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挺起產業發展“硬脊梁”
在華夏工業版圖上,湖南以硬核之姿屹立于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樞紐之地,成為“中國制造”的強勁支撐。憑借工程機械、軌道交通等產業名片,“湖南制造”早已蜚聲海內外。如今,湖南持續用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以“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精神,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征程中砥礪前行。
近日,記者深入三湘大地的工廠車間,探尋湖南制造業的崛起路徑:在發展規模和增速上勇于“挑大梁”,在關鍵領域與科技創新中挺起“硬脊梁”,持續開拓新增長點,向著產業中高端奮力邁進。
“鏈”上發力:產業集群崛起的湖南密碼
今年一季度,湖南產業發展態勢強勁,交出亮眼答卷: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7.8%、比去年同期快0.2個百分點,其中裝備制造業表現尤為突出,增長達12.8%,比去年同期快2.5個百分點,拉動全省規模工業增長3.7個百分點,為全年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鏈”上發力,是湖南產業發展的增長密碼。在全國范圍內,湖南較早設立“鏈長制”,探索圍繞產業鏈科學規劃招商引資、園區建設等工作。近兩年,湖南又推出“鏈長制”升級版,緊扣“4×4”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深入實施重點產業倍增計劃和產業培塑行動,13條重點產業鏈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力量。
湖南省工信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湖南堅持鏈主、鏈長、鏈生態“三鏈”齊抓,建立產業鏈雙周調度機制,及時協調解決產業發展中的痛點難點問題,有力推動重點產業發展壯大,促進產業聚鏈成群。
“鏈”動則成,湖南產業體系構建呈現三大新范式。
——龍頭“裂變”,傳統產業激發新動能。
在制造名城株洲,中車株機、中車株所、中車電機等軌道交通裝備龍頭企業,裂變出一批新產業、新企業。例如中車株所以算法、器件、材料三大技術為“根”,生發出軌道交通、清潔能源、汽車與工業三大產業集群,近三年營收規模每年跨越一個百億元臺階,展現出強大的發展韌性與創新活力。
國內工程機械行業龍頭三一集團,則在風電、氫能、光伏、工業互聯網、應急裝備等領域不斷裂變,不僅傳統制造業站上新能源、人工智能等產業“風口”,孵化的三一重卡、投資的樹根互聯等企業也成為行業“獨角獸”。
——聚合生長,構建產業集群新優勢。
在老工業城市衡陽,一個涵蓋輸電、變電、配電和各種特殊用途電氣裝備制造的國家級產業集群頗具規模。僅在“特變電工云集5G科技產業園”,聚集的工廠就有5家,涵蓋高壓開關、中低壓開關、變壓器配件等產品,近年來持續增加投資和擴大產能。
“通過對上下游企業的梳理開展產業鏈招商,近三年,衡陽、長沙、株洲、湘潭四市引進產業鏈上的生產和服務型企業超過200家。”作為集群促進機構的湘雁輸變電產業服務中心負責人晏華衡說。
目前,湖南已有5個產業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15個產業集群入選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數量均居全國前列。
——拼圖成局,完善技術產業新生態。
在“百強縣”寧鄉,儲能材料產業鏈構建完整,涵蓋正極前驅體、正極材料、負極、隔膜、電解液等各個環節。近年來,寧鄉先進儲能材料產業年產值躍升到500多億元,涌現出3家百億級企業。
湖南中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全球研發中心的展示墻上,鎳系、鈷系、磷系、鈉系等新能源材料構成了公司的產業圖譜。這家企業于2018年在寧鄉投產,核心產品三元前驅體、四氧化三鈷出貨量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一,是湖南省首家產值破百億的先進儲能材料企業。公司總經理董本鋼說,依托湖南豐富的科研和產業資源,公司正在牽頭研發固態電池材料、鈉離子電池材料等新產品,研發投入保持持續增長,2020年至2024年底,累計投入超過41億元,建立了千人研發團隊。
“三化”并進:產業升級進階的湖南實踐
國內首款48米車載式高低空作業車、38米以上直臂及折疊臂高空作業平臺、多功能叉裝車……湖南星邦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基地內,多種高端裝備正有序下線。
“國內市場競爭白熱化,但高附加值產品銷售來勢很旺,部分產品的訂單量和發貨量已超過去年全年。”星邦智能黨委書記孔朝陽說。
這是湖南制造業向高端化進階的一個側影。一季度,湖南省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5%,比規模工業快4.7個百分點。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增長55.4%,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增長15.9%。
近年來,湖南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齊頭并進,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含“金”量、含“智”量、含“綠”量不斷提升。
向產業鏈高端攀升,離不開智能引擎驅動。
上下游庫存共享、圖紙共享、質量信息共享,成品發貨準確率達到100%;采用AI送檢機器人等設備的智能化產線,實現“人-機-料-法-環-測”全過程線上化、互聯化管控……磐吉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星沙產業園里,“工業互聯網+區塊鏈”技術解決了以前產品檢測信息延遲、不透明等問題。
“制造業數字化不再局限于單一技術,而是多項先進技術的融合發展、協同推進,正在工業領域帶來一場生產和交易的效率革命。”樹根互聯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吉海星說。
近年來,湖南省深入實施“智賦萬企”行動,加快推動數字技術驅動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目前,湖南超83萬家企業上云上平臺,今年一季度新建成智能制造企業314家、智能制造車間(生產線)483個(條)、智能工位3590個。
“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是新舊動能轉換‘看不見的力量’。”湖南省工信廳人工智能與數字產業處副處長朱穎說。
向產業鏈高端攀升,更要加快綠色低碳轉型。
走進綠意盎然的三一智聯重卡產業園,一字排開的藍色涂裝重卡蔚為壯觀,這里是全球最大純電動重卡生產基地之一。過去一年,三一新能源重卡銷售1.4萬多臺,市場占有率位居全國前列。今年,這家企業還將推出大電量、長續航和適應更多場景的新產品。
在三一智聯重卡產業園所在的長沙經開區,汽車產業的新能源化進程加速推進,短短三年時間就崛起為一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加快推動產業轉型的同時,湖南還將優化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新培育100家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企業,探索建設一批零碳工廠、零碳園區。
揚帆出海:拓展市場增量的湖南路徑
“不出海,就出局”,這是湖南制造企業主動融入全球產業鏈、謀求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共識。近年來,海外市場成為湖南制造業拓展發展空間的關鍵增長極。
位于湖南湘江新區的中聯重科智慧產業城,360條智能化產線構建起強大的生產網絡。這里一年接待海外客戶超過2000人次,參觀者無不對“中國智造”豎起大拇指。
“海外本地化布局構建起了長期競爭優勢,為公司各大業務板塊拓展了至少兩倍的發展空間。”中聯重科董事會秘書陶兆波介紹,2024年公司境外收入高達233.80億元,占比提升至51.41%,過去三年境外收入復合年均增長率高達59.26%。
產品“走出去”,產業更要“走進去”。中聯重科在海外建立了“端對端、數字化、本土化”的海外業務體系。今年一季度,公司在英國、德國、韓國、土耳其、印尼、秘魯等國家新增投運30余個網點、12個服務備件倉庫,投建匈牙利工廠、德國工廠二期項目,還積極加強與國外金融機構的合作。
同樣瞄準海外市場的星邦智能則提出“深度國際化”,持續加大海外市場資源投入。孔朝陽介紹,公司引入多名外籍管理人員負責海外營銷等工作,在波蘭和墨西哥設立了兩家工廠,有序推進零部件本地化布局,加大對新興市場的開拓力度。
湖南制造企業的出海熱潮,轉化為亮眼的外貿成績單。據長沙海關統計,2024年湖南省工程機械出口首破300億元。今年一季度,湖南省工程機械出口增長8.4%,其中前兩個月更是實現27.6%的高速增長,對中東、東盟、非洲國家的出口增長尤為強勁,同比分別增長49%、49.3%、70.3%。
為助推制造企業出海,湖南多地在改革創新上持續發力。湖南自貿試驗區主動接軌國際經貿規則,深化工程機械再制造及維修出口等集成創新,其中“制造業智能化轉型市場化升級新模式”成為全國復制推廣的改革試點經驗。
以產業擎旗、以創新開路、以開放揚帆,湖南正以勇毅篤行扛起經濟大省重任,挺起產業發展脊梁。可以期待的是,聯通全球的先進制造業高地將在三湘大地鏗鏘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