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房產崩盤(海南房價跌慘了)
海南房地產泡沫破滅 調控史開啟丨回望1993
1992年,“南方講話”一錘定音,市場經濟成為中國堅定不移的發展方向。接著,中央提出加快住房市場改革步伐;國務院審議批準海南吸引外資開發洋浦經濟開發區。
一時間利好不斷,海南房地產市場開始火熱。當時全國各地流傳著“要掙錢,到海南;要發財,炒樓花”的口號。1988年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成立,讓這座不到20萬人的海濱小城海口,一躍成為全國各地淘金者的圣地。
建省之初的兩年間,這個海濱小島一下子崛起了逾兩萬家房地產公司。人才不斷地涌入,十萬人才下海南的盛況在這里上演,像《芳華》里的男主角劉峰一樣,他們坐著渡輪渡海而來,希望在海南闖出一番天地。這些人沒趕上深圳特區的開發,但他們都不想錯過海南的大開發。
海南房價也隨之一路扶搖直上,建省之初的兩年,海口三亞等熱門地區商品房價格基本維持在1300元-1400元/平方米之間,而1992年就躥升到5000元/平方米,1993年更是達到7500元/平方米的巔峰,兩年翻了三倍以上。與此同時,海南土地價格從1991年的每畝幾十萬,攀升到1993年的最高600多萬元/畝。
與海南隔海相望的廣西北海市,房地產開發的火爆程度也毫不遜色。1992年,這座原本只有10萬人的小城冒出了1000多家房地產公司,全國各地駐扎在北海的炒家達50余萬人。經過輪番倒手,政府幾萬元/畝批出去的地能炒到100多萬元/畝,當地政府一年批出去的土地就達80平方公里。以至于次年前來視察的朱镕基副總理忍不住提醒當地政府:“北海不同于我的上海…… (北海建設)要量力而行”。
1993年,海南的“半拉子工程”。 攝影丨黃一鳴
危機在海南這片土地上潛伏。彼時,為了核實一個項目的審批情況,潘石屹以五斤橘子和一條的代價獲準查閱有關內部資料,他意外發現海口市在建人均住房面積已達50多平方米,而同期北京人均住房面積才7平方米。憑著直覺,潘石屹意識到,“海南的房地產要出事了”,六人緊急抽身回京,從而完美避開1993年下半年海南房地產泡沫的破裂。
其他人還在玩著擊鼓傳花的游戲。
1993年下半年,海南跌入黑暗,噩夢開始了。劇烈增長的泡沫引發了中央的擔憂,導致了中國房地產的首個調控政策出臺,中國的房地產調控史也從這里開始。
1993年6月23日,當最后一群接到“花”的玩家正在緊張尋找下家時,終場哨聲突然毫無征兆地吹響。當天,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镕基發表講話,宣布終止房地產公司上市、全面控制銀行資金進入房地產業。
調控進一步加碼。次日,國務院發布《關于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控意見》,這被稱之為“國16條”。16條強力調控措施包括嚴格控制信貸總規模、提高存貸利率和國債利率、限期收回違章拆借資金、削減基建投資、清理所有在建項目等。銀根全面緊縮,一路高歌猛進的海南房地產熱頓時被釜底抽薪。
這場調控留下的遺產是給占全國0.6%總人口的海南省留下了占全國10%的積壓商品房。全省“爛尾樓”高達600多棟、1600多萬平方米,閑置土地18834公頃,積壓資金800億元,海口的1.3萬家房地產公司倒閉了95%。僅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壞賬就高達300億元。不少銀行的不良資產率達到60%以上,僅建行一家,先后處置的不良房地產項目就達267個。
于是,海南有了三大景觀“天涯,海角,爛尾樓”。
同時,海南房地產泡沫的破裂引發全國房地產硬著陸,全國房產價格紛紛大跌,房地產市場被冰封。
之后的故事是從1999年開始,海南省花了整整七年的時間,處置積壓房地產的工作才基本結束。截至2006年10月,全省累計處置閑置建設用地23353.87公頃,占閑置總量的98.17%,處置積壓商品房444.82萬平方米,占積壓總量的97.6%。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屬于作者)
那一年,海南樓市崩盤,他靠5斤橘子保住第一桶金
海南的歷史教訓是什么?一個93年出生的地產從業人員對此茫然不知。是的,那一年,他剛剛出生,這一代人成長的過程中只看到了樓市的蒸蒸日上,不知道那一年有多少驚心動魄的事情曾在海南發生。
作者 | 施南
近期,海南是新聞熱點區域。
海南省委書記劉賜貴前兩天說:“我們嚴格控制房地產,海南的房地產不是外面想要多少就建多少,成為房地產的加工廠,我們土地是有限的,而且歷史上也有過教訓,所以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方面不能是單一的”。
那么,海南的歷史教訓是什么?昨天和一個93年出生的地產從業人員聊了幾句,他對此茫然不知,是的,那一年,他剛剛出生,這一代人成長的過程中只看到了樓市的蒸蒸日上,不知道有多少驚心動魄的事情曾經在海南發生。
今天我們講講故事。
1988年4月26日,海南省人民政府成立,也標志著海南省的建立。當時的海南是個很不起眼的地方,用潘石屹的話來說:“海口連紅綠燈都沒有”。
不過,一切都在醞釀中,包括泡沫。
1990年5月,《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出臺,土地制度開始松動。
1991年11月23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推進城鎮住房制度改革的意見》,1992年初,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
吹泡沫的人們找到了風口,來了!
全國許多金融機構來海南設立辦事處、代表處,大量的資金涌入了海南,據統計,1992年至1994年流入海南的資金達1000多億元,這些資金絕大部分來自銀行信貸資金,也使當時的海南省一下由借差省變為存差省,1992年存差高達77.29億元。
1988年,海南的房地產建筑面積僅有19.94萬平方米,總造價才2.04億元,但到了1993年,房地產建筑面積就到了157.55萬平方米,總造價已達34.78億元。
海口、三亞、瓊山等地上萬公頃的土地被購置,許多鄉村甚至部隊營區的土地也被購置。
除了搞開發外,流入海南的資金許多是用來炒作套利的。一個項目一打樁,就有人來購買;擁有一張土地紅線圖就可以出賣轉手,有的項目甚至被轉手加價20次以上。
當時的海南,每一塊土地,每一張報建申請批復,每一棟成品樓或半成品樓,都是炒作的對象,別墅的房價有的每平方米己炒到10000多元,海口濱海大道的土地己漲到300多萬元一畝。
要知道,當時海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000多元,三年的純收入才買得起一平方米的房子。
1992年,海南全省房地產達87億元,占固定資產總量的一半,僅海口一地的房地產開發面積就達800萬平方米,地價由1991年的十幾萬元/畝飆升至600多萬元/畝;同年,海口市經濟增長率達到了驚人的83%,另一個熱點城市三亞也達到了73.6%,海南全省財政收入的40%來源于房地產業。
1993年的海口市
1993年,高峰時期,這座總人數不過655.8萬的海島上竟然出現了兩萬多家房地產公司。1988年住宅平均價格為1350元/平方米,1991年為1400元/平方米,1992年則猛增至5000元/平方米,比1991年增長257%。1993年上半年價格達到頂峰,為7500元/平方米。
海南當時是一片炒地皮炒房的熱土。
潘石屹和馮侖當時都在海南,“萬通六君子”當時組建的第一個公司是農業高科技公司,后來才改為萬通,專門炒地皮炒房,賺了大錢,那時候他們只有20多歲。
潘石屹后來回憶馮侖常說的一句話:你看看,我們沒錢的時候都賺到錢了,現在有錢了,不知道要賺多少錢!
萬通六君子
1992年的一天,“萬通六君子”炒其中一個樓盤的時候,王功權提出來:“這房子有沒有產權證啊?”還是王功權有產權意識,于是潘石屹奉命去海口市規劃局查產權證。
結果不讓查,后來有人給潘石屹支招,白查肯定不讓你查,你買五斤橘子、兩條三五煙送上去,百分百搞定。
潘石屹也是搬過磚的人(曾經跟過一個磚廠老板,后來老板卷款跑路),很快去買了橘子和煙,再進規劃局,把東西一放,馬上就被允許查產權證。
潘石屹查完產權證,發現有證,放心了。可是好奇心還在,既然已經買了橘子和煙,就看看別的項目,用潘石屹的話來說就是“五斤橘子兩條三五煙不能看一個數就走啊”。
結果一看嚇一跳,直接導致了“萬通六君子”出逃海南。
海口當時只有30萬人,潘石屹發現規劃批了的土地面積非常大,一做除法,居然達到了人均49平方米,而北京的人均住房面積是7.4平方米。
潘石屹腿都軟了,回來和兄弟們一說,趕快把手里的房子、地皮全拋了,跑到北京去了,后來北京半個CBD都是“萬通六君子”建的。5斤橘子的代價幫潘石屹保住了第一桶金,幾年后成了億萬富豪。
后來的今典集團董事長、當時的創業者張寶全同一時段也在海南,張寶全去海南首先認識了海南民源公司的馬玉和。馬玉和給張寶全講了他的故事:剛到海南就被人騙去僅有的50萬資本中的40萬,拿著剩下的10萬跟部隊合作,找了施工隊墊資蓋房,最后還拿到了上市指標。
那是海南最瘋狂的時候,擊鼓傳花。一個窮光蛋,一夜就能變成百萬富翁。
那時的百萬富翁可以抵上現在的億萬富翁,張寶全親眼看到這樣的神話:一個從下海的人,身無分文,借了兩百萬,不買地而是買了兩臺奔馳,掛上軍牌,專門跑當地領導,請領導吃飯、娛樂,結果批了一大片地,拿出一部分來一轉手,就真的有錢了。
暴富后他回貧窮的老家光宗耀祖,為幫家鄉政府脫貧,縣里籌集了兩千萬交給他,他也豪氣地承諾能賺兩三倍。結果如何?請看下文。
張寶全花了很大力氣才注冊了一個房地產公司,整個公司就張寶全一個人。那時候海口沒有公共汽車,打的打不起,就打摩托。當時,“所有的金融機構都到海南做房地產”,投資者多而創業者少。
很快就有一家北京的金融機構找來談合作,行長助理希望張寶全能幫他們注冊一個房地產公司。剛跑了一個月工商局的張寶全,一個星期就幫他們把公司注冊了。一天,行長助理帶著四五個人到海口來,很認真地找他談判,要在海南聯合開發房地產。張寶全也開始了真正的商業人生。
在房地產虛假繁榮的刺激下,從建省到1993年,海南GDP增長率一直在兩位數水平,人均GDP第一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這是海南的高光時刻。
噩夢正在逼近。
1993年6月23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镕基發表講話,宣布終止房地產公司上市、全面控制銀行資金進入房地產業。
1993年6月24日,國務院發布《關于當前經濟情況和加強宏觀調控意見》,16條整頓措施招招致命,海南房地產熱浪應聲而落。這場調控的遺產是給占全國0.6%總人口的海南省,留下了占全國10%的積壓商品房。
全省“爛尾樓”高達600多棟、1600多萬平方米,閑置土地18834公頃。
海南當時以“海角、天涯、爛尾樓”的特殊“風景”被全國調侃。
從1993年開始,開發商紛紛逃離或倒閉,銀行頓時成為發展商,不少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一度高達60%以上,積壓資金800億元,僅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壞賬就高達300億元。
據統計,僅建行一家,先后處置的不良房地產項目就達267個,報建面積760萬平方米,其中現房面積近8萬平方米,占海南房地產存量的20%,現金回收比例不足20%。
一些老牌券商如華夏證券、南方證券因在海南進行了大量房地產直接投資,同樣損失慘重。
多少人在海南的暗夜里哭泣?
已經逃命到北京的潘石屹們則在暗自慶幸。
前述文中,張寶全的那位退伍軍人朋友非常慘:他把錢全買了地,卻沒想到海南地產泡沫很快就破滅。“土地價格掉了一半,真的成負翁了。”
張寶全回憶道:“老家人都說他是騙子,兩千萬對他們老家是要命的,最后老家公安局到海南把他抓走了。后來還聽說被施了酷刑,徹底完了。”
計劃建成48層的信托大廈,只建了15層便停工。這里曾經寄托著當年海南金融家們的夢想,欲將海南建成區域性金融中心。2010年后改建成海控國際廣場。
泡沫破滅時,張寶全已經在海南聯合開發了三個項目。“錢肯定收不回來了,但是資產全在,只是沒法變現了。”
在海南時,張寶全還買了一艘船做海運生意。張寶全的船隊到后來有三條,兩萬多噸級的,兩年下來,晉身為海南納稅前十的海運公司。張寶全一邊做海運,一邊做房地產。
剛開始,他真正做生意掙錢的是海運,后來房地產開始崩塌,海運公司還支撐了張寶全的過渡。
從1992年10月注冊完公司到1993年6月海南地產崩潰,張寶全經歷了一次經濟危機的洗禮。
海南2萬多家房地產公司倒閉了95%。
1996年,海南經濟增長率一下子回落到了4.8%。大量的房地產被閑置,數不清的爛尾工程成了很多城市的傷疤。除了工程爛尾之外,更為嚴重的是很多物業產權混亂不清,債權債務糾紛非常普遍。
來源:國家統計局海南調查總隊
據調查統計,1998年底止,海南建省以來十年間,商品房開發建設規模己達到3669萬平方米,其中竣工1686萬平方米,在建143.9萬平方米,未銷售的現房有703.4萬平方米,其中空置593.9萬平方米。
地價和房價都出現雪崩局面,1993年每平米5000的房子,1995年就是2000了,到了1997年,竟然不足1000了,跌了80%。
為了處理房地產的麻煩,1995年8月,海南省政府決定成立海南發展銀行,以解決省內眾多信托公司由于大量房地產而出現的資金困難問題。
在困境下,海發行還是走出低谷,一度成為當地銀行業的后起之秀。截至1996年底全行資本營運規模便達到86億元,全年實際利潤1.25億元。
在海南房地產泡沫時期,多家信用社通過高息攬存的方式開展業務。這也直接造成了多數城市信用社高進低出、食儲不化的結果,只有靠新的高息存款支付到期的存款,然后再吸入高息存款,由此進入了嚴重違背商業規律的惡性循環。
隨著房地產泡沫崩潰,信用社陷入了大量不良資產的泥潭之中,而對儲戶承諾的高利息也加劇了這些信用社經營的困境。
在有關方面的動員下,海發行接過了這副重擔。
兼并信用社后,海發行宣布,只能保證給付原信用社儲戶本金及合法的利息。應該說,這些措施有其合理性。但一些謀求“錢生崽”的投機者選擇了撤資退出,去尋找其他能夠給予高收益的融資平臺。
1998年春節過后,不少客戶開始將本金及利息取出,轉存其他銀行。
當時的海口街頭出現了一個怪現象:凡是街道上有海發行營業網點的地方,等候取款的人,從室內延伸至馬路上,排成長隊,心急地往網點內探頭。
據當時親歷擠兌風潮的海發行工作人員描述:“先是儲戶懷著恐慌心理涌向營業網點,然后是各營業網點對取款人設最高限取款金額,再接下來是銀行方面發放取款預約號,獨特的‘街景’在經歷了近兩個月后才逐漸消失。”
隨后,未到期的儲戶也開始提前取走存款,并且同時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謠言,最終引發了大規模的擠兌。
為了應對兌付,海發行規定了每周取款的次數、每次取款的限額,而且優先保證個人儲戶的兌付。
但是由于情況嚴重,次數和限額規定一變再變,使得儲戶每次能取到的錢越來越少,而每月可以取款的次數也變得越來越少,加劇了個人儲戶的不滿情緒,而單位儲戶幾乎都難以從海發行提出款項。
超常的兌付壓力,使得海發行的其他業務已經基本無法正常進行,應對儲戶提取存款幾乎成了海發行這段時間里的全部活動。
同時,由于房地產泡沫破滅,海發行賬內不少的貸款也難以收回。有的營業部為了減少儲戶擠兌,同時吸引存款,開出了18%的存款利率,但此時已沒有人愿意再把錢存入海發行。
管理層于1998年5月在深圳設立分行,然而這并沒有起到任何實質性作用。為保護海發行,央行急調34億元資金“救火”,但對巨大資金缺口的海發行而言只是杯水車薪。
隨著擠兌風潮的加劇,海發行自身的違規經營問題也浮現出來。其中最嚴重的問題,莫過于向股東發放大量無合法擔保的貸款。
股東貸款實際上成為股東抽逃資本金的重要手段。有關資料顯示,海發行成立時的16.77億股本在建立之初,甚至在籌建階段,就已經以股東貸款的名義流回股東手里。
1998年3月22日,央行在陸續給海發行提供了40億元的再貸款后,決定不再給予資金支持。
1998年6月21日,央行發出公告:對海發行進行關閉清算。
海發行是海南地產泡沫和政策的犧牲品。
從1999年開始,海南省用了整整七年的時間,處置積壓房地產的工作才基本結束。
今日之海南為什么在種種利好之下堅決反對房地產泡沫?
是因為海南人見過房價跌80%的時刻!
是因為海南有銀行曾經因擠兌被關閉!
是因為海南人歷經多年才處置完畢爛尾樓以及積壓房地產的問題!
所以,雖然海南房地產的銷售逐年走低,但海南繼續對房地產全面施壓:
2018年海南全域限購,很多外地人喪失購房資格,商品房銷售下滑。商品房銷售面積1432.25萬平方米,比2017年下降37.5%;房屋銷售額2083.29億元,下降23.2%。
2009-2018年海南商品房銷售面積及增速統計
來源:國家統計局、智研咨詢
2019年,海南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22.1%,其中住宅投資1034.86億元,同比下降21.0%;房屋銷售面積829.3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42.1%;銷售額1275.76億元,同比下降38.8%。
2020年受疫情影響,第一季度房屋銷售面積101.71萬平方米,同比減少45.2%。房屋銷售金額160.59億元,同比減少49.2%。
在這種情況下,海南絲毫沒有放松房地產調控的意思,繼續收緊調控:
3月7日晚,海南除了宣布“對在海南已經擁有兩套及以上住房的本省戶籍和常住居民家庭,停止向其銷售安居型商品住房和市場化商品住房”外,還高調宣布“新出讓土地建設的商品住房,實行現房銷售制度”。
這意味著海南成了國內首個宣布全域推行現房銷售制度的省份。
簡單來說,就是把開發商的杠桿直接砍了一大半:可以老老實實建房子、賣房子,但是不許炒房,更不許加杠桿炒房。
這在中國的房地產歷史上是標志性事件,意味著從香港樓市傳來的那一套玩法在海南被徹底拋棄了。
連續三年,房地產銷售下滑,開發投資大降,但是海南居然沒有安撫開發商的意思,繼續出重錘,去杠桿。
海南樓市,恐怕會成為中國樓市的一個新模式,海南人對1993年的雪崩與泡沫破滅心懷恐懼,不希望歷史重演一遍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