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聯合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國聯合健康醫療大數據公司
東軟與大數據集團聯合打造“數據要素×醫療健康”服務新模式
5月23日,東軟集團與福建省大數據集團有限公司在福州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健康醫療數據要素價值領域展開合作,通過大數據服務,賦能商業保險公司的產品設計和保險兩核,打造“數據要素×醫療健康”服務新模式。
今年,國家大數據局等17部門聯合印發《“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提出發揮數據要素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醫療健康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列入三年行動計劃試點先行的重點行動產業。
本次合作,雙方根據三年行動計劃“數據要素×醫療健康”的總體要求,依托福建省大數據集團運營的公共數據資源開發服務平臺,構建創新保險風控服務,打造了“數據要素×醫療健康”服務新模式。該模式以數據質量為基礎、數據安全為前提、制度規范為保障、數據有效使用為目標,將福建區域健康醫療大數據與商業保險進行深度融合應用,打破“就醫后理賠”的傳統模式,前置理賠服務,優化支付體驗,減少客戶就醫壓力。同時,也有效消除保險理賠過程中出現的分歧,助力保險公司更精準地評估被保險人的健康狀況和風險水平,從而進一步提升保險服務水平和市場競爭力,更好地維護保險公司與客戶雙方權益,促進基本醫保與商業健康保險協同發展。
未來,雙方將進一步推進《“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及福建省相關政策文件的加速落地,深度挖掘公共數據價值,著力推動公共數據社會化利用,打造更多示范性強、顯示度高、帶動性廣的典型應用場景,賦能福建省數字政府改革和建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2024年,東軟全面實施解決方案智能化戰略,打造AI賦能的解決方案、數據價值化的解決方案和服務化的解決方案,與客戶共同迎接“數據要素×”帶來的新機遇。東軟將持續探索AI、大數據等技術與各行業的深度融合,挖掘并有序釋放數據要素價值,賦能醫療健康等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起底太保的醫療版圖,和平安一樣都想做中國的聯合健康
進入5月,A股五大上市險企的第一季度財報陸續披露完畢,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人保、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五家之中,僅有太保一家實現凈利潤正增長,凈利潤117.59億元,同比增長1.1%。
這也是新董事長傅帆自孔慶偉手中接棒后,太保交出的第一份階段性成績單。
在經歷了數十年的高速增長后,中國險企的發展已經陷入瓶頸期,壽險行業面臨諸多困境,人力銳減、保費下滑、股價下跌等等。在人口老齡化的大趨勢下,險企們也發現了新的機遇,不約而同地轉向養老模式,嘗試建設“保險+醫療、養老、康復”的健康生態圈。
不同于以金融為核心的壽險產品,不論養老、醫療還是康復模式,對險企的服務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打造養老社區、投資或收購醫院、建設康復機構成為險企入局健康產業的標配“三件套”。
2019年加入太保,出任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的傅帆,在前任董事長孔慶偉的帶領下,親歷了太保布局養老、醫療、康復的重要階段。
如今,太保在養老板塊,已經落地14個“太保家園”養老社區;在醫療板塊,投資布局了廣慈紀念醫院與和睦家醫療兩所線下醫療機構,旗下互聯網醫療平臺“太醫管家”不久前剛剛完成9.2億元戰略融資;在康復板塊,已簽約44家康復機構,廈門、濟南兩地的源申康復醫院正在建設之中。
幾年前,險企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成為中國版的聯合健康。
這家美國最大的商業健康險公司的底色并非保險,而是醫療健康產業,上市所屬板塊均也非金融保險,而是大醫療板塊,曾締造過巔峰市值超5000億美元的神話。2023年度,聯合健康營收為為371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7萬億元,幾乎相當于2023年國內7家上市險企的收入總和。
也曾有險企付諸實踐,如平安斥資數百億收購北大醫療集團,嘗試打造“中國版聯合健康”,然而幾年來一直“泥沼纏身”。
當迷霧散盡,險企們選擇的這條醫療之路的遠方是否有燈塔矗立,為其指引正確的航向?
太保大健康戰略的兩位關鍵人物
養老產業是太保在服務端最先落子的業務板塊。
2017年,孔慶偉被選舉為太保第八屆董事會董事長,上任后,太保提出了2017-2019年發展規劃,其中明確提出將“做強大健康大養老,拓展保險衍生業務,加快健康養老產業鏈布局”。
2018年,太保養老產業五年發展規劃落地實施,計劃在3-5年內在全國重點城市打造“太保家園”系列高品質養老社區。太保家園第一個項目成都國際頤養社區啟動之時,孔慶偉親自趕赴現場,揮起鐵鍬動工培土。
這一年,太保還與法國養老品牌歐葆庭集團建立了合作。歐葆庭集團是一家享譽全球的養老康復集團,擁有30年的發展歷史,在全球13個國家經營800多家機構,床位數超過8萬張。
2018年11月,太保與歐葆庭集團共同成立了太平洋歐葆庭養老運營合資公司(以下簡稱“太保歐葆庭”)。太保歐葆庭成立后,參與太保家園養老社區的運營管理服務,借鑒歐洲后的養老社區服務與管理的制度、流程、體系等。
截至2023年末,太保家園項目已落地12城14園,杭州、成都、南京、廈門、大理、上海崇明、上海普陀、青島等8個社區已經投入運營,規劃養老服務床位超1.58萬張。
在太保家園項目當前14園的建設上,太保預計投資總額約為161.91億元,截至 2023年末,已累計支付投資款約72.09 億元。
除構建養老社區外,太保近年還推出了居家養老服務“百歲居”,解決老人住房適老化改造、日常就醫、長期護理等問題,截至2023年末已在29家分公司60家機構推廣。
在養老社區陸續落地的同時,太保也啟動了醫療業務相關布局,這一過程中,還有另一位關鍵人物不得不提——太保集團最年輕的副總裁馬欣。
馬欣出生于1973年,陜西西安人,1996年加入太保壽險,從太保壽險西安分公司業務部內勤逐步升任至陜西分公司總經理。在分公司工作的近20年里,馬欣獲得了多項榮譽表彰:1999年獲太平洋人壽總公司一級展業能手、2003年獲陜西保險業優秀經理人、2007年獲西安市保險系統十大杰出青年......
在此期間,太保陜西分公司的業績也在馬欣的帶領下不斷提升。2015年,表現杰出的馬欣被調入太保集團擔任董事會秘書,又在2018年成為了太保最年輕的副總裁。
這一時期,政府密集發布了多個鼓勵商業健康保險發展的政策文件。如2019年9月,國家衛健委發布的《促進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綱要(2019-2022年)》中,提出鼓勵保險公司增加新型健康保險供給、努力推動健康保險與健康服務融合;2020年1月,國務院發布的《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指出要促進多層次醫行保障體系發展,其中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豐富健康保險產品供給等等。這些利好政策為險企發展商業健康保險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2020年,太保登陸倫交所之際,正式發布了《2020-2025年大健康發展規劃》,彼時48歲的馬欣被任命為“大健康”戰略負責人。
在2020年中期業績報告會上,馬欣介紹了大健康時代太保的發展目標,明確指出太保將通過“保險+服務”布局,形成健康管理生態圈。
同年9月,太保集團與瑞金醫院簽署合作協議,共建互聯網醫院“廣慈太保互聯網醫院”,太保的“2020-2025年大健康”戰略正式拉開序幕。
馬欣對大健康業務的參與也進一步深入,于2021年1月正式出任太保安聯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保安聯”)董事長。
太保安聯由太保集團和德國安聯集團聯手發起設立,成立于2014年12月,注冊資本17億元,前者持股77.051%,后者持股22.949%,主要通過與太保產、壽險合作將健康保險和健康管理服務推廣至全國。
2019年,成立5年的太保安聯首次實現盈利,收入46.76億元,同比增長72.1%,在當時國內僅有7家專業健康險公司中排第3位。據公開資料顯示,該年度的盈利主要得益于健康險業務的快速發展。
為加強旗下壽險與健康險的深度融合,太保曾于2019年嘗試向太保安聯健康險增資,但最終協議并達成。直到2020年,太保正式發布“大健康”戰略后,才成功從德國安聯手中收購了全部股份,全面接手太保安聯。
太保安聯回歸太保系后,迎來的第一位掌舵者就是董事長馬欣。不久后,太保安聯更名為“太平洋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保健康險”),總經理陳巍調任太保集團行政總監,由董事長馬欣作為臨時負責人代行總經理職權。
此后,在長達兩年的時間里,太保健康險總經理一職一直空懸,公司由馬欣獨自掌舵,直到2023年5月迎來“平安系”的尚教研。
尚教研曾在平安工作多年,擔任平安健康險公司營銷總監兼個人業務事業部總經理。2017年,尚教研加盟騰訊微保,出任副總裁。
相比于太保健康險過往的總經理,曾就職于互聯網企業的尚教研在健康險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與太保近年來的大健康戰略十分貼合。在2022年底時,馬欣曾公開表示:“發展互聯網業務成為健康險公司當期的重要任務。”這正是尚教研出任太保健康險黨總支書記的時間節點。
“保險+醫療”的核心是醫療服務
馬欣分管集團大健康業務、執掌太保健康險的日子里,太保在大健康領域進行了諸多布局,與上海瑞金醫院、和睦家醫療以及投資機構紅杉中國建立了深度合作。
太保與瑞金醫院的合作,最早集中在互聯網醫院的建設方面。
2020年疫情爆發后,線上診療需求暴增,為互聯網醫療的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會,據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4-2028年中國互聯網醫院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2019年中國互聯網醫院數量為319家,2020年這一數字增長至1004家。
在此契機下,太保聯合上海瑞金醫院、紅杉中國共同設立了廣慈太保互聯網醫院。2020年12月,上海廣慈太保互聯網醫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21年9月,中國太保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品牌“太醫管家”正式發布。不久前,太醫管家剛剛完成一筆9.2億元的戰略輪融資。
在互聯網醫院的合作之外,太保還于2020年入股了上海瑞金醫院旗下高端民營醫療機構上海廣慈紀念醫院。隨后,太保持續在中高端私立醫療領域布局,并于2022年分別以約5000萬美元及1.25億美元的價格,入股新風醫療集團和新風健康集團。新風醫療與新風健康同屬于一家公司——新風天域集團,旗下最知名的業務是國內民營醫院連鎖品牌和睦家醫療。
2016年8月,香港財政司前司長、現南豐集團董事長梁錦松,黑石集團前董事總經理吳啟楠以及其他幾位投資者共同創辦了新風天域。2018年6月,新風天域以“純現金的形式”在紐交所上市。
2019年,新風天域以人民幣約99億元的價格從復星醫藥等股東手中收購和睦家股權,并更名新風醫療在紐交所上市。
由于在二級市場表現不佳,以及疫情期間營收增速放緩等原因,和睦家從紐交所退市,并于2022年初再度完成私有化。太保便是在此時入股了新風醫療與專注康養業務新風健康。
在康養業務方面,除了對新風健康的投資布局外,太保也于2022年11月發布了專業康復醫療品牌“源申康復”,正式啟動康復醫療體系建設,探索“保險+康復”服務模式。
“源申康復”品牌是由太保壽險旗下子公司太平洋醫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簡稱“太平洋醫療健康”)主導打造,根據太保2023年度財報,源申康復已經簽約44家提供優質康復服務的醫療機構,覆蓋上海、南京、杭州、成都、石家莊等16個重點城市,形成“綜合醫院康復科-康復專科醫院-特色康復診所”的三級康復服務網絡。
太保的大本營上海也是康復業務的重要試點——2023年7月,太平洋醫療健康與上海市第二康復醫院簽署合作協議,在上海市第二康復醫院內共建“源申康復特需病區”;2029年9月,太平洋醫療健康又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共建“交醫-太保源申康復研究院”。
在自建實體機構方面,廈門、濟南兩地的源申康復醫院項目已經啟動建設,上海、北京、廣州等地項目也在推進中。
2020年以后陸續啟動的互聯網醫院、康復醫院等項目,在建設中逐漸與太保早期的養老社區服務形成聯動,例如2023年12月啟動建設的廈門源申康復醫院,就內嵌于“太保家園-廈門國際頤養社區”;廣慈太保互聯網醫院也在為太保家園提供遠程診療服務。
新風天域創始人、和睦家CEO吳啟楠曾向《健聞咨詢》表示,不同于以金融為核心的壽險產品,“保險+醫療”這一業務模式的核心是醫療服務,企業要具有完善的醫療網絡與優質的醫療資源,才能滿足客戶的醫療需求。
從2018年布局養老產業五年發展規劃、建設養老社區,到2020年發布大健康戰略、布局線上線下醫療資源,再到源申康復品牌發布、自建康復醫院,太保在“保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康復”三條線路上的服務網絡均有了清晰的模式。
在大健康產業布局的加持之下,太保將走上一條怎樣的道路?
聯合健康模式在中國跑得通嗎?
2022年1月,當時的中國銀正式批復,同意平安人壽提出的重大股權投資新方正集團的申請。平安人壽擬出資約482億元人民幣受讓新方正集團約66.51%的股權。其中,新方正集團旗下有北大醫療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此舉在業內掀起熱議,因為平安集團正是為了探索“保險+醫院”的聯合健康模式。
在《健聞咨詢》此前的采訪中,廣州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GAHA)主任莊一強曾表示,平安在醫療健康領域的策略是先做線上,平安好醫生也上市了,就要進入重資產線下投入。
莊一強也指出,平安至今為止沒有一家醫院旗艦店來證明,它的投后管理是可以的,“平安一旦接管,有點像小孩管大人。”
平安內部對于是否收購北大醫療也爭議頗多,一位接近平安高層的人透露,平安下屬幾個二級公司領導最擔心的是,這么多錢投進去之后,利潤在哪里,增長在哪里,和平安的協同在哪里?“投后管理到底由誰來管,內部有些推脫。”最后還是由平安創始人馬明哲拍板定下了此次收購。
如今,三年時間過去,業內當初擔憂的問題正在一一浮現。
平安收購北大醫療,并將其更名為北大方正人壽之后,宣布了一個“三年倍增”計劃,到2025年要實現百億保費、百萬客戶的目標。然而,2023年度保費不足50億元,2024年第一季度的增速僅為4.2%,離百億保費的目標相去甚遠。
從經營業績來看,2023年公司保費收入達到了48.59億元,近三年的增速分別為27.8%、12.5%和15.9%,但虧損反而擴大——2023全年凈利潤虧損高達14.29億元,較2022年的8.36億元虧損額大幅增加。直到2024年第一季度,虧損額仍有2.82億元。
人保資本股權投資資深總監呂和東曾在媒體采訪中分享我國險企效仿美國整合醫療尚存在的困難。
我國醫療資源分布與美國有較大差異,國內優質醫療資源相對集中于公立醫院,險企主要通過簽約方式與公立醫院建立聯系與合作,靈活性和合作深度不及美國等成熟國家合作模式。
此外,不同于以商業保險為主體的美國醫療體系,我國是以基本醫保支付為主,商業保險尚處于發展階段,因此難以復制商業保險高度參與醫療支付體系的模式。
以聯合健康為例,它大量控制醫療機構、獨立醫生群體,通過給付固定年費,降低醫療過度使用問題,實現精準控費。
而我國當前醫保體系核心資源集中于公立醫院,險企無法參股控制,只能與公立醫院開展合作,并在眼科、口腔等少數細分專科醫療領域適當控制民營醫院/診所。
如何借鑒聯合健康、凱撒醫療的經驗,探索適應中國國情的“保險+醫療、康復、養老”創新模式,于險企而言依舊任重道遠,仍需上下而求索。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