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集團和醫共體的區別 醫療集團和醫聯體的區別
醫共體與醫聯體,一字之差,有何不同?
前言
近年,我國醫療資源配置出現了倒三角供給與正三角患者需求本末倒置的矛盾,這是激發深化醫療改革的迫切驅動力,亦是整合醫療服務體系的原動力。基于醫療資源的分布和患者的需求出現了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態勢,所以急需通過醫改來將三角正立,而醫共體和醫聯體就是將三角扶正的重要“抓手”。
資料來源:根據(楊燕綏,廖藏宜,2018)【2】繪制
什么是醫共體?
醫共體是指一個區域內的醫院與其他醫療服務機構和組織聯系在一起,重新組合,重新構建的一個整體性的全新醫療組織架構。它的主要特征是法人代表的統一性和醫療組織的緊密性關聯,其核心醫院通過滲透與控制來管理這個全新的組織系統。由此,我們認為:醫共體的特點,主要的并不是醫療聯合體的屬性,而是醫療集團組織的屬性。
資料來源: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繪制
什么是醫聯體?
醫聯體是一種醫療的組織形式。它以區域內的醫療聯合體為表現形式,一般是將同一區域內的醫療資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醫療互助與共享的系統。通常是由區域內的三級醫院與二級醫院,社區醫院和其他醫療組織等,共同組成的一個醫療聯合體。
資料來源: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繪制
醫共體“共”的是什么?
“共”的是健康,共的是居民常見疾病預防健康管理、慢病康復等,讓疾病遠離居民。醫共體作為一個組織,把人財物各種資源整合,把常見病留在基層,在醫共體內解決,來達到提高居民健康指標這一終極目標。
醫聯體“聯”的是什么?
“聯”的是疾病,而且是疑難重癥?;鶎咏鉀Q不了的病要聯大醫院、大專家,醫聯體做的事情是把一個病聯起來。如果說醫共體是扁平到家,那么醫聯體就是立體到位,所謂立體到位是找專家、找到能治的地方,大家聯合起來去治療一個疾病。
醫共體實踐案例:安徽天長
“醫共體”推行之前,天長市的就醫情況長期處于縣級醫院人滿為患,鄉鎮醫院寥寥無幾。為破解這種兩極分化現象,構建縣域內順暢的分級診療制度,天長市做出了建設“醫共體”的醫改探索。
天長醫共體分為四個層面,分別是:
- 服務共同體
- 利益共同體
- 責任共同體
- 發展共同體
這四個方面既相互關聯又相互影響。
比如:
- “服務共同體”將縣、鄉、村三級醫療聯系起來,各取所長,實現了預防、治療和康復的聯動。
- “責任共同體”則明確了縣級公立醫院和鎮衛生院各自的業務范圍,如兩級醫院確保收治的病種目錄,以及縣級醫院41個下轉病種和15個康復期下轉病種清單。
在確保收治病種目錄中,縣級醫院涵蓋了122個病種,鎮衛生院則涵蓋了50個病種。目錄內的這些病種不得隨意外轉,不然將不能享受醫保報銷優惠政策。比如說中風患者可以下轉鎮衛生院。此類患者在度過了危險期之后,一般需要長時間的康復,此時就應該下轉至鄉鎮醫院。如果繼續留在縣級醫院做康復,需要長期占床且花費較高,而鄉鎮醫院完全可以接得住此類疾病的康復護理。
如此一來,中風類患者既避免了患者在縣級醫院長期占床,又解決了鄉鎮醫院沒有患者的問題,還能享受較高的報銷比例,可謂一舉多得。
醫聯體實踐案例:羅湖醫院集團
2015年8月,羅湖醫改提出“讓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負擔、看好病”改革目標,開啟了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改革,率先建立緊密型醫聯體。羅湖將區屬5家公立醫院和23家社康中心整合成一個法人單位,建立法人治理結構,成立羅湖醫院集團。改革后,全面整合優化轄區醫療衛生資源,成立6個資源共享中心、6個行政管理中心,降低運營成本。醫療集團內人才共享、技術支持、檢查互認、處方流動、服務銜接。
羅湖醫院還將有社康工作經歷作為醫務人員職稱、職務晉升條件,并強化財政政策引導,對下社康講座、義診、非社康專家坐診、社康專家休息日坐診進行補助,使專家下社康成為“分內事”。這些專家都要下沉到社康中心,為社區居民提供醫療、預防、保健、精神病防控、慢性病防治等服務。
5年來,羅湖區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由13.57%提高至41.59%,社康中心診療占集團總診療量的比例已升至49.25%,傳染病、惡性腫瘤、腦卒中等發病率顯著降低,看病經濟負擔大大減輕。
只有夯實醫共體
才能進一步建設醫聯體
醫療領域公認的一個問題就是,出現醫療資源配置的倒三角供給與正三角患者需求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對家門口的醫生不信任,所以醫療首先是要解決信任的問題,沒有信任最后就會出現三角倒置,也就是說“只有夯實醫共體,才能進一步建設醫聯體”。
在整合醫療資源初期,首先要夯實基層醫院服務能力,讓居民能在15分鐘見首診,包括社區??婆c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慢病管理、康復護理、安寧服務;然后在50公里得到大病的醫治,最后立體到位,疑難重癥能找到專家解決。
區分醫共體和醫聯體的意義
梳理清楚了醫共體與醫聯體的之間的關系,我們才能按這兩種完全不同形式與要求改革,各自歸位,回歸事物的本質。醫共體就是要發揮醫療集團化改革的作用與優勢,形成區域內全新的醫療新組織來開展嶄新的醫院管理與醫療服務,而醫聯體則是要不忘初心,充分發揮分級診療和區域內三級、二級與一級醫院的各自獨立功能,在一個區域內的醫療服務體系中,發揮各自的獨特作用,并且通過合作共享、共建、共贏等,讓區域內的醫療服務更加有效和通暢。
為什么說醫共體不是醫聯體?
上周六大連,全國城市醫院管理創新峰會上,一場中國醫改與城市醫院管理的圓桌會,引起了大家的廣泛熱議。這是一個關于城市醫院管理創新和改革定位的頭腦風暴式議題,特別是我提出的醫共體不是醫聯體的全新認識得到了全場五百多名醫院管理者的鼓掌與強烈共鳴!在此,我們謹將這一觀點做一表述。
第一,醫聯體應當是一種醫療的組織形式。
他主要是以區域內的醫療聯合體為表現形式。一般是將同一區域內的醫療資源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醫療互助與共享的系統。通常是由區域內的三級醫院與二級醫院,社區醫院和其他醫療組織等,共同組成的一個醫療聯合體。醫聯體的組成目標是讓區域內的醫療服務更加有效,并能在現有體制下較好地解決群眾的看病難、看病煩的問題,形成一個區域內分級診療的上下聯動的互助醫療組織與系統。
我們這里表述的醫聯體一般是指不改變醫院間組織結構的醫療聯合組織。因此,它是以解決患者就醫難、就醫煩為目標的一個醫療互助系統。這是他的一個特點,也是他的初心。同時醫聯體的龍頭醫院或者核心醫院也是以不改變基層醫療組織的屬性,以及它原有的管理架構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個醫療共享與互助的指導系統。這樣的一種醫療組織架構的系統,可以稱之為醫聯體。
三級醫院在醫聯體中發揮的作用,應當是指導作用、幫助作用和無私支撐作用。因此,他更多地是優質醫療的輸出與幫助。這是醫聯體的一種效能與價值的體現,同時也是讓中國三級醫療等優質資源下沉基層的一種有效的表達和輸出方式。三級醫院在醫聯體中的作用,應當是幫扶、支撐、指導,而不是組織的滲透與一體化的重建。
第二,醫共體則是指一個區域內的醫院與其他醫療服務機構和組織聯系在一起,重新組合,重新構建的一個整體性的全新醫療組織架構。它的主要特征是法人代表的統一性和醫療組織的緊密性關聯。由此,我們認為:醫共體,這一組織的特點,主要的并不是醫療聯合體的屬性,而是醫療集團組織的屬性。
因此,醫共體的組織建設和構建,更多的是參考醫療集團的組織形式,運用的是核心醫院的家族式,以大家長身份來整合與統籌集團內的醫療資源。同時重建集團內部的管理架構、組織系統和醫療服務的體系,以及相互之間的組織構成等等。
可以說,醫共體是一個全新的醫療組織形式,他已經變成了一個醫療集團和一個重組的醫療新組織。這與醫聯體級的各自獨立的組織結構和醫聯體只是圍繞醫療服務的有效性而開展的醫療合作是完全不同的組織形式。可以說醫共體與醫聯體在組織結構和管理架構的特征上兩者都是完全背離的。因此,這完全是兩種組織形式。醫共體并不是醫聯體,其核心醫院則是必然要通過滲透與控制來管理這個全新的組織系統。
我們講醫共體不是醫聯體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這兩種完全不同形式與要求改革,各自歸位,回歸事物的本質。醫共體就是要發揮醫療集團化改革的作用與優勢,形成區域內全新的醫療新組織來開展嶄新的醫院管理與醫療服務。
而醫聯體則是要不忘初心,充分發揮分級診療和區域內三級、二級與一級醫院的各自獨立功能,在一個區域內的醫療服務體系中,發揮各自的獨特作用,并且通過合作共享、共建、共贏等,讓區域內的醫療服務更加有效和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