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達基因檢測中心怎么樣-健達基因檢測中心
海內外儒商看過來!濟寧醫養健康產業(醫藥)未來可期,值得關注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從偉
2019年,濟寧市規模以上醫藥生產企業71家,資產總額242億元,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0億元。其中,魯抗醫藥的青霉素工業鹽、辰欣藥業的注射劑等產品產能均位居全國前列。辰欣藥業實現年銷售收入47.2億元,連續位居中國制藥工業百強榜,并在主板上市。全市藥品生產企業持有有效藥品批準文號1049個,其中制劑文號930個(化學藥品制劑671個、生物制品2個、中藥制劑257個),原料藥文號91個,醫用氧氣文號2個,藥用輔料文號26個。藥用植物有92科357種,其中,載培藥材80多種,在全國要求普查的363種藥材中擁有151種。
產業體系門類基本齊全。濟寧市醫藥行業現已初步形成中西藥品、醫療器械、醫藥包裝為主的產業體系。魯抗醫藥生物制藥、生物制品、生物基因藥物三大產業鏈。辰欣藥業生產大容量注射劑、片劑、膏劑、滴眼劑、膠囊劑和小原料藥等8大類型近400個規格的產品。廣育堂國藥(原方健制藥)涉及牛黃益金片、通脈靈片、含化上清片、二仙膏、小兒牛黃清心散等中藥產品。育達醫療專業生產醫學影像設備、手術室設備和病房護理設備等醫療器械。艾美科健致力于藥用樹脂產品的研發及生產銷售。潤美生物科技、宣和生物科技等保健養生類醫藥企業涌現。
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濟寧醫藥行業現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辰欣藥業、魯抗醫藥),國家級工程實驗室1家(辰欣藥業),廣育堂國藥(原方健制藥)、艾美科健、希爾康泰藥業等都建有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辰欣藥業擁有新品種100多個,其中一類新藥2個,二類新藥8個,在已研制成功的產品中,5個品種獲得省市科技進步獎,2個被列為國家重點新產,18個品種通過省級鑒定,6個列入省高新技術產品目錄。其中自主研制的阿德福韋酯(原料及片劑)獲得國家一類新藥證書,獲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并獲得國家科技部、省、市科技創新基金扶持;魯抗醫藥青霉素鈉原料藥及粉針獲得國家質量金獎,多種抗生素通過歐盟CEP和美國FDA認證;廣育堂國藥(原方健制藥)二仙膏古法制作工藝被評為國家級傳統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含化上清片、小兒牛黃清心散等列為國家中藥保護品種。
國際化步伐加快。濟寧醫藥行業實現出口穩定增長,醫藥系列產品遠銷亞洲、歐洲、非洲、美洲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額過億美元。辰欣藥業以“辰欣”自有品牌在南美洲厄瓜多爾注冊20余個產品并中標,實現脂肪乳、抗腫瘤產品的出口,目前該公司100多個產品遠銷至東南亞、非洲、南美洲、東歐以及巴基斯坦等國家和地區。藥品、醫療設備的技術研發加快與國際接軌,魯抗生物農藥公司就生物農藥開發與古巴CIGB共同成立合資公司。育達醫療設備與美國王氏公司合作研發大磁場磁共振及世界首創的專科磁共振設備。
發展重點
醫藥產業總體按照“1+3” 空間布局,其中,“1”是濟寧高新區主要布局制劑、高端生物、醫養結合;“3”是鄒城、嘉祥、兗州,其中鄒城和嘉祥主要布局化學原料藥、醫藥中間體等化學合成、發酵;兗州為醫療器械園區。醫藥產業以推進化學制藥、生物制藥、現代中藥和醫療器械四業并重為發展方向,形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產品群。
化學制藥:重點突破活性化合物高效合成、手性藥物合成與拆分、藥物晶型研究等關鍵技術,加快開發新結構、新靶點、新機制的源頭創新實體藥物、品牌通用名藥物、以及抗腫瘤、抗心腦血管疾病、抗代謝性疾病、抗感染性疾病(抗耐藥菌抗生素、抗病物)、抗老年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等品種。
生物制藥:圍繞基因工程和新型疫苗等創新前沿和關鍵技術,加強基礎和應用研究,加快重組單克隆抗體藥物、抗體-藥物偶聯物(ADC藥物)、新型重組蛋白質藥物、重組單克隆抗體藥物、血液制品、干細胞技術與產品、重組疫苗和核酸藥物、生物診斷試劑等新型生物技術藥物的研發,使之成為醫藥領域新的經濟增長點。
現代中藥:以中藥現代化為契機,促進中藥產業加快發展。加強多級動態罐組提取、微波提取、超臨界萃取、膜分離等中藥提取純化技術。推進適合中藥特點的制劑技術和生產過程質量控制技術對傳統工藝技術的優化與替代。組織有關中藥企業、行業專家就《古代經典名方中藥復方制劑簡化注冊審批管理規定》(國家局公告(2018年第27號))進行專題研究,從古代經典名方注冊藥品的方面對中藥新品種的研發突破。
醫療器械:立足高端產品的引進和自主研發并舉,加大固定資產投入,采用信息化技術應用,壯大拳頭產品的規模和檔次,開拓新的應用市場。
重點企業
藥品生產:魯抗醫藥、辰欣藥業、艾美科健(中國)、廣育堂國藥、希爾康泰藥業、山東良福制藥、明治醫藥(山東)、孔府制藥、孔圣堂制藥、安康制藥、華能制藥、邦爾中藥飲片等;
醫療器械:健達醫療器械、育達醫療器械、經典醫療器械、潔力血液、欣榮醫療器械等。
重點產業基地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北京新型研發機構探索前沿科技成果轉化路徑,孵化多家硬科技企業
新京報記者從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獲悉,北京在量子、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布局了一批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相關新型研發機構探索科技成果轉化實踐路徑,已成功孵化30余家硬科技企業。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以下簡稱“北京腦所”)就是這些機構中的一個代表,其不斷完善成果轉化機制,助力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北京腦所建立創新成果庫,推進成果轉化
目前,北京聚焦世界科技前沿、關鍵核心技術、未來產業方向,率先在量子、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人工智能、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納米能源、應用數學等關鍵領域布局了一批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機構處相關負責人介紹,2018年1月,北京出臺支持建設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實施辦法,明確支持機構積極推廣應用科技成果,促進技術交易和成果轉移轉化。2023年9月,北京出臺支持世界一流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實施辦法,將科技成果轉化作為專章,明確新型研發機構應做好關鍵領域知識產權布局,貫徹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法和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制度,鼓勵科研人員開展成果轉化,促進企業孵化育成。
相關新型研發機構結合建設發展情況,探索科技成果轉化實踐路徑,已孵化30余家硬科技企業。
北京腦所正是其中一家新型研發機構,其在科研上聚焦四大研究方向,其中,腦認知原理解析以動物行為學、重要認知基礎神經環路、分子細胞機制為主要研究內容,腦重大疾病以神經退行性疾病、腦血管病、腦腫瘤、抑郁癥為主要研究內容,神經科學新技術以基因治療技術、透明化與全腦連接組技術、光學成像技術和神經遞質探針技術為主要研究內容,神經編解碼與神經計算以高通量神經解碼算法、腦機接口芯片、電極開發和腦機接口系統開發為主要研究內容。
北京腦所行政副所長張澤工介紹,2023年3月18日通過的《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知識產權和成果轉化管理辦法》細化了專利申請和管理流程,挖掘梳理底層和創新技術成果清單,共梳理出基因治療、神經工程、腦機接口三大方向共17項技術,建立了創新成果庫,進一步推進了基因治療藥物等成果的轉化工作。
成熟轉化體制助力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一片比指甲蓋略大、薄如蟬翼的金色半透明薄膜電極貼片,柔軟如樹葉,將其植入顱內,與大腦皮層貼合,就能夠采集到大腦皮層的信號變化。這就是北京芯智達神經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的“北腦一號”智能腦機系統。
不久前,“北腦二號”也作為重大成果在中關村論壇開幕式上首次發布。該系統基于自研高通量柔性微絲電極、千通道電生理記錄系統、實時編解碼算法等關鍵技術,完成全鏈路系統構建,讓獼猴成功通過意念控制實現對二維運動目標的腦控攔截,在全球范圍內尚屬首次。
“北腦二號”千通道高速神經電信號采集設備。受訪者供圖
“我們之所以能這么快出成果,得益于有組織科研攻關的體制機制設計。”北京芯智達神經技術有限公司業務發展總監李園說,腦機接口是各發達國家在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領域科技競爭的高地,需要跨多個學科集成復雜系統,產業上下游鏈路長,研發過程涉及電極、芯片、數據、算法、分析軟件、生物相容性材料等多個環節。
面向植入式腦機接口的國際前沿發展趨勢,北京市前瞻謀劃,委托北京腦所牽頭制定“智能腦機系統增強計劃”,市財政和中關村發展集團出資成立北京芯智達神經技術有限公司,整合北京地區電極、芯片、算法和臨床等跨學科優勢團隊,聚焦半侵入式采集腦皮層電信號的“北腦一號”和侵入式采集單神經元電信號的“北腦二號”,以抓型號的方式進行工程化開發。
李園表示,作為新型研發機構,北京腦所可以高效開展有組織的科研攻關,由科學家設計攻關藍圖,助力科研成果快速轉化。
健達九州公司是北京腦所孵化的企業。該公司副總經理于濤說,制藥行業常說藥物研發周期長達10余年,需要花費10億美元。促進研究成果快速落地,是新型研發機構探討和探索的方向。“以往科技成果落地,公司需要面臨復雜的流程和產業化的不確定性。”他說,有鑒于此,北京腦所正在不斷建立健全成果轉化機制,包括評估、審批等,并明確成果轉化成功后研究機構可享受收益分成,反哺科研機構,支持基礎科研。這樣的機制非常科學,企業做得越好,回饋得越多,形成了良性循環。
另外,北京腦所很早就對接了前沿的醫療機構,比如天壇醫院、宣武醫院等。以往新藥從實驗臺到醫院的病床上,過程是很漫長的。如今,團隊可以通過研究型臨床合作評估先進的基因療法等,加速成果落地。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陳靜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