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資源的概念【旅游資源的概念及特點】
旅游資源與屬地化建設
旅游資源(簡稱資源)指:凡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并具備一定旅游功能和價值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原材料,統稱為旅游資源。
資源核心是吸引力,也是業界常說的“核心吸引物”,它是旅游開發的物質條件,旅游地建設的基礎,也是地區旅游發展的基石。
資源的這個物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
教科書將資源自然風景旅游資源和人文景觀旅游資源。
----自然包括高山、峽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灘、溫泉、野生動植物、氣候等,可歸納為地貌、水文、氣候、生物四大類。
----人文包括歷史文化古跡、古建筑、民族風情、現代成就、飲食、購物、文化藝術和體育娛樂等,可歸納為人文景物、文化傳統、民情風俗、體育娛樂四大類。
資源是物,但作用者是人,因而分析要人物結合,也就是我定義的“三層穿透”,即物質層(山河、動植物、建筑、文物)、心物層(當地的建筑藝術風光、語言與文化、宗教習俗等)、心理層(當地居民思想觀念、意識等)。
多年規劃設計工作經驗總結,從人的角度定性資源,它有著顯著客觀發展變化性與社會群體傾向性或吸引力的定向性,如果拘泥于現在價值觀念的資源評定開發旅游,必是刻舟求劍,緣木求魚。開放性思維,代位性思考,集思廣益,適度留白,常是工作中避免局限性最好良方。
對于資源定義與定位,中外是有差別的。西方國家將旅游資源稱做旅游吸引物(tourist attractions),與中國不同的是,它不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資源,而且還包括接待設施和優良的服務因素,甚至還包括舒適快捷的交通條件。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但改革開放后,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基礎設施完善速度超出想象,因此旅游地建設也由依托資源一個點(景區),向一條線(六要素)、屬地全域化旅游方向發展。資源開發也是旅游屬地化建設,實際上也是不斷蛻變,化蛹成蝶的過程。
從古代旅游到新世紀來臨之前,中國旅游都是點狀發展,且不說,三山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就是旅游界二大異葩:湖南張家界、四川九寨溝,這二個靠攝影家照片揚名天下,成為國內最火熱景區,但在旅游目地的(資源屬地旅游全面發展)建設過程困難重重、問題多多、結果差強人意。
旅游資源開發可以帶來屬地的社會經濟增長提速,但對當地社會配套能力要求也較為苛刻,就單純講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購娛,游客滿意度是多少,每次黃金周之后,都有知名旅游目的地的負面報導。
旅游有很強的溢出效應,它是謀求區域發展的重要載體,許多區域經濟發呢的主導者都期待通過旅游資源開發帶動經濟發展,但把優質資源變成興旺的旅游目的地,道阻且長。
單純期望優質資源帶來一個地區旅游興旺發展,未來既不可行,也不現實。從新世紀開始各地的旅游綜合體、度假區、旅游小鎮興起,各類開發商,都在試圖產品多元化、接待客群多樣化、消費需求全程化,結果經常在試錯中,不斷降低原有預期。在多如牛毛的開發案例中,單體項目成功者有,但帶動區域旅游興盛的不多。蕓蕓眾生都苦難人,指望資源興旺一個地區,多半樂在開始,苦累在路上,嘆息在結局。
旅游是異地化的空間消費,說到資源屬地化建設,就不得不說“全域旅游”這個單詞,它在旅游業界具有廣泛認知,有過曾經的輝煌,不僅是因為它是曾經的旅游業最高行政長官提出,還是因為它從提出到實施都具很大爭議性,贊同者山呼海嘯,持異議者也是波瀾壯闊、此起彼伏。
“全域旅游”作為理論概念,缺乏邊界與準確定義,任何群體群體會依據自己的經驗和價值取向任意解釋,學者通過它確認學術價值和自己學術地位;官員通過它尋找出自己工作的著力點和工作抓手,提升旅游管理的政府績效;業界經營者通過它尋找出自己企業的商機,提升企業的經營效益。帽子被搶的人太多,肯定要破洞百出。一個嚴肅的科學的概念變成了一個隨意的偽科學的概念。
“全域旅游”得到全社會的認同,不是全社會對于這個概念的理論認同,更多是人們對于這個概念所涉及的利益方面的認可。理性認知全域旅游必須在時代的社會背景下,考慮其社會經濟內在規律與旅游產業發展的必然性。
旅游資源屬地化建設,無法脫離社會現實與時代背景,與時俱進,伴潮而動是其典型特征。
改革開放后經濟高速成長,居民收入快速增長,沿海與內陸、城市與鄉村、平原與山區等出現明顯的社會差異,然而工業化主導經濟模式解決不了農村空心化、山區經濟、內陸經濟邊緣化等問題,轉換經濟增長模式勢在必行,旅游成為許多地多地域的重要選擇項。
西方發達國家成熟經驗,完成工業化后,積極強化服務業經濟是調節社會經濟的比重的妙方良藥。如果還單純在傳統發達地區強化,必然再次加重二元制經濟弊端,旅游的異地空間消費,使其成為解決社會經濟發展不均衡問題的重要藥引。從西方經濟史可以認識到工業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力量,旅游同樣也是,只不過是方向相逆,工業使人走向城市,旅游使人回歸鄉野。
長期以來,旅游發展是資源為導向,在空間依托風景區、文物保護單位、宗教藝術區、森林保護區,這些實體都不隸屬旅游業,旅游以“借雞下蛋”或者“借窩下蛋”方式存在。沒有自有空間,就意謂著發展缺乏根基,配套服務(六要素)松散協作,這種模式導致產業發展后勁不足,資源的效用與價值必然無法充分使用。觀光旅游的這種典型特質尤為明顯,約束性強肯定無法引領時代發展,邊緣化是其歷史宿命。
旅游是空間消費,通過空間變換形成產業經濟,做大做強必須解決空間問題。發展休閑旅游與自助旅游,依托城市空間,建設休閑街區、旅游街區、旅游風景道、旅游購物區或是旅游綜合體;發展度假現周期性休閑旅游,依托城郊空間,建設度假區、旅游露營地、旅游功能小鎮、旅游主題民宿、高爾夫球場等等;依托荒野空間,發展探險與特種旅游,是許多偏遠地區不二選擇,也是最優選擇。社會經濟發展階段性,會導致空間開發區域重點有所差異。
面對大眾旅游時代到來,只在城市勢力范圍內,遠遠不能適應時代需求,旅游空間必須拓展到廣大農村、偏遠牧區、遙遠的大海、廣袤浩瀚的大漠原野。只有空間拓展有,才能實現由觀光為核心的“小旅游”,向以生活一部分(心靈體驗、身心放松)為核心的“大旅游”轉變。
資源屬地化引發的“全面旅游”與“全域旅游”,雖然不是放在任何地區都行得通的錦囊妙計,但對于工業基礎薄弱,農業、商貿都欠發達地區,動員社會所有力量參與旅游發展,以旅游消費為重心來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全域旅游是優先策略。作為一種社會經濟發展的模式(方式),在特定地區,實踐全域旅游,使其工業、農業、商業、娛樂業、交通運輸業、文化產業,借助旅游消費不僅僅是提供了產品,拓展了經營范圍、提高了這些產業的附加值、擴大了發展空間,這就是成功的舉措。
由資源到景點,由景點到全產業鏈協調發展,再一個特定地區的旅游全面發展,它是社會發展基本規律,也是旅游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話旅游資源--
---話旅游資源---
如果問世界上旅游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和地區是那里?可以毫不含糊地告訴你——中國。
從地貌地形看:
全球各種地貌中,除峽灣地貌外(冰島及北歐一兩個國家海岸存在),其他各種地貌在中國都能呈現,它包括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冰川地貌、火山地貌、海灘地貌、黃土地貌、岱崮地貌、沙丘地貌、草原地貌、戈壁地貌,以及高山,盆地,丘嶺,平原四種地形。而全世界的喀斯特地貌屬中國的發育最好最完美最典型,當你踏進貴州.廣西.云南.湖南這片土地時,你定會被這種充滿神奇的地貌所吸引而留連往返;而新疆的魔鬼城這種雅丹地貌可以說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如果你置身其中,定會驚訝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驚嘆風蝕的力道。
從山和水看:
全世界14座海拔8000千米以上的山峰、中國就占了9座,最高的山峰在中國、最難攀登的南迦巴瓦峰也在中國,而青藏高原被譽為地球第三極,也是冰川最集中的地方之一,更是排名前十位的三大河流發源地。相對于海拔最高峰而言,海拔最低的新疆吐魯番艾丁湖,僅位于死海、加利利海、阿薩拉湖之后,排在全球第四低的位置。就水而言,全球最長的10條河流中,約6300多公里的長江排第三位、約5400多公里黃河排第五位。更不用說世界第一大峽谷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了,它最深處達約6009米,竟比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深4000多米。而世界海拔最高的湖泊則位于西藏,即:森里錯和納木錯。作為一名旅行者,當你站在這些高山大川前,你定會被山的高大雄偉所震撼,更會被長江黃河那一瀉千里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氣概所折服。
從自然景觀看:
張家界的奇,黃山的俊,華山的險,桂林山水的秀,張掖七彩丹霞的艷,小東江霧的嬌,九寨溝水的美,黃龍彩池的燦,壺口瀑布的雄,云南石林的仞,西藏土林的倔,這些獨特而稀有的觀景,天然構成,無不引人入勝,更成為了中國旅游界一張張造形獨特的名片。
從人文景觀看:
萬里長城、大運河、兵馬俑、都江堰、坎兒井(中亞少數地方也有)、以及像雁門關、玉門關這些遺存千年的世界奇跡,無不展現出古代中華先民的智慧;雖然歐洲的一些城堡城墻讓人興趣盎然,但西京的古城墻則顯得更加大氣雄偉;而廣東開平的碉樓、福建永定的土樓、四川川西的碉樓、廣西侗寨苗寨的風雨樓更具民族特色。還有湖北恩施、湖南永順、貴州畢節、四川阿壩州的土司城、以及云南麗江的木府、新疆喀什古城也絕不比那些城堡遜色,從建筑角度看,它們不像歐洲城堡那樣式樣單一,反而體現出建筑風格的多樣性。
從經緯度看:
中國東西相距約5200多公里,跨經度60度,時差4個多小時,當東方第一哨的士兵迎著朝陽巡邏歸來時,帕米爾高原上的塔吉克族美女還沉浸在睡夢中。而中國南北相距約5500多公里,跨緯度49度,也是世界上跨緯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從南海的曾母暗沙到黑龍江的漠河、歷經熱帶、亞熱帶、溫帶、暖溫帶、寒溫帶這五個氣候帶,這就產生了當北部冰封大地時,南方的漁民正赤膊上陣撒網捕魚。而對于旅行者來說,從上飛機時的短衣短褲到下飛機時的棉衣棉褲,這是一種怎樣的畫面體驗,而從上飛機時的棉衣棉褲到下飛機時的短衣短褲,那又是一種多么輕松加爽的感受啊!
從歷史角度看:
中國上下五千年,被稱為四大文明古國,所以遺留下眾多文物古跡和文化遺址。且不論造紙、印刷、、指南針這四大發明,也不表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后羿射日等神話傳說,就周口店山頂洞猿人遺址、兵馬俑遺址、三星堆遺址,殷墟遺址、良渚遺址、半坡遺址、河姆渡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小河文化遺址,以及古格王朝等等許多遺址,無不讓人浮想聯翩,更讓人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受;而中國歷史上又經歷過眾多朝代,久分必合,久合必分,歷次更朝換代又留下許多戰爭遺跡,這種特殊的戰爭遺跡既像我們展示了戰爭的殘烈,又像我們揭示出和平的不易。而西安,洛陽,南京,北京,杭州這幾座古代都城又給現代人留下更多的故事,讓人在街坊弄巷里仿佛都能感受到皇城根的味道。對一名旅行者來說,這些古代遺跡是不可多得的游覽珍藏。試問、如果你去美國旅游想去尋訪美國的歷史,那美國人只能告訴你:美國的歷史只比他爺爺奶奶大幾歲,你來美國看歷史不是羞辱我們嘛!
綜觀全球,無論從那個角度比較,任何一個國家的旅游資源都沒有中國豐富。假如你能把中國的名山大川、草原沙漠、河海湖泊、遺跡古存、名城古鎮看上三分之一,你就偷著樂吧!
祁若信24年寫于國慶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