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康家房產 福康家園
探討新居?。」苍挿慨a新經紀“貴州樣板”
2019年12月27日,以“預見新居住 共話新經紀”為主題的2019貝殼找房貴陽站媒體交流會在貴陽國際生態會議中心舉行。
會議現場
來自人民網、新華社、騰訊網、搜狐網、貴州廣播電視臺、貴陽廣播電視臺、貴州日報、貴陽日報、貴陽晚報...等20家媒體以及多位來自學界、房協、KA的權威嘉賓們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新居住時代下新經紀行業發展趨勢和演變路徑,并通過貝殼找房在貴陽落地一年多來的實踐,共同探尋新經紀生態的“貴州樣板”。
會議現場
作為技術驅動的“新居住”服務平臺,貝殼找房涵蓋二手房、新房、租房、裝修和社區服務等眾多類目,以真房源為核心,通過VR看房,AI講房等大數據資源和技術能力,精準連接供需兩端,重塑人、房、客、數據的交互,用科技賦能產業互聯網,讓線上線下共生融合于平臺,打造“新居住”品質服務生態。
會議現場
在會上,貝殼找房貴陽站城市總經理趙浪濤發言時稱:“貝殼找房始終根植于為整個居住行業創造價值,創建一個生態的正循環基礎架構,這個基礎架構包括真房源、ACN合作網絡以及A+系統等一系列復雜生態,為加盟經紀品牌賦能,提升品牌的店效和人效。同時,貝殼找房一直致力于構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全行業生態,用合作、共享、品質的理念進一步優化業界生態,提升貴陽經紀行業的服務品質,為貴陽的消費者提供更多元、更優質的房產服務。
貝殼貴陽站總經理趙浪濤致詞
貝殼貴陽站運營支持中心負責人羅元秀對貝殼產品的核心點進行了講述,包括貝殼的黑科技VR全景看房,AI講房,經紀人綜合評價體系——貝殼分,特別是貝殼針對真房源的各個環節的把控,以及對樓盤字典2億多套房源闡述,使得現場嘉賓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使用貝殼產品。另現場還開設了功能展示區,各位到場嘉賓在工作人員協助下,親身體驗貝殼為眾多買房者帶來便捷的“VR看房、AI講房”功能。
貝殼貴陽站運支中心負責人羅元秀講話
大會現場,就大家關心的行業及貝殼貴陽站發展相關問題,貝殼找房貴陽站城市總經理趙浪濤做了答記者問。
記者答問
貝殼找房貴陽站2018年6月上線以來,取得了行業矚目的成果。一年多來,已有德佑、好房多、跨界、??导?、中騰、富房、眾勝旺、21世紀不動產等經紀品牌入駐,鏈接門店超過300家,在職經紀人員近3000人。
會議現場交流
目前,貝殼找房貴陽站已攜手入駐的眾多新經紀品牌,并推出“真房源假一賠百元,物業欠費先行賠付,交易不成傭金全退,客戶投訴24h反饋,過戶枉跑補償百元,交易費用明碼標價,絕不吃差價” 的7大安心服務承諾。與此同時,由貝殼找房發起并提供的“應急打印復印、應急雨具、應急充電、便民飲水、詢路指引、應急上網、應急電話、愛心圖書捐贈接收點等多項店面便民服務,社區跑補給站,走失人員臨時聯絡站已在貴陽300余個門店全面啟動。
現場VR展示
未來,貝殼貴陽站將聚合和賦能更多生態合作伙伴,驅動行業進入數字化的“新居住”時代。同時,貝殼找房將持續致力于為全貴陽家庭的品質居住提供全方位服務連接,用戶所有和“住”相關的需求,都可以在這個新居住平臺上得到滿足。
回訪深圳水貝村:“2億拆遷費謠言”過后 仍有商戶未搬離
視頻加載中...
從高處拍下的工地
封面新聞記者 周浩杰 深圳報道 航拍 王凱
因為在拆遷廢墟上擺“千人大盆宴”以及“每戶最低2億元”拆遷費的謠言,深圳羅湖水貝村一夜爆紅。
如今,事發近兩個月后,封面新聞(thecover.cn)記者回訪發現,仍有商戶未搬離,稱還沒商討好回遷的事宜。
2016年12月16日下午,封面新聞記者來到水貝村,除了工地中心挖了一個淺坑以外,與其它的大工地并無太大分別。反倒是已經基本拆遷完畢的工地旁邊,原本道路平整的水貝社區公園被堆滿泥沙,路旁放滿了磚石。
封面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在工地北側的水貝二路上還有兩棟建筑物——2014年曾作了翻修的琪澄酒店以及家福康珠寶城尚未拆除。
即將停止營業的酒店
琪澄酒店1、2樓還有不少的珠寶、金器檔口,與兩個月前相比,小商戶已經搬走了不少,有的珠寶檔口已經貼出了搬遷通知,稱已經搬到附近的珠寶商城,并留下了聯系方式。還在里面留守的商鋪工作人員也在忙碌地清點店里面的珠寶、金器,趕在年底之前搬遷完。
水貝牌坊和工地
琪澄酒店的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他們已經收到通知,要在12月20日停止營業。“20號之后就不能再舉辦活動了。”但他們也表示,目前尚不清楚這棟樓何時拆遷。
在它東邊的家??抵閷毘牵瑯巧系淖粼缫寻犭x,整棟樓的外墻也有鑿過的痕跡,顯得破破爛爛。但該樓一層仍有一間金器行和一間煙酒店在經營。金器行工作人員稱,目前仍在等老板通知,未能確定什么時候會搬。
未拆的珠寶城一角的煙酒店
還在營業的煙酒店,在該樓東北角。只有老板吳姐和店員小林在經營。吳姐向封面新聞記者介紹,她目前仍在跟村里商量回遷的問題,談好了就搬了。她表示自己并非釘子戶,只是村里還沒安排回遷方案給他們?!拔彝馑麄兏脑?,但以后我們要回這個店面,他們說還沒最后規劃好,所以把我們放到最后來談。”
吳姐是廣東普寧人,來水貝村已30多年了,幾乎是半個水貝村人。在水貝村開始拆遷這一年多來,村民陸續搬離,她的生意也受到影響?!叭硕甲咄炅?,影響很大,不過這店是自己買下來的物業,不用交租,所以才呆在這里,不然早就走了。”
“希望能在明年1月前談好,談好了就搬,等建好再搬回來,預計也要三四年后?!彼硎荆髸^續留在深圳,由于有一些熟客經常電話聯系她,讓她繼續送一些煙酒,可以維持生活。
1966年我結婚住在??道铮瑥哪铣菈Χ炊创┻^去進城
大同古城是大同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稀缺資源。古都情結扎根于每個大同人的心靈深處。大同日報新媒體編輯部新欄目《老照片故事》,以珍貴的老照片來講述大同故事,留住古城記憶,記住大同鄉愁。
光陰的故事里
盡是歲月變遷
在泛黃的老照片里
總有一段段美好回憶
老照片里記錄著泛黃的故事
老照片里藏著每個人的秘密
老照片里收藏著老大同人的記憶
那些沿街的商店、銀行
菜店、理發店里
曾經包容著老大同人的職場生涯
那些胡同、大院、街巷
排房、筒子樓
曾經收納著老大同人幾輩人的
平凡生活……
第三十二期 講述人 王 彥
原工作單位:大同日報社
我是1941年出生的,到1949年大同解放的時候我八歲了,已經是個半大小子了。我清楚記得1949年5月1日大同宣告和平解放;5月2日,舉行解放軍入城儀式。當日,大同城內主要建筑物上鮮艷的紅旗迎風招展,人們從四面八方手舉各色彩旗,興高采烈地涌向古城的四大街頭,熱烈歡迎解放軍入城。
我表哥在育英中學上學,他領著我,站在大南街鼓樓的東南角上看熱鬧。路中間,一邊是解放軍邁著整齊的步伐、精神抖擻地從鼓樓中間的門洞穿過去,向南城門行進;一邊是的敗兵亂糟糟、垂頭喪氣地出城,特別是有些傷兵拄著拐杖相互攙扶,看著十分狼狽。
王彥畫宣傳畫
那時候城里的電線桿子都是木頭的,解放軍宣傳隊沿路在上面貼豎條標語。
記憶中,解放軍不論戰士還是干部,也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穿著灰色布軍裝,打著綁腿,顯得特別精神??粗夥跑娺M城,我根本不懂得這一切意味著什么,但這個場面深深地印入我的腦海,多年來總想著用手中畫筆重現當時的情景。
青年時期的王彥
我在城里住過好幾個地方。小時候住在倉門街二號,就是后來大同二中一出門往左拐的巷子里。童年里,好多大同的風俗還保留著。讓我記憶深刻的一個風俗是“乞炭”?!捌蛱俊苯^對是大同特有的風俗,也只有大同這座煤城有。大同到處都是大塊煤,過年要壘旺火,所以才有“乞炭”之舉。
“乞炭”,就是到冬至、年關的時候,街上就聚集不少人(多數是年輕人),后面跟著一群半大的小子,嘴里不停地高喊著“號兒,號兒,乞炭!”挨家挨戶向人們要炭。要上炭以后,每個人搬一塊到街頭的五道廟前壘旺火。那會兒倉門街附近的五道廟就在石人街的西南口,就在那兒壘旺火。
我住在姥姥家,家里根本沒有富余的炭。每當“乞炭”開始,姥姥就把我按在家里,讓我悄悄的,連燈也不敢點?!捌蛱俊钡娜巳阂豢催@戶家里黑著燈沒有人,就不在家門前叫喊了。過節時人們壘好旺火,面向廟堂里的神位焚香叩拜、祈福平安。點燃旺火的瞬間,火光沖天,人們伴著熊熊火焰,手舞足蹈、笑語喧闐、競夜不絕。
青年時期的王彥
小學四年級時,我家搬到了娘娘廟前街。娘娘廟前街在大同城的西南角。住了幾年后,到上中學的時候(1955年)搬到了下寺坡,就在下華嚴寺旁邊的大門院13號。事實上,下寺坡街12號、13號是三個四合院由過廊連通在一起的。
下寺坡 翟勇攝
房東是杜姓三兄弟各占一個院:杜老二住13號里院;杜老三住13號外院;杜老四住12號院,都拴著馬車。院內有近二十戶住家外,還有馬棚、草料房和碾房等。東家房里的灶上,常年放著一口好大好大的鐵鍋,在鐵鍋里煮黑豆當馬料。我們小孩子不懂事,經常去鍋里抓黑豆吃,房東一般也不管。我們不光吃,還抓兩把放在衣服兜兒里。吃了黑豆,每個孩子的嘴都是黑乎乎的,十分可笑。
王彥在報社的工作照
那時,大同城里人們的主要運輸工具就是馬車。我三舅就是給人趕馬車的車倌。趕車這營生起早貪黑,天氣暖和的時候還好說,到了冬季數九寒天,車倌們全副武裝,身上裹著大皮襖,穿著老羊皮褲,腳上蹬著氈疙瘩,頭上是瓦楞型的氈帽。若到口泉溝煤礦拉煤,半夜兩三點就得起來套車,頂著白毛風出去。天越冷越得跟著馬車跑,不然凍個半死。從大同到口泉礦,也就是三十多公里,按現在說真不是個事,可當年趕著馬車上去,裝上炭,中午能回城就不錯了。有時往外地運貨,長途跋涉、攀山越嶺,遇上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經日找不到歇腳處,其艱苦狀況可以想象。
王彥在報社通訊員分組討論會上
1966年我結婚的時候住到了南城墻外的福康里。周邊只有內燃機廠、標準件廠和城區二十五小學校。報社的同事到我家串門,戲謔我“住到了大同的邊疆了”。我在城里上班,一般上班就從南城墻的雁塔下邊有個人們掏的洞洞里穿行,從這兒要少走不少路,城墻洞洞不大,掏的頂子是弧形的,中間高兩頭低,像窯洞似的,也就一人來高,沒多寬,黑乎乎的。要是趕上兩個人對著過,特別是有一個人推著自行車,還得格外小心。
有時候走大路,就得從小西門到南門,左拐順著城墻走。當年,南關的城門還在,城門口戰爭年代留下的標語依稀可見。不少頑皮的孩子常常爬到城門樓子上,雁塔、控軍臺也是孩子們經常光顧之地。我也上過雁塔,從塔下面的小門通過窄窄的階梯能爬到雁塔的三層上去,膽大的孩子還敢把身子從雁塔的窗口探出去。爬城墻更不必多說,靈巧的身體上來下去如履平地。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南關 翟勇供圖
倏忽之間,已過了半個多世紀,大同古城面貌已煥然一新。曾經居住過的街巷已成過往和追憶,傳統的風情習俗隨著時代的演進已是棄舊容新,先進的交通運輸工具早已取代了牛、馬車的功效,就連孩子們的娛樂也代之為電子軟件……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我們幾代人的努力也沒白費。
如今是個繼續向著未來奮發進取的時代,大同古城將來一定更美好!
王彥近照
陳雁秋
大同資深攝影人陳雁秋先生拍攝了很多大同古城老照片,作為老大同人,他為這座老城拍下很多珍貴的影像,為我們記錄下老街古巷的點點滴滴。同時,他也正在收集整理老照片里大同人的故事。
上面這個地方您熟悉嗎?如果您與這個地方也有故事,期待您分享出來,請在留言區寫下您的故事,或投稿給我們。
投稿郵箱:hy1200@126.com
策劃 賀英
責編 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