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有哪些行業—健康產業什么最賺錢
2020年爆火的大健康行業,哪幾個方向值得提前關注?
大健康行業的爆火,不僅因為中國GDP的增長使得整個社會到了大健康消費的拐點,還包括中國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對大健康消費的強勁拉動。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李秀芝
編輯|米娜
圖片來源|中企圖庫
2020年的大健康行業究竟有多火?
12月8日,京東旗下的大健康子公司京東健康登陸香港聯交所主板。截至目前,其市值超過4300億港元,成為市值最高的互聯網醫療公司。而同在港股上市的阿里健康和平安好醫生,市值也分別超過了3500億港元和1000億港元。
除了互聯網醫療,生物醫藥、基因檢測、細胞治療等其他大健康產業的細分領域也在狂飆突進。以基因測序為例,今年以來,燃石醫學、泛生子先后在6月登陸納斯達克。11月,諾禾致源科創板IPO成功過會。12月,華大智造科創板上市申請被受理。
2020年爆發的新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大健康領域的投資。受疫情刺激,人們對于健康的重視程度飛速提升,政府也出臺了相關鼓勵政策。
不過,需要審慎思考的是,大健康產業百年一遇的大變局真的來了嗎?如果來了,接下來我們應該提前關注哪些細分方向?而且大健康領域,那些投資做得不錯的創始人,是不是離創業成功更近?
針對這些問題,在由《中國企業家》雜志社主辦的2020(第十九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新勢力爭奪大健康賽道”分論壇上,北極光創投創始管理合伙人鄧鋒,燃石醫學創始人、CEO漢雨生,泛生子聯合創始人、CEO王思振,博騰股份董事長兼總經理居年豐,融貫電商董事長、CEO姚曉菲,康復之家健康管理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柏煜,共同參與了探討。
“大健康行業爆火這一現象,并非是在今年疫情的推動下才出現的。大概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大健康投資就熱起來了”,鄧鋒指出。
鄧鋒
在鄧鋒看來,目前在醫療健康行業,有些案子(企業的估值)肯定是過熱了,有些案子的估值則非常合理。而且,放到十年、二十年后來看,整個醫療健康行業的大趨勢一定是蓬勃發展。
鄧鋒分析,有幾個驅動力會導致大健康行業在未來發展很快:
一是,在宏觀的消費市場上,當國民收入水平和總體的GDP達到一定程度后,國家和個人都會越來越重視健康問題;
二是,很多創新的生態系統在不斷完善,包括人才、資本以及資本市場。以資本市場為例,香港主板、內地科創板都對生物科技公司持擁抱態度(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上市),這使得VC的投資退出時間比過去提前了好幾年。
三是,基因檢測、基因治療等科技的進步,也造就了很多創新創業的機會。
居年豐表示,大健康行業火熱最重要的原因是需求在驅動。他介紹,目前中美創新藥發展水平差距很大,中國創新藥研發管線的數量約占全球總量的8%,是美國的六分之一左右。但中國的醫藥創新速度是全世界最快的,如果參照美國,至少還有10-20年的黃金發展期。
王思振談到,在需求方面,大健康行業的爆火,不僅是因為中國GDP的增長使得整個社會到了大健康消費的拐點,還包括中國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對大健康消費的強勁拉動。此外,到了今天,創新醫藥企業的主戰場正從中國擴展到全世界。
人們對大健康的消費力究竟多大?姚曉菲提到了一組數據:目前,中國人平均有6.6%的消費支出在整個大健康產業。同樣的數字,歐洲是10%-12%,美國是18%。相比之下,中國人的大健康消費仍有很大增長空間。
姚曉菲還表示,如今人們對大健康領域的定義,比過去寬泛得多,除了(治療端的)醫療、醫藥,還逐漸覆蓋預防端的基因檢測等。2020年爆發的新冠疫情,更是觸發了人們內心底層的恐懼,這使得疫苗、商業保險等角色更快介入到了大健康產業的變革中。“可以說,新冠疫情重新定義了大健康市場的容量和前景”。
漢雨生
漢雨生認為,在全球貨幣超發的情況下,資本市場肯定有一定泡沫。比如在二級市場,有很多公司基本面沒有任何變化,PE值(即市盈率,公司股價與每股收益的比例)卻翻了兩三倍甚至更多。另一方面,中國一些有著顛覆性創新的公司卻被嚴重低估。
2020年9月,正處于IPO之際的癌癥早篩公司Grail,被美國基因測序巨頭Illumina(因美納)宣布將以80億美元收購。“如果從癌癥早篩的臨床試驗數據來看,能跟Grail媲美的公司就是燃石”,漢雨生指出。但截至12月7日,燃石醫學在納斯達克的市值不到30億美元。
“創業和做早期風險投資一樣,不能看現在什么熱,你就去做什么。而要看到聚光燈以外,有可能走到聚光燈下的苗頭,并提前布局”,鄧鋒感慨道。北極光創投官網顯示,公司管理的資產總額達到300億元,包括5支美元基金和5支人民幣基金。
“那么,哪些新技術值得提前去關注,哪些新技術衍生出來的商業機會值得提前去布局呢?”作為本次論壇的主持人,柏煜向在座嘉賓拋出疑問。
在鄧鋒看來,未來有幾個方向值得關注。
一是生物技術(biotechnology),基因治療、細胞治療以及其他能給臨床治療效果帶來很大改變的技術。比如,通過腫瘤基因測序,對腫瘤進行精準治療。
二是醫療技術(medical technology),從設備、器材到診斷,疊加材料、生物、化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后,有了跨界創新。比如,北極光創投在2020年11月投資的流式細胞儀領先企業Cytek,通過光學創新對傳統流式細胞儀進行了顛覆性地改變。
三是新興的傳感器加人工智能(AI)相關的技術。現在,人工智能在健康和制藥領域都有應用。有些市場才剛剛開始,并沒有熱起來,但幾年后可能就熱起來了,就像當初北極光投資燃石醫學(腫瘤精準醫療)一樣。
居年豐
“如果我們問自己,未來十年最重要的賽道或者說最重要的技術進步是什么?毫無疑問,就是基因治療和細胞治療”,居年豐說。
居年豐提到,很多數據都支持他的這一判斷:第一,基因治療和細胞治療領域科研論文的更新速度是最快的;第二,大家在這個領域投入的錢是最多的,無論是大型制藥公司還是風投;第三,這個領域的技術安全性、有效性的拐點都已經到了。
2017年,被稱為基因治療的元年,因為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陸續批準了兩個基因療法。這一年8月,FDA批準諾華公司的T細胞免疫療法Kymriah上市,用于治療B細胞前體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這是人類歷史上批準的首款T細胞免疫療法,也是在美國境內FDA批準的首款基因療法。同年12月,美國基因療法公司Spark Therapeutics的遺傳性規網膜病變基因療uxturna也在美國上市。
“在基因治療和細胞治療領域,從藥物研發到審批上市再到患者支付的閉環,歐美國家全部走通了。而中國無論在技術、資本還是應用場景上,還有大量的發展空間”,居年豐說,作為一個制藥平臺,博騰股份希望搭建好這個賽道的基礎設施。
為了更好地提供基因/細胞治療工藝開發和生產一體化服務,加快藥物從研發至商業化生產的轉化,博騰股份在2018年還成立了新的創業公司——博騰生物。居年豐希望,這家創業公司在未來可以實現獨立上市。
中國大健康產業的發展現狀,在國際上處在什么地位?與會嘉賓給出了答案。
漢雨生以燃石醫學正在開展的業務進行了分析。目前,燃石醫學有兩大業務:腫瘤患者的用藥伴隨診斷和腫瘤的早篩早檢。
漢雨生介紹,腫瘤患者的用藥伴隨診斷主要是基于二代基因測序技術(NGS),美國最開始有這個技術,包括燃石醫學在內的中國企業對此進行了改進式的創新,如今中美在此技術上基本處于同臺競爭的狀態。而在腫瘤的早篩早檢上,中國企業的技術則處在國際前沿。
漢雨生提到,早篩早檢是在表觀遺傳學、二代基因測序和機器學習三個技術同時成熟時,才衍生出來的新領域。2016年,燃石的團隊意識到早篩早檢可能是一個關鍵性的技術方向后,就開始重金投入。截止到現在,燃石在腫瘤早篩早檢上的研發投入已達數億元。
今年5月,燃石啟動了中國首個超萬人前瞻性泛癌種早檢研究。燃石在2020年三季度財報顯示,其自主研發的ELSA-seq技術在6個癌種中(肝癌、結直腸癌、食管癌、癌、肺癌和卵巢癌)的早檢綜合特異性98.3%,綜合敏感性達80.6%,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現在,中國每年死于癌癥的患者占到了總死亡人數的28.9%。如果抽血進行癌癥早檢的技術得到普及,我們可以使中國接近1/3的腫瘤患者的生命時間延長5-10年,同時生存質量大幅度提高”,漢雨生稱。
王思振
在癌癥早篩領域,泛生子也有突破。2020年9月30日,FDA授予泛生子的肝細胞癌早篩液體活檢產品HCCscreen“突破性醫療器械”認定。
據了解,HCCscreen的核心技術源于泛生子自主研發的創新技術Mutation Capsule,該技術可以同時檢測外周血中游離DNA的多種甲基化和基因突變信息。目前,HCCscreen已經在中國不同地區的多個隊列中得到驗證,達到了92%的靈敏度和93%的特異度,檢測性能優于全球同類型肝癌早篩產品。
“最近10-20年里,基因組學的轉化醫學研究和測序技術的進展,給現代醫學奠定了一個新的底層技術平臺。基于這樣的底層技術平臺,我們對人的健康管理或者說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治療方式,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而且,新技術帶來的突破,不會僅僅局限于某個點上,而是面上持續的新醫療技術的進化”,王思振說。
姚曉菲
“科技驅動的創新,必然會帶來很多商業模式的加速創新。商業模式的加速創新,則可以帶來一個行業格局的巨變”,姚曉菲談到,在2019年舉辦的一次國際醫藥流通商理事會上,大家曾熱議互聯網巨頭進入傳統醫藥流通行業后帶來的沖擊。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亞馬遜,在沉淀多年的電商實力和供應鏈體系的支持下,亞馬遜早在2018年就涉足了醫藥領域。當時,亞馬遜以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在線藥店PillPack。
2020年11月,亞馬遜宣布推出“亞馬遜藥房”服務,允許亞馬遜用戶在網站訂購處方藥,并為處方藥提供大力度的折扣。在推出這項服務之后,亞馬遜將成為沃爾格林和CVS Health等實體藥品零售商的直接挑戰者。
“疫情對醫藥流通行業的影響是巨大的”,姚曉菲提到,在此次疫情中,有大量的實體藥店倒閉。同時,很多B2B2C(批發商-零售商-用戶)的醫藥流通企業,將商業模式快速轉型為直接2C,這使得大家的核心競爭因素變成了C端用戶的觸達能力。
“我以前賣醫療器械,不掙錢,于是轉賣藥。一賣藥,發現還不如賣醫療器械呢”,柏煜打趣說,疫情發生后,藥品零售行業從打折階段,過渡到了“骨折”階段。
柏煜以拜耳旗下的降糖藥拜糖平為例,以前賣六七十元一盒,現在賣5.42元一盒。“以前藥店只要送雞蛋,什么藥都能賣出去。前兩天,我在超市門口見一個老太太拎了半籃子藥出來,她說(這些藥)都是買雞蛋送的,現在吃藥比吃飯都便宜。這說明,賣藥這個行業的確經歷了比較大的困難”。
有意思的是,參加本次論壇的王思振和漢雨生,不僅都在腫瘤精準醫療創業,創立的公司也在今年前后腳登陸了納斯達克,創業前,他們還都曾有過投資的經歷。創立泛生子之前,王思振已經介入到生物醫療領域的一些早期投資。創立燃石醫學之前,漢雨生則是北極光創投的醫療投資人,曾主導投資了華大基因。
柏煜
這不禁讓柏煜生出疑問:“投資人創業,離錢更近,是否意味著離成功更近?”
“投資人創業的確有優勢,比如視野比較寬,對新機會的嗅覺會比較靈敏”,鄧鋒表示。
漢雨生回憶,當時他在北極光創投的時候,把賽道分析得非常清楚。他跟鄧鋒和其他投資同事說過“一定要投腫瘤精準醫療行業”。漢雨生找了近兩年,卻發現沒有一家公司能達到北極光的標準,于是決定自己創業做一家。
“但總體而言,投資人創業并不容易成功,因為投資人有很多固有的缺點”,鄧鋒解釋,投資基本不會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會有一個投資組合,即Portfolio。但創業是賭在一個企業上,面對的是0或者1的問題——做成了就很賺,做不成就比做投資虧。做投資時間長了,會總想著方法降低風險,但創業不是這樣。
鄧鋒看到的大多數情況是,“創業結束再去做投資,成功率反而高點”。
“非常同意”,漢雨生接著鄧鋒的話說。“關于我的履歷,大家通常都記住了我在北極光創投的那段。但我從畢業到創業這一段時間里,只有一年零八個月是在做投資。在那之前,我曾在美國的BioTek Instruments Inc.(博騰醫療器械)工作,我是這家公司在中國的第一個員工,并搭建了這家公司的中國團隊”。
鄧鋒也是典型的“創而優則投”的類型。2005年創立北極光創投之前,鄧鋒的身份是創業者。1997年,鄧鋒創辦了網屏公司(NetScreen)。2001年,網屏在納斯達克上市,并在2004年被瞻博網絡以42億美元收購。
“最開始我就是創業者,后來想變成職業投資人,然而還是沒抵擋住創業的誘惑,又來創業了”,王思振笑著說。
王思振曾是美國互聯網通訊公司iTalkBB的聯合創始人和全球市場營銷及企業發展規劃負責人。2012年,iTalkBB以數億美元被263通信集團收購。“第一次創業跟現在的創業雖然不在一個領域,但相通的是,都是在變革性的高科技技術領域創業,且均處于進入大規模市場應用的前夜”。
創業之余,柏煜也做了一些產業投資,但他更重要的身份仍是創業者。如果從2004年創立康復之家開始計算,柏煜的創業生涯已過16年。經歷過幾次行業的巨大變革后,他內心形成了一個很深刻的感受:
“可能大家都在想,我們應該去早點上市,努力趟過那個獨木橋。但或許,上岸比上市更重要。創業最重要的不一定是成功,成長比成功更重要”。
大健康產業之十大行業
大健康產業之十大行業1.健康管理
2.健康體檢
3.醫療器械
4.連鎖藥店
5.美容養生
6.保健食品
7.職業院校
8.健康保險
9.養老服務
10.孕嬰童連鎖
健康中國戰略推動下的大健康產業有哪些相關的職業會獲得更多發展機會呢、會更加熱門?。比如醫師、護士、藥師、健康管理師、康復治療師、營養師、營養配餐人員、社會體育指導員、心理咨詢師、養老護理員等等…
1、首先是全科醫生會受到歡迎。全科醫生又稱家庭醫師或家庭醫生,提供全科醫療的衛生服務,包括醫療、照顧、健康維持和預防服務。全科醫生是健康管理服務的主要提供者。
2、兒科、產科、精神科、病理、護理、助產、康復和心理健康等也緊缺專業人才。
3、藥師、中醫藥健康服務、衛生應急衛生、信息化等既懂互聯網又懂護理、養老等專業知識的人。
4、養老護理員、康復治療師、心理咨詢師等也會成為熱門職業,就業將不是問題。
5、集中供餐單位(如食堂,營養午餐公司)配餐人員、營養師、營養配餐員,還有學校、幼兒園、養老機構等場所的營養師。
6、基因檢測、癌癥篩查等具有精準醫學或功能醫學特點的健康管理是當下大健康產業的一個熱點,特別是基因檢測非常熱門。?
保健品/保健食品未來會如何?
如此巨大的產業,它只能是規范化,繼續向前發展。
大健康產業
我國依托大健康四大產業層級,形成了囊括醫療產品、服務、健康管理、環境、康體養生、智慧養老、商業配套、產業配套等全產業鏈的健康產業譜系。大健康產業不同于傳統醫療產業發展模式,是一種從單一救治模式轉向“防—治—養”一體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