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好的可穿戴醫療設備;可穿戴智能設備有哪些
成可穿戴王者!華為突發大招:玄璣感知系統太猛了
2024 年 8 月 28 日,華為發布名為“玄璣感知系統”的智能可穿戴設備數據平臺。
圖片來源:雷科技
據華為終端智能穿戴與運動健康產品線總裁張煒先據介紹,華為已連續五年成為中國腕上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第一的品牌了,2024Q1 更是成為了全球腕上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第一的品牌。用戶方面,華為在全球擁有超過 5.2 億用戶,其中運動健康 App 的全球月活躍用戶數也已超過 1 億。
圖片來源:雷科技
背靠海量的用戶,華為想要用“玄璣感知系統”,率先開啟可穿戴設備在健康領域的“第二階段”。
一句話概括,玄璣感知系統是一個基于華為可穿戴設備(智能手表、智能手環、可穿戴運動追蹤配件)的通用信息平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智能手表、智能手環上那么多傳感器,現在卻只能用來記錄步數、心率,實在是顯得有些過于浪費。雖然不少品牌都在探索智能可穿戴設備的更多用法,但卻面臨重重困難:傳統傳感器工作模式均為單點檢測,難以獲得全面、準確的統計數據;開放平臺的缺失,則導致有能力開發第三方功能的企業,無法快速、有效地獲得規范化的數據指標。
玄璣感知系統就是要解決可穿戴設備的上述問題。不同于過去的單點監測,其整合了華為在運動健康領域的多項技術,打造了一個全方位的體征監測系統。
圖片來源:雷科技
在數據維度上,玄璣感知系統針對循環、呼吸、神經、內分泌、生殖、運動六大系統,提出了超過 60 項不同的體征監測指標。
一般用戶可根據華為的評估模型,獲得更準確的自我健康評估;
專業運動員可根據進階的詳細數據,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與鍛煉效果;
圖片來源:雷科技
而醫療研究機構則可用這 60 多種不同的健康指標,結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將華為可穿戴設備作為慢性病的預防和提示工具,使可穿戴設備從“被動醫療”轉向“主動健康”。事實上,華為已與 150 多家機構合作,推動遠程醫療和家庭健康管理的創新研究。
提前預告一下,9 月華為將舉辦智能穿戴新品發布會,雷科技將保持密切關注,并第一時間送上專業報道與新品測評,敬請關注期待。
從行業角度看,從“被動醫療”轉向“主動健康”,確實是近年來可穿戴設備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根據 IDC 的《2023 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數據顯示,2023 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達到 5.53 億臺,同比增長 7.7%。其中,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環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
市場調研公司 Statista 的報告指出,大約有 70% 的用戶購買智能可穿戴設備是出于健康監測和改善健康的目的。然而,市場上許多設備仍然停留在提供基礎健康數據的階段,缺乏深度分析和個性化應用。這種局限性被認為是智能可穿戴設備行業進一步發展的主要障礙。
圖片來源:雷科技
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華為的玄璣感知系統顯得尤為珍貴。
市場仍然缺乏能夠真正整合多種數據源并提供綜合健康管理方案的平臺。大部分設備目前仍局限于單一數據監測,無法滿足用戶對更全面健康解決方案的需求。這為行業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如何將各種生理數據整合在一個平臺上,提供更為完整的用戶健康畫像,將成為下一個市場突破點。
與此同時,精準醫療和個性化健康管理的需求近年來迅速增長。用戶對可穿戴設備的需求早已不僅限于了解當前的健康狀況,更希望通過數據分析,獲得針對個人需求的健康建議和預防措施,例如用步伐分析提前預警中風風險。
圖片來源:雷科技
這也是華為選擇與醫療、研究機構合作,推進可穿戴設備在健康領域進步的主要原因:行業內依舊缺乏關于智能可穿戴設備的準確性標準和認證指南——目前只有 4% 的智能可穿戴設備獲得正式認證。
與外部研究機構合作,可以強化華為可穿戴設備的數據準確性和權威性,使其能夠以認證設備的身份,對公共衛生領域提供準確且可信的健康數據。
長遠來看,未來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將進入一個更為成熟的階段,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將共同推動其發展。在這個過程中,行業的焦點將從硬件升級逐漸轉向功能深化和應用擴展。
舉個例子,未來的市場機遇將更多地集中在開發新的應用場景上。智能可穿戴設備不再僅僅是運動或健康監測的工具,而是成為健康領域的的關鍵技術支撐,以及聯通不同健康服務的橋梁。
例如,在康復醫療、老年護理、職業安全監測等方面,智能可穿戴設備能夠提供實時的生理數據,支持更加精準的管理和決策。對于慢性病研究而言,智能可穿戴設備也可以提供更長期的基礎健康指標,甚至在某些“生活方式疾病”出現實質性診斷之前,就發出健康預警和干預提醒,真正做到“早發現、早干預”。
圖片來源:雷科技
當然了,在AI硬件大浪洶涌的今天,智能可穿戴設備與 AI 技術融合的“AI可穿戴”,也將是一個重要趨勢。
結合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未來的可穿戴設備將能夠實現更加智能化的互動和數據處理。例如通過 AI 算法分析用戶的日常行為模式,推斷用戶當前的身體與精神狀態,并于音樂 App 聯動,在必要時用音樂使用戶放松,這種智能化的進步不僅提升了設備的使用體驗,也擴展了其應用的廣度和深度。
以玄璣感知系統為例,通過多方研究,玄璣感知系統可以根據手表采集的 RRI 數據,結合計算情緒監測所需的 30 個特征,計算出用戶當前的情緒張力與壓力狀態,并通過長期情緒模型,對用戶的心理狀態進行干預。
展望未來,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市場潛力依然巨大,但要真正實現這一潛力,企業必須在技術創新、用戶需求和數據安全保護方面取得平衡。通過不斷推動技術進步,提升設備的數據整合能力和個性化服務水平,同時確保數據隱私和安全,智能可穿戴設備有望在未來的健康管理領域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圖片來源:雷科技
可以肯定的是,通過深入的數據分析和個性化服務,未來的智能可穿戴設備將不再只是記錄健康數據的工具,而是用戶全面健康管理的“管家”。智能穿戴設備也不再是簡單地記錄用戶的健康數據,讓用戶自行判斷;而是直接為用戶提供簡明的健康建議,幫助他們采取預防措施,從而真正實現“主動健康管理”的目標。
新質之力|戴上即可“監視”用眼壞習慣,他們研發出全國首款近視防控智能可穿戴設備
編者按: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指出,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要在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方面下更大功夫。
近年來,長沙以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為目標,創新要素資源加速集聚,頭部科創企業爭相落子。目前,長沙的人才總量已突破300萬,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
瀟湘晨報?晨視頻推出“新質之力”系列報道,以青年科研人員的視角,看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長沙經驗與長沙作為。
初見溫龍波,他穿著略顯修身的白大褂,戴著眼鏡,樣子溫文爾雅。“我們溫博士的門診會有很多小朋友、小學生,所以他總是笑瞇瞇的,小朋友找他看眼睛,不會害怕,還挺喜歡他。”溫龍波的同事都說,每次他的門診都是人最多的,他不光態度和善,給家長們解釋起眼睛醫學常識時,也很有耐心,并且通俗易懂。
除了看門診,溫龍波很大一部分工作都要在實驗室里完成,身處實驗室里的他就嚴肅了許多。中南大學眼科學博士溫龍波,現在有好幾個頭銜:愛爾眼視光研究所所長助理、長沙愛爾兒童眼科中心視光專科副主任兼近視防控及角膜接觸鏡亞專科主任、全球首款近視防控智能可穿戴設備“云夾”的核心研發人員等。
“抓鬮”選中的導師,你敢信?
作為眼醫學科研領域核心骨干人員,溫龍波當年的入行顯得稍微有點“草率”。
今年35歲的溫龍波,是長沙寧鄉人。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算得上是第一代“留守兒童”,他的父母在1992年從寧鄉去了廣州打工,他跟著爺爺奶奶留在寧鄉老家讀書。說起怎么選擇專業、進入到這個行業,溫龍波只用了2個字,“隨緣”。
“其實我的文科很好,但是為了面子,還是選擇了理科。”溫龍波說,高二那年他近視了,但是度數不高,“那時候對于眼科學完全沒有概念。”出于“男生就該學理科”的面子,他選擇了理科,然后又在高三班主任的耳濡目染下,報考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選擇了臨床醫學專業。“學醫好找工作吧!”
五年制臨床醫學學習完后,又要報考研究生。“我本來準備去北京協和醫院選擇整形外科,但是一想到北京沒什么朋友、親人,我又動搖了這個想法。”溫龍波無意中在學校看到一個學院招生的宣傳海報,新成立的中南大學愛爾眼科醫學院正在招生,海報上還介紹了兩位導師。他在網上查了兩位導師的介紹,覺得都很厲害,于是和一個關系要好的同學打算去報考這個新成立的醫學院。兩個學生、兩個導師,怎么選呢?“那就‘抓鬮’吧!”他說當時他們也沒別的辦法,就覺得一人報一個成功的幾率更大。于是就“抓”到了現在的導師楊智寬教授,溫龍波說幸運的是楊智寬教授當時也一眼就相中了自己,讓自己有幸能跟隨這樣一位智者學習成長。
在跟隨楊智寬教授學習以后,他才知道自己“抓”到了一個多么厲害的導師。他告訴記者,楊教授是國內兒童視覺健康領域的頂級專家之一,曾對國內兩家著名公立眼科機構視光領域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加入愛爾眼科后,又一手將愛爾視光打造成了科教研一體化發展、年服務近視患者數百萬人次的國內一流視光隊伍。“從二十多年前的冷門時代進入近視眼領域,并一直堅持在這個領域耕耘,我打心底里欽佩我導師的眼界、魄力、堅持和熱愛。”溫龍波說。正是在這樣一位大師的指導和引領下,溫龍波接觸、投入、熱愛近視眼這個領域,并開始嶄露頭角。
作為核心科研人員,他和團隊成員們研發了全球首款近視防控智能可穿戴設備“云夾”
經過6年的學習,溫龍波進入到愛爾眼科醫院工作。他的工作內容最重要的就是臨床和研究工作,“在臨床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通過研究去回答,這是一件非常有挑戰、也非常有趣的事情。”溫龍波說。另外,他還要進行大量的科普工作,他是愛爾眼科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博士宣講團成員,也是長沙市健康科普講師團專家,光各類科普講座一年就有七八十場之多。他的時間被工作占得滿滿的,每天待的時間最長的地方就是愛爾大廈。
“我經常在看門診的時候,遇到一些讓人覺得很惋惜的病例。”溫龍波說,他曾遇到過一個兩歲的小朋友,卻有六七百度的近視。“這多半是因為遺傳導致的,父母親都有高度近視,小朋友先天近視的幾率就越大。”他說,他希望向大眾做更多的科普,讓大家了解更多關于眼科的知識。
除了先天的近視,現在兒童青少年常患的近視眼主要是戶外活動不足和不良用眼習慣導致的。很多家長帶孩子來醫院,希望能夠幫助孩子調整用眼習慣,學習科學的用眼知識和方法。“糾正錯誤的用眼習慣必須用科學的數據來說話,那如何獲取這些數據呢?”溫龍波說,這是他們研發“云夾”的初衷。2015年開始,溫龍波作為核心研發人員,開始研究全球首款近視防控智能可穿戴設備“云夾”。“其實就是在眼鏡上加一個小模塊,它可以實時記錄佩戴者的用眼時長、用眼距離、光照環境、戶外活動,甚至用眼時傾斜的角度都可以被記錄。”溫龍波說,成功收集這些數據,是尋找近視原因、防控近視方法上的重大進步。“云夾”曾獲得教育部首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冠軍,CCTV等主流權威媒體曾多次對“云夾”進行專門報道。
一開始研發“云夾”的時候,溫龍波和團隊伙伴們不斷攻克著每一個難題,不斷地試驗,解決設備的體積、重量、精準度、續航能力、數據儲存,以及佩戴的穩定性等問題。和浙江大學的團隊進行幾年的合作后,“云夾”終于誕生了。
“今天用眼疲勞指數85,閱讀時長352分鐘,閱讀距離25厘米……”一個僅重4.5g、可佩戴在眼鏡上的智能硬件“云夾”的誕生,讓孩子們的眼睛有了專門的監測儀。當佩戴者視物時間過長、視物距離過近時,“云夾”就會啟動振動模式提醒佩戴者,以達到規范用眼習慣、控制近視度數增加的目的。與此同時,父母也可根據“云夾”傳送至手機APP的數據,隨時掌握孩子的用眼情況,及時提醒孩子保持良好用眼習慣,防止近視度數過快加深。
加快醫療大健康產業創新發展,提供核心支撐力
“我們用心在做的事情,能夠幫助到一部分人,甚至能夠改變大多數青少年的未來,這是我們堅持和努力的意義。”溫龍波說,除了“云夾”,他們還與西班牙的穆爾西亞大學共同研究一款“廣域視網膜屈光度測量儀”,突破了既往只能“點”、“線”狀測量屈光度的限制,可以對大范圍的眼球屈光度進行測量,為探究近視發病機理和個性化設計近視防控產品提供了有利的武器,該設備目前已獲得“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稱號。
將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強調創新性、實用性和社會效益,正是愛爾眼科重要的創新方向之一。
面向眼健康管理的智能無人巡診系統及大數據平臺建設、面向數字眼科的聯邦平臺(FEDEYE)、眼底AI管理系統、眼瞼腫物智能篩查工具……一項項創新成果,無不彰顯著這家全球化的眼科醫療集團,利用科技創新的力量,提升眼科醫療服務的質量和可及性的決心。
隨著經濟的發展,長沙的醫療大健康產業也得到了蓬勃發展,溫龍波說,企業和政府也為他們這些科研人員提供了更多平臺和機會。2022年,湖南省科學技術廳與愛爾眼科共同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出資設立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企業(愛爾眼科醫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基金(以下簡稱“企業聯合基金”),五年投資1200萬元,重點圍繞眼科領域,引導和整合社會資源,聯合推進眼健康行業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共同推動眼科醫療事業創新發展。
2023年9月1日,長沙市全力建設全球研發中心城市首開式舉行,“愛爾全球眼科醫學研究中心”作為18個全球研發中心項目之一正式揭牌,讓全球眼科創新資源匯聚長沙,助推長沙更快成為創新高地。
愛爾眼科目前已構建起“多院、多所、五站、五中心、四基地、一平臺、一室”的醫教研一體化創新平臺體系,擁有了從專科、本科、碩士、博士的全學歷培養體系,已獲準獨立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資格,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核心支撐動力。
除了培養像溫龍波這樣的青年才俊,愛爾眼科還引進了世界知名眼免疫專家徐和平教授、高級實驗師闕海萍等外部優秀的眼科專家,擴大了與一流院校的校企合作版圖,也完善了國際眼科專家的共享平臺建設,最終加速推動“科技服務臨床”向“科技服務產業”提升。
記者從長沙市工信局了解到,截止到2023年底,長沙市大健康產業鏈(含東方眼谷、生物醫藥及生命科學)擁有規模企業246家,上市企業13家(醫藥制造6家、醫療器械4家、生物基因3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家,省級及以上制造業單項冠軍8個。年產值過10億制造企業8家,年營收過20億流通企業10家,年營收過億醫療器械經營企業60家。
2023年大健康產業鏈(含東方眼谷、生物醫藥及生命科學)實現規工產值388.49億元,實現入庫稅收30.5億元。全市生物醫藥(含基因技術)產業已形成湘江新區(長沙高新區)主攻研發、瀏陽經開區主導生產、望城經開區集中原輔料藥、金霞經開區側重流通、隆平園注重基因技術的“兩區三園錯位發展”產業布局。
瀟湘晨報記者黎棠 攝影記者肖天健
爆料、維權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搜索“幫忙”一鍵直達“晨意幫忙”平臺;或撥打熱線0731-85571188。政企內容服務專席19176699651。