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蕪湖康衛生物科技公司最新進展
「獨家探訪」在蕪湖這個地方,竟然藏著一個“秘密基地”?
此時此刻 讀報有獎
周冠軍
洪匯川(181*4583)
蕪湖實行生活垃圾四分類后,
廚余垃圾被運向何處作何處理,
一直是很多市民比較好奇的。
2日上午,記者就來到位于我市
鳩江經濟開發區的
蕪湖桑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探究竟廚余垃圾
是如何在這里變廢為寶的。
走進城北專門集中處理全市
四縣六區廚余垃圾的桑青公司廠區,
即使記者仔細去聞,
也很難聞到很多人想象中的
剩飯剩菜發酵的怪味。
而這里,近兩個月來,
平均每天都要滿負荷處理
210噸以上的廚余垃圾。
“我們廠從2016年12月開始正式運行,一步步進入滿負荷狀態,目前廚余垃圾主要來自全市機關、企業、學校的食堂,餐飲企業,部分菜市場和居民家庭,居民家庭由于從11月1日剛剛啟動生活垃圾分類,目前占比不多,但未來數值會不斷上升。”
在廠區,
蕪湖桑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吳昌生領著記者
全程觀摩了廚余垃圾處理的全過程。
“第一步,裝載廚余垃圾的垃圾車過磅稱重,進入預處理車間的卸料大廳,處理設備會對運來的垃圾進行分選,將不屬于廚余垃圾的分出去,當然,我們設備的分選能力很有限,分類工作進廠之前就應該在前端做徹底,在進入設備前我們也通過人工和攝像頭進行一個大概的檢查。分類不徹底的廚余垃圾,比如醬油瓶、裝菜的編織袋等會在處理過程中損壞機器,影響處理效率。也正是因此,在全市的垃圾分類中,才會一直強調不分類不收運。
1
2 第二步,廚余垃圾進入蒸煮、加熱和提油環節,提煉出來的油脂將輸送出去做生物柴油或者,完成其中一個變廢為寶。
第三步,完成提油處理的廚余垃圾再進入專門的厭氧系統,經過厭氧發酵,產生沼氣,這個沼氣就直接在該廠作為生產熱源燒鍋爐,在廠內完成循環利用。未來處理更上規模后,還可以沼氣發電。”
3
在廠區內,記者看到一個
白色大氣球之類的巨大設備,
那就是沼氣的儲氣柜。
而另外兩個藍色的
圓柱形大罐子就是儲存油脂的。
也就是說,這三項設備中
所裝載的正是由
我們餐桌上的剩飯剩菜
以及菜市場不要的爛菜葉等廢物
變成的可利用的寶貝。
采訪中,記者發現,
即使是在處理車間的內部,
臭味也非常有限。
吳總告訴記者,
這與公司一直在完善、
優化除臭工藝有關,
該廠污水也做專門處理后
再排入污水處理廠。
記者了解到,
目前我市的廚余垃圾
“預處理+厭氧發酵”工藝以及
廚余垃圾處理規模、
能力在全省處于領先水平。
隨著生活垃圾分類的繼續推進,
我市將進一步提升
廚余垃圾的處理能力。
來源:大江晚報記者 胡芳 文 許誠 攝
編輯:大橙子
歐林生物幽門螺桿菌疫苗獲臨床許可 我國2009年已宣布同類疫苗“研發成功”
每經記者:陳星 每經編輯:張海妮
4日晚,歐林生物(SH688319,股價9.89元,市值40.17億元)公告稱公司自主研發的原創新藥口服幽門螺桿菌(Hp)疫苗獲得澳大利亞I期臨床試驗許可,并在澳大利亞衛生部所屬的澳大利亞藥品管理局完成臨床試驗備案。
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2023年發布的《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防控白皮書》,我國幽門螺桿菌人群感染率近50%。而幽門螺桿菌感染者中有1%~2%會發展成胃癌,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已將幽門螺桿菌(感染)列為一類致癌物。
記者注意到,早在2009年,我國就曾宣布過“口服重組幽門螺桿菌疫苗”研發成功。該疫苗的研發帶頭人,就是歐林生物的重要合作伙伴第三軍醫大學教授鄒全明,但由于資金、審批等問題,該疫苗一直未能上市。
4日晚,歐林生物公告,公司自主研發的原創新藥口服重組幽門螺桿菌疫苗(大腸桿菌)獲得澳大利亞人類研究委員會簽發的I期臨床試驗許可,并在澳大利亞衛生部所屬的澳大利亞藥品管理局完成臨床試驗備案。
歐林生物在公告中稱,公司目前已經建立了口服重組幽門螺桿菌疫苗(大腸桿菌)的系列關鍵技術,包括動物模型的建立、抗原和佐劑的篩選以及口服制劑的研究。公司研發團隊篩選并獲得了具有良好免疫保護率的抗原蛋白,并通過新型口服疫苗制劑的開發以及新型佐劑的篩選和應用,顯著提高了抗原的生物利用度以及亞單位疫苗的免疫原性。
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較高,且有一定概率發展成胃癌。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2023年發布的《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防控白皮書》,幽門螺桿菌全球感染率區間為18.9%~87.7%,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感染率有較大差異,其中我國幽門螺桿菌人群感染率近50%。
目前認為Hp感染是胃癌最重要的、可控的危險因素,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已將幽門螺桿菌(感染)列為一類致癌物。幽門螺桿菌感染者中有1%~2%會發展成胃癌。
Hp感染較難自愈,如果不積極進行治療,大部分Hp感染將終身存在。但由于Hp屬于慢性感染性傳染病,其疫苗開發在疫苗制劑與免疫途徑、動物模型建立、有效保護性抗原及佐劑的篩選等方面存在較大的技術難題與瓶頸。雖然國內外對幽門螺桿菌疫苗進行了大量研究,但至今全球范圍內仍無相關產品上市。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早在2009年我國就曾宣布過“口服重組幽門螺桿菌疫苗”研發成功。
一則刊載于科技部的文章顯示,2009年4月科技部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我國率先在世界上研制成功“口服重組幽門螺桿菌疫苗”。該新聞發布會上,Hp疫苗研發團隊首席科學家、第三軍醫大學教授鄒全明介紹了Hp疫苗研制過程及主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鄒全明是歐林生物的重要合作伙伴。在歐林生物研發中的重組金黃色葡萄球菌疫苗項目中,鄒全明是主要研究帶頭人。
前述文章稱,該疫苗可以預防幽門螺桿菌的感染,臨床研究表明Hp疫苗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保護率大于72.1%。該疫苗的研制和投資各方,將進一步加強合作,加大工作力度,力爭早日實現產業化。
此后,一篇中國軍網在2015年發表的文章顯示,Hp疫苗已經獲得新藥證書,位于安徽蕪湖的用于生產Hp疫苗的廠房、設備即將投產,該疫苗走向應用只差“臨門一腳”。
但一直到2017年,出資參與該疫苗研發生產的岳陽興長(SZ000819,股價16.16元,市值59.74億元)公告稱,經審查,口服重組幽門螺桿菌疫苗所提供的數據不能充分證明擬上市批次產品與臨床試驗用樣品可比,應進行臨床實驗證實擬上市產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公司進一步說明,此前預期獲得的是生產批件(即獲得藥品批準文號),但實際獲得的是臨床批件,與預期存在巨大差異。
同年11月岳陽興長公告,參與幽門螺桿菌疫苗研發的實際主體、參股子公司蕪湖康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資金鏈已斷裂,幽門螺桿菌疫苗何時完成后續運作方案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此后,幽門螺桿菌疫苗就鮮少有公開進展傳出。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