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蘋果健康(青蘋果健康app不能用了嗎)
作者:深度睿智
俗話說,“前有車后有轍”。 前來攪局醫療行業的又不止一家互聯網醫療公司。然而, “曲高和寡”從來都是真理。
騰訊醫療戰略下的“騰愛醫生” 不到3年時間夭折了。6月4日,成立于2013年11月,定位於“熟人醫患”互聯網醫療的青蘋果健康管理公司公布了該業務停止運營的消息,“甩鍋”的結果讓人有錯愕感卻不難理解。青蘋果的謝幕或許其創投團隊內部也不清楚地知道青蘋果的短板在哪兒?掉入了“猜到了開頭卻沒猜到結尾”泥坑中被焦慮逼迫。
“捉襟見肘”,誰在頂端仁者見仁,誰在最低處眾口一詞。
中國古話講“天時地利人和”,又講“時也,勢也”。凡事都有機緣,在時機不成熟的時候,貿然推進,帶來的只能是糟糕的結果。
從某種程度上看,互聯網醫療需要具備兩個能力:足夠多的運力和良好的互聯網系統架構的能力。換句話說,其核心有三個,一個是流量和獲客能力,第二是精細化運營的能力,第三是獲取醫生的能力,此外還有品牌,這些都是互聯網醫療需要具有的壁壘,也是傳統醫療發展很難超越的。倘若在運力、需求都比較低的情況下,匹配的效率就會下降,盈利也會變得很難。
曾經互聯網醫療狀態就是現在互聯網醫療狀態的風向標。為什么這么說?因為互聯網醫療生存背后,面對資本是一種被動選擇權,是一種被動承擔命運的意志,是由權責機制、互信建立、治理模式轉化為事實上空轉的標志,這也意味著,互聯網醫療由被動變主動,由客觀變主體是無能為力,依然活在“及時撈一把”的心態交集中,難以實現長足的進步也就自然而然了。
同樣,對青蘋果來說,這些年,主要是針對“熟人醫患”這個業務層面來展現產品和服務實力。于高光時刻,有過創投業界肱股之臣多次相當可觀金額的資本支撐,服務了500萬用戶,并且轉化了可觀數量的付費用戶。
事實上,青蘋果在踐行醫療服務靴子落地的幾年中,也是把付費用戶增長盈利效果放在了重要位置,僅僅是背靠資本實力更有底氣地燒錢,現有的盈利模式似乎也沒有什么翻新的花樣,也沒有打造出標準高效的商業化之路。
一方面有業績止損的壓力,其要通過擴大業務規模來實現多元營收;虧損問題卻一時難以解決,又要面臨互聯網行業“不增長就是死”這個鐵律的驗證;另一方面,不斷深入細分垂直的醫療產業鏈,就意味著還將加大投入,業績增量壓力的天花板已觸頂,創投團隊也同樣對遭遇危機后未能形成未雨綢繆這樣一個完整的認知閉環。
顯而易見,青蘋果“甩鍋”背后真正的緣由在於平臺認知上的差距導致自身難以把握住醫療行業變革中的機會,缺少良性的用戶增長和實時戰略產品迭代的支撐,瞄準醫療服務紅利,實現付費用戶增長這個最大的癢點,痛點是沒有重視起用戶數和活躍度為何下降這個對于任何互聯網醫療都是致命的問題。要做好與團隊進行長跑的心理準備,很難在幾年的時間就獲得比較理想的或至少是比較明確的回報。
以此來看,青蘋果并不是投資者心目中原來良性增長正在爬坡的公司,“虧錢賺吆喝”的玩法只能讓投資者的攻擊使得CEO處于忍無可忍的狀態。即便公司內部創投團隊逆勢硬懟,或事后追因既顯得尖酸刻薄,又無濟于事。
互聯網醫療發展需經得起醫療服務特征的考驗
在互聯網醫療博弈中,相似性的互聯網醫療都是在各自成長的路徑里,戰略浮躁已司空見慣,遵循的是在線答疑解惑—聚集流量—付費用戶—業務項目延伸這種并沒有明顯差異的商業模式,更加經不起從技術標準、網絡架構到拓展整個產業鏈能力的全新挑戰。
現在的業務至少和醫療服務本質是“撞題”的。未能搞清楚互聯網醫療基本業務構成是由用戶買單、不受專業門檻或政策壁壘限制的推廣復制,以及醫生為主導核心的上下游利益這種結構性的閉環。也就是說,符合醫療本質的互聯網醫療才是其操作系統服務核心的所在。
基于互聯網醫療問題的復雜性,顯然遠遠超出各方的預期,需要時間讓公眾對這一復雜問題形成認知,需要時間讓互聯網醫療問題具體牽涉到哪些挑戰逐漸浮現,需要時間讓利益沖突的各方在矛盾的沖突發展中達成妥協和共識,形成更為清醒的認識。
事實上,不少互聯網醫療公司面對真實的醫療服務市場現狀,在C端巨大的用戶流量面前,缺乏醫療服務現實場景經驗,也沒有運用深入醫療本質作為長板運營,hold理想的進展,還是以往固化思維,不習慣承認自己沒有打不贏的仗,都太過急于求成,以背離行業生態發展的方式去成長,違背了醫療行業“慢”的必然規律。
鑒于醫療本質特征考驗的是產品成熟度,互聯網醫療明顯缺陷是在醫生臨床決策能力上的弱勢,自然會對自身深度發展產生一些阻礙,但市場不能將互聯網醫療的發展看做僅僅是一條單一路徑。
那么,在資本支持互聯網醫療賦能服務場景落地應用的情況下,究竟是在進行純粹的醫療服務創新,還是被商業支持圈到了某一個籠子里?是否會對互聯網醫療發展方向上路徑的選擇產生了哪些影響?
互聯網醫療發展復合型人才不可或缺
現今互聯網醫療平臺人才是魚龍混雜的,相比在復合型人才團隊選擇上,核心團隊面臨著缺失醫生為主導地位的結構性支撐閉環的巨大考驗,尤其緊缺具有現實醫療服務場景豐富經驗和話語權的醫療專業人才。
從青蘋果創投團隊架構能力背景的視角來看,不管是在口碑上,還是在影響上,都可以說有著三個顯著的共同點。
一是創投團隊合伙人、投資人和大咖,包括站臺背書的,其背景都是有充足資本資源長于操盤互聯網產品和整合管理大企業,但同樣缺乏操盤醫療服務項目能力和經驗。練好基本功很重要,既然吸收但又消化不了醫療服務底層邏輯,那就好好做自己擅長的。
二是創投團隊里依然稀缺有醫療背景或熟悉相關行業的專業人員。從平臺所需專業團隊、醫生資源乃至吸收醫療行業經驗做時間沉淀過程看,壓根靜不下心來,只是把資本作為了強大需求,以此來帶動互聯網醫療發展的方向,這就很難沉淀出業務項目在互聯網端的優勢。
三是緣于創投團隊不同的文化圈層之間認知的壁壘,洞察醫療行業底層邏輯先見不足,通常都會將最淺表的醫療常識,給出看似理解的解釋,而且是多角度的理由。其實以為懂了跟真正懂了是兩碼事,最大的痛點是做了未能看得懂的醫療行業。
說到底,這些年,互聯網醫療在實踐醫療服務過程中,的確是存有過多的槽點。青蘋果能給互聯網醫療哪些啟示?現今困境中的互聯網醫療可破局之道的底線在哪里,怎么破?邊界在哪里,未來趨勢又會怎么走,卻沒有人說得清。倘若再聽到互聯網醫療這個或那個梗的消息,就是在向用戶告別。
以“事后諸葛亮”的旁觀者姿態,當然可以說:獨自闖蕩互聯網的“黑暗森林”,勢必會危機四伏。更何況,在與森林中同類物種競爭時,幾乎沒有任何先天優勢,它并沒有借力互聯網醫療平臺上的醫療人才,技術與數據優勢。
但愿互聯網醫療創投者能對赤兔折戟這段失敗的冷經歷背后多做一些熱思考,從慣性的認知中走出一條可視失敗為探尋互聯網醫療前方可能性的必經之路,也是一個很有前途的思路。互聯網醫療發展是在變與不變之間,現今走到了必須做出改變的關口,為行業添加新的商業故事。
橫看成嶺側成峰,互聯網醫療領域最后的贏家是誰,或許現在還不能見分曉,但事實卻知道,能夠對醫療行業態勢變化做出理性預判,堅持做醫療行業底層邏輯,有可能做好更復雜、壁壘更堅固的醫療行業,目前活下來的未必是產品最好的;但率先出局的,一定是最早彈盡糧絕的。
筆者作為一位獨立的資深醫療行業觀察與實踐者,更如是感慨地說,醫療行業是個復雜系統,各種變量彼此糾纏,讓沙盤推演變得勉為其難。說這么多并不是真正的不看好互聯網醫療的價值,只是對互聯網醫療實質性發展趨勢,進行審慎的思考,不用和稀泥、不用彼此中庸,以一種勸諫的姿態在此表達意見,讓行業對互聯網醫療的認知會因此變得更加辯證和包容。
今年3月份,筆者曾在“互聯網醫療為何陷入運營困境”文章中點評到:互聯網醫療發展的問題,不只是“投入資本”,“有耐心”,“給團隊自由”,“調整打造新產品”理念的聚合,而是互聯網醫療堅實基礎這條路線的著力點在于:互聯網醫療實質性發展必須結合醫學學科強勢業務的背景才能深入呈現出來核心競爭力。這樣結果主要得益于兩個方面的基礎:醫生資源和團隊經驗。但并不容易,互聯網醫療發展必定是一個緩慢的爬坡過程。
作者:| 郭俊 主任醫師、資深醫院運營管理職業院長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系我們(郵箱:guikequan@hmkx.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