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普及手抄報
2018-10-26 12:50 | 溫嶺日報-浙江新聞客戶端 | 通訊員 陳愛君 黃艷熙 黃果平
2018年10月10日是第27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是“健康心理,快樂人生”。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要求,倡導社會關注,提升全民精神衛生、心理健康意識,溫嶺市衛計局舉辦第27個“世界精神衛生日”宣傳晚會暨社會心理服務宣傳月活動,向人們宣傳普及精神心理健康知識,讓更多的人積極做好預防。
這些心理健康知識,你了解嗎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又稱精神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于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主要包括以下特征:智力正常;情緒穩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識良好;思維與行為協調統一;人際關系融洽;適應能力良好。
●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心理健康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間是交互作用的,主要有:①遺傳因素;②病毒感染與軀體疾病;③腦外傷或其他因素;④生活環境因素;⑤文化教育因素……
●“心理正常”與“心理異常”如何區分?
主要依據三個方面:①主客觀世界是否統一。如:對面明明沒有人,卻聲稱自己看到有個人走過來并堅信看到了,這是幻覺;認為有人要害自己,總是有人跟蹤自己,并深信不疑,這是妄想。這些反應都沒有事實依據,不被人理解,多見于精神分裂癥。②心理活動(主要是認知、情緒和行為)是否協調。表現在內心體驗是否與環境一致。如:該笑的場合大哭,該哭的場合卻笑,這就是反常、病態。③人格是否穩定。如果一個成年人(18歲以后)突然出現性情大變,如:以前開朗健談,突然沉默寡言、閉門不出,判若兩人,這就是反常,如抑郁癥。
●人生不同階段常見心理問題及應對策略?
嬰幼兒(0~3歲)常見的心理問題,有養育方式不當所帶來的心理發育問題,如語言發育不良、交往能力和情緒行為控制差等。家長可多與孩子進行情感、語言和身體的交流,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
學齡前兒童(4~6歲)常見的心理問題,有難以離開家長、與小伙伴相處困難等,若處理不好,易發生拒絕上幼兒園以及孤僻、不合群等。應鼓勵孩子與小伙伴一起游戲、分享情感,培養其獨立與合作能力。
學齡兒童(7~12歲)和青少年(13~18歲)常見的精神衛生問題,有學習問題(如考試焦慮、學習困難)、人際交往問題(如學校適應不良、逃學)、情緒問題、性心理發展問題、行為問題(如恃強凌弱、自我傷害、魯莽冒險)、網絡成癮、吸煙、飲酒、接觸毒品、過度追星、過度節食、厭食和貪食等。應引導其調節學習壓力、學會情感交流、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培養興趣愛好。
中青年(19~55歲)常見的心理問題,有與工作相關的問題,如工作環境適應不良、人際關系緊張、就業和工作壓力大、婚姻危機、家庭關系緊張、子女教育問題等。應構建良好的人際支持網絡,學會主動尋求幫助和張弛有度地生活,發展興趣愛好。
中老年(55歲以上)常見的心理問題,有退休、與子女關系不融洽、空巢、家庭婚姻變故、軀體疾病等帶來的適應與情感問題等。應了解由于年齡增大帶來的生理變化,建立新的人際交往圈,多參加社區和社會活動,學習新知識,拓展興趣愛好。
●什么是心理健康服務?
運用心理學及醫學的理論和方法預防和減少各類心理行為問題,促進心理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心理危機干預等。
●心理健康服務由哪些機構提供?
各級精神衛生專業機構〔包括精神專科醫院和綜合醫院精神(心理)科〕、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開辦的機構(如老年活動中心、婦女之家、殘疾人康復機構等)、有資質的社會心理健康服務、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設置的社會心理服務機構、各類院校心理咨詢中心、企事業單位設置的員工心理援助相關部門等。
●什么時候應該尋求心理健康服務?
當遇到心理問題經自我調適或(和)親友幫助后仍未得到緩解,致正常生活受到影響時,應盡早到心理健康服務機構尋求幫助;當周圍的人出現明顯心理行為問題或懷疑某人有精神疾病時,應建議其盡早到精神衛生專業機構進行咨詢、檢查及診治。
10月9日,“世界精神衛生日”主題宣傳活動走進大溪中學。 通訊員 陳良嬋攝
心理健康素養十條(2018年版)
●第一條: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關聯、相互影響。
一個健康的人,不僅在身體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認知合理、情緒穩定、行為適當、人際和諧、適應變化的一種完好狀態。心理健康事關個體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和諧。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一方面,心理健康會影響身體健康。例如,消極情緒會導致個體的免疫水平下降。癌癥、冠心病、消化系統潰瘍等是與消極情緒有關的心身疾病。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體健康的影響。例如,慢性疾病患者的抑郁焦慮等心理疾病發病率比普通人群更高。長期處在較大的壓力下而無法有效疏解,對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都會帶來不良影響。
●第二條:適量運動有益于情緒健康,可預防、緩解焦慮抑郁。
運動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內容之一,對于心理健康也有幫助和益處。運動尤其是有氧運動時,大腦釋放的化學物質內啡肽又稱快樂激素,不僅具有止痛的效果,還是天然的抗抑郁藥。太極拳、瑜伽等注重覺察和調整自身呼吸的運動有助于平靜情緒、緩解焦慮。運動還可以提升自信、促進社會交往。堅持適量運動,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鍛煉30分鐘以上,對于預防和緩解焦慮抑郁更為有效。如有必要,可尋求醫生和專業人員的幫助,根據自身情況制訂運動方案。
●第三條:出現心理問題積極求助,是負責任、有智慧的表現。
出現心理問題卻不愿尋求專業幫助是常見而有害健康的表現。其實求助于專業人員既不等于有病,也不等于病情嚴重。相反,往往是心理比較健康的人更能夠積極求助,他們更勇于面對問題、主動做出改變、對未來有更樂觀的態度。出現心理問題可求助于醫院的相關科室、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和社工機構等。求助的內容包括:尋求專業評估和診斷、獲得心理健康知識教育、接受心理咨詢、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等。
●第四條:睡不好,別忽視,可能是心身健康問題。
睡眠質量是心身健康的綜合表現。常見的睡眠問題包括入睡困難、早醒、夜間醒后難以入睡、經常做噩夢等。睡眠不良提示著存在心理問題或生理問題,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視的警示信號。多數睡眠不良是情緒困擾所致,抑郁、焦慮等常見情緒問題都可能干擾睡眠。焦慮往往導致入睡困難,抑郁則常常伴隨著失眠早醒等問題。另一方面,睡眠不良會影響心理健康,加重心理疾病。睡眠不足會損害情緒調控能力,使負面情緒增加。
●第五條:抑郁焦慮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評估,積極治療。
抑郁癥和焦慮癥都是常見的心理疾病。如果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精力缺乏持續兩周以上有可能患上抑郁癥。抑郁癥可導致精神痛苦、學習無效、工作拖延,甚至悲觀厭世。抑郁患者具有較高的自殺風險,需要及時防范。焦慮癥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要特征。主要表現為無明確客觀對象的緊張擔心、坐立不安并伴有心跳加速、手抖、出汗、尿頻等癥狀。公眾要提高對自身情緒健康的覺察能力,及時尋求科學的評估方法,盡早求治,防止問題加重。抑郁癥、焦慮癥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或兩者相結合而治愈,及時治療有助于降低自殺風險,預防復發。
●第六條:服用精神類藥物需遵醫囑,不濫用,不自行減停。
藥物治療是針對許多心理疾病常用而有效的治療方式之一。精神類藥物種類繁多,藥物在用量、適用范圍與禁忌、副作用等方面各有特點,精神類藥物必須在精神科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不得自己任意使用。某些藥物的濫用可能會導致藥物依賴及其他危害。在用藥期間,要把自己的實際情況及時反饋給醫生,尊重醫生的要求按時復診,聽從醫生的指導進行藥物類別及用量的調整。在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后,應繼續聽從醫生的用藥指導,不可急于停藥。自己任意調整藥量甚至停止用藥可能帶來病情復發或惡化的風險。藥物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其表現和程度因人而異,應向醫生溝通咨詢,切不可因為擔憂藥物的副作用而拒絕必要的藥物治療。
●第七條:兒童心理發展有規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學引導。
兒童心理發展包括感知覺、認知、語言、情緒、個性和社會性等方面,各有其內在發展規律。在存在普遍規律的同時,不同的兒童在發展的速度、水平、優勢領域等方面存在差異。養育者需了解兒童發展特點,理性看待孩子間的差異,尊重每個孩子自身的發展節奏和特點。越是早期的發展階段,對一生心理特征的影響就越大。兒童心理發展是先天因素與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家庭是最重要的環境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圍有益于兒童的身心健康。懲罰是短期有效但長遠有害的管教方式。比獎懲更有效的,是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情緒和需求,科學引導。養育者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反思和成長。養育者要把握好尺度,即要支持引導,又不要急于干預。在兒童發展中,有些“問題”其實是常見的過程,會隨著成長逐漸消失。養育者有時可能會夸大或忽視孩子的問題,要開放地聽取他人的反饋,或向專業人員求助。
●第八條:預防老年癡呆,要多運動,多用腦,多接觸社會。
老年癡呆是一種發生于老年期的退行性腦病,目前尚無特效藥物能達到治愈效果,所以早期識別和干預尤為重要。老年癡呆主要癥狀包括:記憶退化乃至影響生活、難以完成原本熟悉的任務、難以做出決策、言語表達出現困難、性格發生變化等。通過認知功能評估可早期發現老年癡呆。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預防老年癡呆。老年人要多運動、多用腦、多參與社會交往,包括:保持規律運動的習慣、增加有益的戶外運動、保持學習與思考的習慣、積極進行社會交往等。
●第九條:要理解和關懷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視,不排斥。
人們對于精神心理疾病的恐懼和排斥很多是出于對疾病的不了解。實際上,精神心理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療后,可以緩解乃至康復。因此,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經過有效治療,癥狀得到控制后,可以承擔家庭功能、工作職能與社會角色。把患者排除在正常的人際交往和工作環境之外,是不必要的,也是不恰當的,會為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新的壓力。對于能夠維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為其提供適當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有利于病情的好轉和康復。
●第十條:用科學的方法緩解壓力,不逃避,不消極。
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人們會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緩解。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減壓方式看起來當時能夠舒緩心情,但弊大于利,是不健康的減壓方式。例如,吸煙、飲酒、過度購物、沉迷游戲等方式。雖然當時可能帶來心情的緩解,但是也會帶來更多的身心健康和生活適應的問題。通過學習科學有效的減壓方式可以更好地應對壓力,維護心身健康。第一,調整自己的想法。找出導致不良情緒的消極想法;根據客觀現實,減少偏激歪曲的認識。第二,積極尋求人際支持。選擇合適的傾訴對象,獲得情感支持和實際支持。第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采用適量運動和健康的興趣愛好等方式調節情緒。判斷什么是科學的減壓方式,主要是看這種方式是否有利于更好地應對現實問題,是否有利于長遠的心身健康。
“六”字防治慢性病
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慢性疾病已成為常見病。到底如何有效地防治這些疾病呢?請你記住以下6個字——
1. 知
首先,要通過學習來懂得慢性病防治的各方面的知識。現如今,我們處在信息發達的社會,很多慢性病防治知識參差不齊。相對來說,權威指南、醫學教科書、中國衛生部、中國疾控中心等權威機構發布的文章和專業醫生醫囑就比較靠譜。但再靠譜的平臺,有時也會出錯,需要多方相互印證。
2. 食
衛生部根據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制訂了“減鹽、減油、減糖”計劃預防慢性病。但健康的飲食習慣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吃得差一點,而是要均衡營養,各種營養素都要適量攝入。我們可以參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來指導我們的飲食。慢性病患者還要根據各種疾病的特點,在醫生的指導下來制訂相應的膳食結構。
3. 動
生命在于運動,適量運動能防治慢性病。但運動要注意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持之以恒。走路是適合大多數人,容易堅持的運動,可根據自身情況每天走6000~10000步,運動強度為感覺到微喘,心率為(170-年齡)次/分為佳。運動時還要避免運動損傷,有骨關節疾病及冠心病、中風等疾病的人群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及強度。
4. 查
慢性病是就像蒙住雙眼慢慢向懸崖邊靠近的過程,你知道慘劇就在前面,但不知道什么時候發生,及時體檢讓你張開被蒙住的眼睛,讓你看清楚,你離懸崖有多近,便于及時懸崖勒馬。
5. 治
發現疾病還是要及時治療,越早治療,危害越少。許多人認為是藥三分毒,對長期吃藥非常抗拒,就像你已經在懸崖邊了,恰巧懸崖邊有棵大樹讓你抱著,你如果還嫌棄樹枝樹丫會把你的衣服弄破,一松手,下面就是萬丈深淵。
6. 早
對付慢性病要早,早學習、早預防、早檢查、早診斷、早治療,在沒到達懸崖邊就止步,還看夠一路風景,豈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