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對蝦_健康對蝦圖片大全
根據池塘條件與水源干凈程度,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做水方法,切實做好放苗前水質的管理。
最近幾年,我國南方對蝦在養殖過程發生病害的時間越來越早。大家往往都把蝦病發生原因歸咎于蝦苗質量及惡劣氣候頻頻出現。誠然,這兩者是養殖前期對蝦發病的原因之一,但筆者經過多年來在各地的走訪、摸索和試探,發現養殖周邊水環境變“富”了,這是造成了大多養殖水源的生態不利于養蝦,從而導致對蝦容易發病的主要原因!
水環境“富”了,水中的有害菌藻就會成為優勢種群,如果還是按過去培水操作,就會培起不利于對蝦生長、以有害菌藻為主的水體生態,此時水環境產毒力明顯增強,會直接危害魚蝦,EMS頻頻發生就是例證。
此處,水環境“富”了,水體就會富集各種過去沒有或量少不會對魚蝦產生危害的藻毒、菌毒等毒素,這些毒素直接損傷對蝦肝組織,造成肝病變、急性壞死等。
而且,水環境“富”了,水中有機質過量便沉積覆蓋在底土表面,導致底土中的礦物質不能擴散到水中,造成水體總硬度下降,即水變軟。其最終結果是造成水體PH居高不下難以放苗、水色不穩、頻頻倒藻、養殖過程PH波動大、蝦肌肉白濁抽筋蛻殼困難,甚至蛻殼不遂等等,這些現象都說明水已經變軟。
總而言之,水源“富”了的現狀,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改變水體的微生態,以改變水體的菌相來改變水體微生態;接著我們要做的是,如何讓水中這些有機無機物質降解轉化為藻類營養元素,供藻類利用,這樣既能培藻,又能凈化水質,優化水環境。
全程保持水環境的自凈力高于產毒力,堅持氧底堿底。
全程維護水體有益藻類的旺盛生長,以吸收利用水中有害物質。養藻嚴格按照“前期以菌帶藻,中期補菌追肥保持菌藻平衡,后期以藻促菌”的水質管理原則,做好氧底堿底的底質管理措施,保持水環境良性平衡,確保池塘有充足的溶解氧,足夠的總堿度和總硬度,并盡量保持水質因子的相對穩定,以免造成對蝦應激。
水體富營養化,造成水軟、PH值偏高,倒藻等不良現象頻頻發生,生長在這樣環境下的對蝦易發病害,從料臺內的對蝦看見,只有一條蝦是比較健康的,其他的蝦都是亞健康的,如糞便糜爛、紅須、半胃,體色不一泛黃、無光澤,心臟看不清,包膜藍綠,空腸,肝腸胃出現病變等。
祛風健體,提高對蝦的抗逆力。
祛風是一個中醫概念。風指風邪,泛指由風致病的一種致病因素。因風邪引起的疾病特點是發病快、變化多、好得快;祛風即是消除風邪、治療因風邪引起的疾病。引用在水產養殖上,“風”泛指內外環境的不適因子及應急反應。祛風就是消除不適因子、緩解不適反應、治療由應急誘發的各種病害。不適因子有天氣急劇變化、水質的理化因子等;應激則是指魚蝦對外界環境條件變化所產生的適應性和保護性反應,外部環境條件的變化則稱之為應激原。
應激原有兩大類:一是天氣和水環境因子變化,一是飼料營養不平衡或超標所引起的營養應激。
外界環境應激反應具有雙向性,適度的應激可增強魚蝦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如白對蝦經過馴化可以在純淡水中生存;但頻度大或長時間作用的應激,則會引起魚蝦的耗氧量加大、新陳代謝快、消耗能力增多,體內有害物質積累增加,并削弱對蝦體質和抵抗力;若超出了對蝦的適應范圍時,會損傷對蝦組織器官(如肝萎縮、鰓絲腫大等)或引起代謝障礙,誘發病害,甚至造成死亡。如白對蝦從海水中一下子移至淡水中,它只能生存幾個小時,時間長了就會死亡。
對蝦常見應激反應的癥狀:
①大觸須發紅或斷須、尾扇發紅,游泳足變黃、步足發紅,體色發紅、暗淡、無關澤不透明,肌肉白濁、抽筋、壞死等。
②腸道斷節、水腫、甚至腸炎、空腸空胃等現象。
③減料甚至不吃料,出現游塘現象。
④容易受驚跳塘。
⑤應激蛻殼困難或蛻殼不遂。
⑥出現黃腫鰓等鰓病癥狀。
⑦肝病變。
⑧偷死。
肝紅肝前端萎縮,空腸不空胃,腸道不清晰,一般都是由于水中中毒素引起的中毒,導致蝦不長。遇到刮風下雨,就會出現應激蛻殼不遂等不良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