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民間老中醫】
西醫正在消滅中醫,中醫卻在自相殘殺。中醫主要有三個束縛
對中醫持質疑態度的人很多,但對中醫持反對和否定觀點的人,即所謂的“中醫黑”在現實生活中是極少見的,但在網絡上卻很多見,這種反差值得注意。
為何出現越來越多的中醫黑呢?
原因也比較簡單,因為中醫藥的優點又開始重新被人們所重視和認可,這一變化已經讓西醫藥巨頭們開始擔憂和懼怕,并為之瑟瑟發抖了。
中醫的復興是必然的,中醫復興的速度和程度,取決于我們的祖國實現偉大復興的速度和程度。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中醫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何為非遺?
非遺就是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的證據和根源。
越來越多的人對“根”有了正確的了解,實現祖國偉大復興必然是無法阻擋的,而中醫就是其中的一個“根”。
雖然有大勢所趨,但中醫自身之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中醫之于西醫無疑是處于劣勢的,而這種態勢是必然的,正如農業文明無法對抗工業文明,手工小作坊生產無法抗衡大機器生產一樣。
但正如手工生產根本無法被完全取代、農業文明亦有諸多彌足珍貴之處一樣,中醫雖然在競爭中處于絕對劣勢,但也是不可能消亡的。
中醫處于劣勢雖然是必然的,但必然并不代表正常,也不代表正確。
縱觀人類歷史,推動社會發展的并不是人類的基本需求,而是人類的貪婪、欲望和無知。諸如、大炮導彈之類的東西,先進歸先進,但究竟是代表著人類的進步,還是人類的退步呢?這一點并不值得太多辯駁。
所以僅從先進或科學的標準去評價中醫和西醫至少是全面的。畢竟西醫西藥等被普遍應用還只有三四十年,這么短的時間還不足形成對西醫西藥正確的客觀的認識。
從現實情況考慮,中醫在整體醫療市場中處于從屬地位應該是一種很合理的配置,因為中醫效率方面存在先天的不足,這一點無法與能高效率的滿足更多人需求的西醫相比。
但這并不意味著中醫就可有可無,就只配呆在角落,就只能成為陪襯。
中醫是一棵不死草,在這個花盆里死掉后,在另一個合適的花盆里又會煥發新生。能否成為一個值得觀賞的盆景,需要負責任的是花盆。
從目前來看,花盆是有些問題的。
醫藥關系生命健康,當然需要嚴格管理,但如何管?也是非常需要智慧的。
我們保留了很多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文化形式,并為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以求更好的保護和發展,但不難發現,很多文化形式雖然被投入很多,但與其發展的巔峰還是有非常大的距離的。除了社會環境、社會需求的變化外,也與不合理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不無關系。
比如京劇,發展的黃金時期反而是兵荒馬亂的年代,而現在國家對京劇的管理投入不可謂不大,但京劇的水平已大不如前,而且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越來越脆弱。
中醫的情形也大體如此。
中醫不能正常發展的原因其實是很明確的,即現在的中醫已經沒有了獨立空間和獨立精神。
西醫指導中醫、中藥指導中醫,再加之外行指導內行,這三個中醫面臨的主要問題,使得中醫醫生不但已經沒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而且已經沒有獨立精神和獨立人格了。
獨立思考、追求境界也就沒啥必要了。與其多讀書,還不如把醫保政策學得清清楚楚,與其多思考,還不如把病歷編得更穩妥些。因為中醫固然不是很景氣,但作為一個名利場還是絕對沒問題的。
世界傳統醫藥日 | 你眼中的中醫是這樣的嗎?
來源:【貴州廣播電視臺-動靜新聞】
10月22日是世界傳統醫藥日。
1991年12月,42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在北京召開國際傳統醫藥大會。會議一致通過了以“人類健康需要傳統醫藥”為主題的《北京宣言》,并建議每年的10月22日為世界傳統醫藥日,鼓勵人類運用和吸納現代科學技術以平衡傳統醫藥在世界各地的發展。
中醫,這一蘊含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醫學體系,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不息,滋養著華夏兒女的身心。它不僅是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哲學思考,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那么,在你的眼中,你是如何理解中醫的呢?
視頻加載中...
中醫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認為人體與自然環境、社會因素等密切相關,相互影響。這種觀念使得中醫在治療疾病時,不僅關注病癥本身,還注重調整人體的整體狀態,以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醫的診斷方法獨特且全面,包括望、聞、問、切四診合參。醫生通過觀察患者的面色、舌象、體態等外在表現,聆聽患者的聲音和氣味,詢問患者的病史和癥狀,以及切按患者的脈象和體表部位,來全面收集病情信息,從而作出準確的診斷。
在治療方面,中醫運用中藥、針灸、推拿、拔罐等多種手段,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這些方法往往具有副作用小、療效持久的特點,尤其在治療慢性病和調理身體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
此外,中醫還注重養生防病,提倡順應自然規律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飲食、適量運動、保持良好的心態等。這些養生方法不僅有助于預防疾病,還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和自我修復能力。
總之,中醫是一種充滿智慧和人文關懷的醫學體系。它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治療方法,為人類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本文來自【貴州廣播電視臺-動靜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