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旅游業發展現狀【簡述中國旅游業的發展歷程】
報告:近兩年中國旅游產業經歷40余年來最艱難復蘇
中新社北京11月26日電 (記者 周音)中國旅游研究院26日在武漢發布《穩步復蘇的市場與轉型創新的產業——中國文化和旅游發展報告(2021)》(下稱,《報告》)。該《報告》梳理了2020—2021年中國旅游業發展狀況。指出,在過去兩年的時間里,中國的旅游產業無論是消費、投資,還是入出境旅游,都承受了40余年來最嚴峻的挑戰,經歷了40余年來最艱難的復蘇。
首先,政府部門靈活施策,保持了旅游行業穩定,為抗疫作出了重要貢獻;其次,旅游市場波動復蘇,假日市場領先恢復;再次,旅游供給側改革提速,疫情應對和長遠發展并重;最后,出入境旅游嚴重衰退,但國際旅游合作持續開展。
《報告》還指出,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中國文化和旅游工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堅持市場化發展導向,產業規模從小到大,產業競爭力由弱到強,國際交流合作更加機制化,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休閑和旅游消費需要,推動了文化強國建設和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報告》分析指出,2020年以來,雖然受到疫情的沖擊,但在市場需求的支撐和科技創新的推動下,中國文化產業很快恢復過來并實現了新的增長。首先,文化產業總體保持較快增長,“互聯網+文化”新業態表現突出;其次,文化需求保持旺盛,線上休閑成為文化消費的重要方式;再次,在資本和科技雙賦能下,文化產業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最后,文化產業更加注重社會效益,同時加快走出去步伐。
《報告》對未來兩年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進行了展望。指出,未來兩年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啟動兩年,是“十四五”發展的關鍵兩年,也是和疫情繼續斗爭實現文化產業和旅游業更大程度復蘇與發展的決定性兩年。疫情仍然是影響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的最大變數,但是復蘇的進程不會停止。(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海外網評:信心穩步恢復,旅游業發展呈現三大新趨勢
來源:海外網
“五一”假期,游客在圓明園內參觀游覽。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編者按】
5月7日,海外網舉行主題為“防疫常態化下的假期經濟”線上金臺沙龍。會上,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通過分析“五一”小長假旅游業數據,總結了疫情防控常態化下中國旅游業發展的三大趨勢。
疫情期間,經常會聽到一種聽上去似乎有道理的數據:2019年,全國旅游總收入6.5萬億,平均到每天是178億,現在旅游活動都停了,從春節到“五一”,整整一百天,旅游業損失了17800億元。戴斌認為,這樣的簡單測算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當前,旅游業正面臨疫情防控常態化、消費需求品質提升、文旅深化融合、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多期疊加,有一百條理由為創業創新而鼓勁加油,有一百條理由不去唱衰行業。
---------------------
據文化和旅游部的統計數據,“五一”小長假全國共計接待國內游客1.15億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475.6億元。這意味著旅游業防控型復工取得了新進展,旅游市場和消費信心正在穩步恢復。總體而言,透過“五一”小長假的諸多數據可以看出,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中國旅游業發展呈現三大趨勢。
第一,旅游消費信心正在恢復,旅游市場基礎開始重構。新冠肺炎疫情對旅游業的影響首先是消費意愿和市場信心,進而傳導到供給側和資源方。從旅游經濟規律和國際國內的歷史經驗來看,旅游振興固然需要政策支持、資源開發、基礎建設和公共服務投入,但是消費需求的喚醒和市場信心的恢復是基礎支撐,也是關鍵著力點。有了市場,企業自然會知道怎么去做生意,資本和技術就會隨之跟進。“五一”小長假期間,全國共接待國內游客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約53.5%,國內旅游收入按可比口徑同比恢復約36.7%。并且,在此期間,沒有因為旅游活動而發生疫情傳播和擴散,沒有發生旅游安全事故,沒有涉旅負面輿情,旅游市場總體表現為安全、平穩、有序、綠色、文明。這一切都釋放出國內旅游消費信心開始恢復的積極信號。
除了宏觀層面的市場數據,微觀層面的消費數據更值得特別關注,因為從中可以研判旅游市場的發展趨勢,進而確立產業投資和商業創新的突破口。由于跨省旅游業務尚未恢復,旅游市場以自駕游、周邊游、本地休閑游為主。中國旅游研究院調查數據顯示,“五一”期間選擇自駕出游的游客比例達到64.1%,創歷史新高,游客平均出游時間超過40小時,出游距離為136公里,其中本地游客平均出游距離40.5公里。游客在目的地的平均游憩半徑為16.7公里,較清明節假期平均值提升了29.4%,較春節假期的平均值提高了50.1%。這意味著城鄉居民不僅出去旅游,而且消費越來越活躍。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數據是通過預約游覽景區的游客比例達77.4%,其中74.1%的游客認為預約旅游“體驗很好”。專項調查表明,游客對國內旅游的總體滿意度,高達84.8分,處于“滿意”水平。這說明廣大游客對政府要求的“預約、錯峰、有序、文明”管理新常態,是理解的;對旅游企業提供的“安全、品質、智慧、便捷”服務新業態,是認可的。
第二,文旅融合進一步深化,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正在積聚。預約、分餐、適度、健康、綠色已成文明旅游新風尚,親子、家庭、文化、品質成為廣大游客新需求。游客高度關注用餐安全和文明用餐,對公筷公勺的接受和認可程度較高,59.9%的游客傾向于“為了安全衛生選擇更高價格產品”,56.2%的游客選擇與家人一起出游,本地休閑、周邊度假、簡約消費。相對于中遠程旅游的奔波、打卡和購物,常態化疫情防控期間的游客傾向于發現身邊的美麗風景,體驗日常的美好生活,增進親情,怡養身心。這個假期,北京奧林匹克公園、朝陽公園、北京動物園、頤和園、玉淵潭公園客流熱度排名前五。“約個景區,再訂個酒店度假”,成為廈門市民旅游消費新時尚。上海、江蘇、浙江等地的旅游企業加大產品開發力度,深入挖掘當地歷史文化和旅游資源,推出多條“本地人游本地”線路和豐富多彩的體驗項目。中國旅游研究院的調查數據表明,“五一”期間,參與文化休閑的游客比例達87.9%。
自駕游、周邊游、鄉村游、本地休閑游帶動了智慧旅游、“車旅協同”、數字文化等新業態的快速發展,旅游企業開始加速國內旅游市場戰略布局和產品創新。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游客進景區和文化場館實行預約制,客觀上加快智慧旅游在行前、游中和評價各環節的應用,掃碼入園、刷臉通行、無接觸服務、機器人送餐等技術創新已經進入了消費場景。受疫情影響,公共交通和旅游大巴乘用人員減少,更多人選擇自駕出行。“旅游+汽車”帶動了自駕旅游、公路旅行、房車租賃、露營休閑、智能停車、汽車旅館、新型服務區,以及車輛維修保養、安全救援、保險理賠、展覽文創、影視傳媒等“車旅協同”新業態,拉動了地方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投資。
第三,旅游振興不是要回到過去,而是要面向未來。旅游振興不是要簡單地回到“圈山圈水收門票,人山人海吃紅利”的傳統發展模式,而是要面向服務品質新需求、培育科技文創新動能,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戰略。事實上,旅游業經此一疫,已經不可能回到過去了。要關注具體的市場數據,更要關注產業發展趨勢,得有要全局觀,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我們當然不能回避問題和挑戰,但是不能只在問題面前哀嘆,而是看到時代進步,看到人民的美好旅行生活所蘊藏的機遇。
當前,旅游業正面臨疫情防控常態化、消費需求品質提升、文旅深化融合、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多期疊加,有一百條理由為創業創新而鼓勁加油,有一百條理由不去唱衰行業。疫情期間,經常會聽到一種聽上去似乎有道理的數據:2019年,全國旅游總收入6.5萬億,平均到每天是178億,現在旅游活動都停了,從春節到“五一”,整整一百天,旅游業損失了17800億元。事實上,1月24日叫停的只是有組織的旅游活動,多數探親訪友、商務旅旅行、自駕旅游、本地休閑旅游的需求仍然是存在的。而且3月12日開始,多數地方也恢復了省內旅游業務。旅游統計和數據測算是科學,但不意味著用局部代替全體,也不能用情緒代理理性。
政府、行業組織、科研院所和傳媒機構,要從政策促進、資源開發、資本投入、數據和信息發布、人才培養等方面,切實加強對旅行社、OTA、酒店、民宿、景區等旅游企業的引導。緊緊圍繞推進旅游業發展的戰略目標,認真回答“游客滿意度高不高?市場主體競爭力強不強?產業發展動能新不新?”等事關當代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既要釋放消費需求,增強市場主體的獲得感;也要借疫情倒逼行業轉型升級,通過數字化和智慧化推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在海外網第32期金臺沙龍上的發言,整理/海外網評論員 欒雨石)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點擊“海外網評”,讀懂中國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