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融通為啥沒人【知乎中國融通】
資本緊抱轉融通、量化不肯放手,導致A股沒人玩!資金日益枯竭!
近年來,中國A股市場的低迷表現令許多投資者感到困惑和失望。市場流動性日益枯竭,新增資金明顯不足,投資者紛紛退場。這一系列問題的背后,隱藏著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利益集團通過轉融通和量化交易對市場的操控,正逐步侵蝕著A股的健康發展。
轉融通機制原本是為了提高市場流動性和交易效率而設計的一種金融工具。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這一機制卻被一些利益集團用作操控市場的工具。他們通過大規模的轉融通業務,獲取大量股票來源,然后利用量化交易手段高頻交易、操縱股價,嚴重影響了市場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量化交易,即通過數學模型和算法進行的高頻交易,本質上并無可厚非。但在A股市場,由于監管不力和市場結構不完善,量化交易往往成為大資金操控市場的利器。這些機構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龐大的資金優勢,頻繁進出市場,制造波動,吸引散戶跟風,再通過反向操作獲利。這種情況導致市場波動加劇,普通投資者難以捉摸市場規律,最終被迫退出。
公募基金作為一種重要的市場參與主體,其行為對市場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一些公募基金并未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反而成為了市場操控的幫兇。通過參與轉融通業務,公募基金在高位接盤高價股,將風險轉嫁給普通投資者,損害了基民的利益。
數據顯示,近年來公募基金在高位買入的股票中,不少最終表現不佳,令基民損失慘重。如果能夠對公募基金的行為加以制約,例如禁止其參與轉融通業務,或限制其高位買入高價股的行為,那么公募基金將更能保護基民的利益,吸引更多投資者留在市場中。
一位網友評論道:“如果公募基金真的為基民著想,就不該去追高那些已經被炒高的股票,更不該參與轉融通這種風險業務。”這一觀點代表了不少基民的心聲。
為了解決A股市場的現狀,專家們提出了多項建議。首先,需要加強對轉融通業務的監管,避免其被利益集團濫用。其次,應當對量化交易設定更嚴格的規則,確保其在市場中發揮積極作用,而非成為操控工具。此外,對于公募基金的行為,也需要更嚴格的規范,禁止其在高位買入高價股,保護基民的利益。
中國證券市場研究所的一位專家指出:“只有通過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和監管措施,才能重塑A股市場的健康生態,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回歸。”這一觀點得到了廣泛認可,許多業內人士呼吁監管機構盡快采取行動,恢復市場信心。
當前,A股市場正處在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利益集團的操控和市場結構的不完善,使得投資者信心受挫,市場流動性枯竭。然而,通過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和監管措施,A股市場仍有望重現輝煌。只有消除利益集團的操控,規范公募基金的行為,才能真正吸引增量資金,恢復市場活力。
廣大投資者的利益需要得到保護,市場的健康發展需要所有參與者的共同努力。你對當前A股市場的狀況有何看法?你認為應該采取哪些措施來改善這一現狀?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讓我們共同探討A股市場的未來。
開了12次重要會議,為何就是沒人去落實?
碧翰烽/文
據媒體報道,在開展生活污泥無害化處置工作時,某地市委、市政府先后召開12次市委常委會和市政府常務會等有關會議,但“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致使大量污泥長期違法臨時堆存。
如果從會議的重視程度來看,應該是相當重視的。一是會議規格比較高,上述幾個會議應該屬于主要領導親自部署要求的;二是會議頻次比較高,就一項工作,連續召開12次相關會議,可謂是反復強調、多次調度,誰還說不重視?三是會議影響也應該比較高,像此類會議,肯定是會通過新聞媒體予以報道的,那么在社會上也就能形成輿論氛圍,應該是有利于工作開展的。
可令人尷尬的是,如此之會議重視,卻始終就沒人去解決那些污泥。
在當下一些地方或單位,會議究竟是干什么的,相信各有各的考慮。有的就是為了走個形式,有的就是為了推卸責任,有的就是為了刷個存在感,至于有多少會議是真正解決問題的,其實開會者、參會者都是心知肚明的。
這其中是有密碼的,真正務實的會議就是緊盯一個“實”字,解決的問題是“實”的,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也是“實”的,措施保障也是“實”的,而不只是在那里空談大道理、空講大認識,而不只是把精力放在開會上,卻忽視了促落實。
明白了這些密碼,你就會知道,為什么有些會議能夠得到真正落實?有些會議就只是停留在會議?
所以,將工作真正落地落實,首先要看開會的組織者,是不是把工作真正當作工作來抓,還是只是作個樣子,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有的是表面重視,實際上沒放在心上。有的工作就是到開會就結束了。
其次,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缺乏抓落實的能力。如何將一項工作、政策落到實處,除了有堅定的決心和鮮明的態度之外,實際上還需要工作思路、工作能力。
至少從近些年有的地方出現“一刀切”“簡單粗暴”等執行手段來看,就會明白,這其中除了某些因素之外,有一點就是缺乏抓落實的能力。
這種能力,要有現代化的思維理念,要有法治思維方式,要有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融通,還得要有真正的為民情懷。否則,有些工作執行就可能出現問題。
畢竟有的人還是想把工作做好,但就是沒有什么辦法,用得最多的可能就是開會、發文、督查,除此之外,似乎就無能為力了。
由此也值得一些督查檢查者注意,督導一項工作的落實,絕不是開了會沒有,絕不是開了多高規格的會議。有的地方或單位可能什么會都不用開,卻能把工作落到實處,但又可能因為沒有開會而受到批評。
所以將督查的視角轉向真正的結果導向,轉向真正的民意導向,而不去過度追問那些會議、文件、資料,相信可以讓人把更多的精力與注意力擺到一線、擺到工作上來。
當然,有些問題也可能屬于歷史遺留問題,解決起來的確十分困難。還有的問題涉及多方利益,困難重重。也有一些問題涉及到大量人財物等方方面面資源的投入,或許如“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樣的問題解決,就更需要考驗能力與智能、忠誠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