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健康醫療中心 百度健康中心客服電話
人事調整、業務降級,AI能否讓百度醫療重獲新生?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 閆碩 北京報道
今年暑假,百度健康舉辦了首屆產業生態大會,百度大健康事業群組總裁何明科在會上指出,百度健康正在發揮AI技術優勢,逐步實現讓健康人人可及。
然而,兩個多月后的一封信,打亂了百度健康既往的發展節奏。“All in AI”的百度開始重新審視各大事業群,并給出了最新的人事和組織架構調整結果,百度醫療業務便在調整之列。
日前,百度創始人李彥宏通過全員郵件,宣布新一輪的干部輪崗和組織架構調整:百度集團執行副總裁羅戎輪崗擔任移動生態事業群組(MEG)負責人,不再擔任集團CFO;同時健康事業群組(HCG)合并至MEG;百度集團資深副總裁何俊杰輪崗擔任代理CFO,不再擔任MEG負責人。
這也意味著,大健康事業群組由獨立的事業群組降級為了事業部。不過,具體的業務框架并未調整,目前由楊明璐直接負責,何明科淡出。有消息傳出后者在百度的如流工作平臺已經搜索不到,okr還可以搜到,但下面已經沒有任何匯報關系。此番調整后百度由原來的五大事業群變為現在的四大事業群,除MEG、ACG之外,還有智能駕駛事業群組(IDG)、技術中臺事業群組(TPG)。
醫療戰略咨詢公司Latitude Health創始人趙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百度將整個事業群降為事業部,說明其不再突出健康,而是和其他領域一樣,作為其中的組成部分,也表明互聯網醫療目前的低谷導致企業相應作出了調整。
AI所帶來的影響已經不容忽視,一個典型的佐證是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均頒給了AI。在此背景下,作為科技巨頭的百度自然也不能錯過這一競爭高地。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其實百度對“AI+醫療”的探索由來已久。2017年,李彥宏曾在公開場合稱,“人工智能將重新定義醫療行業。所以互聯網醫療不行就要退下,AI醫療登上歷史舞臺。”
隨后,2018年,百度開始布局醫療內容生產,嘗試AI+醫療場景融合的產品,譬如CDSS(臨床決策支持系統);2020年,百度健康品牌正式成立,開始構建服務生態,醫藥電商、在線問診等服務便是在當時上線;2021年,隨著百度大健康事業群的建立,百度醫療健康板塊的資源能力整合進一步加強。
如今,百度健康聚焦“患醫藥”的核心場景,已經推出了五款應用產品,包括面向普通用戶的健康智能體家族、面向醫患的在線醫療Copilot、面向醫院的“AI智慧門診”、大模型的私有化產品CDSS,以及面向企業的靈醫開放平臺。
數據顯示,目前百度健康平臺擁有30余萬的入駐醫生,累計服務超過2.1億名患者,合作3000余家專業內容機構生產了超6億條健康內容,收錄了超過16萬家公立醫療機構信息,通過AI匹配實現6000日均到院人次,合作超1000家藥械企業,專業科普信息覆蓋了98%的常檢索藥品。此外,百度健康還為超過800家等級以上醫院提供了以AI為支撐的數智化服務。
盡管如此,趙衡認為,其實AI+醫療目前在全球來看,還沒有可以大規模商業化的模式,百度原來一直做AI醫療也不是很成功。
最近幾個季度,李彥宏等百度管理層在與投資者溝通時,曾多次強調百度對AI的重視,并探討AI相關業務。而在此次的內部信中,李彥宏表示,羅戎將帶領MEG團隊進一步實現AI技術與前端產品的結合,不斷探索開拓AI應用。
在內部信中,李彥宏多次提到“智能生態”,并期待在智能生態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HCG的健康業務與MEG的移動生態深度整合,優勢互補。
從業務板塊看,百度大健康業務主要包括互聯網醫療、智慧醫療、藥企服務三方面,具體對應著三大品牌,分別為面向C端的百度健康、面向H端的靈醫智惠、面向B端的GBI。其中,百度健康包括在線問診服務、互聯網醫院、健康科普服務、健康商城服務以及數字專病聯盟等。此次調整也被業內認為百度將重新聚焦C端用戶的需求,探索商業化閉環。
商業化向來是企業需要考慮的關鍵問題之一。此前,何明科帶領百度醫療團隊主要掙企業的錢,圍繞B端做了諸多布局。數據顯示,在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類疾病等多個病種領域,百度健康覆蓋超2000個患者招募項目,報名的患者超40萬人,幫助超過400家企業的新藥項目。
根據內部信,HCG成為MEG的一個事業部,由楊明璐負責。據了解,楊明璐在2020年主導創建了百度健康品牌,去年輪崗時曾在MEG負責搜索業務。業內有觀點認為,當前百度健康如何在搜索生態下完成商業閉環是羅戎、楊明璐等需要探討的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李彥宏今年二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目前百度搜索結果中有18%由人工智能生成,未來占比還將持續上漲。
實際上,近段時間以來,百度健康也在持續加碼C端布局。今年1月,百度健康面向C端打造了系列以科普問答為底座、垂直服務為衍生的1+N型的智能體矩陣。截至目前,包括AI精準找醫生、AI醫學解讀、AI皮膚病識別、AI用藥助手、AI睡眠助手等智能體矩陣。
其中,AI健康問答服務日活用戶已超過200萬、AI用藥助手累計服務超2000萬人次、AI醫學報告支持超100種報告類型。此外,百度健康已連接10萬+提供服務的醫生,其中近1000名醫生參與了產品共建,累計用戶超1500萬。
李彥宏此前曾提到,智能體是自己最看好的AI應用發展方向,而搜索是智能體分發的最大入口。智能體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使用門檻低,但天花板足夠高,可以做出非常復雜非常強大的應用。未來,將會有數百萬量級的智能體出現,形成龐大的智能體生態。
擁有巨大C端流量的百度在AI的賦能下,能否為醫療行業帶來新的故事,值得期待。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百度健康入駐36萬名醫生:用AI最大限度確保醫療質量安全
9月26日,百度健康在紀錄片《一線醫生》觀影會上公布了一組最新數據:已攜手2.5萬兒科醫生,近一年守護236萬個兒童健康成長;聯合超10萬內科醫生,讓遠在塔什庫爾干的用戶能跨過喬戈里峰(海拔8611米的世界第二高峰)“線上就醫”;協同4萬余名婦科醫生,為中國女性的健康保駕護航。
截至目前,百度健康平臺已累計入駐36萬名醫生,覆蓋了超3000個頂尖權威專家,合作430個頂級行業機構,累計服務超過4億患者,還合作了3600余家專業內容機構生產了超6億條健康內容,收錄了超過16萬家公立醫療機構信息。
AI一直是百度深耕的技術領域,目前在醫療領域也有諸多應用。據百度健康首席醫療官兼互聯網醫院院長謝紅介紹,依托醫療AI技術,百度健康搭建起了重癥監控、合理用藥、藥師審方、病歷檢測等質控系統,“就像不知疲倦的專家”最大限度確保醫療質量安全;也利用智慧醫療系統幫助實體醫院專家精準匹配醫患,保證病人最優的就醫途徑實現“看得上病”“看得好病”;還積極參與醫藥研發項目,為罕見病或經濟困難患者提供入組機會實現“看得起病”。
據了解,百度健康已通過AI匹配實現6000日均到院人次,成為“全網最大的就醫決策平臺”和“全網最大的互聯網醫院”。
在百度集團資深副總裁、百度大健康事業群總裁何明科看來,醫生是“跨界”的守門員和守護人,百度健康希望通過這部紀錄片大力弘揚醫生群體救死扶傷、甘于奉獻的偉大精神,自己作為“醫二代”對醫生工作的繁忙有非常深切的體會,也希望基于百度健康平臺的連接和技術能力為醫生減負和促進大眾健康貢獻力量。
互聯網在醫療領域應用,提升了醫患溝通的效率,也增加了患者就醫的途徑。國人逐漸習慣了點亮手機屏幕去“尋醫問藥”,但卻鮮少有人了解網絡另一端那一個個“一線醫生”。《一線醫生》首次將聚光燈給到了一線醫生,講述他們堅守一線并擁抱互聯網,守護健康的故事。
降級縮編!是什么讓百度健康丟掉了獨立的勇氣?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于娜 見習記者 蔣力 北京報道
互聯網大廠的“醫療夢”似乎真的不好做。
10月8日,百度創始人兼CEO李彥宏的一封內部信,宣告了百度健康再度迎來巨變。這封內部信顯示,成立不到三年的大健康事業群組(HCG)將合并至移動生態事業群組(MEG)。這意味著,百度的健康業務將由一個獨立的事業群組(BG)降級縮編成為MEG下的一個事業部(BU)。
2021年11月,百度健康與智慧醫療團隊合并升級成立HCG,成為百度五大事業群組之一。彼時,HCG曾被百度寄予厚望,認為百度健康未來有機會成為集團營收支柱,甚至像阿里健康、京東健康一樣拆分獨立上市。
一位接近百度健康業務的知情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為了做藥企的生意,百度集團資深副總裁、百度大健康事業群組總裁何明科曾大范圍招兵,計劃三年內能做到十個億的規模。”據百度內部人士稱,當時HCG的團隊規模已超過數千人。
但是好景不長,業內人士指出,這一變動后,短時間內將很難看到百度健康拆分獨立上市的計劃了。
幾經沉浮
時間拉回到2010年,百度涉足醫療業務的起點。這一年,百度與好大夫在線合作,邀請醫療專家對醫療詞條進行編撰。隨后,在2013年,百度繼續拓展醫療業務,與百科名醫網達成了合作關系。
靠著醫療競價廣告,百度曾賺得盆滿缽滿。摩根大通的分析報告曾估計,醫療相關廣告主在百度2014年的總營收中約占15%—25%,其中僅莆田系民營醫院就占據了三分之一到一半。
但事實上,這一時期無論是對醫療詞條的優化,還是醫療競價廣告,都是基于百度的搜索業務,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醫療布局。
百度在醫療業務上的布局,實際上是始于2015年。
此前一年,百度搜索業務遇到客戶增長瓶頸,急需扶持新業務來促進客戶增長,正值以掛號問診為核心業務的互聯網醫療爆發,將目光投向醫療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為了整合百度原有的各項移動健康和醫療業務,2015年1月8日,百度醫療事業部成立。2015年1月28日,作為醫療事業部的拳頭產品,專注掛號業務的百度醫生App上線。
憑借著巨大的流量端口,以及近乎瘋狂的地推拉新,百度醫生App一度登上了App Store醫療類App排行榜第一位。截至2016年1月,共有4331家醫院以及19萬余名醫生入駐百度醫生App,覆蓋三甲醫院約占全國三分之一。
不過,這一切在2017年2月9日戛然而止。這一天,僅僅成立764天、規模已達到300人的百度醫療事業部由于掛號業務無法真正觸及醫療核心、盈利模式難以探索探索等原因,成為了當時百度新興業務事業群組(EBG)中業績表現最差的部門,被整體裁撤。
此后,百度并沒有放棄以對外投資的形式繼續布局醫療行業。
李彥宏在內部信和公開場合多次表示,裁撤醫療事業部不是放棄醫療業務,而是將醫療業務的重心從互聯網醫療調整到人工智能領域。“互聯網醫療不行就要退下,AI醫療登上歷史舞臺。”
然而,在2020年年初國家藥監局發出國內第一張醫療AI三類證之前,醫療AI尚處于起步階段,產品還未成熟,相關政策紅利也未釋放,多數AI醫療產品仍處于研發試用階段。
在互聯網醫療領域的短暫離場,幾乎讓百度快要錯過疫情催生下線上醫療和醫藥電商極速發展的幾年。
直至2020年3月,百度宣布重啟醫療業務,成立百度健康。
在疫情帶來的線上醫療高需求刺激下,百度健康在醫療領域的投入熱情一度十分高漲。2021年“618”期間,百度健康斥資10億津貼高調入局醫藥電商大戰,媒體報道甚至傳達出這樣的信號:醫藥電商市場或將迎來“三國殺”時代。
這一年的11月,百度將分屬于MEG的百度健康和智能云事業群(ACG)的百度智慧醫療團隊合并,成立HCG,成為百度集團的第五大事業群組。后來我們知道,這樣的醫藥電商“三國殺”時代并未到來。
架構調整
回到此次百度的架構調整,HCG降級其實早有預兆。
據悉,百度健康核心部門互聯網醫院的負責人張寬已于2023年離職,百度健康的元老人物楊明璐于2023年12月調任MEG負責搜索和AI生態業務。加入百度十余年并深度參與了百度醫療布局的老將,百度智慧醫療總經理劉軍偉也于今年6月離職。
值得注意的是,HCG并入MEG后,將全部向楊明璐匯報。這意味著,闊別HCG不到一年的楊明璐將再度接手健康業務。
從內部信披露的信息來看,百度此舉意在增強百度健康業務與MEG業務的協同。MEG擁有目前百度最核心的移動生態AI產品,包括百度搜索、文小言(原文心一言App)、百度文庫、百度網盤等,HCG有望為這些產品增加新的場景——醫療。
李彥宏在內部信中表示:“當前在智能生態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期待健康業務與搜索大盤和移動生態進一步整合,優勢互補,取得更加長足的發展。”
不過,業內人士有另外一種看法,即此次降級意味著醫療健康在百度的戰略布局中已經不再重要了。
記者了解到,由于MEG本身有自己的健康業務,HCG也有自己的中臺系統,職能交叉重疊下,部分員工已經做好了被裁員的心理準備。
與此同時,醫療醫藥行業資深從業者李亮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百度健康“盤子太大了”,沒有看到能賺錢或者具有戰略意義的業務布局,這次架構調整后很可能維持不了多久就要迎來大裁員。
三年前百度成立HCG時,“醫療”一度要成為百度故事中的主角。三年過去,風口一變,“AI”才是百度未來必須要講的故事,醫療只能是其中的“支線任務”。
獨立的勇氣
2020年百度宣布重啟健康業務時,曾有一篇以《誰給了百度健康獨立的勇氣?》為標題的文章,直指百度健康的商業化困境,在業內引起廣泛討論。
如今,健康業務再度被縮編為事業部,又是什么讓百度健康喪失了獨立的勇氣?
在李亮看來,互聯網大廠的醫療布局中,百度健康是一個非常具有參考性的樣板。“它幾乎跟風做過所有主流、非主流的互聯網醫療的各種玩法。但由于業務沒有聚焦,幾乎都做失敗了。這次被降級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賺不到錢,養不活自己。”
從業務板塊來看,HCG旗下主要有百度健康、百度智慧醫療(靈醫智惠)和GBI三大業務板塊,分別對應to C的互聯網醫療、to H的智慧醫療和to B的醫療大數據。
然而,這些業務還是都殊途同歸指向了同一個難題:商業化。
首先來看百度健康。公開資料顯示,百度健康平臺已累計入駐36萬名醫生,覆蓋了超3000個頂尖權威專家,合作430個頂級行業機構,累計服務超過4億患者。
不過,沒有跑通的商業化閉環,讓這些數據并沒有帶來可觀的回報。在百度于2020年重啟醫療業務時,互聯網醫療格局已基本成型,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等互聯網巨頭已深耕多年,平安好醫生、微醫等行業元老也已成氣候,“起大早趕晚集”的百度不得不望洋興嘆。
李亮認為,百度在互聯網醫療領域其實已經錯過了唯一可以賺錢的風口——醫藥電商。“百度既沒有醫藥供應鏈優勢,也沒有阿里、京東的電商平臺和流量優勢,不如把這部分外包出去做,可能還能夠拼一拼。”
再來看主要面向院端的靈醫智慧,官網顯示,其產品主要包括臨床輔助決策系統(CDSS)、智能診前助手、醫療大數據解決方案等。但是靈醫智惠面臨的問題是,在醫療信息化領域,拼不過萬達信息、衛寧健康等深耕醫療信息化的龍頭企業;在醫療AI領域,也難以追上其他早幾年商業化的醫療AI企業如鷹瞳科技、致遠慧圖等。
僅從“三類證”這張商業化進程“入場券”來看,靈醫智慧也略顯滯后。國家藥監局于2020年8月頒發了第一張眼底AI輔助診斷三類證,2022年8月靈醫智慧拿到時已整整晚了兩年。
“院端的生意并不好做,對于互聯網基因的百度來說更是。”一位醫療AI企業從業人員告訴《華夏時報》。
事實也印證了這樣的推斷,據悉,在劉軍偉離職后,百度智慧醫療團隊已基本解散,僅留下部分銷售人員對接前期客戶的售后需求。
事實上,在HCG成立之初,何明科在向李彥宏匯報這個事業群的打法時,提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實現商業化,而商業化問題也是何明科在HCG是最關注的核心問題。
當時,何明科對做藥企的生意寄予厚望,他認為賺患者、醫院、政府的錢都很難,非要選擇一個有支付能力的,只能是B端的藥企。為此,HCG于2023年年初收購了一站式醫療信息化數據提供商GBI,通過百度的技術賦能,為藥企提供更好的數據產品、SaaS產品或者系統解決方案。
但是顯然,藥企的生意也并沒有解決HCG面臨的商業化難題。相反,由于集采和醫藥反腐等外部環境的變化,藥企進一步收縮預算,B端生意也變得越來越不好做了。
持續燒錢卻無法帶來業績增量,團隊規模收縮就成了一種必然。在李亮看來,百度健康的業務過多以至于無法聚焦,而且都在虧錢,甚至一個危險的信號是,百度自身也在慢慢脫離“搜索”的軌道。“百度健康回歸MEG后,如何利用好百度搜索、百度文庫、百度知道等現成的產品和海量數據優勢,或許是唯一的破局之道。”
(應采訪者要求,文中采用化名“李亮”)
見習編輯:姜雨晴 主編:陳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