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療保險—中網健康擁軍版家庭醫療保險
醫保“家庭共濟”和親情賬戶有何區別?如何辦理?指南來了
2021年4月,我國提出適當拓寬職工醫保個人賬戶使用范圍,從為自己看病就醫買單,到允許家庭成員相互共濟,使用個人賬戶支付政策范圍內的醫藥費等,也就是“家庭共濟”。“家庭共濟”政策解決了家庭內部健康人群的個人賬戶積累越來越多、患病較多的參保人個人賬戶卻不夠用的問題。
那么,如何辦理醫保“家庭共濟”?哪些親屬可以享受醫保“家庭共濟”?醫保“家庭共濟”共享的是什么?近日,國家醫保局就相關問題進行了回應。
醫保個人賬戶如何全家共享?
國家醫保局提示,參保人可通過國家醫保服務平臺App地方專區、當地醫保部門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等“職工醫保個人賬戶家庭共濟”功能模塊,實現線上辦理,具體途徑由各統籌區醫保部門向社會公開;操作智能設備困難的老年人等特殊群體,也可以在線下醫保大廳辦理。
國家醫保局強調,職工醫保參保人辦理“家庭共濟”的前提,是參保人的父母、配偶、子女也參加了基本醫保,包括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同時需要注意,家庭共濟成員僅限于此前提到的父母、配偶和子女,不包含配偶的父母以及其他親屬。
上饒市廣信區人民醫院醫保科科長 徐大松:往往孩子的父母都是比較年輕,他們的賬戶資金積累得比較多。但是小孩,尤其是年齡比較小的時候,相對發病的概率也更高,使用概率也更高,使用共濟賬戶以后他們的得益是最明顯的。
共濟賬戶創建者
必須是職工醫保參保人
簡單來說,醫保“家庭共濟”就是指職工醫保個人賬戶里的錢,可以給家庭成員共濟使用。也就是通過創建家庭共濟賬戶,把本人醫保賬戶里的余額授權共享給配偶、子女和父母使用。個人賬戶如何全家共享?有什么要求?
首先家庭共濟賬戶的創建者,必須是職工醫保的參保人;
其次共濟成員的范圍僅限于創建者本人的父母、配偶和子女,并且他們也都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
共濟的是個人賬戶的錢
非醫保卡本身
有參保人提出,辦理“家庭共濟”后,就醫購藥到底應該使用誰的醫保卡?家庭成員能不能直接拿著我的醫保卡去看病就醫呢?
對此,國家醫保局回應,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就醫購藥都必須使用患者本人的醫保卡。家庭共濟的是個人賬戶里的錢,而不是醫保卡。
國家醫保局表示:
醫保遵循的原則是“本人參保,本人享受待遇”;
家庭共濟后該原則不變,參保人依然用自己的醫保卡看病就醫,按規定享受本人的醫保待遇;
家庭共濟政策“共濟”的是職工醫保參保人醫保卡個人賬戶的錢,而非醫保卡本身;
不使用本人醫保卡進行掛號就醫是“冒名就醫”,輕則暫停醫療費用聯網結算,重則構成違法犯罪。
通俗來講,就是參保人可以把個人賬戶里的錢給父母等家庭成員使用,但是父母看病哪些能報銷、能報多少還是要依據他們所參加的醫保制度。
如果是在老人行動不便等特殊情況下,子女可以代為購藥。但在購藥時需要使用服藥者本人的醫保卡,并出示委托人和受托人的身份證明。
親情賬戶≠家庭共濟
在辦理醫保家庭共濟的過程中,還有一個概念不要混淆,就是親情賬戶不等于醫保共濟。
親情賬戶是國家醫保局為了方便老人、小孩等申領醫保電子憑證,在“國家醫保服務”App上推出的一項便民功能,解決的是不用攜帶“實體卡”的問題。親情賬戶支持全國不同參保地的家庭成員添加,也就是監護人手機添加親情賬戶后,可以幫助他們出示醫保電子憑證,用于掛號、買藥、結算,但不能實現職工醫保個人賬戶資金共用。
因此,只是通過醫保電子憑證綁定“親情賬戶”并不能直接使用家庭共濟資金,還需要辦理個人賬戶家庭共濟。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哪些親屬可以享受醫保“家庭共濟”? 一文了解辦理指南
來源:【西安日報】
2021年4月,我國提出適當拓寬職工醫保個人賬戶使用范圍,從為自己看病就醫買單,到允許家庭成員相互共濟,使用個人賬戶支付政策范圍內的醫藥費等,也就是“家庭共濟”。“家庭共濟”政策解決了家庭內部健康人群的個人賬戶積累越來越多、患病較多的參保人個人賬戶卻不夠用的問題。那么,如何辦理醫保“家庭共濟”?哪些親屬可以享受醫保“家庭共濟”?醫保“家庭共濟”共享的是什么?近日,國家醫保局就相關問題進行了回應。
家庭共濟成員必須參加基本醫保
國家醫保局提示,參保人可以通過國家醫保服務平臺App地方專區、當地醫保部門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等“職工醫保個人賬戶家庭共濟”功能模塊,實現線上辦理。比如,記者操作發現,西安市參保人就可以在“西安市醫療保障局”微信公眾號點擊“醫保辦理”,進入“醫保辦事”頁面,在“個人業務申報”處點擊“家庭共濟綁定”,就可以按照頁面提醒完成操作步驟。操作智能設備困難的老年人等特殊群體,也可以在線下醫保大廳辦理。
國家醫保局強調,職工醫保參保人辦理“家庭共濟”的前提,是參保人的父母、配偶、子女也參加了基本醫保,包括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同時需要注意,家庭共濟成員僅限于此前提到的父母、配偶和子女,不包含配偶的父母以及其他親屬。
舉個例子,李明的兒子李小明生病了,李小明就醫購藥需要個人負擔100元。李明職工醫保個人賬戶里還有余額,辦理“家庭共濟”后,李小明就可以使用李明職工醫保個人賬戶里的錢支付這100元,這就是“家庭共濟”。李明的母親生病了,她參加的是居民醫保,辦理“家庭共濟”后,李明也可以使用自己個人賬戶的余額支付母親看病的費用。但如果李明的丈母娘生病了,則無法綁定“家庭共濟”,也就無法使用李明的個人賬戶。
就醫購藥都必須使用患者本人的醫保卡
有參保人提出,辦理“家庭共濟”后,就醫購藥到底應該使用誰的醫保賬號?家庭成員能不能直接拿著我的醫保電子憑證或是社保卡去看病就醫呢?
對此,國家醫保局回應,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就醫購藥都必須使用患者本人的醫保卡。家庭共濟的是個人賬戶里的錢,而不是醫保卡。國家醫保局表示:醫保遵循的原則是“本人參保,本人享受待遇”,家庭共濟后該原則不變,參保人依然用自己的醫保卡看病就醫,按規定享受本人的醫保待遇。不使用本人醫保卡進行掛號就醫是“冒名就醫”,輕則暫停醫療費用聯網結算,重則構成違法犯罪。
通俗來講,就是參保人可以把個人賬戶里的錢給父母等家庭成員使用,但是父母看病哪些能報銷、能報多少還是要依據他們所參加的醫保制度。
記者發現,在辦理醫保家庭共濟的過程中,還有一個概念容易混淆,就是親情賬戶是否和“家庭共濟”一樣。親情賬戶是國家醫保局為了方便老人、小孩等申領醫保電子憑證,在“國家醫保服務”App上推出的一項便民功能,解決的是不用攜帶“實體卡”的問題。親情賬戶支持全國不同參保地的家庭成員添加,也就是監護人手機添加親情賬戶后,可以幫助他們出示醫保電子憑證,用于掛號、買藥、結算,但不能實現職工醫保個人賬戶資金共用。因此,只是通過醫保電子憑證綁定“親情賬戶”并不能直接使用家庭共濟資金,還需要辦理個人賬戶家庭共濟。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馬相 實習生 張成
本文來自【西安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醫保 “親情賬戶”VS“家庭共濟”,一文看懂到底怎么用!
不是綁定了“親情賬戶”,咋還要綁定“家庭共濟”?到底這個有啥區別,該怎么綁定?
親情賬戶是以便捷老人和小孩領取電子醫保憑證為目的,推出的一項便民功能。通俗的講,
家庭共濟是指職工醫保參保人可將個人賬戶結余資金共濟給家人使用,實現家庭成員之間個人賬戶資金共濟。
親情賬戶用于家庭成員之間綁定,適用于近親屬。目前全國各參保地均可進行家庭成員綁定,前提是家庭人員均正常參保。
家庭共濟的創建者必須是參保職工,能夠享受共濟的家庭成員僅限于創建人本人的父母、配偶和子女,前提是家庭人員均正常參保。目前家庭共濟只能實現陜西省內參保家庭成員的綁定。
醫保遵循的原則是“本人參保,本人享受待遇”。家庭共濟后,該原則不變,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就醫購藥都應使用本人醫保身份,享受本人的醫保待遇。
家庭共濟政策“共濟”的是個人賬戶結余資金,而非醫保身份。使用他人醫保身份進行掛號就醫是“冒名就醫”,。
A先生帶B小孩就醫,綁定“家庭共濟”后,如何使用A先生的醫保個人賬戶資金?
家庭共濟綁定成功后,B小孩就醫購藥結算時,告知收費人員使用共濟賬戶支付并出示B小孩自己的“醫保電子憑證”或“社保卡”,即可從A先生的醫保個人賬戶中支付醫療費用。使用家庭共濟后,A先生可在親情賬戶中B小孩的“醫保使用記錄”查詢到消費明細。
親情賬戶申領指南
方式一:通過微信申領
方式二:通過支付寶申領
方式三:通過國家醫保服務平臺申領
醫保親情賬戶申領(微信版)
打開微信右下角點擊“我”→點擊“服務”→點擊“生活服務”里的“醫療健康”→點擊紅框內“醫保碼”進行申領,
如提示設置密碼請設置電子醫保憑證密碼→點擊紅框內的“醫保親情賬戶”→點擊黑色虛線內的“添加家人”→填寫需要被綁定人的基礎信息并閱讀紅色箭頭所指內容,確定無誤后點擊下一步
→選擇“身份證”或“戶口本”→上傳綁定人與被綁定人相關證件→點擊簽名區手寫簽名并提交。
醫保親情賬戶申領(支付寶版)
進入支付寶,點擊紅色箭頭所指的“醫療健康”→點擊紅色箭頭標記的“醫保碼”→點擊紅色箭頭指出的“綁定家人”進入醫保親情賬戶綁定界面
→根據提示準備相關材料,點擊“為家人開通”進行綁定。
醫保電子憑證申領(國家醫保服務平臺)
下載“國家醫保服務平臺”app,注冊登錄后,激活“醫保電子憑證”,點擊右下角“親情賬戶”→根據綁定方式上傳相關材料,完成綁定。
家庭共濟申領指南
方式一:通過支付寶申領
方式二:通過微信“陜西醫保”小程序申領
醫保家庭共濟申請(支付寶版)
打開支付寶,在方框中搜索“家庭共濟”→點擊“立即使用”進入綁定界面→填寫被綁定人信息,點擊承諾書簽字并上傳。
小提示:順位支出指該使用人被多位家庭成員綁定時,會根據順位自動選擇先使用誰的醫保個人賬戶。
醫保家庭共濟申領(微信“陜西醫保”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搜索“陜西醫保”,進入“陜西醫保”小程序,點擊“家庭共濟綁定”(首次使用需進行實名認證)→填寫被綁定人信息,點擊承諾書簽字并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