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拋售房產、什么時候適合買房
這些地產大佬扎堆拋售房產,究竟釋放了哪些信號?
對于李嘉誠連續拋售房產套現,安家融媒已經關注過太多,不過李嘉誠最近也是動作頻頻,更加加快了套現的速度。7月30日晚,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電訊香港發布公告稱,董事會宣布,公司同意以144.97億港元現金代價(約合125億元人民幣)出售HGC全部股權。
不過俗話說,有賣就有買,在高價賣掉香港業務的同時,李嘉誠還出手了境外能源領域資產。李嘉誠旗下企業近些年一方面不斷拋售中國物業,一方面持續加大在海外的投資力度和廣度,這不得不讓我們更加謹慎。
實際上,此次安家融媒繼續關注李嘉誠還在于另一個原因,那就是李嘉誠不僅拋售物業,更在于李嘉誠旗下公司在極力與地產脫離關系,中國房地產報道稱,這一次長實地產更是直接將公司的名字去掉了“地產”二字,雖然長實一再公開強調:“地產業務仍然是公司的主要業務”。但短短半年800億港元海外能源投資等一系列的行為卻彰顯出公司“去地產化”的意圖。
這一點也與李嘉誠此前的講話保持了一致。安家融媒還清晰記得他對于外界的解讀,給出了這樣的答案,他說他就是一個商人,商人的首要目標是讓資本更安全,其次才是增值更快,在每一個關鍵節點的選擇上,風 險與利益同在。誰是趨勢、誰利潤更大才是要考慮的,而不是空洞虛假的道德說教……
李嘉誠還曾經說過,2017年依然會出售價值數百億物業,明年也一樣。但他同時稱,并不會放棄地產業務。
我們由此可以解讀,李嘉誠還要一如既往地堅持在今年和明年出售物業,恰恰說明傳統的依靠房地產拿地蓋房賣房的模式有點過時了,而且也必須要淘汰了。那么李嘉誠的行為無疑是一種自保手段。這也跟潘石屹屢次拋售物業相一致。潘石屹說,房地產行業“拿地—開發—銷售”的這種商業模式到2017年基本就已經結束了,土地的價格高,地產企業利潤率很低,天花板已經在來的路上,甚至已經來了,他還說房子的價格必須落。
這也恰恰是地產大佬們的先知先覺,雖然我們不能說未來的房地產會出問題,但是至少說明未來指望著房地產躺著就能賺錢的好日子已經過去了,房地產黃金十年結束,不過白銀時代依然存在,所以大家的預期不同,選擇可能也就不同。李嘉誠認為有比房地產更安全更賺錢的行業,那么他就會選擇拋售國內物業,去買其他的能源。
從2013年10月份開始,李嘉誠有了行動,最先脫手了東方匯經中心,當時交通銀行以90億港元收購。后來在2014年一整年,李嘉誠和兒子賣掉了多次資產,到2015-2016年,李嘉誠賣資產的步伐更快了,先后把長江實業旗下公司、香港皇后道的中環中等多處全部賣掉,當時還創造了中國史上最大宗單一物業交易記錄,短短的幾年時間,李嘉誠幾乎賣掉了至少800億的資產。
大和資本香港研究員公開表示,長實認為短期不是買地大力發展房地產的好時機,在可見的將來可以買入大量平價土地的可能性偏低,不如早點去除“地產”兩個字,減少集團未來在固定收入業務發展上的掣肘,但相信長實不會放棄地產業務。
不管是潘石屹套現還是萬達賤賣資產,這絕非偶然,國內多位地產大佬的動作無疑在釋放多種信號,而這也與國家的定位保持了一致,其實釋放的信號跟國家的定位和市場周期有很大關系。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這個定位出來后,實際上也是在房地產黃金十年結束的節點上。中國經濟的發展不單純依賴房地產正在拉開新的帷幕,而實體經濟的振興同樣需要有各種資本的引導。
那李嘉誠比王健林高明在哪呢?其實安家融媒認為,應該還是格局的差距上,李嘉誠曾說,“我做生意的原則,一方面是對于債務和貸款問題要非常小心,如履薄冰。另一方面,我在地產經營上步步為營。如果地產價格太高,到老百姓買不起的時候經營就有風 險了,我不會冒險去賺最后一個銅板。”
如今就是如此,不僅購房者買不起房,連開發商都拿不起地了。可見,房地產也正在醞釀著風 險。另外,我們都知道王健林這次賤賣資產,是由于高負債的壓力,他自己也承認,如果變賣后將大大緩解負債壓力。而李嘉誠在海外投資的總額雖然遠遠超過萬達,但其負債卻是很低的。
萬達高負債借的是銀行的錢,所以也就不能太隨便了,這個有問題可以與安家融媒小編私下里溝通。另外,李嘉誠在低買,王健林在高買。投資家網&政商參閱創始人蔣冬文評論認為,王健林的海外投資中,AMC影院、馬德里競技足球俱樂部,這些文化娛樂和體育項目相比李嘉誠的傳統高現金流行業以及高科技行業,既缺乏穩定性回報,又缺乏想象力。李嘉誠將大把的資金投向了港口碼頭、燃氣水電這些持續產生現金流的行業。有了充足現金流之后,負債自然就不會高,企業的抗風 險能力自然就強。李嘉誠被稱為“超人”絕非浪得虛名,其投資眼光、投資水平、經營功力令人折服,他比一般的商人高出了不止一個水平。
近日,國家也在防范風 險,防止資金過多流向房地產,這也給未來的房地產基本上定下了主基調,房地產穩定發展將成為未來市場的主題和關鍵詞。
房地產大升時代結束,也意味著炒房沒有了空間。如果就炒房而言,炒房已經沒有市場,也能看出國家打擊炒房者的決心和力度。所以,大佬拋售房產是為了防止風 險,那么炒房者也應該到了拋售的時候,否則將來后悔都來不及。因為他們持有的成本會很高,他們講究的是速度,快進快出,一旦政策鎖住炒房者,將來想跑都跑不掉。
當然自住購房者無需擔心。因為政策針對的只是炒房者,是要把市場的泡泡擠干凈,所以市場不會有太大問題,李嘉誠在說了今明兩年將會繼續出售物業后還有一句話,那就是他并不會完全放棄地產業務。也就是說,李嘉誠以后還得靠房地產吃飯,只是當下房地產不是最好的投資。
李嘉誠的動作給炒房者和剛需購房者兩個信號,那就是炒房者要及早做好撤出的準備,普通剛需能買則買。當然,開發商更是早就嗅到了房地產周期的信號,大批開發商紛紛謀求轉型正是對此的積極應對。
房產告別上漲,大佬紛紛拋售,12人套現574億
現在所有人都知道樓市行情在慢慢回歸穩定,多余房產留在手里就算不貶值也會變得越來越難賣出去,所以聰明人都開始拋售房產把紙面財富紛紛變現裝進口袋,因此現在樓市里經常能見到降價拋售的房產。但跟房地產行業老板比起來,炒房者的變現手段就太低級了,變現額度也太小了,根據2019胡潤房企老板套現榜顯示,榜單上前12個房地產大佬總共套現了574.5億,同比去年多出358.5億!其中,華夏幸福的王學文以131億成為套現榜榜首。從這些房地產老板套現的動作來看,就能感受到樓市行情的轉變,畢竟如果樓市行情向好發展,那這些人絕對不會選擇套現,因此未來樓市肯定會是一個投資者賺不到的樓市。
政策上來看,雖然這一輪樓市調控到現在為止已經堅持了三年多時間,很多城市都開始依據自身情況對政策進行個性化調整,但總體來看樓市調控并不會放松。國家相關部門也多次表示要堅持調控不放松,也曾經發文表示《中國房地產市場拒絕“大起大落”》。其實只要繼續堅持限售政策,房價就很難被炒房者炒作起來,畢竟炒房者之所以炒房就是沖著炒房賺錢快,限售政策大大延長房產交易周期,炒房者自然也不愿意炒房,當炒房者不炒房之后房價也就慢慢穩定了。實際上打擊炒房投資行為只是樓市回歸穩定的第一步,市場想要徹底回歸居住屬性還要繼續堅持其他調控政策,例如還要在貸款方面限制開發商通過房地產開發貸盲目擴大規模。但不管怎么說,政策都在要求樓市朝著穩定健康的方向發展。
從市場方面來看,現在樓市供求關系已經開始轉變,最近幾年樓市空置率這個問題被越來越多人關注到,就像國家電網都通過電表情況對空置率進行了調查,得出中國住房空置率在12%左右的結論。而空置率這項數據其實就說明樓市住房供應過剩,特別是在現在出生人口不斷減少的背景下,住房空置率居高不下帶來的樓市供應過剩表現的越發明顯。前段時間不是還有機構預測今年新出生人口同比去年大概減少400萬,在政策調控大環境人口走勢對房價影響更加明顯,一下子少了400萬人口,房價會下跌多少?難怪前幾天經濟學家任澤平在呼吁要放開生育限制,但問題是在當下的物價水平下,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實在是太高了,如果不能降低撫育成本,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出生率都不可能得到改善,樓市將長期處于這種供過于求狀態,房價基本就可以告別上漲了。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點大家都知道,而且按照現在樓市所表現出現的行情來看,市場也的確是這樣在發展。可以看到今年市場上出現了很多降價房源,先不說北京上海這種帶有風向標性質的市場,就拿青島、中山等普通城市房價也出現了明顯下跌,大部分城市都有炒房者損失慘重的新聞出來,這就足以說明房子在回歸居住屬性。所以對于炒房者或者是依靠房地產發展賺錢的人來說,只有趕緊套現才能避免未來虧本的可能。難怪最近幾年像王健林、潘石屹這樣的頂尖房地產大佬都在拋售資產,房地產賺錢時代一去不復返!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千年之大變局,富人開始“拋售”房子了
千年之大變局,見證歷史的時刻到了。
我國全面實現不動產統一登記,10年來累計頒發不動產權證書7.9億多本,頒發電子證書證明3.3億多本。
至此,中國有了征收“自然資源稅”的可靠技術手段,可以現實過去一兩千年,沒有實現的愿景:通過稅收制度改革,推動社會更加公正公平。
1000多年前,北宋的王安石,就看到了國家稅收的不公平地之處:大多數土地掌握在少數富人手里,可是在交田賦的時候,卻是窮人交得多,富人交得少,地方民怨沸騰,群情激憤,不利于社會穩定和政府的財政收入。
鑒于此,王安石于是推出了方田均稅法。測量土地,平均稅收,任何人都不能隱田隱丁,逃避稅賦。
很顯然,這個法令就是針對那些豪強地主的,其目的就是增加政府的田賦收入。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負擔。
清朝雍正時期也推行過攤丁入畝,將人頭稅轉為土地稅。不按照人頭,而按照土地面積多少交稅。
不過王安石變法和攤丁入畝的政策,因為傷害了既得利益群體的利益,和土地統計難度大等原因,阻力極大,最終失敗或沒有落實。
而如今,一切前置條件都沒有了障礙:在電腦上一輸入名字,就能查到每個人名下的所有資產,包括:集體土地所有權,房屋等建筑物所有權,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等等。
其實,中國人最大的資產就是房產。敏銳的富人未雨綢繆,已經該賣的賣,該變現的變現。
這幾天,上海二手房掛牌量激增,已經達到20多萬套,同時還以每天1000多套的速度增加。
被拋售的不僅僅是老破小,很大一部分是核心地段、品牌小區的次新房,還有很多是豪宅。“核心城市買房,核心區域增值”的炒房觀念,都成了過去式。
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當下的這個節點,把二手房掛牌出售。成都18萬套、西安17萬套、杭州21萬套……而成交量卻一蹶不振,一周不如一周。同樣為一線城市的深圳,部分二手房的房價在打7折甚至更多。
房地產稅雖然還沒有落地,或者說不會很快出臺,但現在的情況是:家里消費不足,外面也鬧心。花錢的地方太多,土地出讓收入卻斷崖式下跌,僅2022年一年,就少了2萬億元,必須尋找新的突破口。
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在今年2月,就發文說:房地產稅是最適合作為地方稅的稅種,在經濟轉為正常增長后應盡快開展試點。
絕對的重量級大佬,選擇由他發聲,肯定是有充分考量的。
要知道,房產稅是美國地方政府第一大稅源,占美國國家和地方稅收總額的31.5%,占地方財政收入的46%。
當下,年輕人還能買房嗎?
房子是用來住的,未來很大概率會成為消費品,只能說有錢早買早享受,買房盡量少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