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公司 投資公司排行榜前十名
界面新聞2022中國頂級風險投資機構榜單:紅杉中國、紀源資本、IDG資本位居前三
2022年12月19日,界面新聞第六次推出“中國頂級風險投資機構”榜單。在今年的榜單上,紅杉中國奪得榜首,紀源資本排名第二,IDG資本排在第三位。
該系列榜單旨在為創業者、FOF及LP提供創投行業最真實的狀況。中國的創新創業逐漸進入高水平階段,創新模式不斷涌現,創業風口不斷變換,我們的調查意在發現那些在中國經濟的風云變幻中最善于把握機會,對創新行業最有深刻判斷力和領導力,對創業者最有幫助和深刻影響的風險投資人及機構。為了體現最新的狀況,我們特別關注創業機構最近三年的狀況,包括他們最近三年新進投資項目情況及最近三年退出項目情況,意在發現創投業界最新鮮、最活躍、最新崛起的力量。
紅杉中國再次在榜單中奪得第一名的位置,作為業內龍頭之一的紅杉資本創立于2005年,一直專注于TMT、醫療健康、消費品/現代服務三個方向的投資機遇,但近年來,開始向硬科技、人工智能、高端制造、企業服務、醫療健康等領域轉移,投資項目數量在機構投資組合中占比超八成。紅杉中國如今管理著近3000億人民幣的的基金規模,投資了1000來家有潛力、高發展的優秀企業,有130多家企業已經成功完成退出。2022年11月,紅杉中國在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頒獎典禮上獨家捐贈了5億元來支持國際性科學大獎,足以表明紅杉中國對科技領域的關注和布局。
紀源資本在榜單中排在第二名。紀源資本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專注于全球早中期企業的風險投資機構,管理著十七支基金共計92億美元的資產,主要關注消費及新零售、互聯網服務、前沿科技、企業服務和云等方向,投資過字節跳動、阿里巴巴、去哪兒、Airbnb、滿幫集團等400多家公司,其中有48家成功完成上市,68家獨角獸企業正在被孵化。隨著下一個4G和5G時代的到來,技術領域的投資開始受到了紀源資本的關注,數字化和自動化是未來的趨勢。
IDG資本排在第三名。IDG資本于1993年起率先在中國開展風險投資業務,在風險投資、私募股權和收購兼并領域均積累了豐富的投資經驗,在半導體、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等領域,IDG資本表現尤為突出。熊曉鴿曾經在2015年就提出“IDG資本要打造‘to B的BAT’,服務中國成為真正的制造強國”。隨著時間推移,硬科技又成為IDG資本關注的重點。雖然是有名的老牌投資機構,但是IDG資本一直在創新。在“雙碳”政策出來之前,IDG資本已經進軍新能源汽車行業,蔚來汽車和小鵬汽車都在早期受到了IDG資本的支持。自動駕駛和供應鏈領域,IDG資本也有涉及,明星項目有Pony.ai、ZOOX、禾多科技、寬凳科技、阿爾特、Luminar等。
五源資本排在第四位。五源資本(原晨興資本)創立于2008年,目前管理著美元和人民幣雙基金。五源資本是小米和快手的關鍵投資機構,有著專業的團隊和獨到的眼光,尋找、支持、激勵孤獨的創業者,為其提供從精神到所有經營運作的支持。投過的代表項目包括攜程、歡聚集團、小米集團、金山辦公、聲網Agora、小鵬汽車、快手、微醫集團、商湯科技、地平線、Pony.ai等等。
聯想創投排在第十三位。聯想創投2016年5月成立,主要關注IoT、邊緣計算、云、大數據、人工智能、垂直行業、消費升級等領域,至今已完成311次投資(含加注),共投資206家公司,截至目前已幫助28家企業成功退出。聯想創投一直對科技領域情有獨鐘,凌雄科技是企業服務賽道的標桿企業,是聯想創投的被投企業,2022年11月,成功在港交所上市,成為港股市場設備全生命周期管理解決方案供應商的第一股。此外,靠直播帶貨翻身的羅永浩近期又開始新一輪的創業專注做一家AR科技公司——細紅線科技,目前已獲5000萬美元融資,聯想創投就在投資之列。
近兩年,新冠肺炎疫情反復多點頻發,地緣政治危機加劇,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導致全球供應鏈混亂。與此同時,部分國家的經濟救助政策推高了通貨膨脹,央行不得不持續加息,資本市場動蕩不安。
募資情況有所改善,但依然艱難,基本呈現為頭部機構輕松維持,中小機構步履維艱的局面。投中CVsource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國內新成立基金4683支,同比2021年上半年增加33%;募集規模為2282億美元,同比小幅下降。
在募資金額下降的背景下,投資熱度也快速下滑。根據投中CVsource數據,2022年上半年,國內投資數量同比下降31.9%,投資金額同比下降54.9%。
投資熱點也在隨之轉移。環球共振之下,中國市場有自己的特點。傳統的互聯網、消費等熱度不再,硬科技、生命科學等成為主流賽道。
硬科技成為風口。技術壁壘高、研發難度大、市場培育周期長、前期投資大的科技企業受到資本的追捧,據集微咨詢統計,2021年中國半導體領域獲得融資的企業數量高達570家,總融資超過1100億元。從調研問卷回復結果來看,硬科技亦是投資人們關注的熱點,以半導體芯片、光通信、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元宇宙等領域投資案例眾多。科創版的應運而生也為優秀的科技企業開辟了一條光明大道,更大程度了鼓勵了硬科技企業上市。紅杉中國、IDG資本、創新工場、華睿投資、九合創投等均已經做大量布局。
生命科學也是熱門賽道之一,受到疫情推動,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逐漸提高,疫苗、新藥研發、高端醫療等行業被推向風口,紅杉中國、達晨財智、德同資本以及啟明創投等都在醫療健康領域比較活躍。
雙碳概念下,新能源產業大量兌現機會。新能源汽車廠商在估值上迅速超過傳統內燃氣汽車廠商。其他方面,二次充電電池、薄膜太能能、風能等也企業也迎來業績增長期。
退出方面,2022年9月,安永發布報告顯示,至今為止,中國內地受政策支持,按全球IPO總數占比計算,中國內地的證券交易所為2022年迄今最活躍的市場。按IPO數量計算,深交所與上交所分別完成148宗與119宗交易,位列第一與第二;按籌資額計算,上交所與深交所分別籌資475億美元與260億美元,排名第一與第二。按行業來分,科技與能源行業IPO數量和籌資額領先其他行業。
界面新聞每年8月開始籌備當年的中國頂級風險投資人/中國頂級風險投資機構榜單,9月開始陸續定向發送調研函,并于當年11月公布「中國頂級風險投資人」榜單, 12月公布「中國頂級風險投資機構」榜單。每年,界面新聞根據其投資業績,及其在該投資項目中的參與度和貢獻,評選出50家年度頂級風險投資機構。
十本必讀投資書籍
在這個“人人都知道一點點,誰也不比誰知道得更深入”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獲取知識優勢?
編輯 | 彭韌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曾經說過:“我這輩子所見過的聰明人,不管來自哪個行業,全都是每天都閱讀的人,巴菲特讀書之多,我讀書之多,可能會嚇死你們。我的孩子笑話我說,我就是一個長了腿的書架”。
芒格的這話放在這個碎片化閱讀的時代還成立嗎?現在,只要你想讀,打開手機和電腦就會有讀不完的文章,大部分都通過各種軟件和應用推送到你的眼前,每一篇的標題看起來都非常吸引人。如果我們有心測量一下的話,就會發現我們現在每天通過零散時間來閱讀的文字碎片,可能在總量上已經不亞于一本書,但是我們很難沉下心來完整讀完一本書,看書,似乎已經是一種過時的信息汲取方式。
但實際上,根據芒格的邏輯,他這番話在信息碎片時代會更加成立。巴菲特和芒格都不是書呆子,他們看書,是為了獲取別處所無法獲得的信息,得到相對于其他人的知識優勢,而那些四處彌漫的碎片化信息卻無助于我們獲得這種優勢。
大多數時候,碎片化信息只是讓我們知道了一堆大多數人都已經知道的事情,讓我們成為一群無所不知的無知者,我們看得越多,就會發現我們所知道的東西越來越同質,人人都知道一點點,但誰也不比誰知道得更深入。
這對于投資來說尤其糟糕,因為投資是一件要拒絕隨大流的事情,如果你想要獲得超出市場平均水平的收益,就要做出不同于市場平均水準的判斷,而敢于逆流而上的投資判斷往往是建立在知道別人所不知道的信息和知識優勢之上的。
我們現在所處的這種“人人都知道一點點”的信息環境還放大了隨波逐流的羊群效應,前央行官員吳曉靈在她那本反思2015年股災的《中國A股市場異常波動報告》曾經特別指出,當今的新媒體環境也加劇了市場周期的節奏,樂觀的時候普天同慶,悲觀的時候徹底絕望,這讓牛市和熊市都來得更快更猛烈。
這就是為什么《巴倫》中國會推出一個以讀書為核心的欄目“巴倫書單”,我們希望通過每周一期的書評、薦書和書摘,來向讀者持續推薦值得一讀的投資類書籍。在來自出版社編輯、投資行業意見領袖和編輯部門推薦的五十多本書中,我們根據各個線上平臺和線下書店的書籍銷量、傳播影響力和讀者評價等指標,選出了2019年上半年出版的最值得一讀的投資類書籍。囿于眼光所限,這些推薦難免掛一漏萬,希望讀者們能夠跟我們一起來發掘值得推薦的投資類好書。
書名:《周期:投資機會、風險、態度與市場周期》
Mastering the Market Cycle: Getting the Odds on Your Side
作者:霍華德·馬克斯(Howard Marks)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2月
作為專業投資者眼中能夠與巴菲特和芒格相提并論的投資大師,霍華德?馬克斯(Howard Marks)的大眾知名度顯然遠遠低于股神巴菲特,但是他的投資業績卻并不遜色,極少向讀者推薦其他投資者的巴菲特也非常推崇這位沉穩的晚輩投資人,他曾經說過,如果他的郵箱里有霍華德?馬克斯的投資備忘錄,那么他一定會第一時間來閱讀。
霍華德?馬克斯和巴菲特都是信仰純正的價值投資者,他們倆都非常信奉格雷厄姆提出的價值投資基本原則,不過巴菲特更擅長把復雜深刻的投資哲學用簡單平實的大白話給說出來,而且還夾雜著各種妙語和段子,他的讀者遍布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而霍華德?馬克斯則更擅長用自己的投資實踐經驗來闡釋價值投資理念的具體應用,用詞謹慎,力求精確,所以他的讀者以專業投資者居多。
今年已經年過七旬的霍華德?馬克斯現在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著書立說和傳播自己的投資理念上,在他的第一本書《投資中最重要的事》中,馬克斯論述了整整20件跟投資相關最重要的事,馬克斯說,這20件事每一件都很重要,對于投資成功來說缺一不可。但是馬克斯自己也覺得,這20件事總結得有些太過于面面俱到了,雖然無懈可擊,但也太難實現。于是在深思熟慮之后,他在這20件最重要的事情中又找到了重中之重,那就是市場周期,于是馬克斯寫出了這本新書《周期:投資機會、風險、態度與市場周期》。
在這本新作中,馬克斯用了一整本書來分析應該如何認識和利用周期,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馬克斯這本書的主題那就是:做投資,你可以什么都不相信,但是就是不能不相信周期。那么為什么人們仍然低估市場周期,不斷陷入周期輪回而不自知?霍華德?馬克斯認為,這是因為市場參與者歸根結底是人,人的情緒總是在過度樂觀和過度悲觀之間擺動,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
馬克斯希望用自己的多年投資經驗讓讀者們相信,“這次不一樣”是投資中最危險的五個字,只要還有人在參與經濟,周期就永遠不會發生改變,經濟和市場從來不是直線運行的,過去不是,未來也肯定不是。但即便他如此苦口婆心,周期仍然會一遍一遍上演,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在別人情緒擺動的時候堅持自我,那么我們就很可能從周期中獲利。對投資者來說,《周期》是那種可以一直放在書架上,過一段時間就能拿來重溫的經典之作。
書名:債務危機:我的應對原則
A Template For Understanding Big Debt Crises/Principles for Navigating Big Debt Crises
作者:瑞?達利歐 (Ray Dario)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3月
跟馬克斯一樣,另一位投資大師瑞?達利歐也在今年推出了一本幫助我們回顧投資歷史和展望未來的書《債務危機》。跟瑞·達利歐的上一本書《原則:生活和工作》相比,這本書要難讀得多。這是一本嚴謹的剖析債務生成機制和解決方案的大部頭著作,充滿了模型、數據、圖表和公式,達利歐先是介紹了他的債務大周期模型,然后他著重分析了20世紀20年代德國魏瑪共和國、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大蕭條和2008年金融危機三個最重要的債務危機案例,以及48個歷史案例,最后他提出了自己歸納總結的債務危機解決之道。
跟馬克斯一樣,達利歐也深信周期,他相信世界上絕大多數事情都是一遍又一遍地反復發生的,所以人們可以通過研究事物的歷史規律來理解事物背后的因果關系,并妥善制定應對的原則。正是憑借這些原則,他所創辦的橋水基金曾經在其他機構受困于金融危機的情況下,準確預見事態發展,安然度過危機,這本書就是達利歐對于債務危機生成機制和解決方案的詳細剖析和解釋。作為成功駕馭危機的極少數人之一,達利歐提供了他的獨特視角,無論你是投資者、決策者,還是僅僅對危機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都將幫助你以新的方式來理解經濟與市場。
達利歐推出這本書的時間點也非常耐人尋味。2018年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10周年,同時也是美國經歷了歷史上最長的擴張周期之一,開始進入晚期階段,市場參與者已經開始思考,這一輪經濟周期會以何種方式終結,又會造成怎樣的沖擊,達利歐這本書無疑提供了一個預警。
債務危機如果得到完美化解,那就是“漂亮去杠桿”,如果得不到完美化解,那就是一場災難根據達利歐的研究,即使是在一個很平穩的去杠桿進程中,一般也需要大約十年才能使實體經濟活動達到此前的峰值,而股價如果要回歸到過去高點可能還需要花更長的時間,這背后暗含著達利歐對于全球經濟的悲觀判斷和預期。
對于中國讀者來說,閱讀這本書還有一個重要理由,那就是基于達利歐對于債務問題的豐富經驗和他個人與中國政府管理層之間的良好關系,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政府在近年的去杠桿實踐中也大量借鑒了達利歐債務危機四步的思路:緊縮、債務重組、貨幣寬松和財富再分配。所以從達利歐這本新著中,我們也能獲得對于中國政府去杠桿政策路徑的啟發。
書名:格林斯潘傳
原作名:The Man Who Knew: The life and times of Alan Greenspan
作者:塞巴斯蒂安·馬拉比(Sebastian Mallaby)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3月
談到全球經濟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都是一個難以繞過去的人物。世人對于格林斯潘的看法充滿了非黑即白的感彩,在執掌美聯儲多年剛剛卸任時,格林斯潘一度被輿論推上神壇,他被認為是自由市場的忠實信徒,美國經濟長期保持增長的主要推手,而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后,跌落神壇的格林斯潘又被視為次貸危機的始作俑者,通過操縱貨幣政策而導致美國經濟自焚的千古罪人。所以,對于格林斯潘的客觀評價不僅關乎他本人,也會直接影響人們對于金融危機和金融政策的認知。
曾經兩次獲得普利策獎的作者塞巴斯蒂安·馬拉比花了五年時間寫這本書,他深入探究了格林斯潘的成長歷程,生動再現了這個出身于單親底層家庭的猶太青年,如何憑借極強的自律性實現個人逆襲,又如何依靠出眾的數據發掘能力從咨詢公司進入華盛頓政界。在從政壇邊緣人物走向權力中心的過程中,格林斯潘維護了央行獨立性,推動金融混業經營,為衍生品松綁,成為塑造現代金融體系的核心人物。
同時,作者也沒有隱諱,格林斯潘在自己信奉的自由主義市場理念和政治利益角逐之間走起了鋼絲,這讓他在把美國經濟帶入黃金時代的同時,也為后來的金融危機埋下了隱患。不過跟其他一昧指責格林斯潘的人不同的是,馬拉比在梳理政治和金融危機的形成過程,也詳細辨析了格林斯潘在做決策時所面臨的限制性條件,還原了一個更加立體的格林斯潘,也讓讀者更加理解格林斯潘乃至全球各國中央銀行行長的兩難困境,或許正如格林斯潘所說的,經濟危機很可能是必然的,實圖避免危機可能是徒勞的,人們的主要精力應該放在控制危機對于經濟的損害程度上。
除了這本《格林斯潘》,今年上半年還有另一本美聯儲主席的傳記值得我們關注,那就是比格林斯潘更早一任的美聯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克的自傳《堅定不移》,91歲高齡的沃爾克在這本書中回憶了自己近70年的金融從業經驗教訓,這本書也同樣非常值得一讀,但是從時間接近程度和對于當前全球經濟的影響來說,我們更加推薦這本《格林斯潘傳》。
書名:堅定不移:穩健的貨幣與好的政府
Keeping At It:The Quest for Sound Money and Good Government
作者:保羅?沃爾克(Paul A. Volcker),克里斯蒂娜?哈珀(Christine Harper)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2019年4月
書名:查理?芒格的投資思想
The Tao of Charlie Munger
作者:戴維?克拉克(David Clark)
出版社:湛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3月
對于格雷厄姆、巴菲特和查理?芒格這幾位經典投資大師投資哲學和思想和介紹和解讀一直都是投資類書籍的熱點,近年來,隨著《窮查理寶典》越來越受歡迎,對于芒格的解讀也越來越熱門。其實,作為最重要的價值投資者代表,提倡多元化思維投資哲學的芒格比提倡大道至簡價值投資的巴菲特更加難以解讀和把握,如果說巴菲特代表了價值投資以不變應萬變的基本面,是狐貍與刺猬里一招鮮吃遍天的刺猬,負責“守正出奇”里的守正,那么芒格的思想則更多體現了價值投資中打破常規思維的那一面,是狐貍與刺猬里詭計多端的狐貍,負責“守正出奇”里的出奇。
巴菲特和芒格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創立下了今天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巴菲特自己也說,芒格改變了自己的理念,讓自己快速從猩猩進化為人類。跟巴菲特比起來,芒格的思想龐雜而多元,很難通過簡單的幾句話概括就能弄懂。
本書作者戴維?克拉克是全球暢銷投資書作者,同時也是研究巴菲特和芒格的專家,此前著有《巴菲特投資學》《巴菲特投資學實踐手冊》等圖書,被世界各國當成投資經典,而近年克拉克更多轉向研究芒格,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英文原名直譯過來就是《查理?芒格之道》,也就是漢語中道術之辨里的“道”。
在這本書里,克拉克將芒格的投資核心理念體系提煉成了一百多個核心概念,同時圍繞這些核心概念篩選出了芒格的經典言論和金句,對芒格的金句進行了分類解讀和深入闡釋,最后還附上了英文原文,詳細交代了相關的投資事件。這本書既能夠幫助剛剛接觸芒格的初學者來快速了解芒格的投資思想,也能夠幫助那些已經對芒格有所研究的投資者深入體悟,常讀常新。
書名:財富與貧困:國民財富的創造和企業家精神
Wealth and Poverty:A New Edi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作者:喬治·吉爾德(George Gilder)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5月
這是一本經典著作的再版。本書是供給經濟學和供應學派的奠基之作,被譽為里根革命的改革圣經,作為一本嚴肅的學術類著作,曾經在美國銷售超過100萬冊,并被譽為當代的《國富論》。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知名未來學家、經濟學家,供應學派代表人物喬治·吉爾德(George Gilder)。
喬治?吉爾德畢業于哈佛大學,并曾服務于美國海軍陸戰隊,20世紀80年代,他成為供應學派經濟學的代表人物,90年代,吉爾德成為新經濟的倡導者,經常與安迪?格羅夫、彼得·德魯克等企業家和管理大師同場演講,他與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和馬歇爾·麥克盧漢一起,被譽為“數字時代三大思想家”。他還是《福布斯》《哈佛商業評論》等著名雜志的撰稿人,出版過多部影響極大的著作,比如《企業之魂》、《知識與權力》和《通信革命》,這本《財富與貧困》是他的代表作。
財富與貧困是人類生活和經濟的核心主題,在《財富與貧困》一書出版30年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喬治?吉爾德再次研究起了這個問題,并且用美國近20年來發生的經濟事件和金融危機來進一步印證了自己的觀點。在特朗普成為美國總統之后,喬治?吉爾德和他的思想又重新開始被美國人重視,不少人都認為,特朗普在經濟、社會和外交等政策上將里根視為自己的偶像,所以這個時候回看這位當年深刻影響了里根經濟學的經濟學家,也許能夠獲得更多對未來的啟示。中國目前也在開展一場供給側改革,作者在書中探討的以減稅為重點的稅費改革,對于當下的中國正在進行的稅改也能夠提供借鑒。
對于中國讀者來說,關注這本書還有一個理由,那就是在前一段時間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與兩位國外思想家令人矚目的“思想咖啡”對談中,其中一位對談者就是吉爾德,另一位則是尼葛洛龐蒂。喬治?吉爾德到底是什么人,他的思想是什么,為什么他會得到任正非的推崇?讀完這本書后,讀者可能能夠得出自己的答案。
書名:美國陷阱:如何通過非商業手段瓦解他國商業巨頭
原名:LE PIèGE AMéRICAIN
作者:弗雷德里克?皮耶魯齊(法國),馬修?阿倫(法國)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5月
這同樣是一本因為華為而關注度急劇上升的書,這本書中所描繪的法國阿爾斯通鍋爐部全球負責人弗雷德里克?皮耶魯齊的一系列遭遇,都讓國人聯想起了陷入中美貿易摩擦漩渦的華為公司。比起那些中規中矩的商業傳記,《美國陷阱》的內容如同一部驚險小說或一部間諜影片,全書無一處虛構,情節卻跌宕起伏,懸念叢生。
2013年4月,美國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法國阿爾斯通集團鍋爐部全球負責人弗雷德里克?皮耶魯齊剛下飛機就被美國聯邦調查局探員逮捕。之后,美國司法部指控皮耶魯齊涉嫌商業賄賂,并對阿爾斯通處以7.72億美元罰款,同時,阿爾斯通的電力業務,被行業內的主要競爭對手——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收購。
在《美國陷阱》一書中,皮耶魯齊以身陷囹圄的親身經歷披露了阿爾斯通被美國企業“強制”收購,以及美國利用《反海外腐敗法》打擊美國企業競爭對手的內幕。出臺于1977年的《反海外腐敗法》原本是為了懲罰在海外行賄的美國企業,但在2005年之后,這項法案主要針對歐洲企業,美國獲取的上百億歐元罰款中,60%都來自歐洲企業。這本書的出版引發全球媒體對于美國“長臂管轄”的熱議,在中美貿易摩擦激化之后,這本書也成為了很多希望研究美國“長臂管轄”和海外法律陷阱的中國企業家的案頭書。
書名:全球化逆潮
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作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5月
這本書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在2010年出版的經典著作《全球化及其不滿》的重著改版,但是這個新版本卻賦予了這本書全新的生命力,因為新增加的一半篇幅講述的都是特朗普時代在美國出現的全球化逆潮。
本書作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是全球最尖端的經濟學家之一,2001年,他因為對信息經濟學的開創性工作而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他還曾經擔任克林頓政府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等一系列重要職務,是一位理論和實務齊頭并進的經濟學家,同時,他也是全球化最堅定的支持者和推動者之一。
十年前,在斯蒂格利茨的《全球化及其不滿》出版的時候,全球化的矛盾還更多聚焦在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受損,而在十年后《全球化逆潮》出版的時候,讀者們會發現,全球化方向已經開始反噬西方發達國家,產業空心化、藍領工人失業和社會不平等加劇等現象,讓來自發達國家反對全球化的聲潮比發展中國家更大,而這些反對的聲音已經開始左右西方主要國家的經濟政策。
在《全球化及其不滿》中,斯蒂格利茨教授向我們揭示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貿總協定這些原本旨在幫助發展中國家的機構是如何傷害發展中國家利益的,而在新版書中,斯蒂格利茨教授則更多聚焦在全球化如何為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帶來了不平等,并引發了劇烈的政治動蕩。在斯蒂格利茨看來,十多年后,全球化仍然在被導向錯誤的方向,無論是特朗普的當選,還是“黃馬甲”走上法國巴黎街頭,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錯誤的全球化都要負很大責任。
在這本書中,斯蒂格利茨教授以犀利的筆觸指出當下的問題,并且指出了全球化的正確方向,那些希望理解貿易摩擦深層邏輯的讀者非常值得讀讀這本書,因為想要理解貿易戰的深層邏輯,就要先看懂其背后的全球化逆潮。關于中美貿易摩擦,還有一本值得推薦的大部頭著作,這就是中信出版社剛剛出版的《貿易的沖突:美國貿易政策200年》。
書名:貿易的沖突:美國貿易政策200年
Clashing over Commerce: A History of US Trade Policy
作者:道格拉斯·歐文(Douglas A.Irwin)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2019年7月
書名:戰勝一切市場的人
原書名:A Man For All Markets
作者:愛德華?O?索普(Edward O.Thorp)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 2019年4月
這是一本另類的投資者傳記。純粹從投資業績上來說,索普也許未必能進入投資大師之列,但是他的投資經歷卻比大部分投資者都更有意思:他是一個從進入股市的投資人,而且憑借數學思維,在21點他找到了破解莊家優勢的策略,在股市中他找到賺取超額收益的對沖投資,在各個市場都獲得了豐厚的收益。
在他的投資生涯中,索普徹底實踐了那種將抽象思維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的思維方式。很多人都曾經發問,學數學到底有什么用?索普用他的人生給出了答案,那就是運用數學知識來進行和投資,并且賺大錢。
無論是面對,還是股市投資,索普都是在運用自己的數學知識把過程簡化成為數學模型,然后形成相應的對策和答案,這其實就是我們在數學中都碰到過的“應用題”,只不過像索普這樣真正運用到實踐中的人少之又少。索普甚至把數學思維應用到了自己的生活中。在一個看上去并不理性的世界里,索普自始至終堅持用理性來制定自己的生存策略,并且獲得了豐厚的人生復利。
書名:壞血:一個硅谷巨頭的秘密與謊言
Bad Blood: Secrets and Lies in a Silicon Valley Startup
作者:約翰?卡雷魯(John Carreyrou)
出版社:雅眾文化/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9年4月
這可能是迄今為止硅谷最為聳人聽聞的創業公司丑聞:一個被認為是喬布斯接班人的創業明星所所創辦的估值上百億美元的高科技公司,竟然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2014年,斯坦福大學輟學生伊麗莎白?霍姆斯創辦了一家名為希拉洛斯(Theranos)的企業,這家公司號稱發明了革命性的血液檢測技術,能夠通過從用戶身上無痛抽取的一滴血進行兩百多項專業檢測,這將給體檢行業帶來顛覆性變革。
很快,希拉洛斯就成為了硅谷最具商業價值的獨角獸公司之一,最高估值接近百億美元。更重要的是,伊麗莎白·霍姆斯身上的一切都符合人們心目中對硅谷天才的想象:名校輟學生,高智商,美貌,充滿偶像魅力和領導者氣質……她登上了幾乎所有科技和創業雜志封面,美國前國務卿喬治?舒爾茨、亨利?基辛格,媒體大亨魯伯特?默多克,甲骨文創始人拉里?埃利森,傳奇創投家唐納德?盧卡斯等紛紛加入希拉洛斯超級豪華的明星董事會。
看起來,希拉洛斯即將成為下一個蘋果或者特斯拉,以至于人們忽視了一個簡單的問題:希拉洛斯的領先技術到底是從哪里來的,此前毫無醫學背景的伊麗莎白?霍姆斯又是如何進入這個行業的?真相就是希拉洛斯所聲稱的革命技術都是假的,這個商業神話內核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謊言。
兩屆普利策新聞獎得主約翰?卡雷魯不畏威脅,以豐滿的細節揭露了這個自安然公司之后規模最大的企業詐騙案內幕。
幾乎所有讀者在看完令人瞠目結舌的故事都會提出一個問題:難道如此聰明的伊麗莎白?霍姆斯從來就沒有想過謊言敗露的那一天嗎?也許伊麗莎白?霍姆斯真的相信,就像很多硅谷創業神話所宣傳的那樣,成功的企業在熬過了常人所無法度過的煉獄之后,就能夠獲得神跡一般的技術突破。無獨有偶,今年出版的另一本書《硅谷帝國》也反思了硅谷不為人知的陰暗面。
硅谷帝國:商業巨頭如何掌控經濟與社會
Silicon States
作者:露西?格林(Lucie Greene)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2019年5月
書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邏輯:如何改變世界經濟和人類行為
The Nobel Factor:The Prize in Economics, Social Democracy, and the Market Turn
作者:阿夫納?奧弗爾(Avner Offer),加布里埃爾?索德伯格(Gabriel S?derberg)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2019年1月
諾貝爾經濟學獎自然是經濟學中至高無上的榮譽,但是很多人并不清楚的是,這個獎項并不在諾貝爾本人的遺愿之中,獎金也并非來自于諾貝爾基金會,而是瑞典國家銀行為了紀念諾貝爾而設立的獎項,獎金也來自瑞典國家銀行,實際上,它更應該被稱為瑞典銀行經濟學獎。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人選也一直存在爭議,很多批評者指出,它給立場截然對立的經濟學家都頒過獎,這讓經濟學作為一門人文科學的地位更加被質疑。那么諾貝爾經濟學獎設立和頒發的邏輯到底是什么?《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邏輯》正是從這個問題出發,聚焦于闡述和反思這一獎項的起源與影響力。在撰寫過程中,作者阿夫納?奧弗爾和加布里埃爾?索德伯格參閱了之前從未公開過的瑞典國家銀行檔案,考察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歷史,剖析了自該獎項頒發以來的經濟學學說發展歷程,尤其是蘊含在其中的社會民主主義與市場自由主義之間的博弈。
根據這些分析,這本書尖銳的指出,設立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目的是試圖利用“諾貝爾”的品牌光環來提升銀行的以及市場友好型經濟理論的威望,并以此來影響瑞典和其他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實踐。無論如何,諾貝爾經濟學獎都是一個通過經濟學理論來改變現實世界的絕佳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