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德合健康養老服務有限公司【湖南德合健康養老服務有限公司機構等級】
銀發經濟新風向——從養老到享老
來源:【湖南日報】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于淼 郭宸
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我國首個以“銀發經濟”命名的政策文件出臺。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9697萬人,占全國人口的21.1%。銀發經濟是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及為老齡階段做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潛力巨大。
連日來,記者走訪湖南多地發現,從鄉鎮農村到城市社區,從就餐、學習、娛樂到等方方面面,圍繞養老服務推出的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催生銀發經濟加快發展。
采訪中,記者也觀察到,從養老到享老,銀發經濟如何兼顧產業與事業,在挖掘巨大市場潛力的同時賦能優質老年生活,還需在探索中不斷創新思路與辦法。
圍爐話桑麻——
服務水平逐漸提高,農村銀發市場潛力待開發
元宵節過后,耒陽市余慶街道同仁村養老服務中心里依然歡聲笑語、一片熱鬧。室、閱覽室、娛樂室里,老人們正在進行各種文娛活動。“來這里可以聊天、玩耍,還可以帶食材過來一起做飯。”一位每天來養老服務中心“報到”的老年居民滿臉笑意地說。
(耒陽市余慶街道同仁村養老服務中心。受訪單位供圖)
同仁村養老服務中心面積約700平方米,累計投入90萬元。閱讀室里收集了2000余冊書籍,基本滿足老年群體的閱讀需求;便民商店里有300余種小商品,提供低于市場售價的優惠;醫療室配備感冒、消炎、止血等日常藥品,不出村就可解決“小病痛”。“比起聽收音機、看電視機等單向互動,農村‘銀發族’有了集日間照料、娛樂、購物、醫療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新養老場所。”同仁村黨總支書記鐘樹仁對記者說。
同仁村養老服務中心是耒陽市“1+X”互助式養老服務示范點之一。“1+X”即在村級建立一個養老活動中心,為全村老年人提供一站式養老服務環境。目前,耒陽市已建成209個村級“1+X”互助式養老示范點,覆蓋全市30個鄉鎮(街道),惠及近20萬名農村老年人。
從以往的農村“守望型”養老,到如今的互助式“同生活、共娛樂”生態,農村養老服務空間的延伸拓展,讓農村老年人可以共同用餐、共同娛樂,還能享受便利的購物與醫療,農村老年群體的“孤獨感”逐漸被消除。
記者走訪中也發現,養老服務中心讓農村老人的生活變得充實,但農村地區的銀發經濟遠未形成規模和效益。以便民商店為例,雖已極大程度滿足日常購物需求,但所售商品仍停留在日常商品階段,城鎮老人流行的“網購”老年好物在鄉村還待開發。
此外,農村老人所享受的服務多由社區志愿者或少量工作人員提供,人員配比、專業程度還需改善。專業養老機構引入較少,農村養老市場的發展空間還有待激活。
家門口的“托老所”——
服務形式靈活多元,城市社區養老新探索
早晨,天剛蒙蒙亮,湘潭市雨湖區廣場街道建設社區的社區食堂里,工作人員開始洗菜、切菜、炒菜、煮飯,準備迎接前來就餐的老年群眾。
“家門口的社區食堂飯菜可口,價格實惠,還不用買菜、做飯、洗碗,我天天都來。”雨湖區社區居民丁娭毑是社區食堂的常客。
記者走訪多地發現,相比農村地區,城市老年群體更希望有便捷、靈活,并且能夠與居家生活充分融合的養老服務。
比如,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吃飯問題,是不少老人的煩心事。近年來,不少地方開設了“老年食堂”“銀發餐廳”等,幫助老人解決就餐問題。2024年,湖南省將“建設老年助餐服務點500個”寫入十大重點民生實事。
記者采訪了解到,這類食堂多數面臨著無法平衡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難題。在長沙已開設3家社區老年食堂的銀發族餐廳運營負責人陳玲表示,目前3家餐廳有較多老年人用餐,倘若沒有政策支持,仍面臨經營壓力。
“每月營業額達到5.5萬元才能盈利。”陳玲介紹,以長沙市天心區裕南街街道東瓜山社區銀發族餐廳為例,前后約投入33萬元,每月營業額在4萬元左右,基本與運營成本持平,加之老年人用餐補貼的周期性,餐廳的現金流非常緊張。
“社區食堂是惠民工程,我們不會漲價,未來還是要擴大客源,打通全年齡層就餐。”陳玲說。目前,銀發族餐廳已為學生群體用餐附加午托服務,希望借此為老年餐廳的長期穩定運營助力。
雨湖區的建設社區食堂經營者、湖南德合健康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彭淑媛介紹:“食堂提供自助餐,每餐8菜1湯,60歲以上老年人在財政補貼后每餐收費8元,其他就餐者每餐12元,用公眾消費反哺食堂老年服務。”
一些地方還探索將閑置大樓拓展升級為提供學習、娛樂等多種功能的養老服務場所,進一步幫助降低服務成本。
近年來,為促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雨湖區將省建三公司原辦公樓、湘潭市計量所、原煙竹村村部辦公樓、原市政府辦公樓等多處閑置資產以低于市場價格承包給運營方,原本靜悄悄的樓棟再次集聚人氣 ,充滿歡聲笑語,也帶動了場地周圍的商業發展。
雨湖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地2023年建設1所區級老年大學,三義井、南盤嶺、高嶺等9個社區老年學校,課時費為每學期120元至300元,已招收收費學員2100余人、公益課免費學員5000余人,輻射老年人超兩萬名。
“平時上課‘一座難求’!”據了解,社區學校充分利用社區兒童之家打造“朝夕”陣地,兒童參加繪畫、口才、手工等興趣班,老人則在鄰班學習聲樂、形體、舞蹈、書法等課程,“大小”朋友成了隔壁班的同學,既愉悅了心情,也豐富了精神生活。
(長沙銀發族餐廳的老人和小朋友正在一同用餐。受訪者供圖)
共話夕陽紅——
老年用品智能升級,產業各方還需應對新挑戰
“小度小度,今天會下雨嗎”“可樂雞翅怎么做”“播放歌曲《打靶歸來》”……剛剛過去的春節期間,小何為視力下降的爺爺買了一件新年禮物——智能語音音響。不出幾天,何爺爺就與“小度”成了“好朋友”。
近段時間,工信部先后發布兩批老年人用品產品推廣目錄,主要聚焦老年服裝服飾、陪護機器人、智能監測儀、多功能護理床等631個優質產品。記者了解到,湖南超能機器人有限公司推出的健康服務機器人“超能小康”,日常可進行血壓、心率、血糖、尿酸、總膽固醇、血氧、體溫、心電等8項體征測量,還擁有視頻問診、用藥提醒、健康管理、遠程監控、緊急求救等多項功能,甚至還有廣場舞、養生視頻等資源,做到娛樂、養生兩不誤。
“老年用品不斷智能升級,學校的授課老師也據此調整培訓課程。”湖南錦程職業培訓學校校長羅林斌說,學校針對老年群體開設了老年人日常生活基礎護理、慢病管理、生命教育等10余門專業課程,涵蓋從身體基礎護理到精神層面的疏解。隨著智能手環、呼叫系統等養老產品的興起,授課老師也增加了適老化改造、老年人輔助器具及智慧康養產品及人工智能AI內容,“職業學校更要跟隨市場變化靈活發展。”羅林斌說。
據估算,目前我國銀發經濟規模大概在7萬億元左右,占GDP比重6%左右。到2035年,銀發經濟規模將達到30萬億元,占GDP比重約10%。
養老需求旺盛,催熱面向居家老年群體的家政行業。
“護老保姆月工資在4000元-5000元范圍,具體由服務老人的自理情況決定。為細化服務品類,公司還細分了普通保姆與高齡老人護理保姆。”長沙市天鵝到家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長沙門店的護老訂單明顯增加,更多家庭選擇護老保姆補齊居家養老的專業短板。“現在好多阿姨只接養老和護理的單呢!”該負責人說道。
但業內人士也對居家養老的家政服務行業表示擔憂。記者了解到,如今從事護老保姆的服務人員多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女性,雖然薪資水平有所提高,但“五險一金”等應有保障尚未跟上。
一方面,高齡從業者流動性強,加之許多中小型家政公司仍處于成長期,未形成成熟完備且穩定的用工機制,導致從業者利益受損;另一方面,“五險一金”對于高齡從業者而言吸引力不大,比如大部分護老保姆都不需要生育保險。
“當前我國職工退休年齡是男性60周歲,女工人50周歲,女干部55周歲。根據相關規定,達到退休年齡的人不能簽訂勞動合同,不能確定勞動關系。”湖南廣濟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游善生律師提示,老年就業者雖不能簽訂勞動合同,但可以簽訂勞務合同,要注意在協議中約定清楚聘用期內的工作內容、報酬、醫療、勞保待遇等問題,并且可以通過購買雇主責任險或人身意外傷害險等商業保險來降低受損風險。
本文來自【湖南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推行助餐服務、適老化改造 湘潭守護幸福“夕陽紅”
推行助餐服務、適老化改造、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提升養老服務質量
湘潭守護幸福“夕陽紅”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顏石敦 蔣睿 通訊員 胡孟婷 喻潔
時下,湘潭市雨湖區雨湖路街道關圣殿社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建設緊鑼密鼓,5月中旬將投入使用,為社區及周邊老人提供助餐、日常照顧、頤養等服務。
湘潭市有常住人口272.12萬,其中60歲以上人口59.43萬,占總人口的22%。該市以全國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為契機,通過政府主導、市場運作、資源整合,推行助餐服務、適老化改造、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等,提升養老服務質量,守護幸福“夕陽紅”。近年來,湘潭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多次獲省政府真抓實干表揚激勵。
老有所食,溫暖老人的胃和心
4月30日11時,雨湖區窯灣街道羅祖殿社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食堂,前來就餐的老人絡繹不絕。
8菜一湯,味道好,價格公道。年近7旬的黃衡湘夫婦經常來這里吃飯,6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餐8元,隨堂點菜。
羅祖殿社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包括食堂、日照中心、頤養中心,由湖南德合健康養老服務有限公司運營管理,配備專業護理人員、醫生、社工等。
中餐后,不少老人來到圖書室看書、娛樂室唱歌、活動室健身。圖書室,70歲的王曉英坐在輪椅上翻閱養生書籍,她現在最大的愿望是把身體養好,不讓親人擔心。
2022年10月,王曉英遭遇車禍,造成下半身癱瘓。王曉英夫婦獨居三樓,沒有電梯,出入困難。兒子、女兒下崗,忙于生計。今年4月9日,羅祖殿社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營業,老兩口立刻報名住進頤養中心。“有專人照顧生活起居,不用買菜做飯,比住家里舒適。”
整潔的環境、可口的飯菜、周到的服務,羅祖殿社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食堂溫暖老人的胃和心,日均就餐人數達400余人次。
德合健康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羅祖殿社區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彭淑媛介紹,公司已在雨湖區建立2個綜合養老服務中心,還有3個正在建設,5月中旬將投入使用,為老人提供助餐等服務。
目前,湘潭市共有老年食堂(助餐點)73個,覆蓋5萬余名老人;對行動困難老人,志愿者送餐到家,不出家門也能吃上熱乎乎的飯菜。
老有所適,讓老人生活更方便
吃過早飯,湘潭縣錦石鄉太陽村村民黃光亮忙著拾掇新廚房。
73歲的黃光亮得知女兒女婿要來,他把灶臺瓷磚擦得锃亮。
“原來的廚房建在另一棟土磚房子里,光線昏暗,灶臺黑乎乎的。”黃光亮夫婦都是殘障人士,炒菜做飯很麻煩。他家沒有衛生間,晚上如廁也不方便,讓女兒女婿擔心不已。
去年4月,湘潭縣民政局工作人員上門,為黃光亮夫婦量身設計適老化項目改造方案。7月底,他家的新廚房、衛生間建成投入使用。
走進黃光亮家,屋內一角建有一間衛生間,地面貼著防滑瓷磚,熱水器、無障礙扶手、洗浴凳等設施一應俱全。房屋大門外的臺階上,一條平緩的水泥斜坡路連接到前坪,通行無障礙。
“我們生活很方便,各方面都有保障,你們放心吧!”黃光亮對前來探望的女兒女婿說。
去年,湘潭縣民政局工作人員上門摸底,采取一戶一策,錦石鄉60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完成適老化項目改造。
湘潭市民政局黨委書記文雯介紹,2017年以來,該市將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納入市級重點民生實事項目。目前,累計有5000余戶困難老年人家庭受益。
今年,該市計劃完成1541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
老有所護,為失能老人雪中送炭
家住岳塘區興江花園小區的82歲失能老人郭建明,是江濱機器廠退休職工。2020年,郭建明因突發中風全身癱瘓,兒女不在身邊,平常由老伴文忠美照顧。
“隨著自己年歲增長,行動越來越不方便。”文忠美說,2023年3月,社區工作人員推薦了長期護理保險,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她幫老伴遞交了資料。
經有關部門鑒定,郭建明符合長護險給付條件,定點服務機構湘潭市夕樂苑養老服務中心有限公司護理員提供,持續至今。
擦澡、理發、剪指甲、安排用藥和康復訓練等,護理員把郭建明照顧得無微不至。
護理員每月16次,每次1.5小時,服務內容達48項。湘潭市夕樂苑養老服務中心有限公司負責人陳凱介紹,像郭建明一樣選擇長期居家護理的失能人員,每人每月護理費1200元,長護險基金承擔80%,個人支付20%。
“除了居家護理,重度失能人員還可選擇在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享受長護險待遇。”湘潭市醫保局待遇保障科負責人蔡莉波介紹,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護理費按每人每月3000元、一級及以下醫療機構按每人每月2400元標準報銷70%,個人支付30%。
83歲的羅邵中,因患腦梗死癱瘓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住進湘潭市長護險定點醫療機構市六醫院,長護險制度極大緩解家屬的經濟壓力及照護負擔,老人的兒子說:“長護險制度真是雪中送炭!”
湘潭市醫保局局長馬金輝介紹,截至目前,該市近6000人次享受長護險待遇,累計支出基金約4500萬元;發展長護險定點護理服務機構62家,其中,醫療機構8家、養老機構32家、上門護理機構22家,覆蓋所有區縣。
免責聲明:華聲在線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文章僅是作者個人觀點,不應作為投資依據。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部分文章是網絡作者投稿發布,版權歸投稿作者所有。作者應對文章及圖片的真實性及版權負責。一旦因此引發版權糾紛,權利人提出異議,華聲在線將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刪除相應內容。侵權責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擔,如由此造成華聲在線損失,投稿者應承擔賠償責任。如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系我們38160107#(#改成@)qq.com。
銀發經濟新風向——從養老到享老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于淼 郭宸
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我國首個以“銀發經濟”命名的政策文件出臺。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9697萬人,占全國人口的21.1%。銀發經濟是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及為老齡階段做準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潛力巨大。
連日來,記者走訪湖南多地發現,從鄉鎮農村到城市社區,從就餐、學習、娛樂到等方方面面,圍繞養老服務推出的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催生銀發經濟加快發展。
采訪中,記者也觀察到,從養老到享老,銀發經濟如何兼顧產業與事業,在挖掘巨大市場潛力的同時賦能優質老年生活,還需在探索中不斷創新思路與辦法。
圍爐話桑麻——
服務水平逐漸提高,農村銀發市場潛力待開發
元宵節過后,耒陽市余慶街道同仁村養老服務中心里依然歡聲笑語、一片熱鬧。室、閱覽室、娛樂室里,老人們正在進行各種文娛活動。“來這里可以聊天、玩耍,還可以帶食材過來一起做飯。”一位每天來養老服務中心“報到”的老年居民滿臉笑意地說。
(耒陽市余慶街道同仁村養老服務中心。受訪單位供圖)
同仁村養老服務中心面積約700平方米,累計投入90萬元。閱讀室里收集了2000余冊書籍,基本滿足老年群體的閱讀需求;便民商店里有300余種小商品,提供低于市場售價的優惠;醫療室配備感冒、消炎、止血等日常藥品,不出村就可解決“小病痛”。“比起聽收音機、看電視機等單向互動,農村‘銀發族’有了集日間照料、娛樂、購物、醫療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新養老場所。”同仁村黨總支書記鐘樹仁對記者說。
同仁村養老服務中心是耒陽市“1+X”互助式養老服務示范點之一。“1+X”即在村級建立一個養老活動中心,為全村老年人提供一站式養老服務環境。目前,耒陽市已建成209個村級“1+X”互助式養老示范點,覆蓋全市30個鄉鎮(街道),惠及近20萬名農村老年人。
從以往的農村“守望型”養老,到如今的互助式“同生活、共娛樂”生態,農村養老服務空間的延伸拓展,讓農村老年人可以共同用餐、共同娛樂,還能享受便利的購物與醫療,農村老年群體的“孤獨感”逐漸被消除。
記者走訪中也發現,養老服務中心讓農村老人的生活變得充實,但農村地區的銀發經濟遠未形成規模和效益。以便民商店為例,雖已極大程度滿足日常購物需求,但所售商品仍停留在日常商品階段,城鎮老人流行的“網購”老年好物在鄉村還待開發。
此外,農村老人所享受的服務多由社區志愿者或少量工作人員提供,人員配比、專業程度還需改善。專業養老機構引入較少,農村養老市場的發展空間還有待激活。
家門口的“托老所”——
服務形式靈活多元,城市社區養老新探索
早晨,天剛蒙蒙亮,湘潭市雨湖區廣場街道建設社區的社區食堂里,工作人員開始洗菜、切菜、炒菜、煮飯,準備迎接前來就餐的老年群眾。
“家門口的社區食堂飯菜可口,價格實惠,還不用買菜、做飯、洗碗,我天天都來。”雨湖區社區居民丁娭毑是社區食堂的常客。
記者走訪多地發現,相比農村地區,城市老年群體更希望有便捷、靈活,并且能夠與居家生活充分融合的養老服務。
比如,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吃飯問題,是不少老人的煩心事。近年來,不少地方開設了“老年食堂”“銀發餐廳”等,幫助老人解決就餐問題。2024年,湖南省將“建設老年助餐服務點500個”寫入十大重點民生實事。
記者采訪了解到,這類食堂多數面臨著無法平衡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難題。在長沙已開設3家社區老年食堂的銀發族餐廳運營負責人陳玲表示,目前3家餐廳有較多老年人用餐,倘若沒有政策支持,仍面臨經營壓力。
“每月營業額達到5.5萬元才能盈利。”陳玲介紹,以長沙市天心區裕南街街道東瓜山社區銀發族餐廳為例,前后約投入33萬元,每月營業額在4萬元左右,基本與運營成本持平,加之老年人用餐補貼的周期性,餐廳的現金流非常緊張。
“社區食堂是惠民工程,我們不會漲價,未來還是要擴大客源,打通全年齡層就餐。”陳玲說。目前,銀發族餐廳已為學生群體用餐附加午托服務,希望借此為老年餐廳的長期穩定運營助力。
雨湖區的建設社區食堂經營者、湖南德合健康養老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彭淑媛介紹:“食堂提供自助餐,每餐8菜1湯,60歲以上老年人在財政補貼后每餐收費8元,其他就餐者每餐12元,用公眾消費反哺食堂老年服務。”
一些地方還探索將閑置大樓拓展升級為提供學習、娛樂等多種功能的養老服務場所,進一步幫助降低服務成本。
近年來,為促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雨湖區將省建三公司原辦公樓、湘潭市計量所、原煙竹村村部辦公樓、原市政府辦公樓等多處閑置資產以低于市場價格承包給運營方,原本靜悄悄的樓棟再次集聚人氣 ,充滿歡聲笑語,也帶動了場地周圍的商業發展。
雨湖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地2023年建設1所區級老年大學,三義井、南盤嶺、高嶺等9個社區老年學校,課時費為每學期120元至300元,已招收收費學員2100余人、公益課免費學員5000余人,輻射老年人超兩萬名。
“平時上課‘一座難求’!”據了解,社區學校充分利用社區兒童之家打造“朝夕”陣地,兒童參加繪畫、口才、手工等興趣班,老人則在鄰班學習聲樂、形體、舞蹈、書法等課程,“大小”朋友成了隔壁班的同學,既愉悅了心情,也豐富了精神生活。
(長沙銀發族餐廳的老人和小朋友正在一同用餐。受訪者供圖)
共話夕陽紅——
老年用品智能升級,產業各方還需應對新挑戰
“小度小度,今天會下雨嗎”“可樂雞翅怎么做”“播放歌曲《打靶歸來》”……剛剛過去的春節期間,小何為視力下降的爺爺買了一件新年禮物——智能語音音響。不出幾天,何爺爺就與“小度”成了“好朋友”。
近段時間,工信部先后發布兩批老年人用品產品推廣目錄,主要聚焦老年服裝服飾、陪護機器人、智能監測儀、多功能護理床等631個優質產品。記者了解到,湖南超能機器人有限公司推出的健康服務機器人“超能小康”,日常可進行血壓、心率、血糖、尿酸、總膽固醇、血氧、體溫、心電等8項體征測量,還擁有視頻問診、用藥提醒、健康管理、遠程監控、緊急求救等多項功能,甚至還有廣場舞、養生視頻等資源,做到娛樂、養生兩不誤。
“老年用品不斷智能升級,學校的授課老師也據此調整培訓課程。”湖南錦程職業培訓學校校長羅林斌說,學校針對老年群體開設了老年人日常生活基礎護理、慢病管理、生命教育等10余門專業課程,涵蓋從身體基礎護理到精神層面的疏解。隨著智能手環、呼叫系統等養老產品的興起,授課老師也增加了適老化改造、老年人輔助器具及智慧康養產品及人工智能AI內容,“職業學校更要跟隨市場變化靈活發展。”羅林斌說。
據估算,目前我國銀發經濟規模大概在7萬億元左右,占GDP比重6%左右。到2035年,銀發經濟規模將達到30萬億元,占GDP比重約10%。
養老需求旺盛,催熱面向居家老年群體的家政行業。
“護老保姆月工資在4000元-5000元范圍,具體由服務老人的自理情況決定。為細化服務品類,公司還細分了普通保姆與高齡老人護理保姆。”長沙市天鵝到家家政服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長沙門店的護老訂單明顯增加,更多家庭選擇護老保姆補齊居家養老的專業短板。“現在好多阿姨只接養老和護理的單呢!”該負責人說道。
但業內人士也對居家養老的家政服務行業表示擔憂。記者了解到,如今從事護老保姆的服務人員多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女性,雖然薪資水平有所提高,但“五險一金”等應有保障尚未跟上。
一方面,高齡從業者流動性強,加之許多中小型家政公司仍處于成長期,未形成成熟完備且穩定的用工機制,導致從業者利益受損;另一方面,“五險一金”對于高齡從業者而言吸引力不大,比如大部分護老保姆都不需要生育保險。
“當前我國職工退休年齡是男性60周歲,女工人50周歲,女干部55周歲。根據相關規定,達到退休年齡的人不能簽訂勞動合同,不能確定勞動關系。”湖南廣濟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游善生律師提示,老年就業者雖不能簽訂勞動合同,但可以簽訂勞務合同,要注意在協議中約定清楚聘用期內的工作內容、報酬、醫療、勞保待遇等問題,并且可以通過購買雇主責任險或人身意外傷害險等商業保險來降低受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