市,很多邏輯是一樣的,股市里面能賺錢的,就那幾只票,其實買房也是如此,能升值的,就是4+7城市!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在于能否在自己認知范圍以內,敢下重注!可惜,注定,只有少數人能做到,大多數人,都是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