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設計院 設計院
多地醫院現“丁義珍式”低矮服務窗口,醫院院長、設計院有話說
來源:健康時報網
健康時報記者 郝倩玉
到醫院收費或取藥窗口,需要貓著腰、蹲下身,甚至半跪著......各地頻現“丁義珍式”低矮服務窗口,掛號收費處的窗口太低,患者需要彎下腰才能交流甚至半蹲。事后,醫院對收費處窗口進行了核查并提出整改措施。不過,對于小小的服務窗口,醫院院長、建筑設計院都有話說。
各地醫院出現的“丁義珍式窗口”
院長無奈:收費處高度按照國家標準參數修建,不這么設計沒辦法通過驗收
近年來, “丁義珍式窗口”在全國各地的醫院內屢見不鮮。在陜西寶雞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一樓藥房窗口處、河南省周口市第一人民醫院服務窗口處、山西臨汾人民醫院磁共振科室窗口處、甘肅隴南市禮縣第一人民醫院醫繳費窗口處、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婦幼保健院彩超室交單處、烏魯木齊中醫醫院掛號窗口等多家醫院窗口都曾出現過“丁義珍式窗口”。
河北易縣婦幼保健院石惠斌院長向健康時報記者介紹說,醫院的門診大廳收費窗口高度均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圖集《07j902-醫療建筑——固定設施》的參數修建使用,高度為1.5米。“作為醫院我們有為群眾的就醫方便考慮,關于收費處高度低,給患者就醫帶來的不便,我們也有無奈。前來就診患者的身高有高矮之分,作為醫院也是在施工建設中按照有關標準來的,我們沒有權利對標準進行修改。”
《07j902-醫療建筑——固定設施》掛號、收費、出入院手續臺窗平面及內、外立面選型圖(2008年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編寫)
石惠斌院長提到的《07J902-2醫療建筑-固定設施》是2008年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編寫的醫院建筑標準。圖集主要編入了醫療建筑中常用的各種醫用臺、醫用站臺、醫用柜櫥、醫用固定設施、防撞防護設施、地面、踢腳、床頭裝置及標識標志的安裝等相關構造做法。
根據《07j902-醫療建筑——固定設施》顯示,掛號、收費、出入院手續臺高度參數為1.5~1.1米。
“很多醫院都是按照國家標準圖集《07j902-醫療建筑——固定設施》的參數修建的,都是這個高度,不在標準要求范圍內的話都沒辦法通過驗收。”石惠斌院長解釋道,這個標準是設計院出的,醫院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設計院設計圖紙,在設計過程中也是按標準進行設計的,之后還要進行圖紙會審,會審通過以后才能建設,建設完后還需要有八九個部門進行驗收,合格之后才能使用。這個不是醫院單方想怎么建都可以的,也不是醫院單方面能做主的。
關于收費處窗口窄小的問題,石惠斌院長表示,為了保證工作人員人身安全、資金財物安全,采取半封閉式收費窗口辦理模式,并在收費處窗口1.5米高度處安裝了送話器。
“為滿足來我院就診患者不同需求,我院采取在收費窗口處張貼醒目標識和導診人員提醒的方式,告知掛號、繳費患者可通過送話器與收費處工作人員直接溝通。同時,為了減少患者排隊掛號、繳費的擁擠現象,在一樓大廳增加3臺自主繳費、掛號服務機,并在窗口處加裝多個送話器。”關于后續的整改措施,石惠斌院長表示。
醫院收費窗口高度有“金標準”嗎?
石惠斌院長提到的《07j902-醫療建筑——固定設施》標準的編寫單位為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隸屬于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
對于圖紙的參數要求,健康時報記者致電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工作人員表示,這本圖集實際上只是一個參考,不是必須按照這個上面的參數來做,圖集只是起到一個指導意義。
關于醫院固定設施標準中的掛號、收費、出入院手續臺高度參數為1.5~1.1米是否應該更新,上述工作人員表示,考慮到人的重心,“1.5~1.1米”相對于中國人來講并不算矮。“醫院的掛號、收費臺高度還需要考慮老年人,老年人的身高普遍較低些,如果做得太高對他們來講是不方便的。這個高度是有一定普適度的。如果太高的話,有可能變成患者仰頭式辦理業務。”
那么,醫院建筑設計中是否有所謂的“金標準”呢?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第二設計院副院長、醫療建筑設計研究所所長、總建筑師雷霖告訴健康時報記者,全國的醫院建筑在設計時并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金標準”,更多的是結合人體指標考慮使用的方便性和舒適度。根據形式不同,高度也會有所不一樣,配備座椅的窗臺較低,站立的窗臺則較高。
“我們的參考尺度主要是建筑資料集,這是在我國建筑領域內權威的資料集,關于什么類型的人在什么情況下用什么尺度,設計師會遵循相關尺度進行設計的。”雷霖說道,類似出現像“丁義珍式窗口”這樣的問題,更多是室內設計師的責任,沒有考慮到患者的需求。
石惠斌院長提到的醫院窗口標準問題,很可能就是醫院建設之初,設計師參照了醫院建筑資料集設計,并沒有進行相應調整,所以施工只能按照設計圖紙施工完成驗收。
“不同醫院的設計圖紙會存在一些差異,但大都是按照國家標準進行設計的。”北京市某三甲醫院基建科工作人員也告訴記者。
“一般醫院掛號收費處的窗口都不大,但會用透明玻璃,加裝送話器來保障人與人之間溝通沒障礙。但是像一些醫院的在透明玻璃上增設隔斷,用塑料油布和透明膠貼在窗口上等都是不太規范的。”上述醫院基建科工作人員說道,如果完全按照國家統一標準進行設計的話是不應該出現這種情況的。但在實際中,也不排除一些醫院出于防盜和安全考慮,對窗口進行后期改造。
改進辦法:或改為開放性窗口或增設座椅
雷霖表示,由于窗臺高度不夠,固定窗口打開后,人們會習慣性通過窗口進行對話,所以造成了患者屈腿、彎腰、低頭和里面的工作人員交流。人對話的正常高度應該在1.6米左右。窗臺高度不夠和固定窗口位置低都是“丁義珍式窗口”出現的原因。
“‘丁義珍式窗口’只是適合里面工作人員坐著的高度,如果窗口里外高度一樣的話,那么外面的人一定會彎著腰。窗臺高度的設計不能只考慮里面工作人員的舒適度,也要考慮外面患者是否合適,這是設計上的缺陷。”雷霖說道。
據悉,“丁義珍式窗口”曝光以后,大部分醫院對窗口進行了改造,或增設了座椅供患者使用。出現過“丁義珍式窗口”事件的醫院中,烏魯木齊市中醫醫院已將窗口上半截的塑料油布和透明膠拆除,恢復原窗口狀態,同時在窗口上方增設擴音器,擺放座椅;寶雞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藥房窗口則將窗口的玻璃拆除,已整改為開放式窗口;山西臨汾人民醫院磁共振科室窗口已增設座椅;河南周口市第一人民醫院增設了座椅;甘肅隴南市禮縣第一人民醫院醫繳費窗口處為辦事群眾配備了轉椅設備等。
本文來自【健康時報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多地醫院出現“丁義珍式”低矮服務窗口,醫院院長、設計院都有話說
(健康時報記者 郝倩玉)到醫院收費或取藥窗口,需要貓著腰、蹲下身,甚至半跪著......各地頻現“丁義珍式”低矮服務窗口,掛號收費處的窗口太低,患者需要彎下腰才能交流甚至半蹲。事后,醫院對收費處窗口進行了核查并提出整改措施。不過,對于小小的服務窗口,醫院院長、建筑設計院都有話說。
各地醫院出現的“丁義珍式窗口”
院長無奈:收費處高度按照國家標準參數修建,不這么設計沒辦法通過驗收
近年來, “丁義珍式窗口”在全國各地的醫院內屢見不鮮。在陜西寶雞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一樓藥房窗口處、河南省周口市第一人民醫院服務窗口處、山西臨汾人民醫院磁共振科室窗口處、甘肅隴南市禮縣第一人民醫院醫繳費窗口處、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婦幼保健院彩超室交單處、烏魯木齊中醫醫院掛號窗口等多家醫院窗口都曾出現過“丁義珍式窗口”。
河北易縣婦幼保健院石惠斌院長向健康時報記者介紹說,醫院的門診大廳收費窗口高度均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圖集《07j902-醫療建筑——固定設施》的參數修建使用,高度為1.5米。“作為醫院我們有為群眾的就醫方便考慮,關于收費處高度低,給患者就醫帶來的不便,我們也有無奈。前來就診患者的身高有高矮之分,作為醫院也是在施工建設中按照有關標準來的,我們沒有權利對標準進行修改。”
《07j902-醫療建筑——固定設施》掛號、收費、出入院手續臺窗平面及內、外立面選型圖
石惠斌院長提到的《07J902-2醫療建筑-固定設施》是2008年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編寫的醫院建筑標準。圖集主要編入了醫療建筑中常用的各種醫用臺、醫用站臺、醫用柜櫥、醫用固定設施、防撞防護設施、地面、踢腳、床頭裝置及標識標志的安裝等相關構造做法。
根據《07j902-醫療建筑——固定設施》顯示,掛號、收費、出入院手續臺高度參數為1.5~1.1米。
“很多醫院都是按照國家標準圖集《07j902-醫療建筑——固定設施》的參數修建的,都是這個高度,不在標準要求范圍內的話都沒辦法通過驗收。”石惠斌院長解釋道,這個標準是設計院出的,醫院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設計院設計圖紙,在設計過程中也是按標準進行設計的,之后還要進行圖紙會審,會審通過以后才能建設,建設完后還需要有八九個部門進行驗收,合格之后才能使用。這個不是醫院單方想怎么建都可以的,也不是醫院單方面能做主的。
關于收費處窗口窄小的問題,石惠斌院長表示,為了保證工作人員人身安全、資金財物安全,采取半封閉式收費窗口辦理模式,并在收費處窗口1.5米高度處安裝了送話器。
“為滿足來我院就診患者不同需求,我院采取在收費窗口處張貼醒目標識和導診人員提醒的方式,告知掛號、繳費患者可通過送話器與收費處工作人員直接溝通。同時,為了減少患者排隊掛號、繳費的擁擠現象,在一樓大廳增加3臺自主繳費、掛號服務機,并在窗口處加裝多個送話器。”關于后續的整改措施,石惠斌院長表示。
醫院收費窗口高度有“金標準”嗎?
石惠斌院長提到的《07j902-醫療建筑——固定設施》標準的編寫單位為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隸屬于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
對于圖紙的參數要求,健康時報記者致電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工作人員表示,這本圖集實際上只是一個參考,不是必須按照這個上面的參數來做,圖集只是起到一個指導意義。
關于醫院固定設施標準中的掛號、收費、出入院手續臺高度參數為1.5~1.1米是否應該更新,上述工作人員表示,考慮到人的重心,“1.5~1.1米”相對于中國人來講并不算矮。“醫院的掛號、收費臺高度還需要考慮老年人,老年人的身高普遍較低些,如果做得太高對他們來講是不方便的。這個高度是有一定普適度的。如果太高的話,有可能變成患者仰頭式辦理業務。”
那么,醫院建筑設計中是否有所謂的“金標準”呢? 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第二設計院副院長、醫療建筑設計研究所所長、總建筑師雷霖告訴健康時報記者,全國的醫院建筑在設計時并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金標準”,更多的是結合人體指標考慮使用的方便性和舒適度。根據形式不同,高度也會有所不一樣,配備座椅的窗臺較低,站立的窗臺則較高。
“我們的參考尺度主要是建筑資料集,這是在我國建筑領域內權威的資料集,關于什么類型的人在什么情況下用什么尺度,設計師會遵循相關尺度進行設計的。”雷霖說道,類似出現像“丁義珍式窗口”這樣的問題,更多是室內設計師的責任,沒有考慮到患者的需求。
石惠斌院長提到的醫院窗口標準問題,很可能就是醫院建設之初,設計師參照了醫院建筑資料集設計,并沒有進行相應調整,所以施工只能按照設計圖紙施工完成驗收。
“不同醫院的設計圖紙會存在一些差異,但大都是按照國家標準進行設計的。”北京市某三甲醫院基建科工作人員也告訴記者。
“一般醫院掛號收費處的窗口都不大,但會用透明玻璃,加裝送話器來保障人與人之間溝通沒障礙。但是像一些醫院的在透明玻璃上增設隔斷,用塑料油布和透明膠貼在窗口上等都是不太規范的。”上述醫院基建科工作人員說道,如果完全按照國家統一標準進行設計的話是不應該出現這種情況的。但在實際中,也不排除一些醫院出于防盜和安全考慮,對窗口進行后期改造。
改進辦法:或改為開放性窗口或增設座椅
雷霖表示,由于窗臺高度不夠,固定窗口打開后,人們會習慣性通過窗口進行對話,所以造成了患者屈腿、彎腰、低頭和里面的工作人員交流。人對話的正常高度應該在1.6米左右。窗臺高度不夠和固定窗口位置低都是“丁義珍式窗口”出現的原因。
“‘丁義珍式窗口’只是適合里面工作人員坐著的高度,如果窗口里外高度一樣的話,那么外面的人一定會彎著腰。窗臺高度的設計不能只考慮里面工作人員的舒適度,也要考慮外面患者是否合適,這是設計上的缺陷。”雷霖說道。
據悉,“丁義珍式窗口”曝光以后,大部分醫院對窗口進行了改造,或增設了座椅供患者使用。出現過“丁義珍式窗口”事件的醫院中,烏魯木齊市中醫醫院已將窗口上半截的塑料油布和透明膠拆除,恢復原窗口狀態,同時在窗口上方增設擴音器,擺放座椅;寶雞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藥房窗口則將窗口的玻璃拆除,已整改為開放式窗口;山西臨汾人民醫院磁共振科室窗口已增設座椅;河南周口市第一人民醫院增設了座椅;甘肅隴南市禮縣第一人民醫院醫繳費窗口處為辦事群眾配備了轉椅設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