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榮成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 榮成海洋高新區
威海(榮成)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 拉開現代科技園區框架
齊魯網威海3月17日訊(通訊員 唐凱 榮成臺 付振宇 梁育瑋)位于榮成市南部沿海的威海(榮成)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于2015年12月獲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是威海市五大重點產業園區之一,也是省內唯一的海洋生物科技園區。園區自運作以來,通過精準定位、科學規劃、專業運作、筑巢引鳳、集中突破等系列創新舉措,迅速拉開了海洋科技新城的發展框架。
在海洋高新園城市建設項目的舊村改造工程現場,記者看到工程車輛馬達轟鳴、穿梭不息,各項施工作業有序進行,一片火熱繁忙的建設場景,不久的將來,這里將崛起一個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居住區。
威海(榮成)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籌建組、規劃建設部副部長劉福江表示:“這個項目,作為整合園區城市公共服務功能的重要載體,對區域內玄鎮、蚧口等5個村居進行統一搬遷、集中安置,惠及村民2500多戶。預計2018年完工投入使用,屆時將形成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新型城市社區。”
圍繞建設創新型城區和現代科技城區的目標定位,海洋高新園明確了“一心一環·三區兩帶”的空間規劃格局,今年啟動實施總投資20多億元的基礎配套、居民安置、功能設施等城建項目,率先建設重點突破區域。
劉福江說:“按照產城融合的發展思路,我們不僅要打造海洋生物科技產業發展的專業化園區,還要建設全市環海發展的重要城市節點。今年,完成4條、3.4公里路網和水系景觀建設,科創大廈下半年開工,明年完工,用最高標準和速度提升園區的整體品質形象。”筑巢引鳳、孵化創新,是海洋高新園推動高新技術產業聚集的又一有力舉措。其中,海洋醫用食品研發平臺項目與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成立國內第一家醫用食品研發機構。目前,正在進行平臺實驗室建設,計劃年內進行4項膳食纖維和生物酶產品中試,成功研制新產品2個以上。
山東大學泰山學者、海外特聘專家方詡博士表示:“政府花了很大的力氣,采購了相關的儀器,給我們整個創業創新提供了全力的支持,這里將來不僅僅是我們一個團隊的首選選擇,還有越來越多的將來高層次的人才,都會選擇這個地方進行創新創業。”
除海洋醫用食品研發平臺項目外,高新園目前已成功引進海洋醫用食品、海帶液化酶解提取、磷蝦油提取、新型基因載體產業化等6個研發項目。圍繞加速聚集科研創新資源,園區從產業鏈前端的研發環節入手,投資3億多元,規劃打造了創新中心、創業服務中心、專業孵化器和海洋生物夢工場四個平臺,配備進口核酸分析儀、活體基因電轉儀等先進設備500多臺套,構建“苗圃+孵化+中試+加速”的全過程、全服務創新鏈條。
山東省榮成市: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規劃出爐
日前,榮成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控規由全國頂級規劃設計院——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完成,標志著園區空間格局、功能區域、建筑形態、土地利用等內容正式確定,園區進入加速建設階段。
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是山東省榮成市第一個國字號園區,位于石島管理區西部、人和鎮東部沿海區域,總面積37平方公里,定位打造全市海洋生物科技產業主戰場,沿海城市帶向南突破的城市節點。
據介紹,園區按照“特色引領、創新驅動、環境優先、產城協調”的發展戰略進行規劃設計,以打造特色小鎮、創新引擎、生態家園為目標,依據園區區位條件和產業定位,確定了“一心一環、三區兩帶”的空間布局規劃格局,全面突出海洋高新產業特色、功能復合特色、山海環境特色,發展科研創新功能,加速產業轉型突破升級,集聚特色鮮明的海洋高新產業,構建海洋生物科技產業聚集區、創新示范區和宜居發展區。
“一心”是指園區綜合服務核心;“一環”指串聯各個產業板塊和居住板塊的生產生活環;“三區”指的是產業服務配套區、產業優化發展區、產業重點拓展區;“兩帶”是指圍繞山海田園環境的山水休憩帶和濱海風情帶。按照規劃確定的發展時序,海洋高新園近期重點將建設產業優化發展區和產業配套服務區,主要包括核心區基礎配套建設、居民安置工程、生產服務設施建設等重點內容。
目前,已快速啟動實施了5村并區改造安置項目。據了解,該項目對區域內玄鎮、蚧口等5個村居進行統一搬遷、集中安置,建設總建筑面積36萬平方米的集中安置區。目前,安置區建設工程的各項工作正快速推進,計劃2月底前完成全部60萬立方米基槽開挖,4月同步啟動37棟住宅樓主體建設,至2018年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同時,此次規劃編制還對園區核心區進行了城市深度的詳細設計。核心區總面積0.97平方公里,主要建設環湖水系景觀、行政服務、科研孵化、企業研發、商務辦公等功能設施,打造園區加快發展、加速崛起之核。
為快速推進核心區建設,海洋高新園制訂了園區三年工程建設計劃,明確園區道路路網、重點區域開發等工程的施工節點安排。今年,將規劃建設環核心區路網道路4條、3.4公里、4.3萬平方米,綠化11.8萬平方米,并建設環湖水系景觀。至2019年再建設道路5條,完成科創大廈、標準化廠房、科研孵化設施主體建設,用三年時間拉開大框架,初步具備精品城市規模,五年內完善核心區承載服務功能,全力打造國家級海洋高新技術產業高地。(記者 林磊 通訊員 梁育瑋)
43位院士、專家“扎堆”威海榮成為了啥?
來源:【威海新聞網】
“海帶變成海帶卷只是食品,變成碘膠醇,只是,變成保健品,再到藥品,直到海藻纖維、海洋醫用材料,這才到高端了。”近日,在威海舉行的榮成市水產品精深加工懇談會上,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李乃勝表示,“高端化”是榮成市實現精致水產的必由之路。
尋山集團在國內率先實施三角褐指藻工廠化養殖
在另一場海帶健康養殖與產業發展懇談會上,尋山集團、鴻洋神集團、俚島海科等企業負責人則將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孫松等專家提出的采取疏散、離岸養殖、輪作等方式,加大海帶苗種繁育,研發選育抗病害苗種等建議一一記錄,列入了新一輪的海帶養殖方案里。
這些寶貴建議,都來自于今年開展的“院士專家榮成行”活動。當前,榮成市正著力打造高端裝備與智能制造、海洋生物食品及醫藥、核電裝備與新能源、高新材料、電子信息等5大制造業和文旅康養、現代物流等2大服務業為主體的“5+2”現代產業體系。作為“榮歸故里”計劃實施的重要載體和“榮聚英才”系列引才品牌活動,近期榮成市舉辦了“院士專家榮成行”“高層次人才榮成行”等多場活動,累計引來43位院士、專家對“5+2”產業鏈進行把脈問診,乃至精準獻策到“一根海帶”的全鏈條、各環節。
活動期間,院士、專家精準“把脈”海帶產業,提出發展環境友好型高效生態養殖,強化海帶種質資源庫建設,加快海帶良種繁育推廣等建議。精準“把脈”水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院士、專家描繪了“名牌化、自動化、精細化、高端化、特色化”發展藍圖,探索榮成市水產品精深加工發展新模式。李乃勝、孫松院士也獲頒“榮成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咨詢委員會委員聘書”。
位于榮成市石島管理區的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園
此次“院士專家榮成行”還促成了威海海高園、南京農業大學、世代海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三方合作協議。南京農業大學海藻與作物綠色健康工作站、科學技術部教育部南京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分布式專家站、農業農村部大豆病蟲害防控重點實驗室世代海洋研究中心、山東省酶解海帶技術研究院同時揭牌,將在成果轉化、科研攻關、人才培養等方面推動海藻產業鏈延伸和現代農業綠色發展。
康派斯新能源車輛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工人正在組裝車輛
12位高層次人才也通過8月舉行的“2022高層次人才榮成行”來到榮成,向40余位“5+2”產業鏈重點企業負責人現場推介了所持創業項目和技術成果。海之寶海洋科技、康派斯新能源車輛等6家企業與參會專家簽訂合作協議,4位專家與園區、企業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除了院士、專家“扎堆”榮成,越來越多的各類優秀人才也聚集榮成。了解到“榮歸故里”計劃相關政策后,28歲的王宇毫不猶豫地帶領團隊回到家鄉榮成,創辦了波探科技(威海)有限公司,研發可穿戴生化傳感裝置,服務于醫療器械、核酸檢測等市場需求。
“這款為客戶定制研發的生化檢測傳感器,可以通過智能手表、手環實時檢測人體葡萄糖、尿酸、乳酸等生化指標,是對傳統體外診斷體系的一種變革,滿足了醫療領域新的剛性需求,填補了市場空白。”王宇拿著一張厚度只有50微米、薄如“貼紙”的傳感器產品介紹道。他表示,實打實的優惠政策及榮成經濟開發區科技創新園優越的配套生態讓企業“如魚得水”,年收入預計突破百萬元。
9月中旬,選調生畢警予已經來到嶗山街道東莊村一個多月。宣傳解答防疫政策、組織草莓種植培訓、挨家挨戶走訪群眾……26歲的畢警予已經和村民們打成一片,她正著手摸索草莓電商銷售渠道,爭取在12月底草莓上市時,村里4個大棚的草莓不愁銷路。
“‘榮歸故里’計劃,既是一場優化涉企服務、招引優質項目、推動‘5+2’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大行動,也是一場‘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引育創新大行動。”“榮歸故里”計劃工作專班相關負責人介紹,榮成市今年開展了系列“榮成行”活動,制訂了《關于實施“榮聚英才”計劃支持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拿出“真金白銀”吸引集聚各類優秀人才創新創業。截至目前,榮成市已對接60余名高層次人才,86名優選大學生扎根榮成,其中榮成籍人員36人。(Hi威海客戶端記者 杜曉瑩 通訊員 李鐘蕓 李振宇/文 記者 孫大偉 朱春曉/圖)
本文來自【威海新聞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