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界工作怎么樣,健康管理的真實工作
腦機接口臨床應用!這名女醫生何以不走尋常路?
醫工結合所研發的產品,經常被人稱之為醫療領域的「黑科技」,無論是當下頗為前沿的腦機接口,還是各種輔助治療和康復的機器人,這些復雜且精密的儀器,都不禁讓人們感嘆「未來已來」。而在這些儀器的背后,是無數位以臨床需求為導向,持續研發的醫生們。
醫學和工程的融合不僅飽含研發人員的智慧、精力和汗水,更加承載了患者恢復健康、回歸家庭和社會的希望。8月19日,在第七個中國醫師節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康復醫學中心主任潘鈺教授作客健康界「新質醫生2024中國醫師節」系列主題訪談直播間,分享醫工結合的故事和心路歷程。
健康界:背靠我國理工科最牛的大學清華大學,您所在的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可以說是「近水樓臺先得月」。清華長庚醫院康復醫學科的醫工結合所涉及的領域有哪些?如今有哪些「黑科技」設備在臨床應用?
潘鈺:康復醫學是一門致力于幫助病患恢復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盡早回歸家庭和社會的學科。在康復醫學發展過程中,醫工結合或者醫工交叉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利用工程技術的進步和創新,為康復醫學提供新技術和解決方案。
近年來,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的康復團隊通過醫工結合,著力發展智能康復技術和個體化康復方案:
在康復評定方面,我們發展了通過眼動識別和康復機器人來評估足踝運動認知雙重任務功能,用來預測跌倒風險;
我們把壓力傳感器放到鞋墊中,監測偏癱患者步行功能;
康復訓練中,通過面部微表情識別分析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
通過攝像頭掃描面部,可以間接反映患者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等,便于重癥患者康復訓練中監測生命體征;
最近,我們聯合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的博士,開發基于咽喉部肌肉活動信號、呼吸功能監測評價吞咽功能和誤吸風險等,今后可能應用于ICU重癥、神經損傷或老年人吞咽障礙監測和指導訓練。
在康復治療方案中,我們研發了腦機接口康復機器人系統,用于偏癱患者足踝和上肢手功能康復;我們開發了用于家庭社區訓練用的上肢手功能數字療法,用于足踝功能康復的運動認知雙重任務訓練系統。
在解決方案方面,我們聯合清華大學李翀副教授、竇維蓓教授,開發針對腦卒中患者的個體化腦機交互康復方案,獲得中國康復醫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和第49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銀獎。
健康界:很多醫生喜歡在門診看病人,或者熱愛做手術。而醫工結合則是一條相對艱難且結果不確定性很大的道路。很想知道您致力于醫工結合的初心是什么?您當初最想幫患者解決哪些問題?
潘鈺:我是在2002年,受到我的博士生導師關驊教授的感召和引領進入康復醫學領域,到今天已經有22年。
康復醫學主要采用運動療法、物理因子治療、康復輔具等幫助患者恢復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我們面對的是病患不斷提高的康復需求,例如腦卒中偏癱、脊髓損傷以后截癱、四肢癱,患者和家屬不滿足于僅僅能動,而是希望能走得更好,手指更靈活,生活自理能力更高。
現有的康復治療方法和治療技術,不能滿足病人的需求了,怎么辦?我和我的團隊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能發展新技術和新方法來幫助病患。特別是神經損傷患者,對個人和家庭的打擊是非常大的,是康復醫生和康復治療師要幫助的重要對象。我們希望通過新技術和新方法,解決過去數十年康復醫療的瓶頸問題,提高康復效率和康復療效。
健康界:您曾經說過,在清華大學或者清華長庚醫院附近,可能面對面喝咖啡的兩個人就是清華大學教授和醫學專家,倆人坐在一起就能碰撞出一個很棒的想法,從而研發一款讓患者受益的設備。請您講述一下您有沒有類似經歷?
潘鈺:這樣的經歷常常有。記得在2018年,一個學術論壇上,我和清華大學醫學院的洪波教授說起腦機接口技術的事,希望能幫助偏癱足下垂患者走好路,這個領域當時在國際上還是空白。
討論后,很快兩個團隊開始研究方案,申請到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的重點課題項目,申報專利,大概半年多的時間,設備就設計搭建出來了。在這個研究基礎上,我們又開發了針對腦卒中重癥患者的手功能腦機接口康復系統,2023年9月在國際服貿會上進行了產品發布,申請了發明專利。
另外一個非常有趣的研究是關于腦卒中重癥康復機器人的研發。清華大學機械系邵珠峰老師有一次找到我,希望研究康復機器人,我們討論了2個多小時,最后把研究重心放到重癥康復機器人,我們都意識到這部分國內國際上都是比較薄弱的,創新性比較強,也有很大的臨床需求。
討論之后一個月,科技部就發布了主動健康重點研發計劃,和我們的討論內容不謀而合,后來我們就攜手國內10家有較強研究實力的研究機構、醫院和行業企業,一起申報并獲得該專項的支持,目前項目在順利進行中。
所以,在醫工結合和醫工交叉的研究工作中,我有一個重要的啟發,醫生要和科學家們多交流,思想上不斷碰撞,才能激發出火花和靈感,才能有利于技術創新和團隊成長。
健康界:當病人用上全新的「黑科技」設備,在技術的加持下持續康復的時候,您當時的心情是什么?
潘鈺:10年前我開始從事新型康復設備研發和康復技術研究,可以說我個人的認知也在不斷進步和發展。過去對新生事物,從醫生的角度,常常會持懷疑的態度或者否定的態度。當自己真正參與其中,才體會到技術革新和變革的意義和價值。
記得最初我們采用腦機接口給一位腦出血偏癱的患者訓練手功能,他已經患病3個月了,手完全不能主動活動。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接近60%類似的患者,手無法恢復實用功能了。
但這個病人進行腦機接口訓練10天以后,突然他的手指能抓握活動了。已經接近100多天都不能活動的手,通過新技術幫助他恢復了主動功能,他當時非常激動,一下就哭了。
我們作為醫務人員,也非常激動,替他開心。我告訴病人:這個手指活動,就好像在黑暗中點亮了一盞燈,只要燈亮了,后面的訓練就有機會把這盞燈變為霓虹燈,你也會隨之獲得更多的手部功能。
后來經過20天的訓練,這位病人不僅能完成抓握、伸展,還能拿起球、飯勺、越來越靈活了。像這樣的案例,后面越來越多,替病人開心的同時,我們都非常感慨,新技術、新發明,為康復醫療帶來福音。
健康界:從臨床需求入手去開展創新的時候,作為醫生需要去跟大學教授反復溝通,有沒有一些技巧您可以分享?
潘鈺:在跟清華大學的各位老師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醫工結合和新技術的研發一定要從臨床需求入手,因為不是為了發明而發明,一定要明確研究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這些發明和創新最終是要為臨床服務,為病患服務。帶著這些理念,我們在與學校的教授、老師、學生討論的時候,會特別提出臨床工作的難點和痛點。大家在交流過程中就會圍繞著這個主題來共同思考,開啟頭腦風暴。
我記得有一次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團隊來醫院交流,看到病人使用了康復機器人訓練。我當時說,有一部分病人在康復機器人訓練過程中,并沒有發現它能夠明顯提升治療療效,如何來解決?
我們通過幾次的討論發現,如果我們能夠調動病人的主動參與意識,再給他更多的神經調控的方式訓練,就能提高神經的重建重塑能力。另外通過個體化的治療方案,也能夠提高康復機器人的訓練療效。近幾年,我們在這個方向上共同發力,對偏癱患者的智能康復訓練和康復個體化方案,都有了新的突破。
通過合作和研發,我們獲得了國家級課題支持和一些專利,學科也獲得了國家級的臨床重點專項,在臨床上幫助了一批疑難復雜重癥的患者,幫助他們提高了康復的預后和生活的自理能力。
健康界:到目前,您最有成就感的一項發明是什么?
潘鈺:近幾年,我們主要在腦卒中、偏癱康復的個體化腦機交互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團隊針對偏癱患者足下垂這一臨床難題,與學校老師和企業聯合研發了腦機接口、足踝康復機器人系統。
這個系統在國際上處于前沿地位,已經在臨床上轉化并積累了大量臨床案例,療效明顯優于傳統技術,今年還在日內瓦發明展上獲得銀獎。
健康界:作為行業中優秀的醫工結合專家和代表,您如何評價自己的工作?
潘鈺:醫療技術在不斷進步和發展,我們一定要迎頭趕上,走在時代前面。面對病患和家屬的殷殷期望,需要我們不斷思辨,發展創新思維,敢于挑戰難題,突破瓶頸。
過去的經驗也告訴我們,不能墨守陳規,人云亦云;但創新不等同于蠻干,要尊重客觀規律,保持嚴謹的科學態度,謹記健康所系生命相托,保持醫者初心,才能更好的助力醫學發展,服務更多的病患。
我們最近一直在研究重癥康復全面智能化,也就是當病人進入到重癥病房中,生命體征相對平穩的情況下,我們就要對他進行早期全面的康復評價。智能系統會給病人自動設置治療方案。我們研發的早期康復機器人和早期促醒的治療技術和監測技術,已經有了很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證明。
通過早期干預,尤其是主動的神經重建技術,讓病人在離開重癥監護室的時候,同時得到神經功能的恢復和提高。可喜的是,類似的智能化技術陸續會提供到家庭和社區。
健康界:醫工結合需要醫生經常泡在實驗室里,比單純做臨床還要累,所需的時間還要多。您后悔選擇這樣一條路嗎?家人理解嗎?
潘鈺:醫工結合的工作非常有意思,特別是我們獲得新項目,有新產品出來,有病人獲益,都讓我和團隊小伙伴們很興奮,可以說是樂不思蜀,所以談不上后悔。
能有機會當一名不斷創新、去幫助更多病患的醫生,我感覺非常幸運,這既是醫生的職責所在,也是我個人的興趣所在,家人也非常支持我。
在醫師節,祝福每一位走進醫學殿堂的年輕醫生,能更多地感受到這個職業帶給我們的美好,帶給病患和社會的美好。
流感疫苗“押錯題”系誤讀?中國疾控正面回應
一女士去醫院檢查。醫生:這位太太,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女士:是么醫生,不過我還沒結婚呢。醫生:告訴你一個壞消息,你懷孕了。
【哇!頭條】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曉峰、馮子健曾稱,今年中國使用的世衛組織推薦的三價疫苗,未能覆蓋今年的優勢毒株B型Yamagata。近日,中國疾控回應,流感疫苗“押錯題”有誤讀。(健康點)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稱,對媒體反映的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套取國家醫保資金相關問題,已責成安徽省中醫藥管理局立即開展調查,并派員專赴安徽督促檢查。(新華社)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日前發布公告,提出到2020年我國食品藥品標準工作的目標,欲構建科學、全面、可檢驗、能執行的食品藥品標準體系。(中國經濟網)
☉1月19日,上海市委對多名干部進行任職前公示,涉及4位醫療機構相關人士職位調動。(健康界)>>>>>
【100℃熱聞】
☉本為了解決病人就診麻煩的“先診療后付費”制度,卻遭遇到了尷尬,貴航貴陽醫院月損失高達5萬余元。(工人日報)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藥品評審中心發布《公開征求“人血白蛋白說明書(修訂稿)”意見的通知》,向各界征求意見,征求意見時間為1個月。(醫谷)
☉一位西北小伙捐獻的造血干細胞,近日注入2歲小男孩體內,以“十萬分之一”的希望挽救這個幼小的生命。這是武漢兒童醫院進行的首例非親緣造血干細胞移植。(環球網)
☉一條有關“千人計劃”專家舉報武大“長江學者”李紅良論文涉嫌造假的文章在網絡上流傳,李紅良回應:不存在造假。(中國科學報)
【醫界動態】
☉楊女士2017年給孩子看牙時,于西安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辦理一張充值卡給醫生保管后,里面4000多元錢卻不翼而飛。目前,涉事醫生已經被醫院作出開除處理。(西部網)
☉國家食藥監總局正式對外發布《中國上市藥品目錄集》,包含通過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13個藥品的17個品規,涵蓋了心血管系統、精神類、抗感染類和抗腫瘤等領域。(經濟日報)
☉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北京天壇醫院聯合發起成立天壇神經系統疾病??坡撁?,吸引全國近300家具有神經學科優勢的三級醫院加盟。(健康界)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啟動國家中醫藥領軍人才支持計劃,遴選100名“岐黃學者”給予重點支持,讓高層次人才發揮好“頭雁效應”。(新華社、中國政府網)
【紅頭文件】
☉西安市物價局出臺《公立醫院100個按病種收費標準》,其中明確規定單胎順產接生三級醫院最高收費2400元。(陜西健康)
☉1月19日,河南省下發《日間手術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試行)》,選擇5家醫療機構作為日間手術試點醫院。(河南日報)
☉近日,國家衛計委在官方網站發布對《盡快把“廉價救命”老藥供給保障問題提上議事日程的提案》答復的函表示,多部門通過相關產業化專項對短缺藥生產企業GMP改造給予支持,共支持30個項目實施技術改造,安排資金約3億元。(健康時報)
【數說】
☉1000億:有人粗略估計,中國未來的基因檢測規?;蚩沙^千億元。(基因空間)
☉9.89萬:宮頸癌在全世界女性惡性腫瘤中發病率位居前三位,2015年中國宮頸癌新發病例高達9.89萬例,死亡病例高達3.05萬例。(中國新聞網)
☉37,532,896:我國人血白蛋白臨床供給存在50%以上缺口,依靠進口人血白蛋白補充缺口,2017年國內總計簽發37,532,896支。(醫谷)
【醫學前沿】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開發出了一種能夠用于篩查8種常見癌癥以及幫助鑒定癌癥位置的血液檢測方法。
☉英國劍橋大學的科學家使用人工智能機器人對牙膏成分進行了高通量篩查,他們認為三氯生這種成分可能在兩個關鍵階段——肝臟和血液中阻斷瘧疾感染。(環球網)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如果一個人虹膜中的色素出現異常,有斑點和長痣等現象,則患黑素瘤這種皮膚癌的風險會更高。(新華網)
【產業投資】
☉自2017年5月15日報送上市申請招股說明書,到2018年1月10日決定終止審查,云南健之佳健康連鎖店股份有限公司在歷時7個月后,最終主動申請終止IPO。(健康點)
☉近日,國壽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萬誼青表示,中國人壽在2016年11月創設國內規模最大的大健康產業股權投資基金,總規模500億人民幣,由國壽股權投資有限公司管理。(騰訊財經)
☉腫瘤個體化診療企業普恩瑞生物對外宣布完成數千萬元人民幣融資,約印醫療基金、普華資本等專業投資機構為本輪投資方。(健康界)
【博覽】
#女醫生連軸工作36小時:從未參加過兒子家長會#8點上班,查房、做手術,19點結束手術,20點繼續查房,值夜班到第二天早8點。交班后,仍然繼續工作。36小時,對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鄭志群來說是常有的事。她說,最愧對的是家人。
@女神搶手李七七:很棒,但是更加希望這些付出的勞動者能夠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家庭也很重要。
@吉光sky:醫生的工作態度值得贊揚!但讓一個醫生如此高負荷工作,衛計委有關部門不想辦法解決一線臨床這些普遍存在的問題?
@電影臺詞天天更新:醫生是偉大的職業!
【大咖說】
☉原央視主持人、著名互聯網投資人張泉靈:我相信一個最早去擁抱新技術變化的大夫,就有可能跟最早去擁抱了唱片的歌者一樣,你的能力會被復制,你的能力會被擴大,你有可能成為制定整個新標準的人。(好大夫醫生端Lite)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原院長段濤:當醫生可以決定自己在哪個平臺去服務患者,才是生產力被釋放出來的時候。隨后就會發生醫生與醫院之間關系的重構,以及醫生與患者關系的重構,而其中最重要的是重建信任。(健康界)
【銳觀業外】
☉ 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以封面論文的形式,介紹了去年9月中國與奧地利科學家借助“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實施的世界首次量子保密的洲際視頻通話。(未來網)
☉ 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司司長李希如表示,2017年我國出生人口達1723萬人,是2000年以來歷史第二高值。特別是二孩出生人數比2016年明顯增加,比重繼續上升,“全面兩孩”政策效果持續顯現。(中國新聞網)
☉ 國航于1月21日零時起,在國航實際承運航班上允許使用部分便攜式電子設備。至此,國內13家航空公司公布了“空中開機”時間。(央視網)
天下就沒有偶然,那不過是化了妝的、戴了面具的必然。——錢鐘書《圍城 》
困于這三項「國考」指標的地市級醫院
編者按:
為了更好的醫療健康服務是我們的使命,醫改發展至今,我們不僅關注頭部大醫院,地市級醫院亦是我們關注調研的對象,從現狀、困難、如何定位、發掘優秀案例等角度出發,我們一直努力將更全面的三醫聯動與發展生態呈現給行業,與此同時,我們希望擔當決策者與踐行者溝通交流的橋梁與平臺。
此為關注地市級醫院發展系列報道的第一篇。我們一直在發掘更多地市級醫院探索實踐的優秀案例,歡迎您留言并與我們聯系。
再過幾個月,2023年度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下文簡稱「國考」)國家監測指標結果就要發布,與之話題討論較為熱烈的是針對「國考」指標中「3個100」是否需要全國三級公立醫院「一張卷」的問題。
近日,在一場主題聚焦地市級醫院發展的研討會上,幾十位地市級醫院的院長暢所欲言,三級醫院國考指標多次被提及。在聊及目前地市級醫院處于醫療「夾心層」、面臨眾多發展困境之時,國考成績被當成醫院運營管理效果的「標尺」推到臺前。醫院國考成績被患者與地方政府時刻注視著,關系著患者的就醫選擇與當地政府的扶持力度。
「國考」已五年,潤物細無聲,越來越多醫院將CMI值、手術量、四級手術量、科研、患者滿意度等指標牢牢把控,對于老牌大醫院來說,依此建設實力越來越強,但對于地市級醫院來說,則較易困于指標。
甚至有「出生就在羅馬」的院長也發愁。
健康界了解到,由于經濟發展較好,A市市政府總覺得當地醫院拖后腿,喊出了「沖進全省前幾」的口號。政府盯著醫院國考分數,可讓該地醫院管理者為難的是,沖進該省前幾名,也就意味著沖進全國前 XX 名。
如此靠前的位置,需要醫院在手術量、四級手術量、科研等維度下功夫。上述院長對健康界坦言,唯有科研很難搞,畢竟沒有當地高校扶持,該院也不是高校附屬醫院。而國考中,「每百名衛生技術人員科研項目經費」又是對應分值最高的三個指標之一,分值為100分。
一位地市級醫院院長坦言,不理想的國考成績,會給醫院管理者較大壓力;有些醫院院長則完全按照指標運營,忽略了地市級醫院的自身定位,可能導致迷失自我。一位地市級醫院書記表示,「國考的目的,是要強化各院的功能定位,只不過,一把尺子丈量省、市、縣三級,需要微調?!?/p>
「國考」TOP100多為高校附屬醫院
地市級醫院上榜者少,為何?
健康界觀察到,2022年度三級公立醫院「國考」成績單TOP100的醫院中,上榜者多為高校附屬醫院,地市級醫院上榜較少,從不完全統計的名單來看,沖入TOP100的市屬醫院僅有近20家,如榮獲A++級考核等次的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A+的浙江省臺州醫院、寧波市第二醫院、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寧波市第一醫院、嘉興市第一醫院、煙臺硫磺頂醫院、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醫院均位列其中。
多位地市級醫院院長向健康界反映,地市級醫院很難上榜的原因,一是手術量、四級手術量 PK 不過老牌大三甲醫院;二是科研經費與實力沒有高校承托。
這正涉及三級公立醫院國考的「三個100分」,即:出院患者手術占比、出院患者四級手術占比、每百名衛生技術人員科研項目經費這三項指標各自對應的均為國考分值100分。國考成績總計1000分,這三項指標占比較重,頗為受院長們重視,有些院長發現,國考實施五年以來,雖然地市級醫院運營效率有所提升,但這三項,很難與委屬或省屬醫院拉近差距。
已有共識的是,高校附屬醫院的科研能力相對較強。一位地市級醫院院長曾急切找過當地某高校談合作,但所找高校校長明確回應,醫學不是此高校重點發展方向,院長被回絕。
基于此,不同地區的地市級醫院有各自的「民間聲音」,面臨的處境不同,但壓力卻相似,其中一項則是關于上述三項指標的壓力。
健康界對幾位地市級醫院院長、黨委書記訪談后發現,國考五年,各地醫院管理者首先是肯定「國考」本身的成效,其中A醫院副院長趙誠(化名)表示,國考的確有助于公立醫院進一步優化發展方式、運營模式、資源配置等工作,但也出現一定問題,例如,將地市級醫院與大三甲醫院放在一起做「同一張卷子」,并將此作為評判公立醫院改革發展的重要依據,不太公平。
近幾年,雖然有越來越多的地級市醫院甚至縣域醫院晉升為三級醫院,但本身底子薄、基礎差,很難與老牌大型三甲醫院在同一平臺競爭PK,也可能導致一些不良后果。
例如,地市級醫院四級手術較少,如果硬以指標論,則會導致一些醫院出現對過度醫療的不當引導。
某地市級醫院副院長李峰(化名)對健康界表示,要想提升「3個100」指標,還得靠外科,「讓所有三級醫院都去學北京協和、四川華西也不現實」。
壯大外科,勢必會面臨人才的「爭奪」問題。但目前地市級醫院既為了生存,也要面子上過得去,經濟條件不好、人口規模小的地市級醫院沒得選。
某地市級醫院書記王明(化名)對健康界舉例,雖然醫院沖進全國前100,但同樣遇到一些問題。疫情幾年,其醫院作為呼吸道感染定點醫院,呼吸道疾病患者收治多了以后,手術占比自然下降,相應的抗菌藥物使用強度(DDDs)也有影響。面對指標,同時又出于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區級醫院還不夠強,所以患者只能「來者不拒」。
多位地市級醫院院長均建議,手術相關指標、科研指標應根據不同發展定位的醫院實際情況來制定。
面對「國考」指標
醫院需理清自身定位
一些地市級醫院面對指標,完全按照指標走,「狂卷」手術、科研、患者與人才。也有地市級醫院明確需要錯位提供醫療服務,「既要生存、又要面子」。
健康界調研的幾位院長中,有的地市級醫院管理者認為,「地市級醫院一般是綜合性三甲醫院,目標是解決急危重癥和疑難雜癥,讓大病不出縣,疑難在市解決,不應該跑到省里去」。
也有院長則將地市級醫院定位于「包含醫療救治、科普宣教、慢病管理等多重功能于一體的區域性百姓健康管理者」,「在醫療救治方面,地市級醫院能夠提供常見病、多發病等專科醫療服務,能夠承擔一定的急危重癥的搶救和疑難病癥的救治工作,能夠通過與上級醫療機構和基層醫療機構的聯系,形成良好的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機制;同時,地市級醫院更容易熟悉和掌握本區域居民的疾病譜,會更加有針對性的開展疾病科普和健康宣傳,例如建立基層(或社區)居民健康檔案,定期開展健康講座和體檢活動,在慢性病管理、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有助于提高居民健康素養」。
但問題是,面對省級大三甲醫院跨市建新院區,地市無明確「醫療區域規劃」下,地市級醫院想要生存下來,能否捋清自己定位并嚴格執行,是個問題。
據了解,目前國家衛生健康委正在重新梳理地市級醫院定位,關于醫聯體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文件也將出臺。在此之前,地市級醫院作為醫療的「夾心層」,如何生存與發展,各位管理者內心都繃著一根弦。
不可否認,地市級醫院需要更為精細化運營,但正如多位地市級醫院院長所建議的,「國考」中「3個100」的指標要不要調,如何調,仍是各方需要溝通討論的。
健康界出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若違規轉載,必追究法律責任!
作者 | 羅春昊
監制 | 鄭宇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