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安百萬醫療險是真的嗎—眾安百萬保險騙了多少人
百萬醫療是最大的騙局?
如果在投資的時候,有人告訴你可以用幾百塊錢撬動一個幾百萬的杠桿,你一定會覺得這是騙局,但是在保險領域,真的有險種可以達到1:10000的比例,例如百萬醫療險。
但百萬醫療真的毫無缺點嘛?肯定不是的,它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接下來就帶大家一起了解百萬醫療~
Part 1 百萬醫療的意義
百萬醫療可以用最低的保費,覆蓋最大的費用風險,就像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地球”,我想百萬醫療就是我們普通人撬動百萬醫療費的支點吧!
其實百萬醫療險的歷史并不久,而且也是近年來才得到了逐步的規范。2015年太平的康悅/超e保開啟了百萬醫療的時代,2016年進入一個快車道,平安、眾安、人壽等紛紛進入,百萬醫療險成為中國個人醫療險保費來源最高的一個群體。
Part 2 百萬醫療的責任
每一款百萬醫療險都有自己不一樣的點,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下百萬醫療險的經典責任:
經典保障背景
百萬醫療險的保障范圍經典描述都是中國大陸,二級以上公立醫院的普通部。也就是:
1)中國大陸,是不包含港澳臺的;
2)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就涉及到大陸醫療機構的分類了。
① 按所有權性質分類:a)營利性質醫院:所得收益可用于投資者經濟回報;b)非營利性質醫院:為社會公眾利益服務而設立運營的醫療機構,不以營利為目的。
② 按醫院級別區分:共有三級十等:a)三級醫院:甲乙丙特等(目前還沒有三級特等醫院,三級甲等是最好的);b)二級醫院:甲乙丙;c)一級醫院:甲乙丙。
那如何判斷一家醫院是不是公立醫院和它的等級呢,是需要去當地的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查看的,以北京市為例,進入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選擇便民服務-醫療結構信息查詢,輸入想要查詢的醫療機構名稱就可以查看了,我查了一下協和醫院的,如下圖是三級公立醫院,符合條件;
3)現在部分公立醫院是有特需部和國際部的,但是百萬醫療只能覆蓋普通部,需要注意哦~
經典保障責任
目前市面上百萬醫療產品的經典保障責任是常規的住院費用與特殊門診費用。
1)常規的住院費用:這個是很好理解的,就是因為住院產生的費用,包含治療費、手術費、床位費等等,但是要注意有一些小分項是有自己的要求的,例如床位費等;
2)特殊門診:特殊門診是指一些無需住院但花費極高的項目,主要包括① 住院前后門診(與本次住院有關,前后30天或7天內的門診費用);② 門診特殊治療:門診癌癥治療、腎透析、器官移植門診排異反應、門診手術。
擴展保障責任
為了在同質化的百萬醫療險中脫穎而出,很多產品會在保障區域、特定疾病、治療方式等方面進行保障責任的擴展,下面介紹一些常見的擴展責任。
1)保障區域的擴充:
① 部分疾病可至海外就醫:例如平安e生保2020可以選擇加購亞洲海外特定醫療責任;
② 醫院要求為二級以上醫保定點醫院:例如復星聯合樂享一生,注意醫保定點醫院不一定是公立醫院的;
2)特定疾病的擴充:
① 全面或惡性腫瘤可擴展至公立醫院特需部:例如安盛天平卓越守護,可選擇附加;
② 特定疾病一次性給付:例如太平醫保無憂2020版;
③ 特定疾病0免賠額
④ 特定疾病核保通過(甲狀腺、糖尿病、高血壓等)
3)治療方式的擴充:
① 擴展質子重離子:是癌癥治療方式的一種,之后會單獨寫一篇癌癥治療方式的普及;
② 擴展院外用藥
常見問題定義
1)百萬醫療免賠額:免賠額就是起賠線,目前百萬醫療免賠額多為5000-10000,也就是自費超過免賠額的部分才是可以賠付的;社保報銷不能抵扣免賠額,多數只能用現金自費或其他商業保險報銷,
2)有無社保:現在醫療險都是按有無社保分費率的,實際對于百萬醫療差不了多少錢,如果有社保身份買的,但沒有走社保報銷就只能按比例賠付,一般是60%;所以如果是異地社保等可以直接選擇無社保費率。
3)等待期:保險生效后,整體或某項責任無法報銷的時間期間,一般醫療險為30-90天,有以下三種可能的描述:
① 等待期內發生的醫療費用,不予承擔
② 等待期內發生的醫療費用不賠付,這個病都不賠付
③ 等待期內發生的此次醫療費用,不予承擔
Part 3 百萬醫療局限性
或許說到這,你已經知道百萬醫療的保障責任是否適合自己了,但我還是要說一下局限性:
1)只包含住院和特殊門診責任,且有1w元左右的免賠額,所以對相對高頻的日常門診和自費小于1w的住院(社保報銷后小于1w)是不包含的,所以只有嚴重疾病面臨高費用的適合才會用上;
2)只包含公立醫院普通部:這就涉及到醫療資源的問題,尤其是一線城市這個問題就更明顯,可能公立醫院普通部排隊住院手術要三個月甚至更久,但真的面對癌癥等嚴重疾病的時候,你會等三個月嗎?還是會花錢去國際部等呢?
3)保證續保性較差 :目前大多數百萬醫療險都是一年期產品,有部分可以保證續保,但最長的也就是20年;
4)對身體狀況要求較高:一些比較常見的問題也會面臨除外的風險。
綜上:百萬醫療險解決的是基礎醫療品質下非常高的醫療費用風險。
Part 4 如何挑選百萬醫療
我覺得在挑選百萬醫療險的時候,要考慮的問題及考慮優先級如下:
① 穩定性:穩定壓倒一切,包括保證續保和醫療險公司的穩定性;
② 產品責任:合適的保險責任,與自身需求相匹配
③ 費率:最后比較相關費用,畢竟百萬醫療的費用能差多少呢,300和500對我們的影響并不大。
今天的百萬醫療就聊到這,如果適合自己的話,那就不要猶豫給自己配置一份。下期我們聊中端醫療~
因宣傳欺騙投保人等四項違規 眾安保險被罰145萬元
·曝光臺·
8月2日,銀公布行政處罰決定書,眾安在線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眾安保險”)因自營網絡平臺宣傳銷售頁面欺騙投保人等四項違規事由,合計被罰145萬元。值得關注的是,目前眾安保險商城依舊有多款保險產品以“首月x元享百萬保額”等標語為宣傳吸引投保人,容易引起消費者誤解。保險業內人士提醒,消費者通過網絡辦理保險業務時,不要輕易被此類信息迷惑,一定要認真查看保險合同內容,避免引起銷售糾紛。
■新快報記者 劉威魁
眾安保險官方平臺仍有誤導宣傳語
據罰單顯示,眾安保險存在“自營網絡平臺宣傳銷售頁面欺騙投保人”“第三方平臺宣傳銷售頁面欺騙投保人”“未按照規定使用經批準或者備案的保險條款”“保險費率和編制或者提供虛假報告、報表、文件、資料”等四宗罪。其中,眾安保險自營網絡平臺宣傳銷售的“尊享e生醫療險2017”“尊享e生旗艦版”“女性尊享百萬意外險”等5種產品的宣傳銷售用語與條款或事實不符。此外,眾安保險通過第三方網絡平臺銷售“重疾險”“600萬醫療保障”的宣傳銷售用語與事實不符。
對此,眾安保險相關負責人向新快報記者表示,上述監管檢查中發現的是公司2018年前后業務中的相關問題,眾安保險已全面完成了整改工作。
然而,新快報記者近日登錄眾安保險商城官方平臺發現,仍有多款保險產品以“首月2元享百萬保額”等標語為宣傳吸引投保人,容易引起消費者誤解。如眾安保險一款“眾安百萬醫療險””宣傳“首月2元”,進入投保頁面才有小字提醒“次月起13元起/月”。
新快報記者仔細查閱《保險條款》、《費率表》等多個文件發現,所謂“首月2元”的眾安百萬醫療險繳費方式分為“月交保費(12期)”和“年交保費”兩種;花這2元錢意味著,消費者已經和保險公司達成了一個最高可達46521元的年度保險協議。
以記者的投保條件為例測算保費看,按宣傳為“首月保費2元”的月交方式支付保費,之后的11個月,每月還需要繳納保費30元,合計年保費為332元,比一次交清的年交保費308元還要多出24元,這意味著投保人未獲得保費優惠。
“首月×元”等虛假宣傳并不少見
事實上,曾采用上述方式促銷保險的互聯網平臺、保險公司絕不止眾安保險一家,只要在搜索引擎上搜索“保險首月×元”即可搜出大量相關內容。如水滴保險經紀(原保多多保險經紀,下稱“保多多”)就于去年12月因“首月3元”等活動,被定義為虛假宣傳而遭監管點名,涉及保單192萬筆、保費1.7億元。彼時,銀消保局指出,保險機構銷售頁面顯示“首月0.1元”“首月3元”“會員日補貼”等內容,實際是將全年應交保費扣除首月0.1元或3元的保費后,將剩余保費均攤至后11個月,消費者并未得到保費優惠。
劍指此類頑疾,銀已經出招。2020年,銀先后發布《關于規范互聯網保險銷售行為可回溯管理的通知》《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重點要求強化信息披露,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多位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未來,眾安在線等以互聯網平臺為渠道的保險銷售誤導現象有望被遏制,投保人的合法權益將被進一步保障。
因消費者在實際操作中容易被“免費”“1元”“3元”“600萬”等信息迷惑,忽略合同條款內容。保險業內人士提醒,通過網絡辦理保險業務時,一定要認真查看保險合同內容,不要輕易點擊確認。如有需要購買保險的,一定要到正規網站進行購買。發生消費糾紛時,消費者可撥打12378、12315或者向當地消協組織尋求幫助,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助力警方抓獲詐騙團伙的眾安保險卻被質疑套路太深
“醫療險首月僅需0.6元”“重疾險首月10元!”網上沖浪的時候,總能刷到這樣的保險產品廣告。然而這種保險的套路頗深,一旦你以極低的價格支付第一個月保費,第二個月起價格馬上“翻倍”,達到數十元甚至上百元,更讓人感到氣憤的是,被套路的消費者竟然以老年群體居多。
最近就有一位60多歲的大伯上電視控訴眾安保險的套路太深。據《南京零距離》節目報道,今年6月,馮先生在看小說的時候看到了一款眾安保險廣告,宣稱“每月1.6元,賠付總限額600萬”,而且還有明星代言。心動之下,立即點擊了投保鏈接,并按照提示一步步輸入了自己的相關信息,最終支付1.6元購買了這份眾安百萬醫療險。然而,等到了7月份,他突然發現自己的銀行賬戶被眾安保險扣了365元的保費,8月份也同樣被扣了365元保費。
當他詢問客服的時候卻被告知當初投的是基礎版,但投完保沒有多久就進行了保障計劃變更,所以保費上漲。
事實上,這種讓保險公司“高興”,讓消費者“傷心”的業務被叫做“魔方業務”,即保險公司通過免費贈險或以低保費、低保額、高免賠的保險來吸引客源,進而引導其“升級”成常規投保。自帶互聯網基因的眾安保險更是將這一“潛規則”運用的爐火純青,黑貓投訴平臺數據顯示,截至10月14日,以“眾安保險”為關鍵詞的相關投訴達到11250條,其中多條投訴涉及宣傳“首月×元”但次月保費激增。
值得注意的是,眾安此舉既是損害消費者權益,也是在違規的邊緣試探。2023年11月6日,監管部門發布了《關于短期健康保險產品有關風險的提示》,在銷售短期健康保險時應對產品的免賠額、免賠責任、賠付比例、退保約定、保費繳納方式等重要內容,向消費者進行清晰告知和提示。不應使用“保費低至(最低)X元”“每月X元起”“保障高至(最高)X萬”等詞匯進行不當宣傳。
諷刺的是,10月10日,紫牛新聞報道稱,近期眾安保險配合上海市公安局長寧分局、上海反詐中心破獲短信詐騙案件。那么眾安保險的“魔方業務”算不算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詐騙”呢?
而這種灰色模式下,眾安保險已經嘗到了不少甜頭,保費規模不斷擴張。2021年至2023年,眾安在線保費收入從203.7億元增長至295.01億元。今年前9個月,眾安在線所獲得的原保險保費收入總額約為人民幣254.96億元,同比增長10.93%。
雖然保費大漲,但近幾年,眾安保險的盈利能力并不穩定。
2017年至2019年,眾安在線連續三年虧損。2020年和2021年,眾安在線成功“翻身”,連續兩年盈利。不過2022年,眾安在線再次虧損13.56億元。2023年,眾安在線實現歸母凈利潤大增40.78億元,但其中的37.84億元為一次性投資收益”。今年上半年,該公司再度“增收不增利”,實現保險服務收入150.88億元,同比增長19%;歸母凈利潤0.55億元,同比下降75.11%,凈利潤下降主要是因為保險分部的凈利潤下降。(內容來源|知譚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