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慢病管理 老年人慢病管理三級預防是針對
慢性病管理 要做好“三早四步”
據國家衛健委相關數據統計,我國75%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病,這意味著每4個老人中就有3個是慢性病患者。
慢性病全稱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起病隱匿,病程長且病情遷延不愈是它的特點。隨著發病率增長,慢性病已成為致死致殘的首要原因。此外,慢病治療會加重患者經濟負擔,降低其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因此,做好慢性病的早預防、早發現、早干預是健康老齡化工作的重要一環。
“三個早”很關鍵
老年人群常見慢性病主要有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代謝性異常等。心腦血管病包括常說的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等,而像糖尿病、血脂代謝異常,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則屬于代謝性異常。
“這些慢性疾病都需要長期治療、護理和特殊康復訓練,對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有較大影響。”浙江醫院全科醫學科主任陳進說。他以冠心病舉例,該病會引起心絞痛、心梗,甚至心源性猝死,就像埋在身體里的一顆定時,十分兇險。
要做好慢性病的防治,“三個早”很關鍵,即早預防、早發現、早干預。為此,國家衛生健康委啟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三減三健”(減鹽、減糖、減油,健康骨骼、健康體重、健康口腔)專項行動,持續推進心血管病、腦卒中、癌癥、慢阻肺等主要慢性病的早期篩查和干預。
陳進介紹,此前,浙江醫院在全省率先推廣老年綜合評估軟件,其中包含一系列評估量表。
“評估表類似體檢單,除了常規的病史、影像檢查之外,還要評估聽力、視力、牙齒、營養狀況,是否便秘,記憶力怎么樣等。”陳進說,除了關注老年患者的軀體,也要關注營養、睡眠狀況、平衡能力等。如今,老年綜合評估軟件已逐步被推廣至省內多地多家醫院,將慢性病篩查送到基層。
浙江醫院慢病管理工作是我省推進老年病防治工作的一個縮影。
截止去年年底,省衛生健康委在全省22個縣開展高血壓、糖尿病“兩慢病”分級診療閉環管理,規范管理率穩定在70%以上,老年人等10類重點人群簽約1600萬人,覆蓋率達78%。
健康管理“四步走”
除了政府部門、醫院的努力外,老年病專家也呼吁:老年人自己也要樹立早預防、早發現的慢性病防治理念,養成“三減三健”的健康生活習慣。
慢性病健康管理主要分四步,包括健康咨詢、健康篩查、免疫接種及藥物干預治療。陳進表示,這四步也是對就診者提出的要求。
“老年人不要等自己得病了,才到醫院找醫生開藥。其實許多慢性病發生的早期,都會有一些非特異性的表現。”陳進說,比如冠心病一般表現為胸痛,但實際上,胸口發悶、體力下降、精神不濟等現象也是冠心病的非特異性表現。
一旦出現身體不適,老年人都應及早找正規醫院的專科醫生做健康咨詢,通過醫生的檢查、詢問,做到疾病的早發現。“感覺是會騙人的,老年人平時頭痛、暈眩其實都是身體發出的警報,應盡早就醫做健康咨詢。”陳進說。
老年人還應定期進行體檢,對慢性病進行篩查。這里的體檢是指分類型體檢,比如篩查胃腸腫瘤,不一定是直接就做腸鏡檢查,可以先通過大便常規檢查,如發現有隱血,可做基因檢測,發現有危險因素不能排除時,再做腸鏡檢查。
在成年人免疫接種方面,目前我國常見的除了新冠肺炎疫苗,還有HPV疫苗、乙肝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帶狀皰疹疫苗等,陳進認為,免疫接種也是受益面廣、效益好的一種干預辦法。
警惕有遺傳傾向的慢性病
在浙大二院老年病科李天瑯主任醫師看來,健康管理要盡早開始,否則等步入老年已是一個“多病共存”的身體狀態。因此,推薦大家除了常規體檢之外,要關注自己的家族尤其是父母、兄弟姐妹是否有遺傳傾向的疾病病史,比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老年癡呆等。
其實,老年人慢性病大多是屬于增齡性疾病,只要長期規范的慢病管理,老年人是可以擁有良好的功能水平,保持健康的生活狀態,這就是健康老齡化。
有文獻報導,在年齡大于等于65歲的住院患者中,有90%以上是身患兩種以上慢性病的,平均一個老年患者口服5種以上藥物。這樣的老年共病患者建議到大醫院的老年病科進行老年綜合評估和老年共病的綜合管理。
關于如何做好日常慢性病預防?李天瑯認為,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基礎,抽煙、喝酒、不鍛煉、熬夜、飲食不規律不健康等都是健康的“大敵”。另外,在做好健康管理的同時,不要步入老年養生誤區。有的老人對自己的要求很嚴格,說千金難買老來瘦,其實醫生并不提倡老來瘦,應該是老來有肉。70歲以后,要警惕肌少癥的發生,保持適當的體重非常重要。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慢病管理要怎么管?從專科專家到全科醫生給中老年人全面建議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華
據國家衛健委公布的數據顯示,近75%的老年人群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病。多病共患、多病共存是目前大多數老年人的生活狀態,如何讓老年人更好地管理慢病,提高生活質量?
9月28日,由以嶺藥業公益支持的“健康中國行·2021人民健康之星”推薦活動廣州站正式啟動。活動旨在通過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健康講座、義診、健康達人秀等方式,讓更多的老年人了解、掌握健康科普知識,提升健康素養,做好慢病管理,提高生活質量。
在活動啟動儀式上,從三甲醫院的心血管專科專家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醫生紛紛給中老年人出謀劃策,幫助他們做好慢病的管理。
慢病管理三條“定律”
助力老年人提高生活質量
當前我國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數達到了3.3億,知曉率低、治療率低和控制率低是我國“三高”人群面臨的挑戰。如何讓這些患者提高對疾病的認識,做好慢病管理呢?
在活動現場,有100多位老年人參與活動,他們基本上都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王士超指出,“三高”是各種心腦血管疾病啟動的“鑰匙”。管理好慢病,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需從日常生活做起,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酒,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王士超強調,秋冬季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季節,結合當下的季節特點,他還向中老年人介紹了三條建議:
第一,進入秋季后,早晚的天氣還是有些微微涼意,這時候慢性病患者需要規律治療,堅持服藥,比如高血壓的患者,當你發現按照以前的劑量服藥,血壓控制不住,應找醫生看看是否需要調整藥物。
第二,建議慢病患者要監測自己的病情,比如高血壓患者,家里要備一個血壓計,糖尿病患者要備一臺血糖儀,要學會第一時間做監測,了解病情。
第三,一旦出現胸痛、心悸明顯等癥狀,應立即就診,千萬不要把小病拖成大病。
聯合多方力量,聚焦細致的慢病管理
據主辦方介紹,“健康中國行·2021人民健康之星”推薦活動將在多個省市持續開展。
“普及慢病管理和慢病防治知識,是提升患者慢病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大參林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慢病總監陳婧在活動上表示,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聯合多方力量,引導更多群眾了解、掌握慢病科普知識,踐行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慢性病發病率,提高慢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在社區里,全科醫生對于慢病的管理更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廣州市荔灣區金花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副主任醫師何梅囡向記者介紹:“專科醫生是以單病種為對象,而我們全科醫生面對的是一群人,在社區里他們就是我的鄰居,隨時要解答他們關于疾病的治療、預防的問題。現在我已經簽約了2000人,每天電話、微信不停地與患者溝通。對他們的家庭、疾病更為深入了解,所以管理起來也更為細致。”
以嶺藥業慢病組經理任計輝表示,以嶺藥業踐行企業責任,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希望通過此次“2021人民健康之星”活動,聚焦中老年群體,充分發揮慢病患者慢病管理榜樣的力量,讓更多的慢病患者能學習優秀的慢病管理經驗,助力健康素養提升。
活動現場還邀請了三位患者代表分享自身慢病管理經驗。同時,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王士超、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副主任醫師卞繼芳、南方醫院白云分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李悅嫻組成的專家團在現場進行了義診。
長假出行做好規劃,多喝水少久坐
國慶長假將至,王士超提醒中老年人,在出行之前,要提前了解目的地的天氣情況,提前做好防寒措施。因為突遇寒冷天氣,會導致血管收縮,引起血壓波動,誘發心腦血管意外事件發生。
另外,出門之前需要攜帶藥物。王士超說:“有冠心病、心律失常或者腦梗等疾病的人群,出門之前要做好旅行安排,備好一些應急的藥品,比如救心丸、救心片、救心丹等。”
其次,出行時選擇高鐵或者長途大巴出行,別久坐,時不時要走動一下。王士超解釋,因為有些中老年人雙下肢動靜脈有斑塊,如果久坐不動,下車之后腿會發生腫脹,甚至可能引起肺栓塞。另外,在旅途中要多喝水,稀釋血液,減少血栓的形成。(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王敏
科普|慢病老人日常如何保養?
原標題:科普|慢病老人日常如何保養?
在我國,老年人慢性疾病的居家護理是目前較為嚴重的問題。老年人保健是指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醫療保健、康復服務。我們的目的就是要實現健康的老齡化,讓老人能夠主動地進行自主的活動,也就是說,將老年健康的時間最大化,減少患病期,減少殘疾,改善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改善其生活質量,增加其健康期望壽命。這就是老年人的健康性。慢性疾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頭號疾病,超過80%的死亡原因與慢性疾病有關。據《國家營養狀況普查》數據,目前有1.6億人處于血脂異常狀態,高血壓患者1.6億,2型糖尿病患者2000多萬。大部分慢性疾病發病較隱匿,持續時間較久,需要“三早”,即早期預防,早期發現,早期干預。在日常的護理中,醫護工作者要和患者、家人一起努力,才能更好地解決日常的護理問題。
1常見的慢性疾病
1.心腦血管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外周大血管病)
2.惡性腫瘤
3.代謝性異常(如糖尿病、血脂異常)
4.精神異常和精神病
5.慢性氣管炎和肺氣腫
6.肥胖病
2如何進行老年慢性病管理?
老年人如果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一定要及時去正規的醫療機構就診,這樣才能及早發現病情;同時要注意家庭成員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阿爾茨海默病等基因易患的疾病史。對于老年人來說,接種疫苗或者流感疫苗都是受益面廣、獲益良多的措施。有些慢性疾病的初期患者,可以通過醫療手段進行有效的治療。在老年人群中,大部分的慢性病都是增齡性的,如果早期開始,長期規范治療,是能夠獲得較好的身體機能,維持一個健康的生命狀態,達到一個健康的晚年。
要增強老年人的健康意識,培養健康的“三減三健”,達到“少生病、晚生病、得大病”的良好效果。要做好老年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一是要加強對老年慢性病的認知。其次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平時要保持作息規律,多做體育鍛煉,學會放松自己的心情,多和家人溝通。在實際工作中,影響老人健康、長壽的諸多因素中,“合理膳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中國營養協會最近提出了中國人民的飲食保健準則,即:飲食結構要多樣化,以谷物為主要成分;多吃蔬菜,水果,土豆;經常食用奶類、豆類及其產品;經常食用適量的魚,禽,蛋,瘦肉,脂肪,脂肪等食物。飲食要與身體運動相協調,保持適當的體重,飲食要清淡,少鹽,適量喝酒;食用干凈衛生的食品。飲食要多吃:富鉀食品(柑橘,杏子,香蕉,紅棗,土豆,無花果,瘦肉,魚肉等);富鎂食品(各類干豆,鮮豆,蘑菇,龍眼,豆芽等);魚肉蛋白富含甲硫氨酸和牛磺酸,大豆蛋白可以減少血壓升高和腦卒中的發生,但是魚肉中的膽固醇含量較高,建議盡量不要食用;甲殼質是具有降血脂作用的有效成分。蔬菜、水果、菌類等富含纖維素、礦物質、維生素C等的食品,以及生物類黃酮、胡蘿卜素等抗氧化活性物質,能減少冠心病的發生。提高膳食纖維攝入,少喝酒,少喝鹽:多吃點食物纖維,能使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下降,所以要多吃點食物纖維,最好是每日25 g以上。少喝酒,少吃高鹽的食物。飲食要有規律,做到按時定量,少吃多餐。避免高糖食物,如各種糖果,糖果等,不要挑食。限制鈉鹽攝入:高鹽會增加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限制食鹽攝入對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少喝酒多喝茶:適量飲酒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含量,能減少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但是喝多了對心臟不好。茶葉中含有的多酚可以降低血壓和抗氧化。
對于老人來說,最適宜的鍛煉是健身操。有很多種運動方式,比如快步走,慢跑,健身操,游泳,自行車,跳繩等等。測量表明,在進行有氧鍛煉的時候,身體吸收的氧要比靜止的時候多八倍。在進行有氧運動時,可以使人體內的血紅蛋白增多,從而使身體的免疫力得到加強,同時還可以延緩老化,使大腦皮質的工作效率、心肺功能得到加強,同時還可以促進脂肪的消耗,預防動脈硬化,減少心血管病的發病率。逐步增加鍛煉量,以適應自身條件。尤其是,在最初的16個星期里,千萬別急著去完成4—5個級別的訓練,也別強迫自己去做30分鐘的運動。太多的活動會導致過度疲勞,要及時調整和休息,否則會增加體力。
對于老年人來說,如果得了慢性疾病,一定要定時吃藥,這樣才能延緩病情的進展,讓老人維持一個平穩的身體狀況。當然,對于老年人來說,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檢查,然后再進行藥物的用量的調整。中老年人經常進行體育活動,可以提高身體素質,提高抵抗力。比如,老年人可以做一些運動,比如散步,打太極,跳舞等。不過在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中,一定要嚴格掌握好自己的運動量和鍛煉的時間,以免造成身體的疲勞。要想維持身體和精神上的健康,就必須有一個好的心態。面對慢性病,老人們不能回避,要理性對待,要有正確的態度,要有正面的態度,才能更好地與社會、家庭融合。
隨著年紀的增加,他們的身體也會逐漸老化,一些慢性病也會逐漸顯現出來。只要平時注意調理,及時治療,平時注意保養,就能安享晚年。所以,要養成科學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飲食與運動,并要有一個愉快的心情,這樣才能保證老人的身體健康。
作者:顧燕琴 上海市浦東新區孫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護理
(顧燕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