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房產 外企房產中介北京有幾家
站在歐美員工雇主的角度,淺談德國美國的收入及房產等問題
本人在歐美有投資企業,且實際參與管理,所以對歐美(主要是德國,意大利和美國)部分國家普通人收入和房產醫保等問題,略有了解。可能和很多人眼里的視角不同,如有冒犯,還請包涵。
(一)先說說德國的。
前些天,德國的子公司,錄用了一個華人(已有當地身份)骨干(任管理崗)員工。和他交流比較多,我整理了一下。 地點:杜塞。德國二線,州首府,西部的科技中心城市,大約相當于杭州在國內的地位。畢竟杜塞也是一個有地鐵輕軌的城市,這個大家都知道,在歐美,有這玩易的,算大城市(雖然杜塞人口總量和國內比,算不上啥)。 人物:國內本科,德國碩士,在德工作8年,計算類專業。 他原來的工作待遇是稅前4150歐元,稅后大約2900多歐。他說。以前收入漲幅非常小,和CPI差不多的幅度上調吧。也就是說,他工作年限的增長,并沒有體現在收入的增長中(這也是他想出來的原因之一)。 其實我這里給他的漲幅并不大,加到了4500歐元,公司需要為他開支的總成本是5390歐元。可以看到,公提部分的負擔,其實比國內還要低一些。只占到了稅前工資的的20%。 個人負擔的社保加稅收,大約占了29%,和國內同檔次員工差不多。扣完稅后,他實際到手,也就是3000多歐。 以上數據,是從委托的稅務所得到的,可能和大家網上了解的信息略有偏差。
嚴格來講,4150歐元(他在原單位的水平),按當前匯率。大約是30000多元稅前。對于一個海歸計算機碩士8年經驗來講,并不比國內高多少。海外8年工作經驗,到杭州互聯網公司的話,應該也能拿這個數。更重要的是,他一年只有12薪。所以和國內35-40萬年薪稅前差不多。我有時候也挺納悶,很多外資在中國都是15甚至18薪之類,怎么在本土當地反而沒有這樣玩。后來我才明白,原來不是外企都慷慨,而是能來中國投資的,大多數是巨頭。外資企業待遇好,是因為這類跨國企業本身的待遇好。而不是所有的外國(當地)公司都待遇好。這一點,是國內的普通網友的一個思維盲區。
德國人大多數租房。這個兄弟也是如此。好在德國的房價不貴(相對于收入),房租還可以。相對來講,德國在歐洲主要大國里是另類,收入高,房價(房租)還可以,物價還便宜。 總體來講,德國人的日子比英國法國強不少,尤其是德國的小強城市比較多,在這些城市的生活水平,估計比在巴黎倫敦的年輕人日子要強不少(在英國法國,巴黎倫敦之外就是鄉下,就業機會少,而巴黎倫敦的一室一廳房租的平均價格,超過當地平均月收入的一半)。 這個兄弟和我講:他雖然稅前4150,但是稅后2900,去掉房租,水電,網,手機費,還有自己買的保險,女兒的固定開支(入園等),每個月初幾天里,會付掉2000+歐的帳單。他還有她太太(不工作),還一輛二手車的開支,要從剩下的900歐里走。好在普通食品食物物價便宜,用歐元計,購買力不錯。
他和我直白地說,是月光。他說,家具、汽車什么的,小修小補,都是自己動手或是朋友幫忙,宜家之類為什么有市場,不是因為設計和格調,真是因為便宜。他在德國基本上不敢請工人,因為請工人,上門一天,至少要幾百歐。 如果月底還有結余,一般就是給女兒買點衣服,或是全家吃一頓飯的事情。基本上每個月如此。而他在國內的父母,偶爾會補貼他們一點。
更重要的是,他的收入,是高過德國當地人平均水平的。稅后3000多歐元,超過大多數德國人。畢竟碩士(計算機專業)在德國這種教育水平較高的國家,也還是少數。可想而知,大多數普通人物質生活的現狀。這幾年,Iphone和高端手機在歐洲賣得不好,是有原因。畢竟大家沒有這么多閑錢。絕對收入高,但是可自由支配的比例沒有國內高。
(二)再說說美國。
說完德國,再說說美國,美國我也是比較熟悉的,年輕時在美國工作生活過。到過接近20個州,在四個州常住過(租當地house在當地工作生活)。在我沒有出來自己創業前,我在美國幫老東家建了一支本地技術團隊。經我手入職的留學生或是當地人有差不多四五十人。所以對當地的薪酬之類的,也算有一些了解。 在美國中等地區,一個社區大學畢業生(相當于中國的高職,專科這樣層次)。開3000美元月薪,是絕對能找到人的。(實際上美國是雙周薪制,也就是說每兩周發一次工資。如果要開掉一個人,多給兩周工資,通知他不用來就可以了。有N+X的,通常也是頂尖的大公司。美國中小公司退工成本之低,在發達經濟體中是罕見的)。
如果一個碩士,在中等州,畢業能找到5000美元起薪的工作,算是可以接受。我這不是胡扯,因為根據美國多個州的法律,如果留學生想拿H1B身份,留在美國合法工作。那他的雇主,要給他開到高于當地平均工資(這個行業)的薪資才可以申請。我當時幫不少留學生申請了這個身份,所以給他們的定薪普遍高于當地平均標準。多個中等州,5000+美元就是達到這個平均水平的薪資。 這個待遇比德國要高不少。畢竟這個是畢業生新人的薪水。起薪就達到德國中層管理者的水平了。簡直起步就是別人天花板的感覺。更不要提美國的互聯網大廠,動不動就給畢業生十幾萬的包(但是和國內一樣,能進去的是少數。大多數還是拿幾萬美元為主)。
美國對企業主要更友善一些,企業負擔的比例低(好公司會為員工買醫療保險,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福利)。正常來講,美國的稅前收入中用于個稅和社保的比例要比歐洲低得多。也就是說,同樣的稅前,稅后美國人到手得更多。和這個對應的,美國的社會福利水平也比歐洲低。 但不要急,美國人的收入,還要應對其它大宗的固定開支。 美國的房產稅,是重頭戲。 美國的個稅,是進入中央財政的。 有的州,還有州稅。 但是每個州,必然都有房產稅和消費稅(個別州沒有消費稅)。 房產稅是用于維持地方政府運轉的。警察等機關的經費,都是靠這個來維持。 這可以看出美國的一個特點,地方自治。從殖民地時代就是如此。富人區,房產稅多,警察可以每個十字路口停一輛警車。差區,可能路壞了,路燈不亮了都沒有人管,也沒有警察。
西方人買房子,首付好了,也還清貸款了。但還要每年交房產稅(美國在房產稅外,物業管理費也是一個大負擔)。房產稅是各國的主要稅源之一。尤其在美國,你租房子,子女也可以在所在學區上學。
原因是,你交的房租,相當部分,成為房東繳納的房產稅的來源。租客只要提供這套房子地址寫自己名字的水電單(相當于證明你在繳納這套房子的水電費用,也就是你租了這房子)。你的孩子就可以在當地的公立學校入學。 在美國,不同州,房產稅一般是在房子總價的1-3%之間,每年申報繳納。也因為這個原因,美國高房產稅州的房價,就明顯低于低房產稅州。這說明,房產稅對房價的抑制作用是明顯的。說到底,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同時,這也是為什么美國的所謂中產house,大多數是建設成本低廉的三合板拼裝房的原因之一。 因為美國的房產稅(普通家庭每年大約固定要花幾千美元或更多在房產稅上)是和房子總價相關的。大多數中產家庭接受的房子總價,基本上就被限定在幾十萬美元的水平了。再高,房產稅占收入的比就吃不消了。所以很多人拿美國房子和中國房子比價格(或比房價收入比),本身就錯了。因為美國房子的總價是由購買群體(支付房產稅的能力)決定的。有錢人,就住好社區,窮人就住爛社區。 比如說,中產家庭只能接受每年5000美元的房產稅,那決定了他們能接受房子的總價是有上限的。因此,地產商只能根據中產能承受的范圍來開發房子。地皮貴了,只能去遠一點的地方開發,因此美國就變成了車輪上的國家(很多人上班都要開1個小時左右)。 我在新澤西時就是如此,有時候去一個華人超市,就要開40分鐘。有時候為了去一個飯店吃飯,就要開一個小時左右。 城市也變成了稀疏的大餅狀。已經開發的地段,也很難漲價,價一漲,大家就會搬到價格更合適的區域。反正中產就是能承受這個價格的社區就對了(這和中國是不同的,中國窮人在三環里有套房,立刻財富就增值了,而美國不一樣,你收入跟不上,只能從貴的社區搬走)。這也是為什么,中國各階層混居,而美國,不同階層涇渭分明。 同時,為了節約成本,控制總價,美國房子很多是用三合板拼裝的,不隔音。也因為是板房(密封性差一些),所以空調的效率很低,總用電量高。因為建得遠,所以電網和供水成本就上來了。美國的用電,除了電費,還要交類似于月租的線路費用。用水也一樣,上水下水都要收費。也因為是板房,所以有蟲蟻問題,所以美國有很多專門的除蟲公司。也因為板房不經大風和冰雹等,所以保險也是必須的。因為房子總價要控制,又衍生出無數新的服務行業...... 美國的醫療和房產開支,大約占了到GDP的30%左右,還有大學教育(每年學費好幾萬美元起),這個才是真的三座大山。所以初看,美國人稅后收入比歐洲高。但是資本家(以及他們決定的上層建筑)總會把錢全部掏走的。
達拉斯的實際房產稅大約是2.5%左右。在美國算高的(但是達拉斯沒有州所得稅,很多州有額外的州所得稅。所以總體還是差不多)。一套30多萬美元的房子,每年交7500美元。所以一個中產家庭,在稅后打折到手現金后,其實還要是申報房產稅的。這個在純收入中的占比不低了。 中等收入家庭,也只能支撐這個價格的房子。所以在達拉斯,二十幾萬,三十多萬的房子是典型的價格(這兩年好像漲得比較厲害了)。大約2000-3000伬,約合200-300平方的house。是當地中產家庭的典型房產類型。 當然,大多數家庭是租住,這樣的房子,租金會收到2000-3000美元一個月(看家俱的情況會有波動)。 美國還有一個物業,也是非常強勢的,前一陣就出新聞了:因為拖欠物業費,結果物業直接讓法院把華人業主的房子拍賣了。
對于歐美普通人來講,收入是高的,但是資本家把一切安排得明明白白。很多剛性開支,根本逃不掉,月收入的大頭,用于固定的帳單支付后,就所剩不多了。直接可以自由支配的。比例還不如國內的中等收入者。
以上,一家之言,如有偏頗,還請諒解。
企業、境外機構在本市如何購房?
辦理房地產交易大致流程是怎樣的?能不能購買住房?能購買幾套住房?哪些房源可以出租?出租房源掛牌有哪些渠道?
今天
住建君
為大家帶來
《交易便民手冊》之
“交易流程篇”(六)——
企業、境外機構在本市購房篇
快來看看吧~
↓↓↓
《交易便民手冊》之“交易流程篇”(六)
今日話題
王小五
規范企業在本市購買商品住房是從什么時候實施?
962269
自2018年7月3日起實施。
王小五
企業購買新建商品住房需滿足什么條件?
962269
購房時間以合同網簽備案日期為準:
1、企業設立年限已滿5年;
2、企業在本市累計繳納稅款金額已達100萬元人民幣;
3、企業職工人數10名及以上, 且按照規定在該企業繳納社保和公積金滿5年。企業近年繳納稅款金額滿500萬元以上的,購房時不受上述企業設立年限和員工人數等條件的限制。
王小五
企業在本市購買的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再次上市交易有年限限制嗎?
962269
企業購房時間在2016年3月24日至2018年7月2日之間的,再次上市需滿3年及以上;企業購房時間在2018年7月3日及之后的,再次上市需滿5年及以上。
王小五
境外機構可以在本市購買辦公用房嗎?
962269
不可以。
王小五
境外機構在本市設立的分支、代表機構可以在本市購買住房或辦公用房嗎?
962269
境外機構在本市設立的分支、代表機構可以在本市購買辦公所需的非住宅房屋,不能購買住宅用房。
王小五
酒店式公寓、公寓式辦公、公寓式酒店是否屬于限購范圍?
962269
按照批準的土地、房屋用途進行交易管理。酒店式公寓用途為居住,屬于住房限購范圍,公寓式辦公用途為辦公,公寓式酒店用途為旅(賓)館,且公寓式酒店嚴禁分套銷售。
王小五
違反限購規定購房的,是否可以辦理住房交易登記手續?
962269
各區房地產交易中心出具《不予辦理房地產交易、過戶通知》,區不動產登記事務中心不再受理預告登記或轉移登記。
未完待續
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