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健康張林—陜西健康張林個人簡歷
延安市寶塔區疾控中心開展崗位大練兵技能競賽活動
6月12日,延安市寶塔區疾控中心積極響應,認真落實寶塔區衛健局要求,在全系統舉辦了“凝心聚力促發展 崗位練兵提能力——崗位大練兵、技能大比武”競賽活動。
本次活動,寶塔區疾控中心組織到位,干部職工積極參與,展示出了疾控隊伍扎實的業務水平和過硬的實踐本領。通過此次競賽,進一步強化了疾控隊伍能力建設,提升了疾控人員業務水平,激發了疾控隊伍工作活力,達到了“以賽促學、以賽促練”的目的。寶塔區衛健局決定對寶塔區疾控中心在全系統進行通報表揚,并在2024年年終考核予以加分。
寶塔區衛健局負責人表示,衛生健康工作業務性強,開展崗位大練兵技能大比武活動是有效提升干部素質和業務水平的重要舉措,各單位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深刻領會開展此次活動的重要意義,扎實開展業務培訓、技能比拼,為全區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為認真貫徹落實區衛生健康局“三個年”活動安排部署,進一步提高干部職工應急演練能力,營造學知識、練本領、強技術、夯基礎的濃厚氛圍,6月12日,寶塔區疾控中心舉辦了“凝心聚力促發展,崗位練兵提能力”競賽活動。寶塔區衛健局副局長薛飛,疾控科科長李小飛參加活動。
據了解,此次技能競賽由寶塔區疾控中心14個科室選派14個代表隊參賽,預賽決出6支代表隊參加決賽。
賽場上,參賽選手團結協作、機智搶答,以扎實的基礎知識、專業的職業素養和良好的精神風貌贏得臺下觀眾的陣陣掌聲。
經過激烈的角逐,免疫規劃科榮獲團體一等獎;辦公室和職業衛生監測科榮獲團體二等獎;檢驗科、流病科、慢病科榮獲團體三等獎;免疫規劃科李梅榮獲理論知識競賽個人優秀獎、職業衛生監測科王莉榮獲實踐技能操作個人優秀獎。
來源:寶塔區衛生健康局編輯:席靜 張林
山東省婦幼保健院張林: 躬耕細作,聚力攻關 把好生命周期第一道關口
張林,醫學博士,博士后,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山東省泰山學者青年專家,齊魯衛生與健康杰出青年人才。2018年博士畢業于鄭州大學,現擔任山東省婦幼保健院婦女兒童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受聘MilitaryMedicalResearch科學編輯、中華預防醫學會煤炭系統分會委員、中國毒理學會免疫毒理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環境誘變劑學會生物標志物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子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1項、山東省自然科學青年基金1項,橫向課題多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20余篇,授權國內外發明專利3項,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矢志不渝,投身公共衛生事業
1989年出生的張林,2018年博士畢業于鄭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業,次年就職于山東省婦幼保健院國家衛健委生育調控技術重點實驗室,后主持婦女兒童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工作。
談起自己所從事的專業,張林研究員給出了自己的理解:“長期以來,公共衛生一直是關系國家社稷民生的重要議題,幾乎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公共衛生不僅是表面上理解的搞好衛生、預防傳染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公共衛生致力于提高全人群的整體健康水平、降低慢性病發病率和嬰兒死亡率以及延長預期壽命等。”
然而,正如原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李立明教授所言,與臨床醫療服務相比,公共衛生被稱為“看不見的戰線”。當公共衛生事件出現后,不僅僅影響人的健康,甚至整個社會都按了暫停鍵,經濟社會發展受到很大的影響。
2020年新冠疫情來襲,山東省婦幼保健院抽調全院有公共衛生專業背景的工作人員成立流調組,全力保障就診人員生命健康安全。張林表示,在疫情面前,公共衛生的專業性和嚴謹性是其他任何專業不可比擬的,從感染者溯源、一級和二級密接者隨訪,再到形成完整溯源鏈條后上報衛健委,公共衛生的重要性體現得淋漓盡致。
躬耕細作,奮力婦幼科學研究
婦幼健康是我國公共衛生建設的重要內容,相關文件明確指出加強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產前篩查和診斷、新生兒疾病篩查等服務,實施出生缺陷干預救助項目,降低新生兒死亡率,完善優生優育服務體系。
為此,醫院成立了婦女兒童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我們針對出生缺陷的預防、控制和發病機制開展研究”,張林表示,“中心成立以來,針對孕期環境暴露風險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實現了納米顆粒物體內示蹤,探索了相關污染物在生殖系統的蓄積情況。此外,中心基于臨床大數據,構建了一系列統計學模型,明確多種空氣污染物如大氣細顆粒物(PM2.5)、臭氧、二氧化氮等暴露對新生兒體重的影響,量化了暴露風險,提出了防控建議。”
展望未來,張林研究員表示中心將依托省婦幼國家部委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質控中心等平臺,錨定常見多發出生缺陷,著力搭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出生人口隊列。通過流行病學手段評估妊娠期糖尿病、子癇前期、
胎盤早剝等并發癥和環境、職業暴露對胎兒發育的影響,我們將量化不良妊娠結局發生風險,探討不同危險因素對胎兒生長發育的危害,構建靶向不同類型出生缺陷的流行病學病因網絡,為出生缺陷的三級預防提供重要的數據和理論支撐。
身體力行,醫教研協同發展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談到學醫之路,張林對一路走來遇到的各位老師充滿了感激,“碩士和博士階段導師們的培養給我奠定了堅實的科研基礎,老師們的循循善誘和對科學問題的嚴謹求實精神塑造了我的科研態度,培養了我對科研的興趣和熱情”。
來到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除了能看到緊張忙碌的工作人員,也能感受到老師、同學們探討科學問題時亦師亦友般的融洽氛圍。“醫院正走在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上,不但重視臨床,院黨委還提出了醫教研協同發展戰略,鼓勵帶教研究生,開展高層次醫學教育。五年來,從我們科畢業的碩士研究生都得到了很好的科研鍛煉,形成較為完備的科研思維,取得了不錯的科研成績。在已畢業的學生中,1名研究生以統招方式通過層層篩選考取了華中科技大學博士,4名碩士生進入全省不同衛生事業單位工作,這標志著我們醫院研究生培養質量達到了新高度”。
科研從來都不是單打獨斗,重要的成果往往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展望未來,在院黨委的正確領導下,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協同醫院各臨床科室將進一步整合資源,突出醫教研協同發展理念,以更優質高效的教學科研工作助力醫院高質量發展,為山東乃至全國的公共衛生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記者:孫鎮鎮 編輯:俞丹 通訊員:孫方雷 校對:楊荷放
風濕專家“對話長安” “醫聲速遞”惠及患者
陽光訊(侯亞玲 記者 鄭亞雷)6月22日,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類疾病專業委員會第二十二次學術年會暨第五屆(2024)中國中西融合風濕免疫健康大會在西安舉行。會議由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主辦,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類疾病專業委員會、中國中藥協會風濕免疫病藥物研究專業委員會、陜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西安市第五醫院)、陜西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承辦。來自全國各地的中西醫結合風濕病領域知名專家和醫療同仁等800余人現場參加會議。
上午8時,大會開幕式由陜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西安市第五醫院)院長郭華主持。陜西省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趙文、西安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丁力、西安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科教處處長程婕、世中聯風濕病專委會會長王承德、中國中藥協會副會長劉張林、陜西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李玉明等領導出席開幕式。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良,浙江中醫藥大學校長范永升,國家皮膚與免疫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中藥協會風濕免疫藥物研究專委會主任委員曾小峰,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類疾病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藥協會風濕免疫藥物研究專委會主任委員劉維,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類疾病專委會候任主任委員何東儀,浙江中醫藥大學副校長溫成平,中國中藥協會中藥藥物經濟學專委會主任委員李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風濕免疫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女醫師協會風濕免疫專委會主任委員蘇茵,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林娜等國內著名教授參加會議并做精彩的學術報告。陜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西安市第五醫院)副院長朱紅英、黃小強參加會議。
開幕式上,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風濕類疾病專委會主任委員劉維致歡迎辭。她代表學會感謝陜西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陜西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及五院對學術年會如期舉辦的大力支持和精心策劃,并簡要回顧了專委會一年來在黨建、扶貧幫困、繼續教育和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的可喜成績,對大會的成功舉辦寄予美好期許。
陜西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會長李玉明肯定了陜西省中西醫結合風濕病專業委員會成立以來在學術交流、人才培養、中醫藥守正創新、醫學繼續教育等方面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對促進陜西省中西醫結合風濕病學科健康發展發揮的重要的作用。希望風濕病專委會與全國知名醫院風濕病同仁互學互鑒,讓中西醫結合診療這張靚麗的中國明片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西安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丁力在致辭中講到,西安市五院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和鮮明的診療特色,風濕病專科規模居全國之首,中西醫結合診療風濕病方面優勢顯著,尤其是特色自制劑秦息痛片在患者中有口皆碑。希望醫院能抓住機遇,為全國醫療同仁提供一個交流分享、增進共識的學術平臺,在這座孕育著優渥文化的歷史名城學有所獲、學有所成,把會議打造成風濕病學術交流的精品。
陜西省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趙文指出,陜西具有推動中醫藥發展的資源基礎,中醫藥事業發展成果豐碩,發展前景可期。陜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西安市第五醫院)中醫藥文化底蘊豐厚,“看風濕 到五院,治風濕 用746”在民間廣為流傳。痛風病診治中心成立,亞太痛風聯盟落戶,標志著醫院在風濕病中西醫結合診治方面邁上了新臺階。要以承辦會議為契機,為全面推進中醫藥強省建設貢獻力量。
開幕式后,主旨會場舉行了精彩紛呈的學術報告。主會場專家云集,報告題材獨具匠心,學術成果引發關注。來自省內外的頂級風濕病專家做學術報告,劉良《解讀中醫藥原創理論原理開辟中醫藥科技創新新賽道》,范永升《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濕病的現狀與思考》,曾小峰《藥物臨床研究助力學科建設》,溫成平《SLE新病機發現與中醫藥治療研究思考》,李磊《困境中的中藥循證與突圍》,劉維《傳統中藥在痛風急性期中的應用》,戴冽《ANCA相關性血管炎近年國際指南解讀》,林娜《中醫藥傳承與現代研究的融合》,何東儀《痛風臨床特征與循證實踐》。大會專設中西醫結合風濕病臨床專場、基礎理論研究專場、青年論壇、國際風濕與疼痛三聯序貫療法交流會等4個分會場。會議采取線上+線下進行,來自全國各地近3萬名專家學者線上參加了會議。
大會以“融匯中西,惟實勵新”為主題,來自全國各地的40多位知名專家圍繞風濕免疫性疾病的中西醫結合防治研究新進展、創新成果,針對中西醫結合風濕疾病診療發展戰略進行了不同專題的精彩分享。專家們深厚的學術底蘊、嚴謹的學術思維、創新的學術成果讓與會人員耳目一新,深受啟迪。風濕領域專家同仁“對話長安”,賦能中醫藥傳承創新,為中醫藥強省建設,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