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保險屬于、健康保險屬于投資型保險嗎
□蘇鵬
保險公司對于新人的培訓,有一節課是《保險的意義和功用》,我這幾天在網上搜了一下這個課程的課件,把里面的內容重新溫習了一下,我覺得這節課對于新人理解保險有很重要的作用,我很看重這節課的價值。
為什么我要在網上搜課件呢?是因為據我所知,很多公司在培訓新人的時候,這節課已經不講了,新人入司之后先講產品再講銷售,然后就去市場上展業。事實上,這么多年以來,保險公司培養了很多的銷售高手,我也相信這些銷售大咖在展業實踐中,會漸漸加深對保險的理解,但不可否認的是,還是有很多新人在來不及成為高手的時候,因為把握不好保險和銷售之間的關系,從而說服不了自己,離開了這個行業。
這是我希望新人能夠參加《保險的意義和功用》這堂課的原因。
但是,網上的課件看多了,我又覺得這些課件需要調整,簡單來說,這些課件大多在利用數據、案例渲染情緒,對于保險的理性分析卻不占主導。新人在這樣的課上,很可能當時被激勵的熱血沸騰,這種熱情卻不容易長久。而我們需要的是那種持久的熱愛,持久的熱愛一定是在理性的分析之后的選擇。
其實,不只是有的培訓課程內容的呈現,很多保險營銷員的朋友圈也是在渲染情緒。
舉個例子,上海質子重離子醫院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在保險營銷員的朋友圈,我把內容復制如下:“上海質子重離子醫院開業一年來,283例癌癥患者治好244例!質子重離子癌癥治療儀,只會殺死癌細胞,對正常細胞無任何損害,全世界只有三臺,中國上海有一臺,治療癌癥每個療程27.8萬,一共需要三個療程,約100萬。唯一缺點是不納入醫保,全部自費。所以重疾治療,關鍵要錢,區別是錢是自己出還是保險公司出。”
上海的質子重離子醫院確實很不錯,這家醫院在做自我宣傳的時候,說的是“去年一年283例癌癥患者,有244例出院了。”醫院的措辭還是準確的,因為對于癌癥患者,出院并不等于治好,至少要活過五年。
現在很多營銷員在做重疾險銷售的時候,都會建議客戶購買重疾險的保額至少要達到五年的年收入,這個五年年收入可以和癌癥患者的五年存活率聯系起來。通俗來講,一個癌癥患者活過五年的話,他的生存幾率和普通人是一樣的。
所以,“上海質子重離子醫院開業一年來,283例癌癥患者治好244例!”這句話,在我看來就是錯誤的,醫院開業才一年多,對于五年存活率是沒有數據的,談何治好?
很多時候,營銷員都是用醫療花費來觸動客戶購買保險。為了讓客戶買高保額,營銷員都會把醫療花費說得很高。這種做法,在我看來,和銷售分紅產品的時候,和客戶講最高的演示收益來刺激客戶購買,但不說清楚這些收益是不保證的是一樣的。
因為重疾造成的醫療花費,因為疾病種類不同、發現早晚不同、采取的治療方式不同,都會不同,不是所有的重疾都需要高額的醫療花費。
在客戶意識到重疾可能會發生的前提下,和客戶探討因為重疾造成的損失的時候,最好盡量少的談醫療花費。雖然,醫療花費是最容易讓客戶產生觸動的,是最容易撩撥到客戶的情緒的。其實,因為重疾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只是醫療花費。
我一個做醫生的朋友,他和我坦言,他購買保險的時候,完全沒有考慮醫療花費的事情,因為他不需要做這個擔心,醫院為他提供的保障讓他無須做這方面的擔心。但是,他的妻子是全職太太,他們有兩個孩子,雙胞胎,歲數都還不大,兩人的父母一共是四位老人,都要靠他,他是名副其實的家庭的頂梁柱。所以,他買了很多的保險,而且他和我說,如果經濟允許,他還會購買更多的保險。不過他說,即使如此,他還是覺得保險解決不了他的問題,如果萬一他得了重疾或者不幸離去,家人的生活質量肯定會受到影響。他想要的是不得病,健康的活下去。
人們買房是為了住的,買車是為了開的,買衣服是為了穿的,買化妝品是為了用的,買保險是為了什么?
很多保險營銷員在去和客戶談保險的時候,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作為保險營銷員,每天所處的環境是可以接觸到很多的病例的,甚至于作為保險營銷員已經對疾病、死亡有了一定的免疫,但是客戶不是,客戶每天的工作并不全都是和疾病相關。
營銷員在講看病花多少錢的時候,是一種習以為常,客戶可能并不會這么感知。于是才會有營銷員和客戶的辯論,客戶認為自己不會得病,營銷員一直講萬一得了病就會怎樣怎樣。溝通觀念的前提是,營銷員和客戶有一定的認知基礎,這個基礎就是疾病具有風險的特性,是不確定的,營銷員和客戶溝通的是對于不確定的風險的解決方案。
與其和客戶講醫療花費,不如詢問客戶,一旦萬一不能繼續工作有什么樣的損失,引導客戶去想象,客戶會自己說服自己,其實,沒有人是被別人說服的,都是自己說服自己。就像我的醫生朋友一樣,他雖然覺得保險解決不了他的問題,但他還是會說服自己買保險。人們買健康險不是因為要失去健康,而是人們希望可以永遠健康。健康險是讓人健康的保險,這是溝通健康險的前提。
本文源自中國保險報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