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醫療保障的現狀;中國醫療問題現狀
統一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百姓“獲得”的更多了
同一家醫院、同一種病癥,不同的身份,城鎮居民醫保報銷的金額能比新農合高出許多。伴隨城鄉居民醫保整合步伐的加快,這樣的事情正在漸漸遠去,越來越多的農村參保人員將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樣的待遇。
為了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策,近日,北京、湖南、廣西三地先后正式出臺文件,對本地區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整合作出規劃部署。至此,已先后有包括天津、上海、浙江、山東等在內的17個省級地區,或全面實現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整合,或已經做出規劃,明確了實施步驟,徹底突破了醫療保險城鄉分割體制機制障礙。這些地方均把整合后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工作劃歸人社部門管理。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整合政出一門后,將給老百姓帶來更多真金白銀的實惠。
待遇提高——不止一星半點
“如果沒有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費用報銷,我們家已經準備賣房了。”家住寧夏銀川市金鳳區的小何患上了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需要長期住院治療。80余萬元的治療費用,讓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幾乎陷入絕境。
“幸虧我們參加了城鄉居民醫保和大病保險,醫保給我們報銷了16萬元的最高額度,個人自付64.37萬元。之后銀川市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扣除起付8400元后,又報銷了21.21萬元。”一筆賬算下來,小何的負擔減輕了一半。
據記者了解,寧夏已經建立了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以2014年為例,城鄉居民在醫保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為66%,最高支付限額按繳費檔次分別為7萬元、12萬元和16萬元。而在2010年統籌前,城鎮居民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為57%,農村居民政策范圍內報銷比例為53.59%,最高支付限額城鎮居民為8.4萬元,農村居民只有5萬元。
城鄉醫保整合,為老百姓提升了看得見的保障。全國各地自整合以來,本著“待遇就高不就低”的思路,報銷比例、封頂線等普遍提高;“城”與“鄉”之間變得更加公平,尤其是農村居民,待遇今非昔比。
上海住院報銷費用不再被“限”。2016年1月,上海實施統一的城鄉居民醫保制度。從住院待遇一項來看,整合前,城鎮居民醫保支付比例最低為60%(60歲以下),新農合最低只有50%。而整合后統一為70%,農村居民住院費用不再設最高支付限額,即使超過新農合規定的12萬元封頂線,住院費用依舊可以按照規定比例結算。
山東大幅提高封頂限額。整合后的城鄉醫保在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基金平均支付比例不低于70%,門診費用基金支付比例不低于50%。同步實施統一的居民大病保險制度,補償比例不低于50%,封頂線提高到30萬元。
“根據《關于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精神,按照‘待遇就高不就低’的原則統一政策,無論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都按較高標準確定待遇。”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褚福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整合之后,無論城鎮居民還是農村居民,都會受益。
百姓看病——有了更多選擇
“過去的定點醫院就是縣醫院,到其他醫院不接收。現在可以自己選醫院了。”家住新疆烏魯木齊市米東區的王秀蘭感慨地說,如今拿著參加城鄉居民醫保的社保卡,比以前參加新農合發的小紅本要“好用”得多。
選擇更多,對癥求醫。為了讓農村居民有更多的就醫選擇、減少跨縣(區)異地就醫、滿足群眾就醫層次提高的要求,醫療保險城鄉整合之后,各省的定點醫療機構均有增多。
河北省將原屬于人社部門管理的醫保定點機構和原屬新農合定點的醫療機構,全部納入到城鄉居民醫保的定點機構。整合完成后,河北邢臺市威縣全縣醫保定點機構市級醫院有15家、縣級醫院4家、鄉鎮醫院31家、村級衛生室610家、定點藥店30家,城鄉居民憑社保卡可到任意一家定點醫療機構對癥求醫、就近購藥,享受醫保待遇。
讓參保人更便捷地享受保障。在以前,像王秀蘭一樣的新農合參保人看病時需要先墊付醫療費用,然后再根據新農合規定報銷。隨著城鄉居民醫保的整合,參保人看病只需一張社保卡,就能輕松實現即時結算,無需墊付。
對此,另一位參保人李玉蘭深有體會。1994年從和田地區退休的她來到烏魯木齊,“這里啥都好,就是看病報銷比較麻煩。”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的李玉蘭說,她以前每次報銷醫療費用時,不僅要復印病歷、托人帶回和田,而且報銷的錢一時半會兒拿不到。找不到人時。還得自己往回跑。“現在一張社保卡把問題全部解決了。”
環節的減少,免去了參保人看病時的種種繁瑣不便,讓保障看得見、摸得著、靠得住、兌現快,讓參保人有更多的“獲得感”。
報銷藥品——擴充超過千種
更多的選擇不僅僅體現在定點醫療機構的選擇上,可報銷的藥品品種更是直線增加。
“久旱逢雨”,在山東省腫瘤醫院住院的小張提到城鄉居民醫保時如此形容。在他的病例本上,密密麻麻寫滿了他住院10余次的診療記錄。“如今不但報銷的比例高了,而且能報銷的藥品也多了。要不是趕上好時候,我這條命早就搭進去了。”
“不少貴藥咱農村人也能用得起了。”這是很多參保人的心聲。
據統計,過去在山東省參加新農合的農村居民只有1100種藥品可以報銷,而整合后的醫保目錄達到2400種藥品,擴充了一倍有余。河北省原有新農合目錄僅1300余種藥品,城鎮居民醫保目錄2400余種藥品,整合后的城鄉居民醫保用藥目錄擴充到2600余種藥品,診療項目目錄和醫療服務設施范圍目錄更加寬泛。此外,廣東省農村居民可以報銷的藥品,由整合前的1083種擴大到2450種;寧夏回族自治區從918種擴大到2100種;內蒙古自治區也由原來的1988種擴大到2600多種。
“目錄整合的原則是‘就寬不就窄’,絕大部分已整合地區采用城鎮居民醫保藥品目錄,使農村居民醫保用藥增加了1000多種。”提及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整合以后老百姓獲得的實在好處,天津醫科大學眼科醫院副院長孫豐源如是說。
基本醫保年度參保率穩定在95%左右,參保人數超13.3億人——織就世界最大醫療保障網
來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建立全民醫保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除全體人民的疾病醫療后顧之憂。”
醫療保障是減輕群眾就醫負擔、增進民生福祉、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大制度安排。
新中國成立75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加強對醫保工作統籌謀劃,我國醫療保障制度日益健全,建立起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醫療保障網,群眾就醫用藥負擔持續大幅減輕,全民健康水平顯著提升。
醫療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繼續加大醫保改革力度,常態化制度化開展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深化醫保基金監管制度改革,守好人民群眾的‘保命錢’、‘救命錢’。”
“孃孃,開始交2024年的醫保費了,提醒一下,免得您忘了。您是村里低保救助對象,個人只要交95塊,剩下的285塊由政府幫您交了。”聽到提示,四川省洪雅縣柳江鎮紅星村村民王萍馬上完成了醫保繳費。
2022年底,年近60歲的王萍被診斷為多發性瘤,治療費用很高。“當時聽到這個消息,感覺天都塌下來了。”王萍說。
2023年,王萍成功接受手術,先后8次住院,醫藥費花了11萬多元,基本醫療保險報銷近8.2萬元,大病保險又報銷了約1.4萬元。“看到這個報銷結果,我和家人心里的大石頭終于落了下來。”王萍說。后來她又申請到了1萬多元醫療救助資金,“算下來,個人支付了7000多元,慶幸自己參加了醫保。”
王萍是我國基本醫療保障體系的億萬受益者之一。近年來,我國醫療保障事業堅持制度建設,完善醫保體系。穩步提高醫保的籌資水平,健全參保長效機制,基本醫保年度參保率穩定在95%左右,參保人數超13.3億人,基金收支規模穩固;科學確定保障范圍和標準,職工醫保、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分別穩定在80%和70%左右;不斷健全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梯次減負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數據顯示,2023年,三重制度累計惠及農村低收入人口就醫近1.9億人次,減輕醫療費用負擔1883.5億元,共有8020萬名困難群眾獲得了參保救助。
加強運營管理,守好群眾“救命錢”。加強醫保基金監管,持續開展飛行檢查和專項整治,深化智能監控和大數據應用,推進藥品追溯碼應用,建立完善舉報獎勵機制,公開曝光違法典型案件,規范醫保基金使用。
醫保經辦服務提質增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健全醫保經辦機制,創新經辦服務模式,推動形成多元化競爭格局,提高基本醫保經辦服務效率和質量。”
“在北京看病,沈陽醫保直接支付,免去了我們先墊付再回沈陽報銷的煩惱,太方便了。”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內,來自遼寧省的67歲吳大媽,正準備出院。
“手術費用共計9.4萬元,報銷比例超過80%,而且因為辦理了異地就醫備案,結算時7.9萬元由沈陽醫保直接支付。”吳大媽拿著報銷單據說。
近年來,我國醫保經辦服務提質增效,聚焦人民群眾反映的堵點難點問題,優化醫保管理服務,持續健全和完善經辦管理服務體系,群眾辦理醫保相關業務更加便捷。
建設并完善全國統一的醫保信息平臺,實現醫保在線結算。醫保信息平臺目前日均結算量超2800萬人次,住院費用結算系統平均響應的時間僅0.8秒,有效縮短群眾在醫院內排隊等候的時間。全國累計已有11.7億人激活醫保碼,利用手機或者其他電子設備激活醫保碼就可以就醫看病報銷。
開通“跨省通辦”醫保業務,實現跨省異地就醫網上備案和直接結算。住院費用、普通門診費用和高血壓、糖尿病等5種門診慢特病治療費用跨省直接結算縣域可及,有序擴大跨省直接結算病種范圍。2023年,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1.18億人次,住院費用跨省直接結算1125.48萬人次。
就醫用藥更有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探索建立特殊群體、特定疾病醫藥費豁免制度,有針對性免除醫保支付目錄、支付限額、用藥量等限制性條款,減輕困難群眾就醫就診后顧之憂。”
“沒有國家醫保政策,我的家庭無法負擔罕見病治療費用。”2021年8月,江西省撫州市居民張先生的兒子在上海檢查后確診為法布雷病。
這種罕見病如得不到有效治療,將危及生命。2020年,治療法布雷病的特效藥由國外引進,在國內獲批上市,單價1.2萬元每支,如果患者全額自費,按每兩周用藥一次,每次3支計算,一個月就要花費7萬多元,再加上其他治療費用,一年費用就約百萬元。“這么高的醫藥費,我們無法承受。”張先生說。
2022年1月,治療法布雷病的特效藥經談判進入國家醫保目錄,價格降幅超50%。目前,張先生的兒子每兩周以住院方式在撫州當地醫院用藥治療,全年需要就醫26次,總費用約30萬元,醫保報銷70%左右,再加上“撫惠保”等其他保險,可再報銷5萬元。全年張先生個人自付約4萬元。“醫保政策給我們全家帶來了希望!”張先生說。
近年來,我國通過深化醫改,穩步提升醫療保障質量和內涵,在醫保基金運行安全的前提下,盡力提升待遇水平,罕見病患者、慢特病患者等特殊群體就醫用藥更有保障,感受更加溫暖。
動態調整醫保藥品目錄,納入更多新藥好藥。醫保藥品目錄“每年一調”,及時將符合條件的新藥好藥新增進入醫保目錄。發揮醫保團購的優勢,引導新藥價格回歸合理。國家醫保局整合13億多參保人的用藥需求實施戰略購買,完善國家藥品談判準入機制,群眾用藥的經濟負擔大大減輕。6年來,累計新調入藥品744種,目錄內的西藥和中成藥的數量從2017年的2535種增加到現在的3088種。同時,目錄內藥品的質量也顯著提升,特別是在腫瘤、罕見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療領域,很多新機制、新靶點的藥物被納入。數據顯示,談判藥品已經惠及參保患者7.2億人次,疊加談判降價和醫保報銷等多重因素,累計為群眾減負超過7000億元。
制度化常態化開展藥品耗材集采。國家組織藥品集采已開展9批,納入374種藥品,平均降價超50%;國家組織高值醫用耗材集采已開展4批,覆蓋五大類耗材。藥品和醫用耗材集采,有效降低了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價格,提高了藥械的可及性。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推進基本醫療保險省級統籌,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加強醫保基金監管。”
新征程上,堅持深化醫保制度改革,推動醫保服務高質量發展,織牢織密醫保網絡,不斷增進人民健康福祉,將為中國式現代化筑牢健康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