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療現狀及發展趨勢(中國醫療行業發展現狀)
【行研】中國醫藥國際化現狀及未來趨勢分析
轉自:凱萊英Asymchem
據IQVIA報告,2023年全球藥品支出約1.6萬億美元,2019-2023年復合增速6.0%。2024-2028年預計將以6.6%的增長率增長,2028年全球藥品支出將達到約2.2萬億美元。驅動支出上漲的因素包括藥品使用量增加、新產品上市、專利到期、生物類似物使用增加等。在全球化浪潮下,中國醫藥產業也積極投身全球化市場,成為全球醫療健康與創新研發的重要參與者。
將全球藥品市場分為發達市場和新興市場,前者2024-2028年支出增速預計在5~8%,后者同期預計增速為10~13%,但發達市場整體醫療系統更成熟、藥品可及性高,市場體量更大。
此外,2023年品牌藥在發達市場中占比為75.8%,新興市場中品牌藥的占比僅占18.9%,仿制藥占比超70%,所以仿制藥在新興市場仍占據重要地位。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人均GDP位于全球中游水平,老齡化和出生率水平和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相當,醫藥支付端仍有大量未滿足的用藥需求。同時,我國新藥可及性當前為24%,相比美國(85%)尚有明顯差距和增長空間。
圖.全球醫藥市場規模(2019-2028E)
來源:IQVIA
從我國近年醫藥產品出口結構情況來看,我國依然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藥生產和出口國。根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統計數據,2023年我國原料藥出口占西藥類的80.1%,出口量同比增長5.4%,但平均單價下降24.7%,幾大典型大宗原料藥以量換價現象尤其明顯,包括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抗生素、維生素類等。
在產品結構上,我國原料藥出口從粗放型低端中間體向特色原料藥、專利藥等精細化高端產品轉化。目前,印度和美國依然是我國原料藥最大的出口市場。
在中藥領域,海外需求呈現增長態勢。2023年中藥類出口54.61億美元,產品以植物提取物為主,在藥品、膳食營養補充劑、食品等領域都有應用,出口額高達2020年1.5倍。
在制劑領域,從2007年華海藥業的奈韋拉平獲批成為首個通過FDA的中國制劑開始,我國由此打開美國制劑出口的大門。在產品結構上,主要以肝素、激素類、抗菌藥、青蒿素等為主。根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統計數據,2023年制劑出口63.13億美元,同比下滑4%,整體呈現量增價減態勢。
在生化藥領域,我國常規出口產品為肝素及其鹽,2023年生化藥出口金額38.48億美元,同比下滑35%,主要源于人用疫苗需求下降且肝素及鹽量價齊跌,目前,全球鏈正逐漸恢復,人用疫苗和肝素及鹽量出口也逐漸恢復。
圖.中國中西醫藥品出口情況對比
來源: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
在技術門檻最高、出海最嚴苛的創新藥領域,中國在2023年交出一份滿意答卷。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2023年我國創新藥海外授權交易至少發生120起,合計交易金額近850億美元,僅2023年,國內就發生了近70筆創新藥License-out(對外許可)交易,已披露交易總金額超350億美元。2023年也被譽為本土創新藥出海元年,中國創新藥出?;驅⒂瓉硇缕?。
中國創新藥企出海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自主出海。即中國藥企自主在海外開展臨床試驗,然后申報上市,獲批后銷售。二是借“船”出海,包括License-out等,即中國藥企把自己產品的海外或全球權益賣給海外企業,由海外企業負責后續的臨床開發、申報上市、生產和銷售等工作。
就借“船”出海模式而言,按照國外創新企業和跨國藥企合作模式,可以分為技術服務收入、管線轉賣取得里程碑收入、未來銷售分成、研發平臺整體轉賣以及公司整體轉賣等幾類。以上模式雖然形式不同,但商業實質是創新公司負責研發活動,跨國藥企負責資金投入及銷售活動,是雙方的分工合作。
對國內藥企而言,與海外大藥廠合作出海有諸多好處,比如大藥廠能共擔風險且提供臨床試驗和市場推廣階段的資金、市場渠道等資源。但與其合作也有眾多關鍵點要注意:首先是基于對公司戰略目標、研發能力和市場需求作綜合考慮,看是否支持自身長期發展戰略,如何保護自身知識產權,避免核心技術流失等。
另外在選擇合作的海外大藥企時,不僅自身需具備全球領先的科研實力以及獨特的產品創新性,也要深入了解潛在合作伙伴的情況,特別是管線布局以及企業整體戰略。
跨國藥企有自己的戰略方向,在不同的疾病治療領域有不同的布局,深入了解合作伙伴的業務范圍、市場戰略和企業文化,可以幫助雙方建立更緊密、更高效的合作關系。在合作協議中,很多條款細節需要特別注意,包括知識產權歸屬、經濟分成、里程碑付款等關鍵因素,需要提前做好法律風險評估和合規性準備,確保合作活動符合當地的法律法規要求。
表.中國與全球在創新藥領域的差距逐漸縮小
來源:平安證券
(轉自:凱萊英Asymchem)
看病將更難?揭秘中國醫療市場未來的隱憂!
在最近的討論中,關于中國醫療市場未來發展的擔憂愈發顯現。不少行業人士表示,當前的改革政策和市場趨勢可能會導致一系列難以預料的后果。那么,如果我們繼續沿著這個方向推進,到底會出現怎樣的局面呢?
首先,咱們得聊聊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問題:醫療資源的分配。如果不加以控制,過于激進的市場化改革可能會導致資源進一步向大城市聚集。大家都知道,大城市的醫院設施、醫生水平普遍較高,而相對偏遠地區的醫療條件則相對薄弱。
假如這種趨勢繼續下去,結果可能是大城市的醫療資源越來越緊張,而小城市和鄉村的醫療條件卻依然沒有得到改善。換句話說,想要看病的人恐怕得花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去大醫院,看病的等待時間可能會越來越長,甚至出現“看病難”的問題。
其次,我們還要考慮醫療費用的問題。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一些醫院可能為了提高收入而抬高收費。這無疑會讓普通百姓的醫療負擔加重,特別是對于一些低收入家庭來說,他們可能會因為看不起病而不得不忍受病痛,最終影響生活質量。
當然,企業化運作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很多醫療機構開始追求利潤,可能會把眼光放在如何吸引更多患者上,而不是如何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這種做法如果不加以規范,醫療服務的質量可能會受到影響。試想一下,如果看病的目的不再是治病,而是盈利,那么患者的健康利益又能保障到何處呢?
再者,在監管方面,醫療市場的規范亟需加強。隨著市場的開放,很多新興的醫療技術和服務涌現出來,但并不是每一種創新都是安全有效的。缺乏足夠的監管,患者可能會面臨“偽科學”或不合格產品的風險,這無疑會給整個醫療市場帶來負面影響。
從長遠來看,如果不加以調控,醫療行業的“拼價格”現象可能會愈演愈烈。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醫院為了爭奪患者,把價格壓得很低,甚至有些醫院為了吸引顧客采取了不正當的手段。這不僅破壞了醫療市場的正常秩序,也讓真正需要優質醫療服務的患者陷入了困境。
最后,我們不能忽視的是,醫療行業本質上是關乎人命的大事。在追求效率和經濟利益的同時,我們絕不能丟掉對人性的關懷。醫療的核心是救死扶傷,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如何在市場化和公益性之間找到平衡,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挑戰。
總而言之,如果我們繼續按照當前的思路推動醫療改革,可能面臨著資源分配不均、醫療費用攀升、服務質量下降等一系列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最終受害者,將是我們每一個需要醫療服務的普通人。
未來的中國醫療市場,勢必需要理性發展,注重社會責任與公平。唯有如此,才能構建一個真正健康、高效、安全的醫療體系。在這條充滿挑戰的路上,期待各方的共同努力,讓我們的醫療服務回歸初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成為人民健康的堅實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