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旅游攻略一日游-五臺山一日游最佳方案
五臺山一日游攻略
這個國慶假期,不知為什么,打破了十幾年小長假絕不出門的習慣,突發愿望來五臺山參觀(朝拜)。
從北京坐零點多的火車臥鋪(從北京到五臺山只有k車,沒有高鐵或動車),早上7點多到達五臺山站。
本想從五臺山火車站坐個小客車,一個多小時就可以到臺懷鎮,然后入住。然后去山南參觀一些景區外的景點(如佛光寺,就是梁思成發現的那個著名古建筑,并不在核心區;還有一些紅色遺址,如白求恩模范診所舊址等)。孰料車在半路就堵起來,整整一上午,車都在山間小路上龜速前行。進山到達臺懷鎮,已經是下午了。
由此得到第一個經驗:朝拜五臺山,不建議長假期間來。來自全國各地的的或不的人們,大批涌入,憑空造出許多額外的時間成本。如果非要來的話,一定要準備好第一天的半天甚至大半天的進山時間,和最后半天的離山時間。掐頭去尾,中間留出一、兩天的凈參觀時間才好。
進山前遠看連綿不絕的五臺山,山外山內都有很多風車:
平時來的話,估計也不會太輕松,因為這里是永遠的旅游熱點,不要僥幸有人少的時候。
第二個建議:一定要住在山中臺懷鎮。起初我把賓館定在五臺山火車站,后來在隊友堅持下,改在山中臺懷鎮,實踐證明這是無比英明的。因為進山、出山去住宿,本身就要有巨大的時間成本。雖然多花一倍多錢,住宿條件還很差——節假日期間,賓館漲價可以說是必然的——對游客來說,時間才是最大的成本。
路上耽擱時間,第一天的山外參觀計劃就泡湯了。只來得及參觀一下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此處在景區南門外,需要做二次入山登記;不過我們沒做登記也順利回來了)。
晉察冀軍區司令部的由來:1937年11月7日,經中央批準,晉察冀軍區在山南的石咀普濟寺宣告成立。由聶榮臻司令員兼政委,唐延杰為參謀長,舒同為政治部主任。軍區司令部設在金崗庫村一個緊靠山腳的庭院里。
此庭院為原天津市長張子奇的舊居。庭院坐西向東,一進二院,面積720平方米。里院西方三間為司令部辦公室;東房三間為參謀長唐延杰居室。聶榮臻司令員居于西配間二層小樓上。樓下一層為機要室。在這里,聶榮臻曾接見了美國參議員卡爾遜、加拿大國際友人白求恩。
這個小村子,還留有很多舊式民居。落日余暉中,顯得有點寂寞、衰敗、無奈。
第二天,起個大早,正式開始朝拜之旅。
上午7:00左右,首先到達五爺廟。善男信女們早就把五爺廟前的折疊式入場通道擠得滿滿當當。還好,進院速度不慢。
不知哪位陛下題寫的“敕建廣濟龍王”,就是五爺了。
五爺是東海龍王敖廣的五太子,后跟從觀音菩薩救世濟民,所以受到民間供奉(右后方是塔院寺的塔)。
正面是五爺塑像,接受千千萬萬民眾的朝拜。據說五爺愛看戲,對面特意建了個戲臺。
起初以為必須經過五爺正面的小廣場,在人挨人的入口處傻等了一會兒,后來聽保安喊話才知道,非要近前、正面給五爺磕頭的才需要在小廣場等。如果不需要正面磕頭,走側邊路即可。果然很快就通過了。五爺廟旁邊兒有個萬佛閣,所以地圖上五爺廟也標注萬佛閣。
從五爺廟出來,第二站進大顯通寺。
大顯通寺是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全山寺院之首,與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寺廟之一。該寺始建于東漢永平年間(公元69年)。相傳白馬寺建成以后,兩位天竺高僧邇葉摩騰、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五臺山,建起了這座寺院,取名大孚靈鷺寺,世稱“中國第二古寺”。北魏孝文帝時擴建。唐代重修,并更名“大華嚴寺”。明初重建,太祖賜額“大顯通寺”。
該寺坐北朝南,面積約8萬平方米,各種建筑400余間,且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筑。中軸線建殿七座,分別為觀音殿、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和藏經閣。
顯通寺的鐘樓:
最南端的是觀音殿,供奉觀音、文殊和普賢三位菩薩:
觀音殿對面是文殊殿,此時不開放:
西廡最南端的一間:
西廡有祖堂,供奉的是華嚴宗的祖師,還有畫冊講解:
無量殿,又名七處九會殿。因為釋迦牟尼成佛之后講解《華嚴經》,在七個地方講了九次才講完。七處九會殿是明代萬歷三十四年(1606)時,神宗命妙峰法師用磨磚砌成的一座華嚴道場。
無量殿分上下兩層,明七間暗三間,仿木結構,面寬28.2米,進深16米,高20.3米,重檐歇山頂,磚券而成,三個連續拱并列,左右山墻成為拱腳,各間之間依靠開拱門聯系,雕刻精湛,是中國古代磚石建筑藝術的杰作。外檐磚刻斗栱花卉,內雕藻井懸空,形似花蓋寶頂,殿內供有無量佛。
無量殿后面山坡上黃燦燦的就是銅殿。
千缽文殊殿
千缽文殊殿內銅像鑄于明代,供奉在千缽文殊殿內。這尊銅像造型奇特,上疊五個頭像,胸前有手六只,其中的兩只捧著一個金缽;缽內坐著釋迦牟尼佛,背后向四周伸出一千只手,每只手上都有一個金缽,每個缽內都有一尊釋迦牟尼佛。所以,這尊銅像又被叫做千臂千缽千釋迦文殊像。
接下來是銅殿(銅殿前方幾座新建的小塔):
銅殿由來:
明萬歷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萬歷皇帝母親李太后之師妙峰和尚,集全國13省布施,先后鑄成三座銅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寶華山,一置五臺山。三個銅殿均在湖北省荊州澆鑄,運至現場組裝。如今僅存五臺山這一座了。銅殿方形,外觀重檐兩層,高約5米,四周隔扇上欞花圖案和壺門花鳥裝飾。
銅殿旁邊的白色建筑是藏經閣:
一位戴斗笠的僧人昂首闊步走過:
第三站塔院寺,主要得名于這座標志性佛塔—釋迦牟尼舍利塔。塔基座正方形,藏式,總高約60米,全部用米漿攔和石灰砌筑而成。
據描述,“在青山綠叢之中,高聳的白塔格外醒目。塔剎,露盤,寶珠皆為銅鑄,塔腰及露盤四周各懸風鐸,風來叮當作響,極富古剎風趣”,通常把它看作五臺山的標志。
可惜這段時間正在修繕,不能見到佛塔真容。
毛澤東當年從陜西赴河北,經過五臺山,在塔院寺住了一宿,留下一些有趣的傳說。
寺廟里的革命標語:
此室供奉的是毛主席像:
主席臥室:
途經山西線路:
毛主席為五臺山的題詞:
據說他向老和尚請教能不能打敗蔣,老和尚讓他自己去菩薩頂體悟。在菩薩頂有一處雕龍石階,有很多水滴的小坑,水滴石穿,毛于是頓悟,他是“潤之”,象征水;而蔣是“介石”,終究被“穿”。老和尚還建議組建一支警衛部隊,番號叫“8341”。其中玄機,后來大家都知道了。
第四站來到菩薩頂。
菩薩頂位于五臺山的靈鷲峰上,是五臺山最大的喇嘛寺院,是五臺山黃廟的中心。
寺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歷經多次重修,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寺廟的建筑布局嚴謹,雄偉壯觀,主要殿宇使用三彩琉璃瓦覆蓋,顯得富麗堂皇。
順治皇帝歸山詞:
這里有108級臺階,走過煩惱皆無:
“真容院”:
菩薩頂的大雄寶殿,供奉的果然是真容:
最后是大文殊院:
康熙題寫的“五臺圣境”:
寺內供奉帶箭文殊像,此碑說明由來:
從菩薩頂下來,還有一些時間,本想去幾個小寺廟看看,但隊友一心想爬黛螺頂,于是第五站去爬黛螺頂。說是有1080級臺階,但往上的路一多半是慢坡,只有一小部分是臺階,不知1080級是怎么算出來的。黛螺頂上有五方文殊廟(不知叫什么廟,最主要的建筑是五方文殊殿,姑以名之)。
五方文殊殿:
大雄寶殿:
楓葉開始變紅:
從黛螺頂俯瞰五臺山,可以清晰看到臺懷鎮核心區全貌,菩薩頂等處歷歷在目。
黛螺頂下山路上,近山腳處有個金界寺,順道去參觀了一下,算是第六站。寺院很新,也沒啥說道的。
核心區有幾個小點的廟,本想黛螺頂下來后再去,時間也很充足。但隊友累得不想看別的了,整點小啤,回賓館休息。
那幾個沒去的,以及更多地方,就留點想頭以后再來看吧。
可見,如若只是參觀主要景點,在五臺山一整天時間,核心區是可以完成的。若想多看幾處,就必須多安排時間了。
第三天一早就準備出山了。
收拾好東西,退了房間,便出門坐8號車,孰料每一輛都滿滿都是人,根本擠不上。好在打到一輛出租車,20元錢送到集福寺,這里是五臺山去火車站的公共汽車發車點。(不知我當時怎么想的,打車到北門去,那樣可就差多了;幸好司機問了我們為何去北門,我們說坐車去火車站,司機糾正我們是發車都在集福寺)。
司機很健談,我就問他,五臺山多少寺廟?他說以前是306個寺廟,每個村里都有個小廟,修行的人隨便就可以建個小廟。在特殊年代被毀掉了很多,只有100多座剩下?,F在重建了很多,總共170多座。
有一輛班車,在那里等著8點發車。我們等半個小時后,車準時啟動了。
下山時遇到一件趣事。
我們上汽車時,一位尼姑打扮的女士,也來坐車。她有個五十多歲的年紀,穿著灰色的薄棉袈裟,頭戴僧帽,拎著兩袋子廢塑料瓶塞到行李倉。
她坐上車后,就掏出一把零錢在數,都是一兩塊的零錢。數了幾遍,都是19元。她奇怪地自言自語,怎么就少了六塊呢(臺懷鎮到火車站的車票25元)。確認不夠,她起身下車。司機問她做什么,她赧赧地說錢不夠,再去找點錢。
隊友喊住了她,說她缺的錢我們給補上。她很高興地坐下,道聲“感恩”。隊友問她時哪個寺院的,她說了一句我們也不是太清楚。大致意思是說,她是在山上某個庵里修行的,因為天氣冷了,所以下山去家里取被褥。撿一些塑料瓶帶下山,是要換點錢,作為回來的路費。但不知怎的,就少了那么幾塊錢。我們給她墊上了,她很感激,還給了隊友一個辟邪的手環。
一路上,她不知想到了什么,自己一個人不時的發出吭吭吃吃的笑聲,似乎有點不太正常。但她那種眼神,卻有著一種天真單純。很好奇她和她的同伴們日常生活是怎么樣的。
一直擔心會堵車耽誤行程,好在在東臺(不知是不是)附近略微堵了一會兒。這才發現進山時堵車的真正原因:很多人沒有約到進山的車輛許可,就把車扔在路上,甚至在逆行道上停放。主打一個我沒約到進山證,誰也別想痛痛快快。這些車一停,就占了半個車道,其他車輛只能停下來小心翼翼地錯車。山路彎曲狹小,堵車就是必然的了。
有些人的低素質,就算佛祖也救不了??!
靠近山腳,還有一群阻礙交通的,因不急著趕車,倒也不那么討厭:
山西五臺山:領世界佛都氣象,精選一日游更適合自駕打卡
五臺山,這座古老而神秘的佛教圣地,在我心中裝了已經很久很久了。兒時聽爺爺講古時,就提到過五臺山。
退休后,有了自主時間安排自駕游,五臺山,便成為我必須打卡的地方之一。
五臺山之行,終于實現。2024年8月4日晚,我與老伴從雁門關看古長城后,走一條鄉村公路從五臺山西門,踏入了風景區,住竹林寺附近一家民宿。
五臺山門票每人135元,然而,凡60歲以上老者,都可以免門票,這讓我們占了便宜。
但這里住宿、吃飯,都有些小貴。由于景區夏季太火,貴,也有人住。
主干道路邊的酒店,600元一間房,去遲了還沒有房,偏僻地點的房,也要160元一間。我們是窮游,自然選擇了后者。
吃了晚飯,第一件事,是看民宿附的竹林寺。涼風吹來,身上覺得冷。一查詢,云臺山的氣溫是12度至20度之間。
天空說變就變,剛剛還是藍天白云,立馬烏云壓來,形成了一邊是烏云,一邊是晚霞的奇異天象。
天是調色版,我們在竹林寺,拍了寺廟建筑,還拍到了幾張與寺無關的非常棒的自然風景片。都是云彩的功勞。
五臺山,其山形,并不是華山、黃山、張家界那種拔地而起奇峰疊加的那種,而是一種有棱有角的圍山,山上樹木茂繁,還有不少山溪水穿行其間,山青水秀木茂廟多,是這里的外觀形象。
到五臺山,游客大多數并不是奔奇山異水而來,而是奔這里的佛教文化而來。
據說,這里是中國佛教的起源地,建寺興佛,可追溯至東漢時期,自那時起,五臺山便成為了佛教徒們的向往之所。
山巒起伏,峰嶺交織,如一條條蜿蜒盤旋的綠色巨龍,在五臺山中交頭接耳。它們把寺廟隱藏在林木之間。
山林的綿延不絕,像是給五臺山大地披上了一層厚厚的綠毯。山間云霧起時,如夢如幻,時而如輕紗般飄拂,時而如波濤般洶涌,仿佛要將整個五臺山籠罩在神秘的氛圍之中。
藍天白云時,如詩如畫,遠看綠浪起伏,近觀寺廟雕梁畫棟如飛,這時的五臺山煙香與花香混為一談。
次日清晨,我們早早起床,擬開車先到塔院寺,這里集中了塔院寺、廣仁寺、顯通寺、菩薩頂、萬佛閣等5個寺院,釋加尼佛的舍利子,就留在塔院寺白塔之中。因在整修,我們并未見到舍利子。
據有關資料記載,五臺山最鼎盛時,是唐代,有寺廟300多座,號稱“大寺三百六,若蘭無其數”。
古代皇帝,并不是都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樣尊佛,毀寺廟,還俗僧人的皇帝,還是大有人在。因而,五臺山的寺廟也是幾起幾落。
因朱元璋當過和尚,明朝時,五臺山寺廟又恢復到104家。如今。現存的寺院多達 90 余座(有的在景區外)。
廟宇林立,若佛祖灑下的繁星。五臺山成為國家級5A風景區后,一直香火旺盛,游客如織,摩肩接踵,對于一個自然風光并不是大美的景區,人氣持久不衰,實屬少有。
五臺山寺廟內禁止拍照,這讓喜歡拍照,把佛當一種文化來欣賞當著哲學來探索的我來講,心情有些不爽。好在寺廟外景可以隨便拍。
游完塔院寺這一片寺廟,我與老伴又來到殊像寺。這是主奉文殊菩薩的寺廟,游客也是川流不息。這里還有般若泉、瑞應寺、鳳林寺、玉華寺。
入寺隨俗,寧可信其有。我們也學著其他游客的樣子,時而雙手合十,默念心中所想,求無病無災;時而手持相機,在寺廟外拍攝,將好奇與驚嘆收入鏡頭中。
一個導游講,釋迦牟尼佛曾在五臺山修行。曾數日不食,在極度的饑餓與疲憊中,堅守內心的覺悟;曾抵御外界的誘惑與干擾,心如磐石,不為私心肉欲所動;曾在風雨交加的夜晚,獨自沉思,感悟著生命的無常與苦難。
五臺山寺廟太多,自駕游不可能個個到訪,一葉知秋,一斑窺豹,我認為,若不是專門研究佛教的學者,或一心向佛的信仰者,選擇兩到三個片區旅游一下即可。
我們選擇了游塔院寺片區和殊像寺片區10個寺廟打卡。加上竹林寺,共看了11個寺廟,修心養性也罷,求神拜佛也罷,燒香許愿也罷,旅游打卡也罷,足夠了。
此次五臺山之旅,要說印象最深刻的,是殊像寺。大雄寶殿內的文殊菩薩像,騎坐青獅,手持寶劍,神態安詳而又威嚴。大智若愚是也。
他眉梢輕挑,似在對迷途之人投以警醒的目光,菩薩身著的青藍色法衣鮮艷奪目,神韻里滿是智慧的光芒與啟迪;
還有那眾多的羅漢像,姿態各異,有的笑容可掬,像個天真無邪的孩童,雙目彎成月牙,傳遞著快樂與純真,仿佛在訴說著佛祖點化眾生時的慈悲與寬容。
可惜的是,不允許拍照片,這與佛的寬容與慈悲相悖。佛的尊容,只能留在腦子里,人老人,易忘事,有照片,可以溫故而知新。還可以向他人分享。
我們所到的兩個寺廟片區,都是人山人海,早上7點,便開始交通管制,我的車停在路邊一個空地上。
好在景區大巴車游客免費運送游客,即使這樣,堵車現象還是累見不鮮。我在想,五臺山為什么這樣紅火呢?
馬克思說:“存在,就是合理的”。五臺山的人氣旺(至少夏季),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一是五臺山佛教文化的積存深厚,要想深入了解中國佛教的古往今來,來五臺山親身感悟,是最好選擇;
二是國泰民安,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國民經濟發展推動了盛世佛興,大量寺廟得以修復和保存;
三是旅游帶動。五臺山景區內,集中了近50家古寺廟,成為一種特別的旅游資源,道路擴寬,三產興起,保證了游客吃住行游安全舒適;
四是自然環境優良,海拔較高,最高點達到了3061.1米,加之林木茂繁,氧氣充足,特別是夏季,被稱為“涼都”。
五是人們精神追求的多元化。中國老百姓總體脫貧,中產小康之家體量世界第一。生活好了,便會追求精神升華,因而,禮佛敬佛信佛的人越來越多。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p>
五臺山,因眾多的廟宇而聞名,稱其為佛都也不為過。相信很多人,因這里深厚的佛緣而靈動,這里似乎就是信仰的燈塔,不斷吸引著無數人前來追尋那份寧靜與超脫。
我雖沉醉在這廟宇之間,感受著歷史與現實的交融,領略著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但中國太大,美景太多,我都想去看看。對寺廟佛文化,也就只能蜻蜓點水了。
因此,當看了兩個片區寺廟,加上一個竹林寺,我們果斷選擇了離開,奔向中華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也是一個藏佛存道的所在。
(文中圖片,均為湖北宜昌怪奇公社劉洪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