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產業是朝陽產業嗎,什么是居家養老服務
聶梅生:養老產業是“夕陽人”的“朝陽產業”
中國網財經2019全國兩會報道——“解讀新精神”系列策劃
作者:全聯房地產商會創會會長 聶梅生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到,要大力發展養老特別是社區養老服務業,對在社區提供日間照料、康復護理、助餐助行等服務的機構給予稅費減免、資金支持、水電氣熱價格優惠等扶持,新建居住區應配套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改革完善醫養結合政策,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
目前我國養老產業進入比較快速的增長期和轉型期,這次政府工作報告關于養老產業的說法是非常有指導作用的,我看了以后也非常受鼓舞,我認為養老產業是“夕陽人”的“朝陽產業”。
從我國的老齡化現狀看產業發展的話,第一個是我國從2017年以后,老齡化的進程開始加快,需要進入養老的人群開始急劇增加,年齡段也開始向下傳遞。對產業發展來講,增速比絕對數更重要。老齡化增速上升必然就要有應對措施,原來的“機構養老”占其中一部分,現在大量的“居家養老”等方式也發展起來了。
第二個方面是進入“養老”的這些老人,比如說40后、50后等,他們開始和獨生子女政策銜接。獨生子女能夠提供的照護相對是缺乏的,所以就需要社會的照護,政府、機構以及金融力量的支持,養老也逐漸成為復合型的養老。
第三個方面,當前中國老年人的壽命開始增加,但進入“老年”的年齡并沒有變,所以老年群體總量增加了,對醫療、保健等服務的需求也大大增加,這個很大程度上將推動服務業的發展,以及拉動我國的內需。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我國正處于產業升級階段,當前很多科技產品,像互聯網、大數據、AI(人工智能)等都可以在養老領域得到充分的應用,這部分的內需對國家經濟的推動作用確實是不可小覷的。
當前養老產業還處于一個成長的過程中,未來養老產業的發展,我認為有兩個趨勢,一個趨勢是綠色健康。這次政府工作報告當中也提出綠色發展,綠色發展其中一個方面就是健康發展,對人健康的呵護。綠色發展最終目的是落實到人,而其中老年人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個趨勢是智慧化。現在家庭的智慧化、社區的智慧化、城市的智慧化,都是非常重要的趨勢。未來養老產業的發展也將與科技產品的應用密不可分。未來的老年公寓的很多設施都將能夠實現智慧化和數字化,也可用大數據分析老年人的需求,甚至機器人可以代替保姆。
以互聯網為基礎的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綠色健康將是未來養老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要想實現養老產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也必須以這兩點作為支撐。就像現在人們擺脫不了互聯網、手機,不久的未來擺脫不了5G,同樣,養老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高科技產品的應用,既然擺脫不了不如早做準備。
(責任編輯:暢帥帥)
養老服務業被稱為“朝陽產業”,但人才卻招不來留不住,原因何在?
文丨圳論評論員 姚龍華
給老人喂飯、喂藥,幫助老人做康復護理——養老護理員是從事老年人生活照料、護理服務的人員,是養老服務的主要提供者。近日,人社部與民政部聯合頒布實施《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技能標準(2019年版)》,根據養老護理員發展的新情況、新特點,增加職業技能要求、放寬入職條件、拓寬職業空間、縮短晉級時間,引發社會高度關注。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倒逼養老服務業發展提速。養老人才是養老服務業的核心。政策走得快,設施建得快,但若人才跟不上,會導致養老服務業陷入“空心化”的尷尬境地。截至2018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2.49億,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4400萬,占老年人口近兩成。按照國際上失能老人與護理員3∶1的配置標準推算,我國至少需要1400多萬護理員。而實際上,全國現有養老護理從業人員僅30萬,其中鑒定合格的養老護理員只有4萬人,面臨著數量短缺、素質參差不齊、專業能力有限等發展困境。
養老服務業被稱為“朝陽產業”,但人才卻招不來留不住。原因何在?一方面,養老服務業從業人員存在“兩高三低”現象——人員流動率高、勞動強度高,社會地位低、工資收入低、服務水平低。特別是一線護理人員,絕大多數人都不愿意去嘗試,更別說年輕人了。另一方面,養老服務業在我國尚屬于新興行業,人才培養沒有及時跟上。在現行的本科專業目錄中,更是尚未設置老年服務管理專業。
養老護理員降低門檻不問學歷,有利于擴大相關從業人員供給,以解養老服務業發展燃眉之急。“文憑不等于水平,學歷不等于能力”,是很多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用在養老護理員身上特別合適。養老護理屬于服務行業,相關技能大多通過培訓和實踐積累而來,空有學歷文憑而沒有實踐熱情是干不好的。有的從業人員可能連小學都沒讀完,但并不影響他們通過后期學習,熟練掌握養老護理技能,甚至成為行家里手。新版標準將從業人員的“普通受教育程度”由“初中畢業”調整為“無學歷要求”,降低對五級/初級工工作內容、技能要求、相關知識的限制,明確未取得小學的考生理論知識考試可采用口試的方式,通過降低入職門檻低方式,吸納更多人從事養老護理工作,緩解人才短缺困境。
當然,養老護理員職業門檻的降低,并不意味著工作標注和服務質量的降低。有人擔心,降低養老護理員準入門檻,有可能會導致一些既沒有專業技能又不夠富有愛心的人混入其中,降低養老護理質量,甚至帶來安全隱患。事實上,優秀的養老護理員是很專業的,既要懂服務技巧,傳遞更多關愛和善意,也要對醫療、康復、護理、健康管理、心理學等相關知識有所了解,隨時應對老人可能出現的各種突發狀況,確實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隨時上手的。正因如此,新版標準在取消入職學歷要求的同時,更加注重對養老護理員的技能培訓、水平考核,相當于“寬進嚴出”,保證工作標準和服務質量不掉線。比如,順應居家和社區養老需要,在各職業等級中新增養老護理員在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應具備的技能要求;強化消防知識在養老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在“基礎知識”中新增“消防安全”內容;關注失智老年人照護需求,將“失智照護”分層次納入各職業等級的工作內容和技能要求……因應養老服務的新趨勢、新需求,注重對養老護理員的日常培訓管理,推動其不斷“修煉升級”,才能為老年人持續提供高質量服務。
要推動養老護理行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須做到既讓更多人能進入到養老護理員行列,也提高養老護理員的專業能力,同時保障養老護理員的未來發展,讓這個職業被更多人認可、更受社會尊重、對人才更有吸引力。為此,人社部與民政部公開表示,將以公布實施新版標準為契機,加強養老護理員培養培訓,開展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深化養老服務機構工資分配制度改革,強化養老護理員信息信用管理,建立養老護理員褒揚機制,增強養老護理員的職業吸引力,逐步建立養老護理員隊伍建設長效機制,釋放出了強烈的政策信號。至于進展與結果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