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醫療大數據平臺-智慧醫療解決方案提供商
湖南推動基層智慧醫療實踐 “三醫聯動”改革見成效
智慧醫療給醫生和患者都提供了便利,圖為市民通過“刷臉掛號”就診。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陳雪驊 通訊員 許可亮 長沙報道
醫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術,解決老百姓看病難問題?如何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精準下沉,提升民眾的健康獲得感?
湖南湘江新區自2023年啟動智慧醫療體系建設以來,為更好地落實國家有關深化醫改決策部署,與國內人工智能龍頭企業科大訊飛攜手合作,搭建智慧醫療大數據平臺,助推“三醫聯動”改革,深受市民好評,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增強,群眾就醫體驗明顯得到優化提升。
AI技術讓基層醫療更高效更精準
9月27日,在長沙市麓谷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幾位市民通過人臉識別和自助一體機,迅速完成掛號并自助繳費。
通過“刷臉掛號”后,市民還快速完成了血壓、血糖、體重、腰圍等信息采集,并根據公眾號提示提前錄入體溫、癥狀等信息,這些信息便自動同步到系統。
“這樣即節約了問診時間,也提高了醫生看診效率?!甭垂冉值郎鐓^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雷鴿介紹,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后,居民患者可快速完成預問診,排隊時也更能精準呼叫,同時能讓醫生規范病歷、合理治療,減少誤診漏診。
麓谷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雷鴿向媒體介紹智慧醫療相關流程。
“相較于大型醫療機構,人工智能賦能的智慧醫療體系建在基層更好,效果更明顯。比如全科醫生在診斷時,處方不規范、開錯了藥的時候,輔診系統會彈出頁面提醒,包括超劑量用藥,哪些藥不能同時吃等,會給出相應的綠碼(合格)、黃碼(預警)或紅碼(禁用)提示,開處方如果顯示紅碼,意味著沒辦法走到下一個環節,黃碼意味著需要再復核。再如ct檢查,以前醫生要看一兩百張片子,現在利用人工智能一分鐘內就可看完,并給提出相應疑點等,很方便,精準度也提高了。”湘江新區衛健局規信處處長李介圓說。
2008年建成的麓谷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轄區常住人口18.4萬人,目前日均門診量達940人次。在雷鴿看來,數據的背后,是全面啟動智慧醫療后,“醫療服務能力增強了,愿意來基層機構就診的群眾增多了,群眾就醫體驗也更優了”。
科大訊飛品牌市場中心副總經理董斌表示,科大訊飛的“智慧醫療”技術體系已經在全國600多個縣市推廣應用,在湘江新區的實踐成果,既有宏觀數據,也有微觀上老百姓的體驗,人工智能的應用提升了兩個終端(醫生、患者)體驗,“讓基層的全科診斷能力提升非常明顯”。
“以前各醫療機構是數據孤島,智慧醫療就是打通這種孤島。實施智慧醫療后,重點解決了‘一院一卡、互不通用’的難題,實現了掛號就醫、一碼通行。讓數據多跑腿,讓群眾就醫少跑腿。”李介圓說,通過建設醫療大數據平臺,匯集存儲全區醫療衛生機構產生的健康業務數據,杜絕數據重復采集與存儲,實現跨地域、跨部門、跨條線的醫療數據互聯互通共享,通過跟省基層醫療衛生信息系統3.0的結合實現了統一登陸渠道,使醫療人員無感化登入使用系統服務。
持續推動醫療、醫保、醫藥協同聯動
在這場智慧醫療實踐中,有六大服務提升了基層診療能力,即應用全科醫生輔診、應用中醫智能輔診、應用合理用藥、應用DRG前置審核(幫助基層降本增效)、應用智能語音外呼和互聯互通標準化建設,推動全區醫療機構信息共享。
湘江新區衛健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智慧醫療”引入全科醫生輔診、中醫輔診系統,利用AI技術幫助醫生在問診、病歷書寫、診斷決策中進行智能提示與輔助,目前已為全區2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衛生院)、101家村衛生室1145名全科醫生服務3228萬余次,輔助規范病歷142.9萬余份,基層診斷合理率由80%提升至96.89%,有效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
2022年3月,由科大訊飛承建的“智醫助理”項目,在衡陽市衡南縣啟動。
此外,依托人工智能語音外呼技術,可提供健康宣教、體檢提醒、慢病管理、家醫隨訪等服務,提升居民就醫獲得感。數據顯示,實施智慧醫療以來,湘江新區醫療智能外呼服務累計481萬余人次,節約基層醫務人員時間15.4萬小時以上。
而2023年啟動的湘江新區智慧醫療“1+6+N”體系建設,具體為搭建1個智慧醫療大數據平臺,圍繞便民、醫療、公衛、協同、監管、大數據6大服務場景建設N個智慧化應用。項目采取“總體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分三期建設,目前進展順利。
為了讓老百姓更好地享受到“智慧醫療”實踐的紅利,湘江新區還同步建設以城市醫療集團牽頭醫院為依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網點的一體化線上城市醫療集團,推動上級醫院門診號源下沉、“醫聯體藥房”前移,建成“高效互聯、集成共享、安全可靠、融合開放”的一體化區域“互聯網醫院”。這樣一來,患者可足不出戶享受復診咨詢、線上續方、藥品配送等服務,讓尋醫問藥“觸手可及”。
如何降低就診就醫風險,也是民眾高度關注的話題。湘江新區實施“智慧醫療”后,在轄區醫療機構進行“用藥安全監測”,降低用藥風險,提高處方合格率,減少了許多因不合格處方而產生的醫患糾紛。
官方數據表明,自智慧醫療上線以來,幫助醫生查閱電子說明書13萬次,攔截處方次數1.4萬次,監控處方98萬余份,監測風險處方11萬份,修正處方6萬份,處方合理率由83.31%提升至94.89%,有效保障了基層用藥安全。
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手段,助力湘江新區“三醫聯動”改革,這樣的基層智慧醫療實踐,給湖南的民生質量提升帶來了更多想象空間。
相較于此前在衡陽市衡南縣的“智醫助理”技術實踐,湘江新區通過發展智慧醫療建設,把更多的人才、技術引向基層,把更多的財力、物力投向基層,持續推動醫療、醫保、醫藥協同聯動,讓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真正實現“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成為百姓看病就醫的首選”,全面提升百姓健康獲得感。
湖南建立省內首個重癥醫療大數據庫,成功打造“智慧ICU云平臺”
云上平臺 讓基層重癥實現遠程監護托管
湖南建立省內首個重癥醫療大數據庫,成功打造“智慧ICU云平臺”,將為重癥患者尤其是基層醫療機構的重癥患者救治提供規范解決方案
傅容容 粟嬌
重癥監護病房(ICU)是危重癥患者集中救治的場所,作為守護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線,其智能化、信息化的轉型顯得尤為迫切。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關于加強重癥醫學醫療服務能力建設的意見》,要求持續完善重癥醫學醫療服務網絡,強化城市重癥醫學醫療服務網絡建設,提升縣域內重癥醫學醫療服務能力。
如果ICU里的監護儀器會“說話”、會“看人”,能根據患者監護指征等信息動態分析病情,即時識別可能存在的危重癥風險,提醒醫生早期規范干預,便能降低患者發生重癥甚至危重癥的概率。如果在基層廣泛運用此類智能技術,還能增強基層重癥救治能力。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在湖南省率先利用醫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建立了湖南首個重癥醫療大數據庫,成功打造了“智慧ICU云平臺”。這一平臺的誕生,不僅為重癥患者的救治提供了規范解決方案,也為醫療資源的均衡分配和醫療服務質量的提升開辟了新的途徑。
“云”端監控,病情轉危前能早期預警
“智慧ICU云平臺”的工作原理如何?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重癥醫學科余波副教授介紹,每一位患者在重癥病房監護救治都會產生海量的數據信息,這些信息來自床旁監護治療設備。通過采集、整合,形成重癥醫療數據庫,分析數據,建立計算機模型,并進行相關人工智能產品研發,用于指導臨床治療,提高醫生的工作效率。
據悉,該系統目前能對膿毒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等常見危重癥早期預警,并規范重癥救治主動前移,減少危重癥發生率,不僅能放大現有重癥醫師能力,也能實現對基層醫院的重癥監護遠程托管,實現雙向轉診,保證救治通道的高效運轉。
“一名膿毒癥休克患者在基層醫院進行治療,病情嚴重,需要轉診到我們醫院進行手術治療,請大家做好準備。”近期,一場由湘雅二醫院各領域專家參與的重癥感染多學科團隊(MDT)會議在該院重癥醫學科MDT中心成功舉行。
80多歲的王爺爺因發熱和意識障礙入住龍山縣人民醫院ICU病房,他原有腎病綜合征,長期服用激素治療。入院后,被診斷為腹腔感染、膿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盡管當地醫院積極治療,患者病情仍呈加重趨勢。
借助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重癥醫學科自主研發的“智慧ICU云平臺”發現危險預警后,王爺爺被緊急轉入湘雅二醫院。與此同時,湘雅二醫院重癥醫學、外科等相關科室的專家,以及龍山縣人民醫院等醫院的相關醫務人員在線開展MDT會議。
與會專家詳細分析了患者的相關病歷資料,對患者的基本情況、病情及整個診療過程進行了全面梳理,結合各專家的觀點,治療團隊制訂了一個更為清晰、明確的診療方案?;颊咄ㄟ^綠色通道轉診到湘雅二醫院,經過1周多的手術、抗感染、器官功能支持等治療后,患者轉危為安,通過雙向轉診又回到龍山縣人民醫院進行后續治療。
項目牽頭人、湘雅二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李金秀教授表示,重癥醫學科是醫院集中監護和救治危重患者的醫療單元,負責對危重患者提供全面、系統、持續、嚴密的監護和救治。重癥醫學科集中了全院危重患者,專業醫護人員,以及現代化監測和治療設備,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質量。
“醫院邀請了醫學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團隊,綜合臨床研究要點,就大數據背景下重癥醫療數據的挖掘、重癥醫學科信息化建設及人工智能在重癥監護的應用進行了研究?!崩罱鹦憬榻B,目前,醫院還開發了一些其他人工智能產品,如死亡風險預測輔助系統、呼吸機脫機成功率預測系統、急性腎功能損害預測系統等。這些軟件可以安裝在重癥監護室患者床旁的電腦上,也可以安裝在重癥監護室醫生的個人電腦上,隨時監測患者情況,為醫生提供指導意義。
“云”聚智慧,提供基層救治新策略
依托“智慧ICU云平臺”,湘雅二醫院重癥醫學科為平臺聯盟醫院開設了“云門診”。
37歲的周先生成為受益者之一。周先生因重癥急性炎在本地醫院ICU接受治療,病情需要轉診,考慮到距離遙遠及轉運風險的不確定性,他撥打了湘雅二醫院重癥醫學科的電話。
最終,當地醫院通過“云門診”遠程傳輸周先生的資料至湘雅二醫院重癥醫學科。經過初步診斷和指導,周先生的病情得到改善。在后續的治療過程中,湘雅二醫院重癥醫學科通過“云門診”對周先生的病情進行持續追蹤并提供指導。
重癥疑難醫護聯合門診對于促進重癥疑難患者雙向轉診、改善ICU患者長期預后及生存質量、增進患者家庭幸福、提升社會福祉具有深遠意義。
“智慧ICU云平臺”能早期預警主動施救,減少危重癥發生率,實現重癥監護遠程托管,并安全順利雙向轉診;還建立了以基層重癥醫務人員為核心、涵蓋整個基層醫療系統人員的重癥遠程教學培訓和質量控制體系,提高重癥醫療整體質量。
重癥醫學是綜合多學科知識與技能的學科,醫師培養門檻高,周期長。我國醫療水平地域差異大,重癥醫護人員供應不足,導致重癥醫學發展、診療水平及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
在處理和轉診危重癥患者過程中,基層醫療機構往往無法滿足救治的及時性需求,容易錯過最佳救治時機。尤其是在重大突發性事件初期,局部地區危重病人短時間內大量增加,而重癥醫師短時間內難以大幅補充,從而導致醫療資源緊張。許多“邊緣”患者無法得到早期救治,最終發展成重癥。重癥患者則難以得到專業救治,進而增加患者死亡率。
目前,湘雅二醫院重癥醫學科積極探討以重癥感染患者救治為代表的MDT模式,團隊由常駐學科專家與特邀專家組成。借助基于5G的“智慧ICU云平臺”,可及時遠程為各級醫院提供湘雅“國家隊級”的幫扶,解決重癥疑難患者救治難題。
“云”上互通,計劃一年內覆蓋全省
自2018年萌生建立“智慧ICU云平臺”的想法以來,6年的時間里,“智慧ICU云平臺”逐漸得到醫療界的認可。
經過醫療機構和專家評審,以“智慧ICU云平臺”為核心技術,湘雅二醫院重癥醫學科成立了湖南省重癥智慧醫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中南大學智慧重癥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并入選國家衛生健康技術推廣項目。
鑒于各地區及醫療機構數據系統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加之基層5G網絡條件受限等因素,當前“智慧ICU云平臺”的覆蓋范圍相對有限, “智慧ICU云平臺”的發展面臨一定挑戰。
“近期,我們與中國電信建立了合作關系,中國電信將免費為10家基層醫院搭建5G網絡?!痹诟骷壵瓣P聯企業的支持下,“智慧ICU云平臺”必將取得長足發展,為廣大民眾帶來福祉。 “智慧ICU云平臺”的覆蓋范圍計劃在一年內拓展至全省,以顯著提升基層重癥救護能力。
“我們也會持續對‘智慧ICU云平臺’進行改進和優化,不斷適應醫療環境的變化和需求,提高項目的實用性和價值,更好地為臨床醫療服務和患者健康服務?!崩罱鹦憬淌诮榻B,將提升數據分析和預測能力,優化分析模型,精確預測病情發展趨勢,助力醫護人員早期發現并干預問題;推動“智慧ICU云平臺”在各級醫院的信息共享與協同;確保該平臺與臨床信息系統(如電子病歷、影像系統)無縫對接,實現信息暢通,提升醫療協同效率。
優化醫療服務的進程是一項持久且長期的使命。在我國重癥醫學科領域,湘雅二醫院重癥醫學科通過實施重癥遷移、醫護一體化、5G智慧+MDT、重癥疑難醫護聯合門診等舉措,實現了對患者從入科前至出科后的全程連續服務,充分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
無論是在院內外的重癥患者救治過程中,還是在應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時,湘雅二醫院重癥醫學科將始終秉持“厚仁博雅,湛術求是”的科訓,以助力“健康中國”為目標,致力于打造“服務有溫度、管理有力度、??朴猩疃取钡膰H知名學科。
項目名片
“智慧ICU云平臺研發與應用”項目
“智慧ICU云平臺研發與應用”項目由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聯合國防科技大學、中南大學計算機學院、湖南金圣達空中醫院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共同研發,獲得了2021年度長沙市科技重大專項(人工智能專項)立項資助。
“智慧ICU云平臺”是5G遠程ICU臨床信息系統集成平臺,可早期識別和快速處理危重癥患者。通過遠程智慧ICU信息系統,醫院可實現早期預警、主動施救,減少危重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