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與健康—互聯網健康服務平臺有哪些
大數據、“互聯網+”服務,形成 “一體兩翼”的全民健康信息平臺
文 | 毛群安
編輯 | 王小
我們為什么要推動全民健康信息化平臺建設?
不僅是重塑醫藥衛生管理和服務模式、優化資源配置和提升服務效率,也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不可或缺的。尤其在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上效果凸顯。
自2013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提出全民健康信息化的總體框架后,經過近九年努力,成效顯著。這一戰略從頂層設計、落地實施,再到全面提升,現已服務于全民健康,那么還需做什么?
首先,基本形成制度規范的頂層設計。國家相繼出臺關于促進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與“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制定實施“十三五”全民健康信息化發展規劃和安全規劃,按照夯實基礎、深化應用、創新發展的工作思路,推動形成以信息化建設為基礎,以大數據和“互聯網+”服務為引領的“一體兩翼”發展格局。
其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防控應急能力全面提升。在疫情防控、監測分析、病毒溯源、物資調配等方面,全民健康信息平臺發揮了重要作用。
比如,因新冠肺炎疫情而生的 “健康碼”,早期多而雜。最終幾經磨合實現了政策統一和標準一致,全國所有省份基本實現“一省一碼”。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為了便利人員安全有序出行,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有關部門在較短時間內,便匯聚形成了全國核酸檢測結果數據庫、全國新冠病毒疫苗接種數據庫,大家可以通過國務院客戶端、國家政務服務平臺,以及各地健康碼查詢本人的核酸檢測結果、新冠病毒疫苗接種記錄。并且,還搭建了跨部門的數據共享平臺,運用大數據追蹤風險人群,切實保障公眾有序出行。
其三,便民服務應用成效不斷凸顯。全面推進落實“互聯網+醫療健康”10項服務30條措施,深化便民惠民“五個一”服務行動,全國各級醫院普遍開展互聯網健康咨詢、分時段預約就診、診間結算、移動支付等線上服務,優化改造就醫流程,看病就醫“三長一短”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其四,網絡安全防護能力明顯增強。制定印發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標準安全服務管理辦法、醫療衛生機構網絡安全管理辦法,建立衛生健康行業網絡信息與數據安全責任制,制定應急預案。組建網絡安全專家隊伍,加大培訓力度、開展安全監測等,切實提升了全行業網絡安全保障水平。
在2020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了《關于加強全民健康信息標準化體系建設的意見》,制定實施全國醫院和公共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標準與規范、省統籌區域平臺和醫院信息平臺應用功能指引,推進病案首頁書寫規范、疾病分類與代碼、手術操作分類與代碼、醫學名詞術語“四統一”,先后發布250多項衛生健康信息化標準,逐步實現信息化建設“書同文”“車同軌”。
經過多年的建設,國家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基本建成,并進入全面應用階段。
所有的省份、85%的市、69%的縣,建立了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推動實現國家、省、市、縣四級平臺互聯互通,加強基于平臺的開放共享和業務協同。依托各級平臺,來推動醫療健康信息互通共享。
全國目前已建成1700多家互聯網醫院,7000多家二級以上公立醫院接入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260多個城市實現區域內醫療機構就診“一卡(碼)通”,2200多家三級醫院初步實現院內互通。
推動公立醫院逐步接入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依托平臺推動不同醫療機構之間診療信息互認共享,不僅為實現醫療衛生體系、醫保體系等主體間的資源共享目的,也將逐步形成一個全員人口信息、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和基礎資源等數據庫。其中,探索建立國家級個人健康信息索引,可支撐實現跨省電子病歷、電子健康檔案查詢;強化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等應用系統數據,可提升醫療效率和服務質量。
在“國家和省兩級部署,國家、省、市、縣四級應用”的總體框架下,集約建設各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與一體化多點觸發監測預警平臺,全面推進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提檔升級,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構建全民健康基礎設施云,推動數字健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全方位提升衛生健康信息化基礎設施水平。
隨著國家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深入應用,全民健康信息化效果正在顯現,目前部分區域、部分醫院和醫聯體在實現互通共享基礎上,以應用為導向,逐步實現全國的數據互通共享,既非常必要也具備可行性。然而,由于醫療服務的復雜性、服務流程的多樣性、服務對象的廣泛性、醫療數據的敏感性,醫療健康信息的全面互通共享,應該說仍然還是一個有待攻克的難題。
中國目前仍處在探索發展、摸索經驗的關鍵時期。比如,健康碼、核酸檢測和新冠病毒疫苗接種信息全國共享平臺的開發利用,也給我們一個啟示——醫療健康信息的互通共享,一定要以應用場景為驅動,不能片面地貪大求全。國家衛生健康委將會同有關部門,以檢查檢驗結果互通共享等群眾關心關切的“痛點”入手,開展攻堅行動,進一步實現醫療健康信息數據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互通共享。
健康醫療大數據是國家重要的基礎性戰略資源,建設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很有必要。
自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來,國家衛生健康委積極布局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建設,于2016年開始在江蘇省南京市、常州市和福建省福州市、廈門市開展第一批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與產業園建設試點工作。一年后,又確定安徽、山東、貴州為第二批試點省份,與江蘇、福建作為五個健康醫療大數據區域中心建設及互聯互通工作試點省。2018年,國家衛生健康委與山東省人民政府、濟南市人民政府共建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北方)及產業園試點項目。
下一步的總體思路是,以促進數據合規開放、共享應用為主線,以提升群眾獲得感、提高行業治理能力、培育數字經濟動能為目標,豐富數據供給,提高數據質量,加強健康醫療大數據創新應用和行業治理,積極構建健康醫療大數據資源要素體系,推進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充分釋放數據價值。
一方面,加強健康醫療大數據創新應用與行業治理。探索推動“原始數據不出域、數據可用不可見”等方式,有序推動健康醫療大數據共享應用。建立健全健康醫療數據管理制度,培育健康醫療數據要素市場,激發數據要素價值。
另一方面,強化數據全流程質控和數據治理。強化數據源頭質控能力,暢通數據匯聚渠道,提高數據質量。建立健康醫療大數據資源目錄體系,制定分類、分級、分域應用規范,形成公開數據集,推動積極穩妥、安全有序開放。
數字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將更廣泛、影響更加深刻。
“十四五”時期是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設創新引領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遇期,也是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推動衛生健康工作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關鍵“窗口期”。
無論是公立衛生機構還是民營機構,深入“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勢在必行。
總結“互聯網+醫療健康”支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經驗,將其制度化、常態化,完善“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體系,進一步拓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服務效率,降低服務成本,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健康需求。
加強“互聯網+政務服務”,依托各級“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強化身份認證、電子印章、數據共享等基礎,優化政務服務流程,推進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實現衛生健康政務服務事項應上盡上。
現在我們所說的“互聯網+”,已經延展到融合創新。為此,我們計劃開展醫學人工智能應用、5G+醫療健康應用、“區塊鏈+衛生健康”應用、醫療物聯網應用、醫療健康機器人應用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促進試點工程。
當然,發展要與安全并重。因而,我們不僅要完善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制度,還要圍繞全鏈條、全要素、全周期,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培訓和宣貫,加大網絡安全投入,切實防范化解風險,提高安全防護能力,不斷完善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綜合防范體系。
面對數字化變革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衛生健康行業必須立足新時代新起點,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進一步夯實全民健康信息化新基建,培育衛生健康服務新業態,提升衛生健康行業發展新動能,構建數據要素治理新格局,努力實現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設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新局面。
(作者為“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